人體經(jīng)過白天的勞作,到了晚上已經(jīng)很疲乏了,充足的休息可以使體內各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能量得到最大的補充,有利于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而睡眠不足則會削弱機體的抵抗力,損害身心健康,影響人的記憶力、智力,加速衰老。存在睡眠障礙的人往往都有面色灰黃、精神萎靡、智力與記憶力下降、抵抗力差、衰老較快的表現(xiàn),而且不利于長壽,還容易引發(fā)各種疾病。
近日微博上的一張“睡眠時間”對陣“死亡危險率”的圖表在微博上被瘋轉。圖表顯示,睡眠時間在6.5至7.4小時之間,死亡率最低;少于4.4小時或高于9.5小時,死亡危險率會翻倍增高。專家表示,該圖表有一定合理性,掌握睡眠時間有利于長壽。但真正健康的睡眠應根據(jù)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而定。
但是睡覺是不是時間越久越好呢?研究結果顯示:成人每天的睡眠時間以7至8小時為宜;兒童更長些,以9到lO小時為宜;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睡眠時間可適當縮短,但最好不要少于6小時,隨著年齡的增大,睡眠時間應相應延長,具體以個人感覺精力充沛、舒適為度。所以,睡眠時間并不是越長越好。
該怎么做才能睡得更健康呢?
首先,入睡時間要規(guī)律。以一日而言,子時(23點到凌晨1點)以前就寢是依自然和人體生理時鐘配合的最佳時間,若能遵此規(guī)律,則能縮短入眠的時間。
按季節(jié)來說,其基本原則是配合日光作息,春天至夏天白日漸長、黑夜?jié)u短;秋冬季節(jié)則白日漸短、黑夜?jié)u長,睡眠時間也應隨之調整,以符合四季睡眠的需求。如《黃帝內經(jīng)》云:“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爆F(xiàn)代科學研究認為人體內存在生物鐘,每天有規(guī)律的睡眠對自身生物鐘的調整非常有利。
其次,應當學習孫思邈提出的“凡眠,先臥心,后臥眼。人臥一夜當作五度,反復常逐更轉”。也就是說,睡前要拋開一切喜怒憂思和煩惱,精神上盡量放松,做到恬淡虛靜,使大腦處于抑制狀態(tài),然后再慢慢閉上眼睛,自然昏昏入睡。心胸開闊、性格開朗、有所寄托、生活積極向上的人常常泰然自若,自然容易安詳入睡;而心胸狹窄、雞腸小肚、斤斤計較、多愁善感、悲觀消極的人多偏于失眠。我國文化中提倡修身養(yǎng)性,正是來源于此。
此外,保持周圍環(huán)境的安靜、合理的睡姿和選擇舒適的臥具等也相當重要。這里稍微介紹一下睡姿的選擇。孫思邈曾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僵臥”,“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頭勿北臥,及墻北亦勿安床”。印度的蘇布拉瓦尼教授經(jīng)研究也發(fā)現(xiàn),頭東腳西是比較科學的睡姿,這與地球存在的磁場有關系。
除前面提到的規(guī)律作息有利于睡眠外。其他的比如靜坐安神、睡前按摩、沐足、白天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都有助于入睡。具體內容會在下面章節(jié)中詳細敘述。當然,有時候還需要求助于醫(yī)生,用中藥調理好陰陽氣血。
說到睡眠,則不得不說午休。在西方,很少有人午休,午休完全中國人后者華人的習慣。雖然有些人主張不午休,但筆者認為午睡對人體也很重要,特別是對老年人。以筆者為例,每天午餐后一般是看會兒報紙稍作休息,然后就午睡—會兒,時間一般有1到1個半小時。適當?shù)奈缢梢詮浹a上午學習和工作所消耗的精力,為下半天的工作和學習做好準備,對于保持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是很有幫助的。
午睡也有講究,同樣需要健康、科學地進行午休:
第一,午餐后不要立即午睡,最好休息半小時后再睡,否則容易延長胃的排空時間,影響它的消化功能。
第二,午睡時間不宜太短或太長,太短達不到休息的目的;但如果時間太長的話,人體容易進入深睡狀態(tài),醒來后反而精神狀態(tài)不好,而且還容易影響到晚間的睡眠。一般來說,午睡時間以1個小時為宜,老年人可以適當延長時間,但也不宜太長。
第三,不要坐著午睡或伏案午睡,也不要以臂代枕。不正確的睡眠姿勢不僅不能消除疲勞,還會影響大腦的供血和供氧,出現(xiàn)眼球受壓、前臂缺血缺氧麻木等癥狀,還容易患頸椎、腰椎疾病,不利于健康。
第四,起床時不要過猛,以防由于腦部突然供血不足而暈倒。最好在床上先停留數(shù)分鐘,再慢慢起床。
第五,老年人不宜獨居,睡眠中最好能有人照料,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不良睡眠情況,如呼吸暫停、異常打鼾、呼之不醒等,防止睡眠中出現(xiàn)意外情況。
這些注意事項中的最后兩條也適用于晚間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