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年11月15日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堯棠,長期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工作。曾與靳以合編《文學月刊》,與茅盾創(chuàng)辦《烽火》。任過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1949年后,歷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文藝日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霧》、《雨》、《電》、《家》、《春》、《秋》等,中篇小說《憩園》、《寒夜》等,散文集《隨想錄》等。巴金的寫作生涯超過六七十個年頭。這幾十年正是中國社會歷史風云變幻的歲月,也是中國文學史上風云變幻的歲月。在這樣的條件下,巴金的生活與經(jīng)驗無疑是極為豐富的,并為他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創(chuàng)作素材。他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在國內(nèi)外獲得過無數(shù)的贊美與諸多的獎勵。蒼穹中還閃爍著一顆以他名字命名的“巴金星”。
從“活到四十”到“活到九十九”
巴老早年曾經(jīng)宣示:“我只想活到四十(歲)。”
何以會如此想?這可能與他家族人的早逝有關(guān)。他說過:“我們家族以往最長壽的是我叔父,只活了66歲?!?/p>
然而,在人壽普遍提高的今天,巴老的愿望改變了。他在1990年表示:“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學習,重新工作,讓我的生命開花結(jié)果?!?991年更是動情地說道:“我的生命什么時候開花?那就讓我再活一次吧,再活一次,再活一次!”他曾就此解釋:“把我的全部感情、全部愛憎消耗干凈,然后問心無愧地離開人世,這對我是莫大的幸福,我稱它為‘生命的開花’。”
有趣的是,巴老曾與好友冰心、蕭乾共同約定:大家都要活到99歲。遺憾的是,結(jié)果只有巴金與冰心“達標”實現(xiàn)了心愿。蕭乾則差得遠,剛剛度過90誕辰就去世了。盡管如此,這三位文壇摯友仍然都是我們所羨慕的長壽老人。
多病的歲月
1982年11月7日晚,巴老在家中不慎跌倒,他的左腿骨折了。雖住院治療數(shù)月,仍不良于行。其實,他晚年已幾度跌跤。加之又罹患了帕金森病,因而只能持杖緩行。
帕金森病的逐漸加重使他說話緩慢,四肢哆嗦,他幾乎連握筆的力氣也沒有了。為了緩解顫抖的手緊握在一起的痛苦和鍛煉肌肉的張力,人們縫制了紗布小白球塞在他手心里。
1994年,他因為起身要去取一部普普通通的書而致胸椎壓縮性骨折,使他痛苦不已,他的機體功能越來越差了。
更麻煩的是他的呼吸道疾病,由于經(jīng)常感染,呼吸不暢,痰液難排,醫(yī)生不得不于1999年春對巴老進行氣管切開術(shù)。手術(shù)后他已不能說話,自此也基本上不再會見客人。
多年來,巴老的病情時有反復與變化,但主要還是呼吸道疾病引發(fā)的。后來還曾出現(xiàn)過腎衰竭、腹水、胃出血、腹腔大出血——確診為惡性間皮細胞瘤。盡管醫(yī)院方面始終在積極救治,一代文學巨匠還是離開了我們,巴老臨終的時刻是2005年10月17日下午19時6分,享年101歲。
遺憾:未能安樂死
面容清瘦、體質(zhì)羸弱的巴老年逾百歲,人們紛紛探求他的長壽之道??墒牵瑹o論是他本人的記述還是旁人的觀察,似乎都說不出所以然來。他的女兒曾在電話里回答筆者:我想他沒有什么養(yǎng)生方法。巴老的侄兒李舒曾調(diào)侃地對人說:若問巴老的“長壽秘訣”,那就是七個字:“抽煙喝酒不鍛煉。”
的確,巴老是抽煙的,但據(jù)說他抽的是“包口煙”——這是四川方言,其意是:煙吸后只在嘴里轉(zhuǎn)一圈,并不吸進肺里。他的酒量不大,每飲只有一二兩。年老多病后,煙酒只能放棄了。巴老一生愛靜不愛動,除年輕時和朋友爬過山、劃過船外,別的體育項目都不會。當然,日常散步還是有的。
巴老嗜茶,最常喝的是云南的沱茶。偶爾也會換換口味,譬如臺灣客人曾經(jīng)送他兩盒“凍頂烏龍”,喝完后照舊再喝他的沱茶。
四川人自然愛吃四川菜。但晚年因病也就難得嘗到辣味了。不過他也喜歡江南的叫花雞與紅燒獅子頭等物。
這樣的生活習慣似乎難與長壽掛起鉤來。然而巴老確確實實是位壽星。且不說古代“世上難覓百歲人”,即使在今天,百歲壽星仍然歸類于鳳毛麟角一族的。那么,是不是就真的找不出巴老的長壽之道呢?不,若細細剖析,我們還是可以述說二三的。
一是巴老的心理健康。他胸懷坦蕩,心中充滿著愛?!拔母铩苯Y(jié)束后,巴老敢于解剖自己,更敢于說真話,從而得到了公眾的贊許。這些對純潔心靈、促進健康都是有益的。
二是他對死亡的坦然。巴老淡泊名利,無貪少欲,并不刻意留戀塵世。由于心境平靜,對身體各器官的正常運行是有好處的。
三是良好的醫(yī)護條件。有關(guān)報道告訴我們,在巴老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他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醫(yī)院里度過的。鑒于他的特殊身份和人格魅力,醫(yī)務人員對他真是關(guān)愛備至。且不論曾經(jīng)連續(xù)搶救20個晝夜時醫(yī)務人員付出的辛勞,即使在病情稍稍穩(wěn)定的情況下,吃喝拉撒也全都有人照應,僅僅是護士,每班就有四人。新華社記者就寫過醫(yī)務人員“幫助巴金活過百歲”的消息??傊?,如果沒有醫(yī)院方面的精心醫(yī)療和護理,巴老是不可能壽長101歲的。
不過,巴老的長壽并不值得羨慕,因為他晚年的生存質(zhì)量太差了,他勉強地“活著”也實在是太苦太累了。據(jù)《亞洲周刊》報道,香港的有些名人就曾多次呼吁有關(guān)方面準予巴金“安樂死”。他們說:“看到他在病床上活得那么痛苦,真為他難受。”他們說:“與其讓他備受劇痛折磨,形如枯槁而死,不如讓他借助醫(yī)生之手早日了卻生命,這從本質(zhì)上講更符合人道主義精神。”
其實,巴老盡管希望多活些年,但面對疾病的折磨,他是愿意安樂死的。冰心的女兒吳青在深情地談起巴金舅舅時說道:“他活得很痛苦,他的心愿就是能安樂死,但他身邊所有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著。”巴老自己多次說過:“長壽不是好事?!薄伴L壽對我是一種懲罰,是受罪?!彼巡≈械纳罘Q之為“非人的生活”。巴老較早地提出安樂死大概是在1994年胸椎壓迫性骨折后。1995年在談及夏衍被拔管而亡時他對家人說道:“我以后也要這樣,安樂死。”有次,巴老在清醒時刻也對醫(yī)生說過:“不要用藥了,讓我安樂死吧?!彼€對女兒發(fā)脾氣,說她不聽他的話,不尊重他,不讓他安樂死。
巴老因何要提出安樂死呢?這固然與他能看淡死亡和不愿遭受太多的病痛有關(guān),也與他的至親好友一一離去,自感活著已失去意義有關(guān),更與他不愿做社會與家人的“累贅”有關(guān)。他早就說過:“我是一個廢物了,安樂死吧!”
自然,巴老永遠都不是“廢物”,正如著名作家白樺所說:“在中國這一代知識分子中,他是最勇敢、也是最勤奮的一位思想者?!钡侨f物都會消亡。巴老在畢生奉獻之后,在生命開花結(jié)果之后,有權(quán)利選擇“安詳而毫無痛苦的長眠”方式,遺憾的是他無法那樣做。
明代的劉基《絕句》云:“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p>
巴老畢竟離我們而去了。2005年11月25日,按照他的意愿,他和在文革中去世的心愛妻子蕭珊的骨灰攪和在一起撒向了東海,他倆相攜著奔向遠方了。(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