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云:“有所為,方有所樂?!边@話一點不錯。人老了,下決心,有信心,開動腦筋,想方設(shè)法,不遺余力地為社會干點事,找些適宜老人干的事做做,實為最大、最可貴的快樂,不僅樂,而且是長久的。人到老年,要正確理解“老有所為”。要看各人的條件,要看“為”的內(nèi)容。一般來說,老年人剛退休時,精力還比較旺盛,又有一定的業(yè)務(wù)知識或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這時,選擇一份工作繼續(xù)發(fā)揮其專長,或應(yīng)聘或盡義務(wù),無論對個人、對社會,都是有益的。對個人,可以淡化失落感、孤獨感,可以把日子過得比較充實,有利于延年益壽;對社會,可以貢獻一份力量。如果沒有專長,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去尋找、去開創(chuàng)、去學(xué)習(xí),如讀書、看報、書法、繪畫、下棋、彈琴、寫文章、寫回憶錄;參加某項運動,如打門球、垂釣、跳舞、打太極拳、練氣功等有新的追求。使生活充實、心情愉快,不閑居混日子。過了60歲的人,退休后,找些愛好和小事做做,既鍛煉了身體,也能促進身心健康。但“老有所為”與“年輕有為”是大不相同的,廢寢忘食、忘我工作、奮力拼搏是年輕人胸懷大志的本色?!袄嫌兴鶠椤钡摹盀椤保瑒t要量力而行,不可過度。正因為老了,不能干重活和擔(dān)任繁重的工作才退休。所以老了的人,身體雖很棒,也不宜大干、特干,不宜提倡“忘我”、“拼搏”,凡事有個度、應(yīng)有度,掌握好了,就會獲益。過度地“為”,弄不好不僅無益,反會有害。
人到老年,衰老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是人們不可抗拒的。機體是要老的,但心不能老,人老意志不能衰退,要有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應(yīng)有所作為,不能認為老了,退休了就該享享清福,于是事事不管、事事不想、事事不問,有個別的老年人甚至不與人接觸交往,過著孤獨的生活,這與老有所為是背道而馳的,是不可取的,對自己沒有好處,對社會更無利。人到老年,不僅要“老有所為”,也要善于“老有所不為”,如切忌暴飲暴食、晚睡晚起、通宵玩牌、煙酒不離、操勞過度、喜怒無常、家庭不和、氣量狹小、玩物喪志、倚老賣老,等等。以上這些,非不能也,但決不可為也。因為,這些對老人的身心健康有害無益。古人講涵養(yǎng)、提倡“制怒”,控制情緒、控制感情,也是一種“不為”。人到老年,當(dāng)為之事,量力而行;不當(dāng)為之事,堅決不為,這也是一條養(yǎng)生之道。
老年朋友,做到“老有所為”應(yīng)有度,就能在老有所為的征途上,做出貢獻,發(fā)出應(yīng)有的光彩。(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