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以語言實踐能力訓練為中心,而語言實踐能力的訓練又以語感訓練為中心。語感的強弱直接體現(xiàn)學生閱讀文章和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從日常語文教學的實踐來看,也只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才能讓他們真正與所教的課文有心靈的對話和交流。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在名篇的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名篇詞句優(yōu)美,生動形象,加強對這些文章的誦讀,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就是這點。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jié)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我在教學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文中描寫李白在面對仕途坎坷而對前途倍感茫然的重點詞句時,先指導學生朗讀,采用分讀、齊讀、輪讀等多種形式,讓他們推敲、品味,引導他們想象宴會時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猶豫彷徨,接著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體會主人公空懷豪情壯志的惆悵無奈。只有通過誦讀,學生才能悟出語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實思想感情,由面對前途的滿腹憤懣轉變?yōu)榛磉_的人生態(tài)度。
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后,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必要的練筆,鞏固閱讀的成果。如此,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積累,在寫中發(fā)展。
二、展開想象、培養(yǎng)語感
培養(yǎng)語感還必須重視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訓練他們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從廣義上說,所有成功的閱讀都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審美想象性活動。作者用文字表達的內容和自己心中所要表達的意蘊,總會有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從本質上說,是由語言的局限性造成的。但這種局限性,也給閱讀者帶來了想象的廣闊空間?!把杂斜M而意無窮”,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或一個簡單場景的理解,也需要展開想象,教師要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積累,在腦中“復活”這些場景,如人物是什么樣子、在什么位置、說什么話、做什么事、是怎樣的語調和神情、什么樣的動作等。這些不單單是對作品內容的簡單復原,它包含著學生ce2264860782bdafaab7f29b706feaff的許多創(chuàng)造。誠如薩特所說:“閱讀時,你在預測,也在等待。你預測句子的末尾,預測下一個句子,預測下一頁書。你等待它們來證明你的預測是否正確?!弊x《賣炭翁》,設想一下他的眼神是炯炯有神還是焦慮不安?設想一下他的身板,是挺直的脊梁還是彎弓般的駝背?還有他的頭發(fā)、臉色、手指、著裝等。在這種閱讀狀態(tài)下,學生的“創(chuàng)作”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齊頭并進,不斷交流,“創(chuàng)作”與欣賞合為一體,閱讀的愉悅和收獲自不必說。
三、重視詞語積累,豐富語感
語言是一種表情達意的符號體系,因此,閱讀者需要具備系列的專門知識和技能。中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字詞,對文字的社會功能、漢字的字形、詞匯的構成、短語的組合已經(jīng)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還缺乏敏銳的語言感受力,所以培養(yǎng)語感要重視字詞積累。如在閱讀散文、小說時要注意體味、領悟、摘抄那些描寫自然景物生動形象的詞語。例如《金黃的大斗笠》中的“干干凈凈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云,風推著它爬上山頭。山這邊、梯田里的莊稼像綠海里卷來的一道道浪頭?!薄渡⒉健分械摹斑@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的鋪著,有濃的、有淡的;樹上的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春》中“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這些句子是對云、對風、對水、對草、對花、對雨等細膩生動的描寫。又如教《背影》中父親買橘子一段時,教師變讀有關句子,讓學生對照課文,比較少掉了什么,這些語詞有什么作用,討論明確:“蹣跚”說明父親老了,腿腳不靈便;“慢慢、用兩手、用腳”說明行動艱難;“努力”表示父親竭力克服艱難。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品味這感人的父子深情。如果平時能這樣指導學生注意詞語的積累,就會增強學生的語感。
四、指導背誦,積淀語感
語文課本上選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語言規(guī)范。指導學生朗讀成誦,讓他們真切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語氣、情感的變化,體味文脈的起伏文氣的貫通,進而充分吸收文章精華,使他們便于學習借鑒。沒有背誦之功,我們就無法實現(xiàn)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積淀。背誦的方法有多種,尤其要重視“感知與試背結合法”。這種方法就是對要背誦的材料,品讀上幾遍后就嘗試回憶,然后品讀,品讀后再嘗試回憶,循環(huán)往復,直到把材料全部回憶起來為止。如指導學生背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關于童年樂園的一段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章喚起學生的想象,使他們在頭腦中展現(xiàn)百草園景象。接著再細細品讀,品讀中理解這段文字使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樣一組互相關聯(lián)的句式。前一關聯(lián)句式,略寫百草園的整體,先由低到高寫靜物,再由高到低寫動物;后一關聯(lián)句式,詳寫百草園的一個局部,敘述的景物從動物寫到植物,表明了作者歡樂、愉快的童心。然后嘗試回憶往復幾次,學生就能輕松地將所背內容記住。課后練習中以這段文字為例寫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學生就能創(chuàng)造性地有所拓展,但教師要注意避免讓學生機械背誦,而要讓學生在“品”中積淀語感。
五、增強課外活動,鍛煉語感
語文課外活動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辯能力和寫作能力,加強語感的培養(yǎng)。如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既可以訓練學生聽的能力,還能開闊視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如開展普通話演講比賽,增強語言的組織能力,以及進行口述轉述、新聞事件、即興演講、社會來訪、成語接龍等活動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鍛煉語感。
總之,語感是提高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它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運用。語感雖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絕不是不可知的東西,它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而獲得。只要我們在語感教學這片肥沃的荒原中辛勤耕耘,就一定能收獲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