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宜 平
1999年6月,江蘇省教委頒布了《江蘇省五年制師范學校課程方案》,確立了江蘇省五年制師范教學內(nèi)容和課程體系。同年8月,江蘇省教委組織編寫了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各課程教材,其中,南通大學周建忠教授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于2000年8月編訂完成,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舊版《大學語文》”),并于2001年開始,在江蘇省內(nèi)的13所五年制高等師范學校投入使用。此后,為適應教學實踐及學生的實際,2011年,在周建忠教授的主持下,進行了由多名高校專家和一線教師參與的教材修訂工作。2012年7月,周建忠主編的第二版《大學語文》(以下簡稱“新版《大學語文》”)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同年9月,在各相關院校投入使用。在使用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和舊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具有鮮明的特征,這種在修訂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變化,不僅為其它教材的修訂提供了參考,也為今后大學語文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舊版《大學語文》在體例上只有散文、詩歌和小說三個部分,沒有收入戲劇文學,原因無外乎是戲劇文學一般篇幅長、教學難度相對較大。將戲劇文學拒之門外,確實可以給教師的教學減輕負擔,但由此也讓學生失去接觸、欣賞戲劇文學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套《大學語文》教材是供江蘇省內(nèi)所有五年制師范學校學生使用的,這些師范生畢業(yè)后絕大多數(shù)將從事基礎教育階段教學工作,未來的工作將經(jīng)常涉及到童話劇、課本劇教學和表演指導。如果他們在校學習過程中從未接觸過戲劇文學,從未有過戲劇表演經(jīng)歷,就不可能了解戲劇文學的特點,也不可能學習到課本劇表演技能、獲取表演經(jīng)驗,就更談不上今后在工作中對學生進行童話劇或課本劇表演指導了。
新版《大學語文》發(fā)現(xiàn)并及時彌補了這個缺憾,教材在立足于教學實踐和學生實際、兼顧文學的人文性和審美性前提下,保留了舊版教材小說、詩歌、散文三個單元,新增了戲劇單元,總共選入了五部戲劇作品。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在戲劇篇目的選擇上,卻包含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既有傳統(tǒng)的古代經(jīng)典名作,如王實甫的《西廂記》、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也有現(xiàn)代作品,如曹禺的《日出》、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外國戲劇作品則選擇了莎士比亞的《李爾王》,這樣,學生就能夠進行比較閱讀,從而了解到古今戲劇的變化發(fā)展大致脈絡以及中外戲劇文學風格的異同。此外,五部作品人物形象鮮明,情節(jié)曲折,非常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這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更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課本劇表演技能,積累表演經(jīng)驗,為其今后走向講臺指導表演實踐夯實了基礎。
舊版《大學語文》編寫于江蘇省初中起點五年制師范培養(yǎng)體系剛剛建立之際,是江蘇省第一套供五年制師范院校使用的教材,因此,在選文上比較注重與中學階段語文教材的銜接,并選入了一定數(shù)量的中學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經(jīng)典篇目”。如散文單元中的《蘭亭集序》、《秋聲賦》,以及詩歌單元中的《歸園田居》、《山居秋暝》等十多篇經(jīng)典名作。這些中學階段的名篇佳作,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教學似乎也能得心應手,但過多的雷同卻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造成“審美疲勞”,從而降低了教學效果。
在當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為活躍,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他們渴望接觸更多流派、更多風格的新作品。針對學習者的這些變化,新版《大學語文》在選材上,突出了“大視野”的特征,全部刪除了中學階段已有的作品,以人文性與審美性為指導,補充了大量風格各異的作品。如新版教材選入了王小波的作品《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這是在中學教材中未出現(xiàn)過的作品,之前也沒有被其它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選入。王小波是當代非常有個性的作家之一,作品風格獨特,這篇文章以文革中知青生活為背景,通過寫一只豬來反映一段特定時期的歷史,反映一種被設置的人生狀態(tài),頌揚一種自由、獨立的生活態(tài)度。編者將此文選入教材,意在拓寬學生閱讀視野,使學生在閱讀之余思考人生意義,用批判的眼光審視人生價值和人性之美。再如,新教材選入了作家李娟的《我家過去年代的一只貓》,則更讓廣大師生眼前一亮。這樣的選文一反過去“重名家、重經(jīng)典”的選文原則,使學生能夠欣賞到這位成長于艱苦環(huán)境中的女作家清新而質樸的文字,有機會去聆聽作者親戀生活的感動心語。這些新鮮作品的選入,無疑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對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大有裨益。
在舊版教材中,“閱讀提示”所提供的信息,多體現(xiàn)了編者個人對作品的認知傾向。比如關于主題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評價等,“閱讀提示”的講析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這固然有方便教學的一面,但同時也容易造成對學生思維的禁錮。
和舊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在選文后不僅保留有“閱讀提示”項目,還增加了“導讀鏈接”項目,并且在“閱讀提示”上做了明顯改動,體現(xiàn)了新版教材文本導讀的“多視角”特征。“閱讀提示”對選文的分析體現(xiàn)了啟發(fā)性、探究性與學術性并重,不再代替學生得出結論或是做出判斷,也不引導學生得出某一“預設”的結論,而是客觀地提供各種用于文本分析的素材,如選文的背景資料及后學者對此文的評論資料等等,以供學生分析、比較、判斷,最后得出對文本的理解。從而充分給予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允許其自由地思考,這就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新、舊版《大學語文》教材都選入了《詩經(jīng)》中的《蒹葭》一詩,舊版教材在課后“閱讀提示”首句話就確定了這首詩歌的主題是“懷念情人的詩”,[1]這就先入為主地限定了詩歌主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無法對詩歌主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而新版教材則對此做出了改進,不再提供現(xiàn)成答案,而是在“閱讀提示”中首先闡明此詩主旨“自古眾說紛紜”[2],接著提供了“美刺說”、“思賢說”、“愛情說”等學術史上多種不同觀點及相關佐證資料。由此可見,由舊版教材給定答案,到新版教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答案,這種改變是新版《大學語文》教材的最大亮點。而新版教材新增的“閱讀鏈接”,則是“閱讀提示”的延伸,在這里,編者搜集了更多的與文本相關的文獻資料及網(wǎng)絡鏈接,介紹了目前學界最新觀點,或提供給學生延伸閱讀材料,這對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大有裨益。以上這些變化都體現(xiàn)了新版教材在文本解讀方面“多視角”的特征。與之相適應,教師在教學中也必須從“教學生記”轉變?yōu)椤敖虒W生學”,從授學生以“魚”轉為授學生以“漁”。這雖然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也不利于學生死記硬背現(xiàn)成答案去應付考試,但對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究能力卻有著極大的意義。
新、舊版《大學語文》教材都在文本后設置了“思考與練習”,以便學生深入理解作品,教師也可以依此考查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情況。但舊版的“思考與練習”中設置的題目,在閱讀提示中都能找到明確的、惟一的答案,問題設置缺乏啟發(fā)性和論爭性。
大學語文的課后思考與練習題的設置,應該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性的多維視角,具有啟發(fā)性和論爭色彩,不只是讓學生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重要的是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總結時,能有不同觀點的碰撞,并且能開拓寬廣的文化視野。[3]對此新版教材進行了明顯改進,以《長恨歌》為例,舊版教材的思考與練習題是“評述《長恨歌》的愛情主題”,這個題目先入為主地將詩歌主題限定為“愛情”類,這樣的思考題無疑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有個性地思考問題,不利于學生對詩歌主題進行深入探究和挖掘。而新版教材則將這道思考題改為“分析本詩的主題思想”,正是省去“愛情”二字,才使得這道思考題變得異常開放起來,學生可以從愛情詩、感傷詩、政治諷喻詩等多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并且,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學生會搜集各種資料作為佐證,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與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只要學生能闡明理由,支撐自己的觀點、認識即可。
從總體上講,周建忠教授對《大學語文》教材的修訂是比較成功的,新版教材選文視野開闊,文本分析視角豐富,思考題設置開放、新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這次教材修訂所呈現(xiàn)的新變化,為各高校大學語文教材建設指明了方向。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作為江蘇省指定的五年制師范學校大學語文教材,無論新版還是舊版,都沒有將與師范專業(yè)相關的語文技能訓練內(nèi)容(如口語表達、寫作訓練等)納入其中,這對于全面提高師范生語文素養(yǎng)來說,無疑是個缺憾。
[1]周建忠.大學語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36.
[2]周建忠.大學語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
[3]黃瑩.大學語文教材建設的現(xiàn)狀及改革趨勢[J].語文學刊,2012(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