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雪
自擬異位妊娠湯治療異位妊娠療效觀察
龍 雪
目的觀察甲氨蝶呤保守治療中加用自擬異位妊娠湯口服治療異位妊娠療效觀察。方法選取無手術指征,自愿接受甲氨蝶呤肌注配合自擬異位妊娠湯口服治療者30例為觀察組,另選28例單獨應用甲氨蝶呤肌注者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血β-HCG下降速度、B超附件包塊縮小比例。結果兩組患者血HCG下降速度、B超附件包塊縮小比例比較差異有顯著性,B組優(yōu)于A組。結論自擬異位妊娠湯配合甲氨蝶呤治療異位妊娠療效確切,縮短病程,值得推廣應用。
自擬異位妊娠湯;保守治療;異位妊娠;甲氨蝶呤
異位妊娠是受精卵在子宮以外著床而生長發(fā)育,其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育齡女性的生命。早期診斷技術促進了保守治療異位妊娠的發(fā)展,手術治療為西醫(yī)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B超和腹腔鏡技術的應用,高敏度血β-HCG的測定方法,使得異位妊娠早期確診,亦為保守治療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就我院采用甲氨嘌呤保守治療中加用自擬異位妊娠湯口服治療異位妊娠患者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早期輸卵管妊娠,要求保留生育能力,且達到以下條件的患者58例:無甲氨蝶呤用藥禁忌證;B超提示輸卵管妊娠包塊未發(fā)生破裂或為異位妊娠流產(chǎn)型;B超證實宮內無孕囊,輸卵管妊娠包塊直徑<4cm,包塊內未見原始心血管搏動;血β-HCG<2000U/L;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明顯內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A組)和對照組(B組)。
1.2 治療方法58例患者均采用住院治療,A組28例,采用全身用藥:給予甲氨蝶呤單次肌注,劑量以每體表面積50mg計算,7天1療程。B組30例在A組基礎上加用中藥自擬異位妊娠湯口服。中藥處方如下:當歸10g,川芎10g,生地黃10g,桃仁10g,三棱10g,莪術10g,紫草根30g,乳香6g,沒藥6g,丹參15g,川斷10g,蜈蚣1條。每日一劑,每次100ml,每日3次,7天1療程。
1.3 觀察指標監(jiān)測血壓及脈搏,每天記錄患者腹痛及陰道流血的情況,以及用藥后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等。用藥后第7d復查血β-HCG、尿HCG、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B超。若治療后第7d血β-HCG不降或下降<20%,則進行第2療程。住院觀察至血β-HCG下降至5U/L以下并連續(xù)3次尿HCG陰性予出院。
1.4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血β-HCG明顯下降至5U/L以下并連續(xù)3次尿HCG陰性;B超提示妊娠包塊未增大,甚至縮小或消失。失?。褐委熯^程中出現(xiàn)妊娠包塊破裂出血;血β-HCG持續(xù)不下降或反明顯升高;發(fā)生急性腹痛;治療期間復查B超提示妊娠包塊內出現(xiàn)原始心血管搏動。凡出現(xiàn)上述任一項者則判定為治療失敗[1]。
2.1 療效比較A組治療成功23例,成功率82.1%,失敗5例,其中3例出現(xiàn)血β-HCG明顯上升,1例血β-HCG下降緩慢且出現(xiàn)急性腹痛,1例內出血增多伴腹痛,均行手術治療。B組治療成功26例,成功率為86.7%,失敗4例,其中2例復查β-HCG明顯上升,1例內出血增多伴腹痛,另1例復查B超出現(xiàn)原始心血管搏動而行手術治療。其中,A組第1療程成功者6例,第2療程成功者12例,第3療程成功者4例,第4療程成功者1例;B組第1療程成功者10例,第2療程成功者14例,第3療程成功者2例;未有進入第4療程病例。兩組在治療成功病例上無明顯差異,但在治療時間上差異顯著,提示B組治療方法使β-HCG下降所需時間較短,療效更好,且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患者住院費用。
2.2 不良反應比較A組有1例用藥后出現(xiàn)白細胞下降,2例出現(xiàn)口腔潰瘍,1例出現(xiàn)輕微的胃腸道反應,2例出現(xiàn)血清轉氨酶升高,給予相應治療后很快恢復。B組1例出現(xiàn)白細胞下降表現(xiàn),2例胃腸道反應,1例口腔潰瘍,2例出現(xiàn)血清轉氨酶升高。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無明顯差異。
正常妊娠時,孕卵在子宮腔內著床發(fā)育,當孕卵在正常著床部位以外的任何地方妊娠時,則稱為異位妊娠[2]。是婦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發(fā)生部位較多,但以輸卵管妊娠最為多見,約占95%左右。中醫(yī)學文獻中沒有異位妊娠的病名記載,在古代書籍中有類似癥狀描述,與“妊娠腹痛”、“少腹血瘀”、“癥瘕”等病癥相關[3]。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多為孕婦宿有少腹瘀滯,沖任不暢,影響孕卵的正常運行,致使孕卵不能到達宮腔;或孕婦先天腎氣不足,運送孕卵無力、遲緩,而使孕卵滯留于子宮腔以外等有關。孕卵在腔外種植發(fā)育,長大到一定程度則脹破脈絡,脈絡破損,傷絡而血溢,血不循經(jīng)成瘀;甚者絡傷內崩,陰血暴亡,氣隨血脫,而發(fā)生血瘀、血虛、厥脫等一系列癥候;或瘀血日久不散,發(fā)為少腹血瘀包塊,遂成癥瘕積聚之癥。其病機本質是少腹血瘀實證。常見病因有氣虛血瘀,氣滯血瘀。治療上,中醫(yī)認為主要是血瘀少腹實證,以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方案。辨證治療首先是動態(tài)觀察治療,尤以判斷胚胎死活最為重要,可以參考β-HCG水平的升降、B超動態(tài)觀察附件包塊大小和是否有胎心搏動,結合早孕反應和陰道流血情況等判斷。臨床上配合甲氨蝶呤殺胚等對癥處理,并配合輸血、輸液及手術條件下進行服藥治療。治療過程需監(jiān)測血β-HCG下降、尿HCG轉陰及B超包塊的變化情況,根據(jù)病情隨時調整治療方案,若出現(xiàn)血HCG不降反升,B超包塊逐步長大,甚至可見原始心血管搏動,則考慮該手術治療。
[1] 樂杰.婦產(chǎn)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05-112.
[2] 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202-209.
[3] 尤昭玲.中西醫(yī)結合婦產(chǎn)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165-173.
R714.2
A
1673-5846(2013)01-0101-02
貴州省黔西南州中醫(yī)醫(yī)院婦產(chǎn)科,貴州黔西南州 5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