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鎧蔚
【摘要】潘金蓮,這個文學人物在幾百年的傳承與重復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學母題被各種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進行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敘述。本文將結合最初的文本《水滸傳》、《金瓶梅》,近現(xiàn)代的歐陽予倩的話劇《潘金蓮》、魏明倫的川劇《潘金蓮:一個女人的沉淪史》,以及近些年的電視劇《水滸傳》,針對潘金蓮的形象塑造探究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關鍵詞】宋明理學;市民階層;反封建;文化反思;人性回歸
一、《水滸傳》:政治斗爭中的人
根據(jù)女性主義作家吉爾伯特和古巴的看法,在男性主義的文本中,由于男性掌握著全部話語符號的創(chuàng)造權和解釋權,女性處于被支配、無話語權的從屬地位,因而他們筆下的女性形象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天使和妖婦。這一觀點在施耐庵的鴻篇巨著《水滸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潘金蓮這一“妖婦”的烘托作用,一方面是側面烘托武松的性格。在那個潘金蓮決心“撩斗他一撩斗”的雪夜,武松面對嫂嫂直白的挑逗,義正言辭地發(fā)出了莊嚴神圣的宣言:“武二是個頂天立地噙齒戴發(fā)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人倫的豬狗!”這一刻潘金蓮的烘托作用可謂是功德完滿,武松潔身自好的超拔人格達到了高峰。另一方面,潘金蓮的作用體現(xiàn)對武松情節(jié)發(fā)展的推動。正是因為她與西門慶通奸,藥鳩武大郎,武松才要為兄報仇、坐監(jiān),才會產生后來的威鎮(zhèn)安平寨、醉打蔣門神等,才會頭也不回地死下一條心跟著宋江上梁山“替天行道”。
為什么潘金蓮在《水滸傳》中只是武松上梁山的一個楔子,一處伏筆?
其一,潘金蓮所處的宋代,正是程朱理學盛行的時代。理學家對中國傳統(tǒng)的“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的觀念加以闡發(fā),把所謂“婦德”與“家之隆替,國之廢興”聯(lián)系起來,從而事傳統(tǒng)禮教對女性的道德制約具有一種神圣的色彩。在這樣無視與剝奪人性的封建綱常倫理的壓制下,潘金蓮這種“淫婦”只能被唾棄被漫罵,被釘在封建祭壇上警示后人。
其二,自從兩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詩論中提出“興、觀、群、怨”說之后,文學就與教化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儒家重于教化的傾向也就深深地波及到《水滸傳》中,因而作者是在潘金蓮身上寄予強烈的警示和戒喻。同時,《水滸傳》作為一部英雄傳奇小說,施耐庵在塑造人物時自然也會以儒家理想人格作為衡量英雄的標準。宋明理學盛行,是否能控制情欲也就成為檢驗英雄的試金石。因而,潘金蓮正是用來烘托武松這一“人間太歲神”的絕佳“試金石”。
二、《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人
在“寄意于時俗”的世情小說《金瓶梅》中,蘭陵笑笑生筆下的潘金蓮的形象更具“人情味”,更豐滿地展現(xiàn)了其性格的多重性。
她仍是“淫婦”形象,且淫亂程度“更上一層樓”。在《水滸傳》中,她對張大戶是“不肯依從”但在《金瓶梅》中,她18歲就被“收用”了,而且婚后仍與他廝會,此處蘭陵笑笑生突出其淫蕩是天性使然。她勇敢追求愛情,當西門慶被桂姐迷戀,樂不思家的時候,家中的三妻四妾只有她一人做了一首《落梅風》托玳安交給西門慶以表達其思念之切。她聰慧過人,懂得在這個錯綜復雜的大家庭中的生存之道。一進西門慶家門,“過三日之后,每日清晨起來,就來房里與月娘做針指,做鞋腳。凡事不拿強拿,不動強動。指著丫頭,趕著月娘,一口一聲支教‘大娘,快把小意兒貼戀。”她天性活潑調皮。她曾扮作丫鬟,逗得李瓶兒“笑得前翻后仰”,連平素端莊大方的月娘也忍俊不禁,而潘金蓮自己更是“笑得眼沒縫兒”。她也心狠手辣,設計害死了官哥兒,痛失愛兒的李瓶兒也因此香消玉殞。
談及這一豐滿的人物形象的社會原因,最重要者莫過于社會經濟的因素變化。自明代中葉起,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市民和商人隊伍不斷壯大,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沖擊著封建社會機體。西門慶作為新興商人的代表,把妻妾看做縱欲對象,對人欲的貪求已異化為人性的扭曲和人生的毀滅。潘金蓮就在這樣尖銳復雜的矛盾糾葛中,人性漸漸走向墮落。
此外,由于中晚明時期市民階層崛起,他們在思想上強烈要求擺脫束縛,推崇個性。所以潘金蓮她的自我與個性在蘭陵笑笑生筆下可以盡情流淌,她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欲的女子。潘金蓮最后還是因為自己的放縱而無可奈何地走向自我毀滅,她的悲劇客觀地表明了晚明涌動的人性思潮,當還沒有找到新的思想武器去沖擊傳統(tǒng)禁欲主義的時候,人的覺醒往往以人欲放縱的丑陋形式出現(xiàn)。而人欲的放縱和人性的壓抑一樣,都在毀滅著人的自身價值。
三、話劇《潘金蓮》:解放浪潮中的人
相比前兩部小說,1927年登上舞臺的話劇《潘金蓮》被稱為“為潘金蓮翻案”的五四新話劇,以廣博的人道主義情懷來觀照潘金蓮,塑造了一個反抗者的形象。她拒絕張大戶的納妾,反抗男權社會的綱常倫理:“男人家有什么好的?盡只會欺負女人!女人家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他也不讓你出頭!”;她對武松熱烈追求,“能夠四周心愛的人手里,就死,也心甘情愿!”就連她對西門慶的私通,也是一種反抗“我只不過是拿他解悶”,表現(xiàn)出其對男權權威的蔑視。
該劇承載著更多五四時代中國知識分子以西方的現(xiàn)代理性和人性觀來批判中國專制、非人的文化傳統(tǒng)的意愿,因而潘金蓮身上擁有著眾多現(xiàn)代理念。“本來,一個男人要磨折一個女人,許多男人都幫忙;乖乖兒讓男人磨折死的才都是貞潔烈女;受磨折不死的,就算淫婦,不愿意受男人磨折的女人就算罪人。”潘金蓮的這番話道出了武松所持的女性節(jié)烈觀的虛偽性和荒謬性。女性主義作家吉爾伯特和古巴曾講過一段類似的話,“所謂妖婦,主要是指那些拒絕無私奉獻、能夠獨立自主的婦女,她們拒絕充當男權早已為她們包辦好的‘溫柔順從的角色”。但是,潘金蓮也是一個矛盾的個體。她反對衛(wèi)道正統(tǒng)的封建文化,但在內心深處對其又心存敬重之情,因為武松義正言辭地拒絕她時,她反而更愛武松,“你因為想教人家稱贊你是個英雄,是個圣賢,是個君子,就把你的青春斷送了,我又怎忍心去怪你!”這是潘金蓮的矛盾與痛苦的癥結,也是在新舊文化交替中中國知識分子心靈搏斗掙扎的癥候之一。話劇《潘金蓮》塑造了一個解放浪潮中的潘金蓮,體現(xiàn)了五四新文學是有著強烈社會功利性的,肩負著“啟蒙”的重任。
四、《潘金蓮:一個女人的沉淪史》:哲學中的人
鬼才魏明倫的川劇《潘金蓮》形式的不拘一格,內容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該劇在塑造潘金蓮的形象中,與上述作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加入了許多“劇外人”的點評與思考。魏明倫消除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的壁障,“讓武則天跨朝越代而來,安南卡列尼娜跨國跨州而至,……”魏明倫在劇中并沒有對潘金蓮下一個蓋棺定論的評定,他推翻了施耐庵的話語霸權,但并沒有建立自己的話語霸權。他只是讓古今中外各路人物對這一形象自由置評,讓他們在看戲的同時也被人看,讓他們以魏氏文本為鏡像,同時自己也成為觀眾的鏡像。這樣,魏明倫的文化反思就超越了紫石街的有限場景和民間視角,而進入五千年的文化廟堂——民間文化交匯的更廣闊的時空。
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個哲學上的潘金蓮,不由得聯(lián)系創(chuàng)作時代來分析。川劇《潘金蓮》是新時期的劇作,而在此之前的五四時代,歐陽予倩已為潘金蓮翻案,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為之翻案的潘金蓮形象在新中國成立后又獲得繼續(xù)開拓的機遇。新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時候,延續(xù)的仍然是戰(zhàn)爭年代的文化規(guī)范和思維模式,生命本能欲望被視為腐朽墮落、骯臟罪惡。直至八十年代,魏明倫才重新續(xù)上歐陽予倩斷下的鏈條。在新時期——中國新的思想啟蒙時代,個性解放、人道主義之旗又在實現(xiàn)國家和人的現(xiàn)代化的宏大話語敘事中被高高舉起。而現(xiàn)實的中國盡管改革開放已經啟動,思想解放運動也在轟轟烈烈地進行,但是,剝奪婦女的正常人身自由等陳舊封建思想仍然在深深地束縛著人們的頭腦?;谶@種現(xiàn)實狀況,魏明倫的主要目的是借潘金蓮來對整個文化史進行激烈的探討。
五、電視劇《水滸傳》: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
《水滸傳》近些年來被三次搬上電視熒屏,分別是八十年代初山東版、1998年央視版和2011年新版。其中2011年新版《水滸傳》口碑甚佳,被評為“以現(xiàn)代視角,添人文情懷”。
新版《水滸傳》中,潘金蓮一出場,就是一個勤勞賢惠的婦道人家的形象:忙著燒火蒸炊餅,喚醒武大,端茶遞水,伺候得服服帖帖,而武大歸來后又接擔子,又打洗臉水。這樣一個形象,實在難以與那個“淫婦”聯(lián)系起來。新版《水滸傳》最為觀眾稱道的就是用來不少細節(jié)展現(xiàn)潘金蓮的內心世界。劇中匠心獨運地添了兩場洗澡戲。第一場洗澡時,是她見到武二后的激動,一邊洗澡一邊撫摸自己,內心充滿遐想。而第二次洗澡,則是被武松羞辱后,內心充滿憤懣。此時的她心中的不安分已被喚起,心中充滿渴望,所以當她遇到西門慶時,這種不安分便得到了響應。兩場澡戲是導演和編劇通過普通人的日常行為來展現(xiàn)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的潘金蓮。
電視劇這種創(chuàng)作導向體現(xiàn)了一種人性的回歸。人道主義覺醒的五四時代,歐陽予倩為潘金蓮翻案,而在新時期,經歷了人性扭曲的文革時代,迎來的是關于人性的大討論,魏明倫就通過自己別具一格的川劇激起了對潘金蓮的哲學意義的探討。而時代逐漸發(fā)展,關注的焦點就在于關注現(xiàn)實的人的生存遭遇,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關注人本身,從而去思考人的價值與意義。因而新版《水滸傳》不愿再從以往的價值視角或政治視角來剖析潘金蓮,它是把體現(xiàn)階級的意志、時代的精神等等消解和淡化,處處致力于人性的發(fā)問,把人帶回本質的自由世界。
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姚斯認為:“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讀者均提供同樣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超越時代的本質?!币蚨私鹕彽男蜗笏茉?,經歷了幾百年的演繹,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最初處于男性附屬地位的“政治斗爭中的人”,到在錯綜復雜的家庭中有七情六欲的真性情的“家庭中的人”,再到在五四浪潮中高舉男女平等、婦女解放旗幟的“解放浪潮中的人”,到激起了文化反思大討論“哲學上的人”,最后回歸人性,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這一切反映了社會變遷對人性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變化的過程,人性從最初的壓抑到后來的扭曲、解放、思考和回歸,最后回到了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