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jié),我由武漢回津過年,到天津老城舊地重游,倍感天津發(fā)展之快。以前的平房大雜院早已變成了高樓林立的大廈。
我來到天津老城博物館,參觀了館內(nèi)的民俗藏品,看著老城拆遷前的模型與老門牌紀念墻,使我想到了天津老城院落和胡同。
老城民居包括三合院、四合院、大四合院、筒子院、獨門獨院及門臉房。但如今在天津老城,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居院落只有天津老城博物館所在的地徐家大院。它是天津民居的典型代表,它的門樓設在整個院落的東南角,進了門是過道,過道的對面是影壁墻,其作用:一方面,客觀上是用于遮擋院外人們向院內(nèi)窺視的墻壁。另一方面,主觀上是防范鬼的來訪,舊時人們認為自己的住宅中,不斷有鬼來訪;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許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進宅子,就要給自己帶來災禍。如果有影壁的話,鬼看到自己的影子,會被嚇走。從影壁左方進入院子,是一條近兩米寬的夾道。夾道東側的一溜房子,原來是院主人家傭人居住或儲存物品的房間。夾道西側的三個院門通向各自相對獨立的三套四合院,這三套院落原來均由主人及其晚輩使用。現(xiàn)如今在民間人士捐獻下,部分房間已復原為老天津衛(wèi)人的居室陳設。
在天津老城拆遷前380個街道、里巷名稱中,使用通名“胡同”有208個,占到總數(shù)的54.73%?!昂笔家娪谠⒂诿髑?。從明代到現(xiàn)代,一直占很大比例。關于其語源,多認為是蒙古語huto(水井)的借詞,因古代水井在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水井,“胡同”原義就是有水井處,后轉(zhuǎn)為街巷通名。據(jù)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說:“街也,今京師巷道叫‘衙衙”?!把醚谩蹦恕昂钡漠愺w字,“胡同”即小街巷。天津建城在明朝,明代以后“衙衙”被官方規(guī)范為“胡同”。如:謝家胡同、弓箭等。
還有就是“馬路”。路,道也《說文》;路,途也《爾雅》。路:即道路,在天津老城,共有8條帶“路”的名稱;但只有一條用“路”的通名即宮生路,其它7條都是與“馬”組合為“馬路”。如:北馬路、東馬路、西馬路、南馬路、小馬路、曬米廠小馬路、丁公祠小馬路。在天津老城“路”應理解為“供車馬行走的寬闊平坦的道路”,即“馬路”。而那條不帶“馬”的“路”,“宮生路”只有2.1米寬。不具有車馬行走的條件,而非寬闊平坦的道路之意。
再有“箭道”。道:即道路。在天津老城,沒有用“道”的通名,都是與“箭”組合為“箭道”。原意是“官員在衙門外兩側練習射箭的地方”。如:河營西箭道、舊縣署西箭道等。后按習俗稱衙門及廟宇兩側道路為箭道,如:武學東箭道、城隍廟東箭道等。
在一些文章中將四合院中連接各院落之間的通道也稱為箭道,我認為就有些牽強了。按習俗應稱為夾道或夾股道?!都t樓夢》書中也有佐證,《紅樓夢》第四回:“西南上又有一個角門,通著夾道,出了夾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東院了?!本褪侵傅脑鹤永锏耐ǖ?。
遙想當年,信步于老城胡同,黃昏的傍晚在那微閉的院門里,或許就曾住著不做清民,攜妻挈子,跳入天心湖中殉明的明朝薊遼守項嘉謨?;蛟S北洋軍閥時期的總統(tǒng)徐世昌嬰兒時的啼哭聲會在我身旁院落里傳出?;蛟S在那微弱的燈光下,甲骨文發(fā)現(xiàn)者之一的孟定生又破解了一個新的甲骨文字,或許那盞燈下正是華世奎正在研習書法;是的,老城不但是溫家寶總理青少年生活的地方,更留有鄧穎超“五四”運動時期在津從事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的足跡。
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天津人,見證了家鄉(xiāng)的變化。在欣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現(xiàn)在天津老的院落和胡同沒有了。除了以司晨昏的鼓樓鐘聲依舊,其它地方都已經(jīng)故跡難尋,煥然一新。我們應該認識到在發(fā)展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古建筑的保護。
作者簡介:周慶熙,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