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育秋
對患者中藥煎服的健康指導
郝育秋
在門診或臨床中經常發(fā)現有些患者對藥物的毒副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而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為增加療效擅自加重藥量,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對身體造成傷害,不僅使病情遷延,而且于身體無益。
正確認識;中藥煎法;飲食禁忌;服藥方法;飲食調護
中西藥聯用多年來,我院用科學的方法加強了對患者的中藥煎服指導,使患者了解中藥的基本治療原理及服藥方法,必要的配伍禁忌,避免盲目用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有些患者對中藥的毒副作用缺乏正確認識,認為中藥無副作用,為增加療效而擅自加量,殊不知這對身體極其不利。另外,目前許多中藥的治療機理還未完全明確,對其毒副作用還不能有完全的認識,因服藥造成的藥源性疾病時而發(fā)生,因此,醫(yī)藥人員應積極向患者宣教,介紹中藥的毒副作用,告訴患者要嚴遵醫(yī)囑,切勿盲目加量。
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特別是門診患者自己煎煮時,更要注意以下幾點:
2.1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2.2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 min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 cm。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2.3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一般為30 min。解毒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 min。滋補藥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 min。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煮時間可略短。
2.4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 ml。成人每劑150~200 ml。
2.5特殊藥量的煎煮方法 ①先煎藥:煮沸10~15 min,再加入其他的藥同煎。②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10 min即可。③溶化藥:應在其他藥煎至預定服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④沖服藥:將沖服藥調入煎好藥汁或開水沖服。⑤其他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在服藥期間,一般應忌食生冷、辛熱、油膩、腥 膻、粘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腸刺激,或助熱、助升散,以及斂邪等不良反應。具體應用時,須根據不同病情的治療需要區(qū)別對待,如寒性病忌食生冷,熱性病忌食辛熱、油膩;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臟及烈性酒;肝陽上亢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熱助陽之品;脾胃虛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粘膩、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瘡瘍、皮膚病患者,忌食、蝦、蟹等腥膻發(fā)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外感表證,忌食油膩類食品,等等。
祖國醫(yī)學對服藥的方法非常重視,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及證型,正確指導患者服藥??诜?,是中醫(yī)臨床主要給藥方法,口服給藥的效果不單受劑型等因素影響,還受服藥時間、次數及冷熱 所影響。
4.1服藥時間 時服藥也是保證藥效的重要方面,具體服藥時間應根據腸胃狀況、病情需要及藥物特性來確定。一般來說補虛藥應在飯前服使有效成分充分吸收;消食健胃藥及對腸胃道刺激性大的藥物宜飯后服;驅蟲藥和攻下藥應空腹服;安神藥、澀精止遺藥、緩下藥宜睡前服;截瘧藥應在瘧發(fā)前2 h服;當病情急險,應當不拘時服,以便控制病情。
4.2服藥次數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 h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xù),以緩病勢;病情緩輕者,亦可煎湯代茶飲,以便緩治。應用發(fā)汗藥、瀉下藥時,若藥力較強,一般以得汗得下為度,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嘔吐患者宜小量頻服,以免因量大再致嘔吐。
4.3服藥冷熱 一般來說湯藥宜溫服,發(fā)散風寒湯藥最好熱服;若嘔吐或藥物中毒時宜冷服;對于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guī)定外,一般宜溫開水送服。
中醫(yī)歷來就重視服藥飲食調護,素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酸、苦、甘、辛、咸)之分。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即可食用,亦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蜂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相同的性味,凡食性與藥性相順應者,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者,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方面,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因此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中藥特別是中成藥與西藥配伍不當可使藥效降低或消失,毒副作用增加,切莫認為中西藥聯用不會有反應。正確聯用中西藥以標本同治,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講,中藥西藥應分開服,以免發(fā)生意外。
在門診或臨床中,醫(yī)藥護人員一定要根據患者的文化修養(yǎng)、職業(yè)、性格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宣教計劃,循序漸進,使患者逐步了解有關的中藥知識,正確服藥,以促進疾病的康復。
277700 山東省蒼山縣中醫(y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