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英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務部,江西 井岡山 343600)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所形成的具有資政育人功能的歷史遺存?!盵1]紅色資源可分成兩類,即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紅色資源。物質層面的紅色資源主要是指那些承載著革命事件、活動、人物事跡,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遺物、遺跡和紀念場館,如革命舊址、烈士陵園、紅色標語、歷史文獻等。精神層面的紅色資源主要是指革命精神,包括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精神層面的紅色資源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升華,是中國共產黨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的集中體現(xiàn),是黨的精神財富的積淀,是紅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2]井岡山地區(qū)紅色資源豐富,在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是新時期干部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充分利用井岡山的紅色資源開展干部教育,有利于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增強教育效果。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光輝歷史的 “活化石”,它蘊含著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思想文化,包含了豐富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識、優(yōu)良作風和黨的紀律教育等教育內容,是干部教育的重要資源。而被稱為革命搖籃的井岡山有著豐富而獨特的紅色資源,它具有超越時空的強烈感染力、震撼力、影響力和強大的教育功能,對于當代干部進行黨性教育,特別是理想信念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支柱,倘若沒有理想信念,這個政黨就會缺乏奮發(fā)向上、追求進步的精神動力,就會喪失奮斗目標和方向。紅色資源記載了中國共產黨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富強而不懈奮斗的革命歷程,再現(xiàn)了革命先輩堅貞不屈、勇往直前的光輝足跡,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追求理想信念,至死不渝、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面對大革命失敗后的腥風血雨,以毛澤東和朱德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中國共產黨人和社會精英,肩負著拯救民族的神圣使命,毅然放棄大城市和優(yōu)厚的生活條件,來到井岡山這個窮鄉(xiāng)僻壤吃苦受罪,流血犧牲,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星星之火。如果用追名逐利來詮釋他們的行為,是無法使人信服的,答案只有一個,他們是一批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一批真正具有崇高理想的思想家,是一批真正為共產主義而戰(zhàn)的革命家。今天,當我們重溫革命先輩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讓人感到蕩氣回腸,為他們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所震撼所感動。因此利用紅色資源對干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對于堅定領導干部堅守政治理想,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是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代表了大多數(shù)人的根本利益。井岡山時期,在艱難困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黨和紅軍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了血肉聯(lián)系,視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為人民利益而戰(zhàn),從而牢筑了軍民團結的鋼鐵長城,取得了一個個勝利,根據(jù)地在白色恐怖中生存發(fā)展。土地問題是農民群眾最大、最重要的切身利益,井岡山時期,注重調查的毛澤東,對寧岡和永新的土地占有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整理出了《寧岡調查》和《永新調查》的報告,在這兩地進行了分田試點,后來在此基礎上,他又制定和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發(fā)動邊界各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當廣大農民在分得了田地,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和甜頭后,也認清了共產黨和紅軍的宗旨,從而在參軍、參戰(zhàn)、征糧等方面竭盡全力支援紅軍。1929年1月,紅四軍下山,毛澤東又親擬《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亮出了“紅軍宗旨,民權革命”、“革命成功,盡在民眾”等激動人心的宣傳口號。因此,以紅色資源為載體,借鑒井岡山時期黨的群眾工作歷史經驗,對干部進行群眾觀的教育,對于增強宗旨觀念,密切新時期的黨群關系,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意義。
黨的作風是指在黨的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黨的性質、宗旨和世界觀在黨的活動中的表現(xiàn)。作風關系黨的形象,好的作風就是戰(zhàn)斗力。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從井岡山時期就能找到許多歷史印跡和經典素材。三灣改編時,毛澤東在軍中設立了士兵委員會,士兵群眾參加軍隊的民主管理,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的新型官兵關系,這是發(fā)揚民主的優(yōu)良作風;毛澤東、朱德與紅軍戰(zhàn)士一起挑糧上山,“朱德的扁擔”廣泛流傳,彭德懷堅持和戰(zhàn)士們一起睡地鋪、蓋稻草,這是官兵一致的優(yōu)良作風;毛澤東大井訪貧,朱德與老百姓“有鹽同咸、無鹽同淡”,陳毅帶病幫助大井農民割禾等革命故事,這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依靠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面對敵人的嚴密封鎖,在“生活苦到了極點”的情況下,紅軍干部與戰(zhàn)士一道,吃的是紅米飯,喝的是南瓜湯,打地鋪,睡稻草,這是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yōu)良作風。黨的優(yōu)良作風教育是紅色資源的重要內容,在時代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雖然不需要像革命前輩那樣流血犧牲,也不需要過那種餐餐是紅米飯南瓜湯的艱苦生活,但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這個“傳家寶”永遠不能忘記和丟棄。因此,運用紅色經典素材對領導干部進行教育,對于銘記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具有重要的價值。
“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秉h的紀律是實現(xiàn)黨的團結統(tǒng)一,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保證,是中國共產黨從勝利不斷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井岡山是三大紀律的發(fā)祥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入荊竹山,在一片收割完的稻田里,他就在雷打石上宣布了三條紀律:一、行動聽指揮;二、打土豪籌款子要歸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三大紀律具有豐富的內涵,“行動聽指揮”體現(xiàn)了政治紀律,“打土豪籌款子要歸公”體現(xiàn)了經濟紀律,“不拿群眾一個紅薯”體現(xiàn)了群眾紀律。井岡山規(guī)定的三條紀律后來逐漸發(fā)展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并譜成歌曲,一直唱到現(xiàn)在。鄧小平同志也多次強調:我們事業(yè)的成功,“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我黨自建黨伊始的50多名黨員,發(fā)展到現(xiàn)在有著80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沒有嚴明的紀律作保證,就會失去戰(zhàn)斗力,成為一盤散沙;沒有嚴明的紀律,一些黨員干部就會我行我素,就會干出違法亂紀的事來。察往知今,以啟來者。井岡山時期的組織紀律教育是新時期加強領導干部組織紀律教育的寶貴資源。因此,利用紅色資源對黨員干部進行紀律教育,對于堅決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打造鋼鐵團隊,建設一支為民務實清廉的干部隊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紅色資源是一種歷史文化遺產,是干部教育的重要載體。利用紅色資源對領導干部進行教育,要發(fā)揮紅色資源對干部的情感激勵作用、理論認知作用和行為塑造作用。
紅色資源的情感激勵作用,是指運用紅色資源對學員進行教育培訓,使學員的情感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升華,精神得到激勵,從而真正實現(xiàn)紅色資源教育在培養(yǎng)學員愛國愛黨中的獨特作用。形成于中華民族危機與艱難環(huán)境中的 “紅色資源”,是無數(shù)共產黨人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把滿腔的熱血和汗水灑在追求民主獨立和國家富強的坎坷道路上,所鑄起的一座座精神豐碑。革命博物館、烈士陵園、革命烈士墓等舊址遺址,無不傳唱著革命烈士無私無畏的犧牲精神,這種現(xiàn)場環(huán)境最能激發(fā)學員的情感。來井岡山學習的黨員干部,第一課就選在烈士陵園。在吊唁大廳里,四周墻面嵌刻了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英名錄,這是當年犧牲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包括周邊七個縣市范圍的15744位烈士名錄,此外還有為3萬多無名烈士立的一塊無名碑,以示人們對無名先烈的深切懷念;在井岡山小井烈士墓里面,安放著130多位紅軍烈士的遺骸,其中包括了一個年僅14歲的孩子。這是當年敵人對井岡山第三次會“剿”時,這些重傷病員因來不及轉移,被敵人活活槍殺;1929年5月,中共蓮花縣委書記劉仁堪被捕,臨刑前他痛斥敵人,當他被殘忍的敵人割去舌頭,血流滿地,竟然用腳蘸著鮮血書寫 “革命成功萬歲”六個大字,而后英勇就義。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對學員的沖擊與震撼可想而知。因此,紅色資源所蘊涵的革命精神,折射出革命先烈的無畏與崇高,為干部教育培訓提供了鮮活教材和體驗陣地。黨員干部在學習中感受和認知,進而升華對黨的政治情感。
紅色資源的理論認知作用,是指通過紅色資源的教育教學,促使學員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情感激發(fā)轉變?yōu)槔硇运伎?。人們的認識過程,是一個不斷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的過程。發(fā)揮紅色資源的情感激勵作用還不夠,還需要深度挖掘教育主題,史、情、理相融合,最終實現(xiàn)學員的精神素養(yǎng)在情理交融中產生共鳴和升華。紅色資源包含著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共產黨人為追求理想信念的犧牲精神,同樣也包含著對革命前途的理論認知,對今天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具有指導性的作用。井岡山時期,面對國民黨多次瘋狂的“進剿”、“會剿”,在經歷“三月失敗”、“八月失敗”后,“有些同志在困難和危機的時候,往往懷疑這樣的紅色政權的存在,而發(fā)生悲觀的情緒”。[3](P49)這種悲觀情緒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為了從理論上消除這個疑問,闡明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引導中國革命朝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井岡山武裝割據(jù)的實際相結合,先后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以及《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對中國革命的特點作了詳盡分析,進一步論證了中國的紅色政權存在和發(fā)展的原因及 “工農武裝割據(jù)”的重要思想,為根據(jù)地軍民堅定革命信念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毛澤東堅信紅色政權會存在和發(fā)展,堅信革命高潮的到來,在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他深刻指出:“中國是全國都布滿了干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這個‘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時期,毫無意義地是不遠了。 ”[3](P102)在文章最后,他用三個氣勢磅礴的排比句,充滿信心地預見中國革命的高潮即將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3](P106)今天,當我們重讀革命時期的文獻著作,老一輩革命家的堅定信念,對時局的高瞻遠矚,以及源于他對中國國情的清醒認識,對中國社會狀況和階級矛盾的深入調查和分析,不能不讓人折服。
紅色資源的行為塑造作用,主要是通過利用紅色資源對領導干部進行教育培訓后,紅色資源教育效果對領導干部從政理念和行為的影響和作用。井岡山的革命先輩為了勞苦大眾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一切的精神,密切聯(lián)系群眾、官兵一致、軍民一致、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嚴明的組織紀律等等,正是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的榜樣,學員對照井岡山精神這面“鏡子”,能自覺清掃精神灰塵,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學習效果的好壞必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當前,國際形勢正在深刻變化,國內矛盾復雜交織,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繁重,有少數(shù)人產生了思想困惑甚至出現(xiàn)了理想信念的動搖,喪失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有的人對社會主義改革的前景認識不清,對當前社會問題的解決和黨的最終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信心不足;有的人價值觀扭曲、宗旨意識淡化,甚至不惜以權謀私、貪污腐化、違法亂紀,黨的戰(zhàn)斗力受到極大的削弱,黨的形象受到嚴重的損害。通過紅色資源的教育,廣大黨員干部不僅在情感上受到觸動,在認識上更加深入,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提高,那就是要把革命精神、紅色教育,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去,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重任,我們黨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團結帶領人民繼續(xù)前進,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贏得事業(yè)新勝利。
紅色資源是優(yōu)質的干部教育資源,除了里面含有豐富的干部教育內容外,通過對紅色資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轉化,還可創(chuàng)新出許多符合學員認知特點的培訓方式,極大地豐富傳統(tǒng)的培訓方式。與傳統(tǒng)教育相比較,那種老師講、學員聽,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教學內容,強制性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老師講得不信服,學員聽得也不信服。而利用紅色資源開展教育培訓,通過參觀革命舊址、聽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看紅色經典等教學方式,學員會在親身體驗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教育實效也就大有提升。近年來,井岡山上一些干部教育機構,發(fā)揮紅色資源的天然優(yōu)勢,推出了“穿紅軍服,唱紅軍歌,吃紅軍飯,走紅軍路”的教學活動,不僅形式新穎生動,而且效果獨特?,F(xiàn)介紹幾種利用紅色資源開展干部教育的具體方法。
專題教學是教師圍繞確定的主題,通過口頭語言向學員敘述事實、解釋概念或闡明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能有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員傳遞大量紅色資源內容和信息,從而使學員快速地、系統(tǒng)地獲得黨史知識,學習革命精神,感受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要系統(tǒng)講授井岡山斗爭歷史與井岡山精神,必須要講述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的毅然奮起與艱難探索,要講述毛澤東如何引兵井岡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要講述朱毛會師如何壯大革命力量,要講述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如何造就偉大的井岡山精神等等?!案呱窖鲋?,景行行止”,只有通過專題教育的系統(tǒng)講解,才能準確把握當時的情況,也才能體會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苦難與輝煌。專題教學的大部分時間用于“滿堂灌”外,預留一定的時間給予現(xiàn)場答疑。教學實踐表明,大部分學員對研討互動既有要求也有興趣,教學互動既能答疑解惑,也能高度鍛煉教師的綜合能力。
現(xiàn)場教學是指根據(jù)一定教學任務,組織學員到實地,通過觀察、調查或參與實際操作的一種教學形式?,F(xiàn)場教學是讓學員最有感觸的教學形式,能給學員留下的印象最深。紅色資源正是進行現(xiàn)場教學的直接而有效的教育資源。干部院校組織學員到紅色舊居遺址,通過現(xiàn)場點評、講解和互動的形式,讓學員在實地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學、樹立理想信念。如在烈士陵園的教學,可緊扣理想信念的主題進行設計和組織,從教學內容上看,教師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動人的語言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深刻解讀,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感動學員。在教學形式上,則要營造莊嚴肅穆的教學氛圍,學員排著整齊的隊伍,虔誠地抬著花圈,在悲壯的哀樂聲中緩步步入吊唁大廳,爾后舉行宣誓悼念等活動。現(xiàn)場教學給學員情感極大的沖擊,學員的心靈得到震撼,思想得到升華。
體驗式教學是以學員為中心,將紅色資源運用于教學過程,創(chuàng)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使得學員在模擬體驗中得出結論,領悟事物的發(fā)展演變及規(guī)律。體驗式教學法凸顯了學員參與教學中的視覺沖擊、感覺體驗、情感認知和思想領悟,通過創(chuàng)設逼真性的教學環(huán)境與過程,讓學員的情感、態(tài)度等無形中得到轉換和提升。相比教師的單純講授,體驗式教學往往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從建院伊始,設計和開發(fā)了極具特色的體驗式課程——“朱毛紅軍挑糧小道”。全體學員穿上紅軍服,系上犧牲帶,背負糧袋、肩扛道具步槍,扛著紅旗行走在這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上,他們用體力和意志走完全程,整個過程下來,全身大汗淋漓,觸動心靈。這是一堂讓學員親自實踐的課程,讓學員體驗井岡山精神的內涵,感受當年紅軍艱苦奮斗、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精神。這種體驗式教學所帶來的感同身受和精神洗禮,是課堂教學所達不到的效果。
與紅軍后代座談,是指圍繞教學目的與主題,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通過主持人與紅軍后代的采訪交流,向學員講述革命前輩的真人、真事、真情,呈現(xiàn)革命先輩的高尚與偉大以激勵后人。迄今為止,參加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已經全部逝世,但老紅軍的精神仍然具有時代的價值。老紅軍的后代承擔宣講井岡山精神就責無旁貸,而且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桌^寧、劉建、陳昊蘇、周秉均、胡德華、甘榮光等眾多開國元勛后代和老紅軍后代,組建成紅軍后代授課團,他們走進井岡山,輪流給全國各地的領導干部講課。在濃烈的教學氛圍中,主持人精心設計的“訪”,紅軍后代們飽含感情的“談”,以及與學員積極互動,大家一起重溫革命歷史,追憶前輩的人生坐標,感悟井岡山精神。這種教學方式學員非常喜歡,因為要給學員進行價值觀的教育,必然要講大道理,但這些大道理有許多歷史故事來支撐,這些故事真實動人,因真實而可信,因真實而動人,自然教學效果就很好了。
必須指出的是,對干部進行教育,需要在學習將結束前,預留給學員討論研究的時間。原因有三:一是因為黨員干部都處于成人年齡,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領導經驗,他們的閱歷豐富、思想較復雜深刻,而且善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善于結合工作學習,為充分發(fā)揮學員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應采用研討的方式進行。二是通過現(xiàn)場教學、體驗式教學、訪談式教學等,學員的情感得到激發(fā),但僅僅是停留在情感層面還不夠,還需要把這種感性體驗上升為理論自覺,需把情感體驗進行梳理、歸納,進一步深化對歷史、現(xiàn)實的思考。三是學員在接受教育后,所得的信息是片段性的、零散的,而通過理論研討,在全面總結的基礎上,能獲得系統(tǒng)深刻的體會,從而打上深深的黨性黨風黨紀的“烙印”。
[1] 張?zhí)┏牵t色資源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 郭小平.紅色資源的主體是精神[J].中華魂,2005(2).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