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江南南部初夏汛期降水特征Ⅱ:雨季指數(shù)與影響雨季的大氣環(huán)流關鍵區(qū)

2013-02-24 07:15:30苗長明郭品文丁一匯周娟毛裕定
大氣科學學報 2013年6期
關鍵詞:梅雨日數(shù)環(huán)流

苗長明,郭品文,丁一匯,周娟,毛裕定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江蘇南京210044;2.杭州市氣象局,浙江杭州310051;3.國家氣候中心,北京100081;4.浙江省氣候中心,浙江 杭州310002)

0 引言

浙江西南部、江西東部一帶(以下稱江南南部)是我國防汛重要區(qū)域之一。每年初夏季節(jié),這一地區(qū)常常迎來一段暴雨多發(fā)期,造成重大洪澇自然災害。劉洪韜等(2010)分析了新安江水庫泄洪的極端降水和環(huán)流背景,認為泄洪事件通常在梅汛期,既有產流區(qū)持續(xù)性多雨的氣候背景,又有極端降水事件的參與。新安江水庫產流區(qū)主要在本研究所指的江南南部范圍內,但是對這一帶初夏汛期降水的專題研究并不多。因此,揭示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氣候特征和大氣環(huán)流關鍵區(qū),有助于提高該地區(qū)初夏汛情氣候預測能力,提升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水平,具有現(xiàn)實意義。

苗長明等(2013)對江南南部初夏降水集中區(qū)和集中期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在江南南部27.5~29.5°N的緯向帶狀區(qū)域內存在一個獨立于華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之間的初夏雨季。在此基礎上,本文借鑒梅雨指數(shù),建立江南南部初夏雨季指數(shù),進一步分析影響江南南部初夏降水的大氣環(huán)流關鍵區(qū),為加強汛期降水短期氣候預測提供支持。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降水氣候特征及其主要影響環(huán)流因子,重點關注集中降水的影響,因此不討論雨季是否屬于梅雨范疇,在雨季指數(shù)定義時主要以區(qū)域尺度上的連續(xù)降水為定義對象。以往在氣候學上定義和劃分梅雨一般以連續(xù)若干日穩(wěn)定通過一個氣候界限值為判定標準(陳興芳和趙振國,2000)。近年來,關于梅雨的定義指標有不少新的探索(胡婭敏等,2008;竺夏英等,2008;梁萍等,2010),更加注重在區(qū)域范圍和中小尺度上體現(xiàn)梅雨降水的地域性特征。

季風雨帶推進過程中造成各地降水分布的差異性具有相應的大氣環(huán)流背景。早在20世紀50年代,陶詩言等(1958)就指出,在梅雨期中高緯度易出現(xiàn)持久、穩(wěn)定的環(huán)流,其突出表現(xiàn)為歐亞中高緯東西兩個阻塞系統(tǒng)、中緯度東亞低值系統(tǒng)以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大量研究討論了歐亞中高緯阻塞系統(tǒng)、太平洋副高、冷低壓(及冷渦)、急流等對長江流域初夏降水(梅雨)的指示意義(張慶云和陶詩言,1998;Li et al.,2001;張慶云和陶詩言,2003;Ninomiya,2004;王亞非和高橋清利,2005;Ding and Chan,2005;吳志偉等,2006;毛文書等,2008;董麗娜等,2010;王麗娟等,2010)。江南南部處于長江流域南緣,影響長江流域降水的主要因子必然對本研究區(qū)的初夏降水產生影響,但緊密程度和關鍵區(qū)可能是不同的。

1 資料和方法

采用1961—2010年江南地區(qū)(114~122°E,26~32°N)氣象站的歷年逐日降水資料建立初夏雨季指數(shù),分析其氣候特征;采用同時期的NCEP/NCAR位勢高度場逐日再分析資料分析影響雨季的大氣環(huán)流關鍵區(qū),資料水平分辨率為2.5°(經度)×2.5°(緯度)。

為定義雨季指數(shù),需要確定若干監(jiān)測代表站。首先確定江西、浙江交界處的江西玉山(基準站,站號58634)為中心代表站。一是該站位于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降水集中區(qū)核心區(qū)117~118°E內;二是作為基準站,保證了資料的代表性、精確性和連續(xù)性;三是降水變率較大(高山站除外)。由玉山站初夏(5月16日—7月15日,下同)降水量與研究區(qū)內各基本站的相關系數(shù)(圖1)可以發(fā)現(xiàn),高相關區(qū)在(116~120°E,27 ~30°N)范圍內,略呈西南—東北向,與苗長明等(2013)的REOF(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REOF)結果一致,可以代表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地域范圍。綜合考慮相關顯著性、分布均勻性,把貴溪、德興、玉山、衢州、龍泉5站確定為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監(jiān)測代表站。

圖1 玉山基準站1961—2010年初夏降水量與研究區(qū)內各基本站的相關系數(shù)分布Fig.1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early summer precipitations of the Yushan standard station and other basic stations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Valley from 1961 to 2010

2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指數(shù)的定義和標準

參照梅雨參數(shù)定義和標準,結合防災減災實際需要,提出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定義和指標。為簡便起見,不考慮副高位置、溫度等因素,單純以連續(xù)降水過程建立指數(shù)標準和序列。這種簡化也是可行的,例如姚學祥等(2004)指出,副高脊線穩(wěn)定在20~25°N之間是出現(xiàn)梅雨的有利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雖然不考慮溫度、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等因素,但以南海季風爆發(fā)作為雨季開始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南海季風爆發(fā)之前即使出現(xiàn)滿足以下定義條件的降水期也不能列入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在南海季風爆發(fā)剛開始時的雨期也不列入。

定義如下。

1)雨日:同一天5個代表站中有2個以上出現(xiàn)大于等于0.1 mm的降水現(xiàn)象,且代表站平均日降水量大于等于2 mm,則算為一個雨日。5個代表站中有2個及以上出現(xiàn)暴雨,或1個出現(xiàn)暴雨且同時2個以上出現(xiàn)中雨,稱一個暴雨日。

2)雨期:雨季內的一段降水集中期。每一個雨期符合四個條件,一是雨期內任何10 d的雨日比例均大于等于40%,二是雨期內雨日數(shù)必須大于等于6 d,三是雨期內沒有連續(xù)5 d以上(含5 d)的非雨日,四是雨期內代表站平均降水量大于5站歷年5—7月平均日降水量(8.2 mm)。

3)雨季:一年內初夏階段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雨期組成雨季。

4)枯汛和空汛:若雨期內雨日數(shù)小于6 d,但暴雨日大于等于1 d,且滿足上述關于雨期定義的其他三個條件,則為枯汛。初夏若沒有出現(xiàn)符合以上條件的雨期,稱空汛。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參數(shù)指標如下。

1)開始日:雨季內第一個雨期第一個雨日為開始日。從雨期的第1天雨日算起,往后的第2、3、…、10天的雨日天數(shù)占相應時段內總天數(shù)的比例均大于等于50%??菅茨暌远逃昶谑兹諡殚_始日??昭茨暌? d滑動平均降水量最大值出現(xiàn)的中間時間(第3天)為開始日。作為汛期開始的重要服務指標,把雨季開始后第一次出現(xiàn)暴雨日稱為首場暴雨日。

2)結束日:雨季內最后一個雨期的最后一個雨日的后1天(非雨日)為結束日。從雨期的最后1天雨日算起,往前的第2、3、…、10天的雨日天數(shù)占相應時段內總天數(shù)的比例均大于等于50%??菅茨暌远逃昶谧詈笥耆盏暮?天為結束日。空汛年的結束日與開始日按同一天記錄。同樣作為汛期結束的重要服務指標,把雨季結束前最后一次出現(xiàn)暴雨日稱為末場暴雨日。

3)雨季長度:開始日至結束日的時間,但不含兩個雨期之間的間歇期??昭茨觊L度為0。另外,在防汛業(yè)務服務中,也需要雨季期間出現(xiàn)的雨日總數(shù)、暴雨日數(shù)、連續(xù)5 d最大降水量等統(tǒng)計值。

4)雨季強度指數(shù):強度指數(shù)以M來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L為某一年雨季的長度(天數(shù));L0為歷年雨季的平均長度;R為某一年雨季內代表站總降水量;R0為歷年雨季代表站總降水量的平均值;(R/L)為雨季內平均日降水強度;(R/L)0為歷年雨季平均日降水強度的平均值;M0=2.5,從而使M的標準值為0。當M≥1.25或M≤-1.25時,即超過或低于M0的50%,則為強或弱雨季;當1.25>M≥0.375或-1.25<M≤-0.375時,即超過或低于M0的15%,則為偏強或偏弱雨季;當-0.375<M<0.375時,為正常雨季。

3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氣候特征

3.1 雨季的發(fā)生時間

1961—2000年江南南部初夏階段共出現(xiàn)54個雨期。其中,有5 a沒有出現(xiàn)完整符合以上條件的雨期,即 1991 年為空汛年,1963、1971、1981、1987年為枯汛年;有5 a出現(xiàn)2段雨期,即1972、1976、1984、1985、2010年。將1961—2010年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54個雨期合并成歷年的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雨季平均開始日是6月10日,平均結束日是7月1日。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開始日和結束日(不計空汛年)在逐候出現(xiàn)的頻次具有高度集中性(圖2),與本研究第一部分降水集中期的分析結果一致(苗長明等,2013),說明雨季具有顯著的時段穩(wěn)定性特征。

圖2 1961—2010年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日和結束日在各侯的發(fā)生頻次(單位:次)Fig.2 The time frequencies for beginning and ending days in every pentad of the early summer rainy season from 1961 to 2010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Valley(units:times)

雨季開始日出現(xiàn)在5月第5候—6月第6候;6月第2—3候是峰值期,總共出現(xiàn)了24次,占48%。最早的雨季開始日為1990年的5月22日,最晚的開始日為1975年6月26日。

雨季結束日出現(xiàn)在6月第3候—7月第5候;雨季結束日的多發(fā)期有2個高峰階段,6月第5—6候是主峰階段,共出現(xiàn)21次,占42%;7月第2—3候是次峰值期,出現(xiàn)過14次,占28%。最早的結束日為1980年6月14日,最晚的為1974年7月21日。

歷年雨季內的雨日數(shù)比例為57% ~100%,平均77.8%。由雨季長度和雨日數(shù)的分布(圖3)來看,都具有比較明顯的集中性。

圖3 1961—2010年江南南部初夏各類雨季長度和雨日數(shù)的發(fā)生頻次(單位:次)Fig.3 The time frequencies for the duration and the number of rainy days of the early summer rainy season from 1961 to 2010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Valley(units:times)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平均長度為20.5 d;最長的雨季為1995年的43 d;最短的是1991年的5 d,為空汛年,1963、1971、1987年枯汛年也為 5 d。16~25 d長度的雨季出現(xiàn)最多,共出現(xiàn)22次,占44%。超過30 d的有8次,短于10 d的也有8次,各占16%。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內雨日數(shù)平均為15.5 d;最多的是1995年36 d;最少的是1991年4 d。有35 a的雨季內出現(xiàn)雨日數(shù)在6~20 d;多于30 d的只有2次。

將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發(fā)生時間和江淮梅雨比較,可以看到非常有意義的結果。陳藝敏和錢永甫(2004)指出長江中下游梅雨主要集中在6月4候到7月1候,丁一匯等(2007)確定的1885—2000年長江流域梅雨平均入(出)梅日是6月17日(7月8日),梁萍等(2010)定義的1961—2006年江淮區(qū)域梅雨平均入(出)梅日是6月18日(7月9日),黃青蘭等(2012)給出的1978—2007年江淮梅雨平均入(出)梅日是6月16日(7月12日),這些結果基本一致或者接近。對比來看,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日比江淮梅雨入梅早8~9 d,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結束日比江淮梅雨出梅日早8~12 d。

那么,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和江淮梅雨的發(fā)生時間有沒有關聯(lián)?梁萍等(2010)研究劃分的江淮梅雨區(qū)與本文確定的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區(qū)恰好緊鄰,并且采用數(shù)據(jù)的時間段接近,比較其定義的江淮梅雨10個早梅年,其中有4 a位列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結束日較早的10個年份中,但只有3 a對應于江南南部初夏雨季最早開始日的前10位。另外,江淮梅雨入梅較晚的10個年份中則有5 a也在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日較晚的10個年份中??梢?,雖然江淮梅雨入梅早晚與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結束早晚在不少年份相對應,但這種關聯(lián)性并不是特別顯著。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和江淮梅雨之間有一定關聯(lián)性,但也有各自的獨立性,這必然具有大氣環(huán)流背景等方面的機制,我們將另文研究。

3.2 近50 a雨季指數(shù)的變化

1961—2000年,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日和首場暴雨日在總體上沒有顯著的線性變化趨勢,但經歷了一個非常顯著的“V型”變化過程(圖4),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重要的氣候轉折期。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開始日和首場暴雨日出現(xiàn)越來越早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日和首場暴雨日發(fā)生時間呈越來越晚的趨勢。

圖4 1961—2010年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開始日和首場暴雨日Fig.4 The beginning days and the first storm days of the early summer rainy season from 1961 to 2010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Valley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結束日和末場暴雨日也沒有明顯的線性變化趨勢(圖5),但呈“紡錘型”振蕩變化。20世紀80年代期間結束日和末場暴雨日發(fā)生早晚的年際間振幅很大,極不穩(wěn)定;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的結束日和末場暴雨日發(fā)生整體偏晚;20世紀60年代和21世紀以來的結束日和末場暴雨日發(fā)生相對偏早。

圖5 1961—2010年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結束日和末場暴雨日Fig.5 The ending days and the last storm days of the early summer rainy season from 1961 to 2010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valley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長度和雨日數(shù)的年際和年代際變化都比較大(圖6)。由于雨季開始日和結束日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和21世紀以來特別是2002年以后雨季長度和雨日數(shù)處于低值階段,而20世紀70—90年代特別是80年代期間的年際變化大,旱澇頻率高、強度強。

圖6 1961—2010年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長度和雨日數(shù)(單位:d)Fig.6 The duration and the number of rainy days of the early summer rainy season from 1961 to 2010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Valley(units:d)

圖7 1961—2010年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強度指數(shù)Fig.7 The intensity index of the early summer rainy season from 1961 to 2010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Valley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強度指數(shù)(圖7)是雨季長度和降水量的綜合體現(xiàn)。最強的雨季發(fā)生在1995年,強度指數(shù)達到3.04,遠遠大于其他的強雨季年;其余達到強雨季標準的依次還有1983、1976、1998、1999、1989、1992和 1993年,強度指數(shù)在 1.83~1.27之間。最弱的雨季是1991年,強度指數(shù)為-1.93,也遠遠低于其他的弱雨季年;1963和1980年也是弱雨季年;2004、2009和1981年是接近弱雨季年標準的偏弱雨季年。

20世紀60年代和21世紀以來,由于雨季開始晚、雨季短、雨日數(shù)少,因而強度指數(shù)相對較低,雨季偏弱年較多,特別是2002年以后幾乎每年都達到或接近雨季偏弱年標準,2004、2009年已經接近弱雨季年標準。

4 影響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大氣環(huán)流關鍵區(qū)

計算1961—2010年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日和強度指數(shù)與6月200、500和850 hPa位勢高度的相關系數(shù),探討影響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大氣環(huán)流關鍵區(qū),對于實際業(yè)務有重要意義。影響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早晚的關鍵區(qū)在各層都比較一致(圖8)。

6月各層平均位勢高度場影響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早晚的關鍵區(qū),最強在烏拉爾山附近,中心位于60°E、70°N,特別是在 200 和 500 hPa高度上的相關系數(shù)達到0.5以上(超過了0.001的信度),850 hPa高度上的相關系數(shù)也達0.35以上(超過了0.01的信度)。負相關系數(shù)說明,烏拉爾山附近為阻高型,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早;若烏拉爾山附近為低槽型,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晚。這個負相關區(qū)在200 hPa高度上向南延伸到青藏高原上空附近,顯示了南亞高壓對雨季開始早晚也具有影響。

相關系數(shù)分布上,在太平洋上空沿180°存在一個南北“+-”結構的相關配置,反映了中高緯系統(tǒng)與太平洋副高對雨季開始早晚的重要影響。北太平洋上850 hPa的負相關通過了0.05信度的顯著性檢驗。另外,影響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早晚的遙相關型,位于美國西海岸地區(qū)和北大西洋上空。

6月各層平均高度場與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強度指數(shù)的相關顯著區(qū)面積更大(圖9)。影響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強度的第一個顯著關鍵區(qū)在東半球的北極區(qū),這是一個深厚的負相關區(qū),從極區(qū)延伸到東西伯利亞海,200、500和850 hPa高度上的相關系數(shù)的絕對值都達到0.4以上,代表了極渦的影響,極渦越強,則冷空氣越強,江南南部初夏雨季也越強。其次是在中低緯度西北太平洋上的大面積顯著負相關區(qū),各層的中心相關系數(shù)的絕對值都達到0.4以上。高層200 hPa相關中心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海上,在其東北方180°、40°N附近有一個次中心;中層500 hPa上,這兩個相關中心的相關系數(shù)的絕對值都達到0.4以上;在低層850 hPa上,相關中心發(fā)生主次倒換,朝鮮半島和日本海上的顯著相關范圍縮小到日本及以南小范圍內,而180°、40°N附近的相關中心稍向南、向東飄移,相關系數(shù)的絕對值在0.4以上。第三個關鍵區(qū)在鄂霍次克海附近的中低層顯著正相關區(qū),850 hPa相關系數(shù)達到0.4以上,且范圍廣大。這個關鍵區(qū)主要在中低層,500 hPa高度顯著水平明顯下降,200 hPa已經沒有顯著性。中低層還有兩個遙相關的正相關區(qū),分別在歐洲西海岸和美國東海岸。另外美國大陸也是相關顯著區(qū),雖然相關系數(shù)稍弱,但在高中低各層都有表現(xiàn)。

圖8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日與6月位勢高度場的相關系數(shù)(陰影區(qū)表示通過0.05信度的顯著性檢驗)a.850 hPa;b.500 hPa;c.200 hPaFig.8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beginning days of the early summer rainy season and the geopotential heights in June at(a)500 hPa,(b)850 hPa and(c)200 hPa(shaded areas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at 95%confidence level)

圖9 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強度指數(shù)與6月位勢高度場的相關系數(shù)(陰影區(qū)表示通過0.05信度的顯著性檢驗)a.850 hPa;b.500 hPa;c.200 hPaFig.9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intensity indexes of the early summer rainy seasons and the geopotential heights in June at(a)850 hPa,(b)500 hPa and(c)200 hPa(shaded areas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at 95%confidence level)

5 結論和討論

1)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平均開始日是6月10日,其中出現(xiàn)在6月第2—3候的年數(shù)占48%;平均結束日是7月1日,其中出現(xiàn)在6月第5—6候的年數(shù)占42%,出現(xiàn)在7月第2—3候的占28%。雨季平均長度為20.5 d,最長的雨季是1995年的43 d,最短的是1991年的5 d。雨季內雨日數(shù)平均為15.5 d,1991年為空汛年。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日比江淮梅雨入梅早8~9 d,結束日比江淮梅雨出梅日早8~12 d,二者的開始和結束具有關聯(lián)性但并不是完全對應。

2)近50 a來,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日經歷了一個顯著的“V型”變化過程,結束日呈“紡錘型”振蕩變化。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氣候轉折期,開始日處于“V型”底,發(fā)生總體偏早,結束日發(fā)生早晚的年際間振幅大。雨季長度和雨日數(shù)沒有明顯的線性變化趨勢,但年際變化及其階段性比較明顯,20世紀70—90年代特別是80年代期間的雨季長度和雨日數(shù)年際變化大,旱澇頻率高、強度強。20世紀60年代和21世紀以來雨季偏弱年較多。

3)影響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早晚的大氣環(huán)流關鍵區(qū),最顯著的是在烏拉爾山附近。6月烏拉爾山附近為阻高型,江南南部初夏雨季開始早;反之,若烏拉爾山附近為低槽型則雨季開始晚;負相關區(qū)延伸到青藏高原上空附近,說明南亞高壓強(弱)則雨季開始早(晚)。同時,太平洋上空沿180°存在一個南北“+-”結構的相關配置,反映了中高緯系統(tǒng)與太平洋副高對雨季開始早晚的重要影響。

4)對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強度有重要影響的6月大氣環(huán)流有三個顯著關鍵區(qū),反映了冷空氣、中緯度阻塞系統(tǒng)和太平洋副高等共同的影響。一是東半球的北極區(qū),從極區(qū)延伸到東西伯利亞海,極渦越強,則冷空氣越強,江南南部初夏雨季也越強;二是在中低緯度西北太平洋上有一大面積顯著負相關,中心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海上;第三個是在鄂霍次克海附近上空中低層的正相關區(qū)。

本文關于江南南部初夏雨季氣候特征和環(huán)流背景的研究,僅僅是對近50 a降水資料進行氣候統(tǒng)計和客觀分析得出的一些結果。對于江南南部初夏雨季的氣候屬性,雨季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及其與江淮梅雨和華南前汛期的關系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陳興芳,趙振國.2000.中國汛期降水預測研究及應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76-153.

陳藝敏,錢永甫.2004.116 a長江中下游梅雨的氣候特征[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7(1):65-72.

丁一匯,柳俊杰,孫穎,等.2007.東亞梅雨系統(tǒng)的天氣—氣候學研究[J].大氣科學,31(6):1082-1101.

董麗娜,郭品文,張福穎.2010.初夏至盛夏東亞副熱帶西風急流變化與江淮出梅的關系[J].大氣科學學報,33(1):74-81.

胡婭敏,丁一匯,廖菲.2008.江淮地區(qū)梅雨的新定義及其氣候特征[J].大氣科學,32(1):101-112.

黃青蘭,王黎娟,李熠,等.2012.江淮梅雨區(qū)域入、出梅劃分及其特征分析[J].熱帶氣象學報,28(5):749-756.

梁萍,丁一匯,何金海,等.2010.江淮區(qū)域梅雨的劃分指標研究[J].大氣科學,34(2):418-428.

劉洪韜,嚴中偉,戴新剛,等.2010.20世紀新安江水庫4次泄洪極端降水與環(huán)流背景分析[J].大氣科學學報,33(2):198-204.

毛文書,王謙謙,李國平,等.2008.近50 a江淮梅雨的區(qū)域特征[J].氣象科學,28(1):68-73.

苗長明,郭品文,丁一匯,等.2013.江南南部初夏汛期降水特征I:降水集中期及其變化[J].大氣科學學報,36(4):399-408.

陶詩言,趙煜佳,陳曉敏.1958.東亞梅雨期與亞洲上空大氣環(huán)流季節(jié)變化的關系[J].氣象學報,29(2):119-134.

王麗娟,何金海,司東,等.2010.東北冷渦過程對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影響機制[J].大氣科學學報,33(1):89-97.

王亞非,高橋清利.2005.長江中下游降水以及東亞夏季風環(huán)流的年代際變化[J].熱帶氣象學報,21(4):351-358.

吳志偉,江志紅,何金海.2006.近50年華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華北雨季旱澇特征對比分析[J].大氣科學,30(3):391-401.

姚學祥,王秀文,李月安.2004.非典型梅雨與典型梅雨對比分析[J].氣象,30(11):38-42.

張慶云,陶詩言.1998.亞洲中高緯度環(huán)流對東亞夏季降水的影響[J].氣象學報,56(2):199-211.

張慶云,陶詩言.2003.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時的東亞大氣環(huán)流特征[J].大氣科學,27(3):369-380.

竺夏英,何金海,吳志偉.2008.長江中下游入梅指數(shù)及早晚梅年的海氣背景特征[J].大氣科學,32(1):113-122.

Ding Y H,Chan J C L.2005.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An overview [J].Meteor Atmos Phys,89:117-142.

Li S L,Ji L R,Lin W T,et al.2001.The maintenance of the blocking over the Ural Mountains during the second Meiyu period in the summer of 1998[J].Adv Atmos Sci,18(1):87-105.

Ninomiya K.2004.Large and mesoscale features of Meiyu-Baiu front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rainfalls[M]//Chang C P.The East Asian monsoon.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er.

猜你喜歡
梅雨日數(shù)環(huán)流
漢江上游漢中區(qū)域不同等級降水日數(shù)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綠色科技(2022年16期)2022-09-15 03:04:46
《梅雨潮信》
散文詩(2022年9期)2022-06-01 01:37:42
內環(huán)流控溫技術應用實踐與發(fā)展前景
梅雨浸濕的鄉(xiāng)愁滋味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32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地域雷暴日數(shù)變化規(guī)律及特征分析
天津科技(2020年2期)2020-03-03 05:09:48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in the Internet era
大東方(2019年1期)2019-09-10 20:30:40
熱鹽環(huán)流方程全局弱解的存在性
梅雨時節(jié)唱江南
謎底大揭秘
海南省雷暴日數(shù)年代際變化特征
集贤县| 东山县| 集安市| 涪陵区| 安丘市| 应城市| 米泉市| 阿荣旗| 武冈市| 泊头市| 恩平市| 平利县| 巴彦淖尔市| 盐边县| 深泽县| 池州市| 连州市| 宝丰县| 林甸县| 偏关县| 元朗区| 大姚县| 申扎县| 绥阳县| 汶川县| 新安县| 依兰县| 青河县| 西充县| 韶关市| 同江市| 南充市| 台中县| 新建县| 宕昌县| 巴中市| 连南| 信丰县| 桐庐县| 南京市| 鸡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