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慶
(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沈陽分局,遼寧 沈陽110043)
遼河口位于遼東灣頂部,遼東灣海流是由渤海海峽傳入的北黃海潮波系統(tǒng)。潮波由渤海海峽傳入渤海之后,受地形影響分為兩支,一支左轉(zhuǎn)入渤海灣形成渤海灣環(huán)流,另一支右轉(zhuǎn)入遼東灣形成遼東灣環(huán)流,進入遼東灣的潮波沿遼東灣東岸經(jīng)灣頂呈反時針方向傳播,沿海岸線從大遼河口傳向西北雙臺子河口。遼東灣大部分海區(qū)屬于不正規(guī)半日潮,并存在明顯的日高潮不等現(xiàn)象,即在1 d內(nèi)的2個高潮潮高明顯不等。
遼河口沒有國家海洋局設置的長期觀測機構(gòu)。遼河口有2個潮位站,一個是屬于營口港的四道溝站,位于大遼河東海岸東導流堤北端附近的四道溝口內(nèi)0.7 km,雖然潮波還稍受地形影響,但已能較好地代表外海潮位,是遼河口比較理想的潮位站,四道溝站有1960—1985年計26年最高潮位資料(為收集資料,未經(jīng)正式整編刊發(fā)),另外還有1962—1963年全年潮位資料(為省水文局整編刊布資料)。另一個潮位站是營口站,屬遼寧省水文局,距遼河口約10.4 km,營口站有長期的潮水位觀測資料,觀測年限為1954—2008年計55年,其中1954—1987年有全年的潮位觀測資料,1988—2008年有每年4—11月潮位觀測資料。
分析營口站與四道溝站同期的1962年6—9月、1963年6—9月潮位資料可以看出,2站高低潮位同步發(fā)生,四道溝高高潮位高于營口站,低低潮位也高于營口站,2站同期潮位對比見表1。
表1 四道溝與營口潮位站1962—1963年潮位對比表 m
營口站與四道溝站潮水位基本同步,2站1962年6—9月、1963年6—9月同步的高高潮位相關(guān)關(guān)系很好,相關(guān)系數(shù)在0.99左右。
根據(jù)《海港水文規(guī)范》,設計重現(xiàn)期潮位分析應采用頻率的方法,應具有不少于20年的年最高潮位資料,設計重現(xiàn)期潮位頻率分析的線型,在海岸地區(qū)宜采用極值Ⅰ型分布曲線,在潮汐河口地區(qū)宜采用皮爾遜—Ⅲ型分布曲線。海防堤或港口屬于海岸地區(qū),故應采用極值Ⅰ型分布曲線設計成果。
營口站有1954—2008年共計55年的潮水位觀測資料。對于營口站潮位,采用年最大值取樣,這樣就有55年系列的年最高潮位值。在這55年潮位系列中,有1956年的最高潮位3.2 m,海防堤設計或港口設計應反應外海潮汐的設計潮水位特性,故年最高潮位設計值計算方法采用極值Ⅰ型分布律,按以下公式計算:
hp=h均+λpn·S
其中:h均—n年連續(xù)最高潮位的均值;S—潮位系列的均方差;hp—頻率為P的高潮位;λpn—與頻率P及資料年數(shù)有關(guān)的系數(shù),可以通過查極值Ⅰ型分布律的λpn表得到。
經(jīng)計算,h均=2.84 m,S=0.1247 m。
根據(jù)上式計算出的55年系列營口站最高潮位的理論頻率曲線如圖1。由圖1可以看出經(jīng)驗頻率點與理論頻率曲線適線良好。用極值Ⅰ型分布律方法推求營口站不同頻率設計高潮位見表2。
為了對比設計成果的合理性,營口站P—Ⅲ型曲線設計潮位的計算成果見表2。從表2中可見營口站兩種方法計算的設計洪水成果接近,相差不大,極值Ⅰ型分布律方法計算的設計潮位在高頻率大于P—Ⅲ型曲線設計潮位值,低頻率接近或略小于P—Ⅲ型曲線設計潮位成果,這也與外海潮位的變化規(guī)律相符合,即外海潮位變化幅度大,最高潮位成果大于河口潮位值。
表2 營口站設計高潮位成果表 m
圖1 營口站高潮位極值Ⅰ型分布頻率曲線圖
遼河口四道溝站有1960—1985年共計26年的年最高潮水位觀測資料,四道溝站潮位是航道所用的假高,水尺零點有3次測量結(jié)果,各成果已換算成國家高程系統(tǒng)。四道溝站設計潮水位也采用極值Ⅰ型分布律,頻率曲線見圖2,經(jīng)驗頻率點與理論頻率曲線適線不是很好,四道溝設計高潮位成果表3。
表3 四道溝站設計高潮位成果表 m
圖2 四道溝站高潮位極值Ⅰ型分布頻率曲線圖
由表2、表3可看出,四道溝站各頻率設計高潮位均高于營口站,四道溝站100年一遇高潮位比營口站高0.22 m,四道溝站50年一遇高潮位比營口站高0.17 m,四道溝站20年一遇高潮位比營口站高0.13 m。
從潮位資料精度、系列長度及頻率適線情況綜合考慮,營口站設計潮位成果更為可靠。利用四道溝與營口站高高潮相關(guān)關(guān)系,由營口站設計高潮位推算到四道溝,可作為外海設計高潮位,成果見表4。
表4 遼河口外海設計高潮位成果表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