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鄭詩儐
(華中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武漢430079)
司馬遷筆下自殘的人物,擁有著光輝的形象。他們雖然外形殘全,卻體現(xiàn)了生命的不朽價值,完善了自我。為了達(dá)到某種目的,他們隨時隨地準(zhǔn)備赴死,將生命置之度外。所謂的肉體,在他們看來,不過是為了實現(xiàn)人生目的的暫代品,當(dāng)任務(wù)完成了,這個軀體甚至可以丟棄?!妒酚洝分凶罴畜w現(xiàn)這個精神的莫過于《刺客列傳》的豫讓、聶政與司馬遷本身。故本文著重探討這三個人。
豫讓從前不受范氏、中行氏重用,唯智伯信任并重用他。三家分晉時,趙襄子最恨智伯,把他的人頭做成酒杯。司馬遷著意刻畫豫讓內(nèi)心的獨白:“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保?]2519于是,豫讓改名換姓,喬裝成雜役,到趙襄子宮中粉刷廁所,借機謀刺趙襄子。可惜事敗被趙襄子活捉,然而趙襄子認(rèn)為他是義士,遂釋放他。豫讓仍不死心,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1]2520,就連妻子也認(rèn)不出是他。朋友問豫讓何苦自殘至此,倒不如假意親近趙襄子,豈不更容易報復(fù)?豫讓對曰:
既已委質(zhì)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1]2520
豫讓的自殘,不僅是為了報智伯的知遇之恩,更凸現(xiàn)了他忠誠于一的人格魅力。后來,豫讓藏身在橋下,當(dāng)趙襄子至橋頭,其馬受驚,趙襄子便知是豫讓,遂捉拿質(zhì)問豫讓。他問豫讓智伯滅范氏、中行氏,何以不替事奉過的主子報仇,如今卻為何執(zhí)意要為智伯報仇。豫讓對曰: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1]2521
說完,豫讓請求趙襄子脫下外衣,以衣代人,讓他擊刺,以示成功報仇。他說:
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2521
襄子動容,應(yīng)允豫讓。豫讓遂愿后,伏劍自殺。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中又論及魏國之聶政。聶政當(dāng)初因為殺人躲避仇家,因老母健在,而不顧羞恥地降低身份混在賣肉群里。直到老母去世,聶政乃不顧生死,為禮遇他的嚴(yán)仲子報仇。聶政獨行至韓都,上堂行刺嚴(yán)仲子的仇敵俠累。聶政大呼一聲,接著擊殺數(shù)十人,并“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1]2524,讓人辨認(rèn)不出他是誰??丛诮袢搜劾铮苍S聶政很愚鈍,淪為他人殺敵之刀柄??墒?,當(dāng)時“士為知己者死”的觀念是構(gòu)建在自身的個人情感上的,情感上他覺得受到賞識、重用,為知己者死,成就善名,也是義之所在。聶政對自己的行徑也作出了解釋。他說:
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yán)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yuǎn)千里,往車騎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而嚴(yán)仲子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1]2523
聶政的姐姐不顧生死跑來為弟弟揚名,認(rèn)為弟弟是為了她才自殘的,筆者卻認(rèn)為這是義士為了保護知己者而隱秘自我身份,表明絕不泄露秘密而自殺的一貫行為,如田光、籍少公,只是刺客用的方法較為激烈而已。司馬遷對刺客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他贊揚豫讓“義不為二心”,并在傳贊中寫這些刺客“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1]2538閱讀《刺客列傳》,不難發(fā)現(xiàn)司馬遷是以一種強烈的認(rèn)同情感為他們作傳的,如吳見思所說:“刺客是天壤間第一種激烈人,《刺客傳》是一種激烈文字,故至今淺讀之而須眉四照,深讀之則刻骨十分?!保?]52尤其是刺客的自殘形象,讀來壯懷激烈,又覺刻骨銘心。
司馬遷本身也是一個自殘者。韓兆琦先生認(rèn)為司馬遷一開始是被判死刑的,因為沒有足夠的金錢用來贖身,又為了生存下來寫就《史記》,才自請宮刑,以免受死刑。漢武帝時,以錢贖罪是普遍的現(xiàn)象。漢初僅允許賣爵贖罪,即特定給有身份的人。換言之,即使有錢的富豪商賈一旦觸法亦不能用錢贖罪。然而,漢武帝時,因?qū)覍覍ν庹饔?,以致國庫空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才開始了罪人贖罪制度。班固記載天漢四年秋九月,武帝“令死罪入贖罪錢五十萬減死一等”[3]1冊205。又說:“今觸死者,皆可募行肉刑。”[3]4冊1112顏師古引李奇注:“欲死耶?欲腐耶?”[3]4冊1113因此,韓兆琦先生認(rèn)為“減死一等”,即是宮刑。
司馬遷何以自請宮刑呢?西漢時人更重視“立名”,作為“以顯父母”的最大要素,這與西漢時家庭觀念日趨緊密有關(guān)。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的一番剖白即是最佳寫照。他說: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对姟啡倨筘蒂t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3]9冊2068-2069
立名,可以通過立德、立功、立言以達(dá)到,而司馬遷選擇活著,便是為了著書立言,完成父親遺愿,并實現(xiàn)自我人生價值,達(dá)致不朽。選擇宮刑,遠(yuǎn)比自殺或就死更需要勇氣。肉體,作為一個人內(nèi)在自我的外在表象的一種符號,代表了某種抽象品質(zhì)(魂魄)的清晰符號,正如玉石的徽記、衣服上的花紋,都標(biāo)志著一個人的社會身份與地位。[4]39而身體的摧殘、損害,作為一個外在自我的身份印記已被破壞。那些受黥面、斷足與宮刑的殘全者,其肉體上標(biāo)示的更是一種罪與罰。司馬遷選擇宮刑,并不容易。他作為性別的男人身份,已經(jīng)不完整;作為社會階級地位的身份,更是低賤的。他在《報任安書》中坦承自己難以承受社會投以異樣的眼光,他把內(nèi)心的煎熬及痛苦,對父母的愧疚,沉痛哀傷地向朋友少卿傾訴:
且負(fù)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遇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3]9冊2069可見,司馬遷要隱忍完成這項生命工程,絕非易事。這個困難的程度,李白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該可以言說。
那么,又是什么樣的力量在支撐著司馬遷的信念,安慰著他恐懼且惆悵的情緒呢?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借一個個隱忍茍活、發(fā)憤著書、達(dá)到生命不朽的歷史人物前輩鼓勵自己,從中得到慰藉與堅持下去的力量,披荊斬棘,寫就《史記》。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司馬遷找不到如鮑叔深知管仲這樣深知他的人。唯有這些前輩才能明白他、安慰他難解的悲愁情結(jié),使他活過來,振作生命努力向前;而這些前輩也透過司馬遷的筆端重新活過來,鮮活在后世人心中。他說: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陰,王也,受械于陳;彭越、張敖南鄉(xiāng)稱孤,系獄具罪;絳侯誅諸呂,權(quán)傾五伯,囚于請室;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guān)三木;季布為朱家鉗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不能引決自裁,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9冊2067
這些人寧愿受辱也不引決自裁,并非貪生怕死,只是害怕自己的生命,如同一滴隕落在蒼茫大海中的眼淚,連曾經(jīng)存在的痕跡亦存留不住,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但若讓他們的名字、名譽,作為一個永久的符號存在于后世人心中,那么就算作為生命的外在符號,即肉體,溘然而逝,他們也是不悔的。
況且,自古以來,便有要求人們更重視個體內(nèi)在的完善性的思想指導(dǎo)。莊子所寫的《德充符》就是教人要重視個體的內(nèi)在性,即使是外形殘全,也不足以影響個體的內(nèi)在性。篇章中的《魯有兀者王駘章》第一節(jié)寫的是一個斷足的魯國人王駘的故事。王駘之賢,就連孔子也欲拜之為師??鬃拥茏雍闷妫粋€斷足之人,何以能勝過老師??鬃踊卮鸬?“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保?]上冊187又說:“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5]上冊190-191其實,莊子要表達(dá)的就是看“物”的角度。若站在大道的角度看世界,則萬物齊一,無所謂貴賤、榮辱、大小之別,自然也無所謂殘缺或健全之分。只要個體能做到“放心于道德之間,蕩然無不當(dāng),而曠然無不適也”[5]上冊192,讓心處在一種道德的和諧狀態(tài),絕對自由逍遙,不受時間和空間的任何限制,也不受外物所束縛,那么即使殘全,也不足以影響內(nèi)在性(心智)的發(fā)展。
自殘是一種絕痛的抉擇,為了實現(xiàn)某種目的,他們選擇比死更難的存在方式。幸好,古代中國早有一種思想觀念,即人的生命價值,可求全于“形骸之內(nèi)”,而不必以“形骸之外”,同樣能達(dá)到生命的不朽。相信這給后世殘全之人絕大的精神力量活下去。司馬遷博通諸子百家之學(xué),又怎會不明白莊子之言呢?尤其在經(jīng)歷自請宮刑以寫就《史記》后,他更能體會到自殘者不死卻寧愿選擇破壞自身肉體的激烈方式及其實現(xiàn)生命目的強烈決心。司馬遷作為自殘的實際體驗者,對于同是選擇自殘的豫讓與聶政,深為知之,因此以激烈的筆端著力刻畫他們的“激烈”,也認(rèn)同他們的激烈,故文章讀來教人倍感刻骨銘心。
[1][漢]司馬遷.史記[M].[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宋]裴骃,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清]吳見思.史記論文[M].陸永品,點校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漢]班固.漢書[M].[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4][美]宇文所安.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M].田曉菲,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5][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