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慧 任秀英
(1.浙江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國際交流系,浙江 杭州 310053;2.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人事處,北京 100070)
朱生豪作為中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先行者,具有詩人氣質(zhì),中國古典文學造詣和深厚的古典詩詞修養(yǎng)成就了他翻譯莎作的豪舉,其譯作通俗易懂、文采四溢,成為傳世精品。在朱譯莎劇中,翻譯與美學是通過語言聯(lián)系起來的,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系統(tǒng)的審美特征,英漢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在翻譯過程中的審美價值得到了認識和再現(xiàn)。文學翻譯的過程是譯者審美心理建構(gòu)的過程,通過譯者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將領(lǐng)悟到的原作之美釋放出來,再現(xiàn)給讀者。從美學上講,譯莎劇的過程就是譯者的審美經(jīng)驗和作者的審美經(jīng)驗最大限度的統(tǒng)一,并深入到原作的藝術(shù)意境當中,做到與作者心神交融、合為一體。朱生豪以莎劇的翻譯為抒發(fā)情感載體,用自己的翻譯藝術(shù),展示出作為翻譯家和詩人的至美情懷,令譯作別具一格。
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是一個有著無限魅力的語言體系,其戲劇的精彩,除了獨特的藝術(shù)構(gòu)思外,語言的結(jié)構(gòu)、語法、修辭、用詞等也各具特色,成為一個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文學因素。翻譯時,如何在保持原劇內(nèi)容和風格的基礎(chǔ)上,更全面、真實地再現(xiàn)莎劇藝術(shù)美感是擺在譯者面前的主要問題。
朱生豪沒有拘泥于莎劇文體,而是大膽地使用詩化散文體與口語散文體夾雜來翻譯原文的素體詩與散文,既保留了詩味,又保留了原作的語言風貌?!爸焐磊s上漢語白話文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整個過程,他打下了扎實的古文功底,新文化運動又使他的白話文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他翻譯莎劇與其說選擇了散文,不如說選擇了極其口語化的白話文風格。這對翻譯莎士比亞戲劇是極其重要的一個載體,是傳統(tǒng)的典雅的文言文根本無法承載的?!?蘇福忠,2004:24)在實踐中,朱生豪以口語化的白話文風格譯莎劇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
讀者對于文學美的欣賞不一定都在華麗的語言上,簡單的白話文口語文體經(jīng)過譯者的匠心潤色,一樣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三場中的對話:“I will be assured I may;and,that I may be assured,I will bethink me.”(“我愿意放心去做;可是為要可以放心我不能不想想?!?這場一開始是夏洛克與巴薩尼奧的對話,巴薩尼奧要夏洛克放心貸款,夏洛克又有點不放心,朱生豪譯為“我一定要放了心才敢把債放出去”,原文中并無“放債”一詞,這樣一來,朱譯臺詞無疑要響亮得多。因為按照漢語特點把“放心”與“放債”擺在一句話中并列對照,不但朗朗上口,而且給人以強烈的印象,構(gòu)成一句富于戲劇性的臺詞。而且這里“放了心”與“放出去”很自然地成為演員臺詞中的重音,此例顯示朱生豪在翻譯中能從戲劇演出的角度找到語言的敏感性,給人以語言美的體驗。
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朱生豪在各個方面尤其是修辭的翻譯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莎士比亞非常善于利用雙關(guān),在劇中出現(xiàn)了大量諧音或者近形的雙關(guān),這就為譯者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朱生豪以其深厚的漢語功底來翻譯莎劇中的雙關(guān)問題,“以口語化的白話文體表現(xiàn)手法極其豐富、自由的優(yōu)點并作出了不少有益的初步嘗試,即用漢語的諧音或者其它形式來代替劇中的英語雙關(guān)部分”(劉云雁,2008:136)。例如,在寫給妻子的書信中談道他翻譯《威尼斯商人》時的發(fā)現(xiàn):劇中的小丑Launcelot(朗斯洛特剛離開猶太主人而去投靠巴薩尼奧)奉他主人基督徒Bassanio(巴薩尼奧)之命去請猶太人Shaylock(夏洛克)吃飯說:“My young master doth expect your reproach.”Launcelot是常常說話用錯字的,他把approach(前往)說成 reproach(譴責),因此 Shylock回答說So do I his,意思是說So do I expect his reproach。這種特殊的語言表達是沒有辦法直譯的,只能發(fā)揮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梁實秋這樣翻譯:“我的年輕的主人正盼望著你去呢?!乙才逻t到使他久候呢?!敝焐腊l(fā)揮想像才能,這樣譯道:“我家少爺在盼著你賞光哪。——我也在盼他‘賞’我個耳‘光’呢。”Shaylock明知Bassanio請他不過是一種外交手段,心里原是看不起他的,因此這樣的譯法正是恰如其分,不單是用“賞光”——“賞耳光”代替了“approach、reproach”的文字游戲而已(吳潔敏、朱宏達,1990:133-134)。這里朱生豪巧妙地將中文“賞光”一詞發(fā)揮成“賞—耳光”,準確地意譯了“expect his reproach”,真是恰到好處的神來之筆。
綜上所述,朱生豪的譯文不但“傳神”,而且“貫氣”——臺詞的語氣、字里行間的戲劇性的“氣韻生動”。通過朱譯本,漢語讀者和觀眾感受到了莎士比亞戲劇人物是那么“神氣活現(xiàn)!”朱生豪提煉出來的口語化譯文,不僅體現(xiàn)了莎劇的神韻,更具有鮮明的文學特色,劇中各類人物的語言都能體現(xiàn)出他們的身份,從而使得譯文的表達力極強。
為了使讀者能夠欣賞到莎劇的神韻,朱生豪以其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恰如其分地將原作翻譯出來,神來之筆充滿其間。讀者在閱讀朱譯莎劇中,既感受到莎翁的靈性又領(lǐng)略了漢語的韻味。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How noble in reason!How infinite in faculty!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The beauty of the world!The paragon of animals!(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Ⅱ.ii)
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莎士比亞,第一卷,1998:317)
在翻譯中,朱生豪秉承“志在神韻”的翻譯原則,令很多詞不拘泥于詞義,根據(jù)語境將辭典釋義作適當引申,譯得靈活巧妙,更加貼切。如把infinite譯成“偉大的”,apprehension譯成“智慧”,beauty譯成“精華”,paragon譯成“靈長”,等等。這幾句譯文天然妙成,堪稱名句佳譯。盡管譯文的語言本身是白話文體風格,但是譯者使用了符合中國人閱讀的相對整齊的排比句式,形成了對稱的審美習慣和整齊的節(jié)奏感,從而讓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得到酣暢淋漓的體現(xiàn)。
我們知道,莎士比亞創(chuàng)造了英語的想像力,并把這種語言發(fā)揮到了表達力的極致(蘇福中,2004:27)。而縱觀朱生豪的莎劇譯文,他也在探尋一種最大程度上接近莎劇的漢語文體,且成功地找出了漢語版莎劇的最佳風格——詩化的白話散文體。朱生豪以其深厚的中國古典詩詞修養(yǎng)提煉出來的詩話的白話文體來翻譯莎劇,符合漢語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審美欣賞習慣;朱生豪采用白話散文體來譯述無韻詩體的莎劇,譯文的表達力極強,主要表現(xiàn)為語匯豐富、用詞洗練、比喻新穎、結(jié)構(gòu)巧妙、音調(diào)鏗鏘悅耳,從而賦予筆下的語言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讓讀者在閱讀莎劇時還可以感受詩一樣的美感。
在文學翻譯中,目的語讀者的文學審美取向也制約和影響著譯者的翻譯行為。根據(jù)接受理論,讀者是文本接受歷史的決定性因素和能動的主體。讀者的前理解(fore-understanding)或期待視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與審美能力直接影響文本的理解和接受。就文學翻譯而言,目的語讀者對譯語文本的接受是繼譯者接受、解構(gòu)、重構(gòu)源語文本之后,對作品審美信息進行理解和轉(zhuǎn)化后又重新加工,即審美再現(xiàn);因此,譯語讀者與譯語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一種審美的互動關(guān)系;這種互動關(guān)系要求譯者在再創(chuàng)作即翻譯過程中,把握譯入語的文學語言規(guī)律和特征,以適應(yīng)讀者審美接受的需求。
在莎劇翻譯中,朱生豪對原文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美學分析,能找出那些隱含于一般的字句之外的音韻、節(jié)奏等美學要素,從而設(shè)法把它們創(chuàng)造性地移植到譯文中去。由于英漢分屬不同的語系(印歐和漢藏語系),因此,作為語言底層結(jié)構(gòu)的英語音節(jié)和漢語音節(jié)在結(jié)構(gòu)、音節(jié)劃分、功能以及連讀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漢語是一字一音,發(fā)音的特點在于聲調(diào);英語是屬于字母語言,發(fā)音特點在于輕讀和重讀,故這兩種語言的詩歌韻律組合就有所不同,在詩歌的互譯中很難做到音、義、情、辭,即內(nèi)容與形式的兼顧。韻律能夠使詩詞有規(guī)律的反復所形成的聽覺上的審美感受,使文章更具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在莎劇翻譯中,朱生豪特別講究平仄韻律,能以英語的音韻美及其漢譯再現(xiàn)為重。據(jù)宋清如回憶,有一次因為她不小心抄錯了兩個字的字序,雖然讀起來也是通順的,與原意也無多大出入,誰知朱生豪竟因此氣得說不出話來,責怪她破壞了譯文的平仄,有損于原文的韻律。朱生豪給宋清如的信中說:
說什么呢?不是沒有話,可是什么都不高興說。我很氣。我愛你,我要打你的手心,因為你要把“快活地快活地我要如今……”一行改作“……我如今要”,此行不能改的理由,第一是因為“今”和下行的“身”協(xié)韻,第二此行原文Merrily,Merrily I will now其音節(jié)為一VV│一VV│一V│一V│:譯文快活地、快活地、我要、如今,仍舊是揚抑格,四音步,不過在末尾加上了一個抑音,如果把“我如”讀在一起,“今要”讀在一起,調(diào)子就破壞了。(吳潔敏、朱宏達,1990:138)
這充分說明了朱生豪在翻譯中下的功夫,連聲韻抑揚的細微之處都不肯輕易放過。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這種詩化散文體更將思春男女詩一般的心境和愛戀揮灑紙上。且不說那些膾炙人口的表白的詩句,即使只是簡單的對話也浮動著春天的氣息。如第二幕第二場開頭的一段華彩樂章:
ROMEO:He jests at scars that never felt a wound.But,soft!what light through yonder window breaks?It is the east,and Juliet is the sun.(Scene Two)
羅密歐: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譏笑別人身上的創(chuàng)痕。
輕聲!那邊窗戶里亮起來的是什么光?那就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莎士比亞,第五卷,1998:116)
朱生豪在翻譯中特意強調(diào)了句尾的押韻和句式的對稱,并且像詩歌那樣講求節(jié)奏和韻律,強調(diào)散文中的音樂性,“光”、“方”、“陽”三個字押韻形成了詩化散文體的特殊效果,譯出了思春男女那種纏纏綿綿的情意和直抒胸臆的詩情。莎士比亞原文是不押韻的素體詩,而朱生豪的翻譯卻獨具匠心地增加了句末的押韻,用以替代不能翻譯素體詩音步整齊而造成的遺憾,補償了翻譯中失去的詩意。朱生豪以詩化散文體為主翻譯莎士比亞詩劇,不僅貼切地反映了莎士比亞戲劇的語體原貌,而且把漢語的白話口語體提煉成了如詩如畫的詩化語言。(劉云雁,2008:132-133)
朱生豪的翻譯烙上了鮮明的個人印記,對文學翻譯和戲劇語言的發(fā)展提供了獨特的范例?!霸谧g莎文體方面,他(朱生豪)所獨嗜的散文體,洵成一家獨自樹立,有所創(chuàng)新之文體。事實證明,他的散文體譯莎亦為以流別,自成一家,殊途并驁,完全能與詩體參行。”(奚永吉,2007:241)閱讀朱譯莎劇,感受到的是一種美的享受。這是因為他在用散文體再現(xiàn)莎氏無韻詩體的過程中,特別注意漢語言文字的音樂美,講究平仄、押韻、節(jié)奏等聲韻上的和諧,并且非常注重和諧悅耳的誦讀效果。
如劇中第四幕第五場奧菲莉婭的唱詞:
OPHELIA:He is dead and gone,lady,
He is dead and gone,
At his head a grass-green turf,
At his heels a stone.
O,ho!
奧菲莉婭:姑娘,姑娘,他死了,
一去不復來;
頭上蓋著青青草,
腳下石生苔。
嗬呵!(莎士比亞,第五卷,1998:365)
朱譯文盡量扣緊原詩。首先,譯文完全按照原詩的辦法行多元韻(abcbd)①外國詩一般間行押韻(即多元韻式)。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韻式是比較較嚴格的,基本上采用的是ababcctcdefefgg形式。后來此式遂稱為“莎士比亞式”或“英國式”。,其譯詩的韻腳分別為:了、來、草、苔。第二行的“來”與第四行的“苔”與原詩第二行的gone和第四行的stone押韻格式完全一致。其次,譯文中除第一行為七個字外,其它各行都與原文字數(shù)一致,譯文在形式技巧上是如此近似于原作。也許這是莎士比亞的寫作習慣,在劇中這種多元韻式也得到了充分發(fā)揮。雖然不是十四行詩,但莎士比亞在劇中運用這個詩體時,不拘泥于單一韻式,從而形成了和諧的節(jié)奏感。
如果朱生豪沒有中英文化的深厚底蘊,沒有對中西詩歌的高度稔熟,就不可能將原詩如此傳神的音韻、意義以及形式譯出?!熬酮q如詩歌的分行一樣,只要譯文翻譯得有詩意,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感到讀起來像詩歌順暢、自然,不矯揉造作,就難免會以詩歌的標準去衡量,朱生豪的譯文就符合這樣的標準”(李偉民,2009:94)。因此可以說,整個朱譯莎劇譯本就是詩化了的散文,或者說是散文化的詩,在閱讀的時候就產(chǎn)生出中國讀者所期待的“詩意”感。
“神韻”之說由來已久,最早是對于畫的評論,南朝齊代謝赫《古畫品錄》中就有“神韻氣力”的說法。藝術(shù)和文學的近親關(guān)系,尤其是“詩畫相通”使得神韻論從藝術(shù)領(lǐng)域跨入文學領(lǐng)域成為歷史必然,至清代王士禎提出“神韻說”作為寫詩的標準。古典文藝中的“神韻”意思近于“意境”中那種獨特的神髓和韻致。“神韻”之說雖是從畫及詩,但兩者的關(guān)系卻是緊密相關(guān)?!吧耥嵳f”理論無論是命名還是實質(zhì)都與中國傳統(tǒng)詩畫藝術(shù)理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神韻在評論和鑒賞文藝作品的時候,指的是藝術(shù)形象的神采的韻味。我國傳統(tǒng)藝論認為藝術(shù)作品是一種虛實結(jié)合的作品,欣賞者必須保持虛實結(jié)合的態(tài)度,才能獲得美感享受。
中國傳統(tǒng)翻譯論與古典文藝美學一脈相承,傳統(tǒng)翻譯譯論不僅吸收了文藝美學的理論思想和原則,還借鑒了文藝美學的研究方法。羅新璋(1984:2)指出,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誕生和發(fā)展與古典文藝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譯論從某種程度而言就是古典文藝美學的一個分支。朱生豪的“神韻說”也不例外,是受古典文論和傳統(tǒng)美學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從“神韻說”為代表的古典文藝美學理論來看,只有具備了超然物外的高尚修養(yǎng),具備了詩人的才情,才能夠譯出風姿卓絕的神韻作品。在翻譯中,朱生豪“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氣質(zhì)和詩人運用語言構(gòu)煉詩句的天才靈氣,他雖采用散文體,但卻處處流露出實情,以詩意美征服了莎翁戲劇那無韻詩體的獨特美,完美地再現(xiàn)了莎翁原作的整體風貌和內(nèi)在的神韻”(王秉欽,2004:198)。只有具備了這樣的修養(yǎng)和才情,具有了超然物外的心胸和氣魄,才能達到閑逸、脫俗、雋永的人生境界。
神韻說是朱生豪從翻譯的角度以中國傳統(tǒng)文論來闡發(fā)外國作品之先河,他的《譯者自序》以準確簡潔的語言高度概括了文學翻譯中的文本語言、風格以及意蘊等深層的內(nèi)涵。文學翻譯的標準應(yīng)該是追求譯文與原文在“神韻”上的契合,譯者不僅要努力將原文的意思和思想譯出,還要盡最大可能保存原作的“意趣”和“神韻”。我國傳統(tǒng)譯論與美學一脈相傳,譯論從文藝美學中吸取了思想,借鑒了方法。神韻是文藝美學上的意境與傳神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研究方法也采用了文藝美學的重質(zhì)感、重經(jīng)驗的方法,強調(diào)“悟性”,這種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正是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特點。朱生豪已成功地把他的翻譯思想運用于實踐,他的譯文如行云流水,地道自然、明白通暢,無論是對原文的理解還是譯文的表達,都達到了神韻的標準,真正做到了對原著者、讀者和藝術(shù)三者的心靈契合,達到了“傳神”的境界。朱譯本完全符合中國人即譯語讀者的審美觀,這也是朱譯本一直享有盛譽、歷久不衰的原因。
讀過朱譯本《莎士比亞全集》的人都有體會,朱生豪在每個劇本中都盡量用詩體翻譯莎劇里的詩,而且譯得相當精彩。其譯本“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圍內(nèi),保持原作之神韻”(朱生豪,1947),譯文流暢、筆力雄健、文詞華瞻,譯文質(zhì)量和風格卓具特色,為國內(nèi)外莎士比亞研究者所公認。作為譯者,朱生豪真正理解了莎士比亞。在翻譯實踐中,朱生豪沒有拘泥于形式,再現(xiàn)了莎劇的“神韻”,做到了雅俗共賞。比如在《無事生非》里面,有一段克勞狄奧到希羅墓前的挽歌:
歌
惟蘭蕙之幽姿兮,
遽一朝而摧焚;
風云怫郁其變色兮,
月姊掩臉而似嗔:
語月姊兮毋嗔,
聽長歌兮當哭,
繞墓門而逡巡兮,
豈百身之可贖!
風瑟瑟兮云漫漫,
紛助予之悲嘆;
安得起重泉之白骨兮,
及長夜之未旦!(莎士比亞,第二卷,1998:84-85)
讀到此處,若莎士比亞懂中文,也會為朱生豪的妙筆生花叫絕!朱生豪憑借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和對莎劇的深層領(lǐng)悟,巧妙移植了屈原作品中“蘭”和“蕙”的意象,采用我國古代詩歌中的騷體來表現(xiàn)原文文體的優(yōu)雅和感情的真摯,描繪出那種馳神遙望、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和悲傷的心情,從形式到內(nèi)容再現(xiàn)了莎士比亞作品的神采和韻味,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
“朱生豪本身就是一首詩”(蔣炳賢,1990:46)。這句評論應(yīng)該說一點也不夸大。人們都公認莎士比亞是詩人,是才子。朱譯莎劇顯示出譯者具有精深的中國詩詞的修養(yǎng),其詩才滲透在漢譯莎劇的字里行間。由于朱生豪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較高修養(yǎng),文字表達能力強,在翻譯中善于以典雅的、富于東方美學并符合我國讀者習慣的適當語句,恰當?shù)乇磉_原作的精神,因此他的譯文有很強的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八苡脙?yōu)美典雅的漢語形式來表達莎士比亞戲劇的詩歌中的靈魂,以體察自然的情感與洞悉人性的思索貫穿于詩歌創(chuàng)作和翻譯莎士比亞的實踐中,保持了詩情和神韻以及中國讀者習慣的審美趣味。”(李偉民,2006:287)
為了使中文讀者能夠更好地體會莎劇給人的審美愉悅,朱生豪對莎劇的翻譯已經(jīng)成為自己對莎劇的一種解讀,他的審美取向以及對跨越時空的接受者審美取向的把握,都融入到這種解讀之中,從而將一個新的文本帶到讀者面前。朱生豪憑借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和對莎劇的深層領(lǐng)悟,不僅譯出了莎劇固有的文學性和美感,還再現(xiàn)了原作的“神韻”。通過對朱譯莎劇的欣賞,我們不僅能具體地領(lǐng)略到文學翻譯的美學價值與意義,同時我們還可以清晰地看到譯者從事文學翻譯的整個再創(chuàng)作過程,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與文學作品藝術(shù)性的緊密聯(lián)系,這對我們從更深層次來研究原作、譯者以及譯作等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都大有裨益。
[1]蔣炳賢.詩人的作品只有詩人才能翻譯[J].中國翻譯,1990(5).
[2]李偉民.中國莎士比亞批評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3]李偉民.論朱生豪的詩詞創(chuàng)作與翻譯莎士比亞戲劇之關(guān)系[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4]劉云雁.朱生豪與莎士比亞[C]//吳笛.浙江翻譯文學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5]羅新璋.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6]蘇福忠.說說朱生豪的翻譯[J].讀書,2004(5).
[7]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第二卷)[Z].朱生豪,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8]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第五卷)[Z].朱生豪,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9]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第一卷),朱生豪,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10]王秉欽.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11]吳潔敏,朱宏達.朱生豪傳[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12]奚永吉.莎士比亞翻譯比較美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3]朱生豪.莎士比亞戲劇全集[C]//第一輯卷首《譯者自序》.上海:世界書局,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