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貞,閻泠潔
(江漢大學 人文學院,武漢 430056)
美國學者吉登斯在《失控的世界》中提出,隨著消費社會的來臨,我們已逐漸步入“文化消費”時代。所謂“文化消費”,主要是指用文化產(chǎn)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其內(nèi)在屬性與以往的傳統(tǒng)商品消費不同,呈現(xiàn)出高科技化、主流化、大眾化和全球化的特征。文化消費時代的到來,首先引起的就是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爭。以阿多諾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是一種典型的文化工業(yè)產(chǎn)品,是對經(jīng)典文化和獨立自主意識的消解;英美文化研究學派則認為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界限正在逐漸消失,而文化消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其價值意義的實現(xiàn)要受到消費者的制約。實際上,在具體的社會語境中,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不但并不沖突,反而能夠共同促生更具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韓寒的《獨唱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文化消費時代文藝讀本新走向的標志。
一
從其創(chuàng)作初衷來看,韓寒曾多次宣稱要把《獨唱團》辦成一本標準的文藝雜志,使之成為延續(xù)文學青年理想的載體,因為“無論現(xiàn)實如何,我們總是要懷有理想的。寫作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讓作品不像現(xiàn)實那樣到處遺憾,閱讀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現(xiàn)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quán)利,愿這個東西化為蛀紙的時候,你還能回憶起自己當年冒險的旅程”[1]。所以,《獨唱團》里充斥著鮮明的知識分子情懷,作者們通過對底層人物和弱勢群體的熱切關注與憐憫、對夢想和自由的抒發(fā)、對敏感公眾話題的探討及其幽默風趣和揶揄調(diào)侃的文人話語來彰顯其精英文化元素和社會擔當意識。
從對底層人物和弱勢群體的關注來說,《幸福村》中孤獨空虛的空巢老人吳老太、《這個夏天你去不了》里的離異家庭孩子陳小兵,還有自欺欺人的公司小文案(《電擊敵不過催眠》)、因維權(quán)失敗而忍氣吞聲的窮學生(《秋菊男的故事》)、蝸居城市的低俗短信編寫者(《合唱》)、在白日夢中渴望發(fā)財?shù)泥l(xiāng)村漁民(《耐克來兮》)和處于社會最底層的“性工作者”(《你們?nèi)ヘΤ恰贰段蚁牒瓦@個世界談談》),共同交織出一幅社會底層人群的眾生相圖。而且,作者并不是站在知識分子的立場上對這些底層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是用人物自身的內(nèi)聚焦敘事不動聲色地宣泄這些生活的痛,或者用客觀的外聚焦敘事最真實地呈現(xiàn)日常生活的復雜性。
從對自由夢想的抒發(fā)來說,韓寒對傳統(tǒng)教育制度的逃離、對常規(guī)日常生活的叛逆,使其本身已經(jīng)成為夢想和自由的代名詞?!丢毘獔F》的出版便是韓寒自我愛好的一次表現(xiàn),從版面設計、約稿作者再到出版時間和首版數(shù)量全部由韓寒個人敲定,韓寒對個性和自由的推崇又一次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韓寒的創(chuàng)意下,《獨唱團》同樣具備了這一特色,雜志用大量篇幅訴說著各種青春的理想與執(zhí)著,如《綠皮火車》把“北京”塑造成一個抽象的、神圣的、集各種理想于一身的象征符號,《摩托日記》借助“賽車”來宣泄年輕人對夢想的執(zhí)著、對自由和孤獨的思考等。
除此以外,《獨唱團》還為寫作者提供了足夠多的自由空間,使其在表達獨立意志和立場的基礎上承擔起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林少華的《為了破碎的雞蛋》在介紹村上春樹對待日本各種體制的態(tài)度的基礎上,提出“每個人都應該為了自由而奮起反抗,不能成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的觀點;咪蒙的《好疼的金圣嘆》運用互文手法塑造了一個穿越時空的人物金圣嘆,并通過金圣嘆的獨立、孤獨和對社會的嘲諷來反抗網(wǎng)絡時代文藝的娛樂化傾向,揭露其對文學創(chuàng)造性的扼殺。這些思想,都體現(xiàn)了《獨唱團》對當下思想界和知識分子的期待與召喚。
二
如果僅從文本內(nèi)容來看,《獨唱團》的先鋒和小眾在當今的文藝雜志市場并不具有熱賣點。但從《獨唱團》的實際銷售情況來看,上市第一天便銷售10萬余冊、首刊銷售量超過150萬冊的業(yè)績讓它成為當代文藝期刊銷售史上的一個奇跡。這不能不歸功于《獨唱團》在生產(chǎn)和銷售過程中的大眾文化元素。
當《獨唱團》還是韓寒本人一個小小的構(gòu)想時就已經(jīng)引起了媒體的狂熱追捧,各路媒體對這本尚未謀面的雜志新寵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和天馬行空的揣測。在《獨唱團》正式籌備的整整一年時間里,媒體對于這本雜志的報道已經(jīng)鋪天蓋地,時不時蹦出一些新奇的花邊新聞,使雜志在出世之前就成為各界議論的焦點?!丢毘獔F》出版時間一拖再拖,版面設計反復修改,雜志價格的爭議等一系列的新聞都為之后雜志的熱銷做足了噱頭和鋪墊。同時,《獨唱團》的出版商盛大文學旗下的華文天下又為《獨唱團》開辟了網(wǎng)絡媒體炒作這一方式,充分契合了年輕人的文化消費心理。《獨唱團》的熱銷就像一場“金融泡沫”,當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這里的時候,就形成了強大的持續(xù)不斷的吸引力。與其說雜志本身有多么的優(yōu)質(zhì),不如說新媒體對當下社會有多么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不管《獨唱團》有意還是無意間借助了新媒體的強大力量,它都在雜志銷量上獲得了決策性的勝利。甚至有學者提出,“在媒介的高度參與之下……韓寒借助與權(quán)威對立的立場,通過大眾傳媒尤其是網(wǎng)絡傳媒的手段不斷提高自己的關注度,為自己的專集、雜志拓展了更為廣闊的市場”[2]。
除了“媒體炒作”之外,“名人效應”也是《獨唱團》的重要營銷策略。在《獨唱團》的作者群中,艾未未和石康的名氣毋庸置疑,林少華是翻譯村上春樹作品的權(quán)威,而羅永浩是一個具有傳奇人生經(jīng)歷的趣人。羅永浩高中輟學后,擺過地攤,開過羊肉串店,倒賣過藥材,還做過期貨和銷售電腦配件,后又在北京新東方學校任教6年,其幽默詼諧且具有高度理想主義的教學風格深入人心,“老羅語錄”風靡大江南北。除此之外,“咪蒙”、“負二”、“拖把”、“老王子”、“兔”等知名網(wǎng)絡寫手在網(wǎng)絡上的知名度和號召力也不容小覷。還有和韓寒一起玩賽車的車友梁朝輝、娛樂界的名人蔡康永和香港新晉鬼才導演彭浩翔等。這些跨界的知名人士無論是職業(yè)寫手抑或業(yè)余玩票都在韓寒首期《獨唱團》中露了一手,使得這次韓寒指揮的文藝界“大合唱”大牌云集,明星味兒十足,首期《獨唱團》成功地打了一次“名人牌”。
多元化的媒體炒作和強大的名人效應將《獨唱團》提前打造成一場文化消費盛宴,而由主編韓寒帶來的“粉絲狂歡”無疑是造就其成功的另一個重要砝碼。從模仿錢鐘書《圍城》創(chuàng)作的校園題材的《三重門》,到現(xiàn)在主編《獨唱團》這樣的文藝雜志,韓寒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秮喼拗芸穼⑺粕稀?009年度風云人物”的位置,獲選的重要原因是“有擔當?shù)墓窬瘛薄ⅰ扒啻汗瘛?、“意見領袖”、“公共知識分子”、“中國新一代的希望”……各種贊譽蜂擁而至,有雜志甚至激動地在封面上打出“選韓寒當市長”這樣的大標題。雖然韓寒本人從來不承認自己是一名“公共知識分子”,然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不僅享受到了高品質(zhì)的現(xiàn)代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費意識的影響,逐漸被焦慮、虛偽、迷茫等情緒所困,對于社會,對于生活,對于自我,大眾都渴望尋求一種不被焦慮意識所控制的生活信仰來支撐這個日漸傾斜的社會。“韓寒的意義就是告訴你生活中的常識,而且告訴的方式不是布道式的灌輸,不是聲嘶力竭的批判,而是以幽默反諷來表露事實、還原真相,用他自己的也是網(wǎng)絡最流行的行話,就是:‘誰都別裝X’。”[3]近年來,韓寒通過博客對公共事件和社會熱點進行諷刺和批評,成為一些媒體眼中的“青年領袖”和“輿論領袖”。韓寒作為某種意義上的輿論領袖,他的本質(zhì)影響力也在于“真”,而不是所謂的高深思想。在全社會都充斥著假話、套話、官話、空話之時,韓寒敢于“逆潮流”,用一種老辣的文風針砭時弊,自然會得到眾星捧月式的擁戴,他也就順勢成為媒體多關注的對象,在當今文壇和商場形成強勁的“粉絲效應”。
三
知識分子的精英情懷和大眾文化的包裝元素,使《獨唱團》從一本文藝雜志變身為一個頗具價值的文化事件,它兼具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雙重屬性,并在諸多方面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用大眾文化的外在形式包裝精英文化的內(nèi)容,用大眾文化的方式引導精英文化的消費,開拓了文化消費時代文藝讀本的新走向。
文化消費時代的到來,讓那些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質(zhì)較高的少數(shù)知識分子為受眾的傳統(tǒng)精英文化慢慢失去了市場,相反,植根于大眾日常生活的、通俗易懂的大眾文化占據(jù)了絕大部分的文化消費市場。然而,大眾文化具有先天的藏污納垢性,對商業(yè)利益的過度追求使文化消費市場上充滿了良莠混雜、參差不齊的大眾文化產(chǎn)品。為了提高文化產(chǎn)品的質(zhì)量,知識分子情懷和精英意識的及時介入是一個頗見成效的方式。時尚傳媒集團品牌雜志出版部出版人兼主編梁朝輝曾說過,《獨唱團》是“韓寒很用心做的一本雜志,他的社會責任感,包括他的個人品牌和個人的邏輯觀念,會影響這一代人。無論是對自己的約束也好,還是大家對他的期許也好,這些都是他正義感和責任感的反映。對每個作者、每一篇稿子,整個編輯團隊付出了非常大的辛苦,遠比那些暢銷的商業(yè)雜志付出多很多??此泼恳粋€都是文藝腔,其實背后的觀點和內(nèi)容,每一個都是有不同風格,但共同又形成一個總的大的主題。讓大家都一起來,但每一個人都有核心獨立的價值和觀點,一定是非常與眾不同的”[4]。獨立自主的聲音是《獨唱團》得以和其他暢銷商業(yè)雜志區(qū)分開來的重要標志,也是當前文化消費市場急需引進的文化產(chǎn)品特征。
可貴的是,《獨唱團》并未因為堅持精英知識分子立場而放逐平民大眾意識,而是把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懷、對弱勢群體的同情以及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通過民間、大眾話語方式呈現(xiàn)出來。精英情懷與大眾話語的交融,使《獨唱團》既超越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啟蒙心態(tài),也擺脫了商業(yè)利益制約下唯利是圖、淺薄媚俗的大眾文化劣根性。它繼承了來自現(xiàn)場與民間的清新之風,卻沒有想象中的叛逆與怪異、人為的造作,這種風格既不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文學語言,也不是流行的文藝腔,更不是網(wǎng)絡上的奇異。它的話語風格是日常的、口語的,透著質(zhì)樸與生活的況味,充斥著人情味。它用同樣客觀的筆觸來描述知識分子對自由夢想的追逐和市井百姓對百味人生的體驗,用直抒胸臆、淺顯明了的語言來表達作品深刻的主題與思想,又在對底層生活和公共事件的白描中留下大量引人深思的“空白”,形成了獨特的、平民式知識分子制作出來的文藝新讀本。
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是以理性作為它的價值原則的支點,它既有知識的合法性、權(quán)威性,又依附在學院式的學說中;而大眾文化是以非理性為支撐的,它的知識是個性的、塊狀的,又是奠基在人的欲望上的,更是與媒介相依為命的。《獨唱團》兼顧了大眾文化的審美趣味和精英文化的精神追求,是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嘗試性的融合。當然,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所產(chǎn)生的化學反應不全然是正面的效果,盡管精英文化借助大眾文化的平民性和通俗性的優(yōu)勢能夠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淡化精英文化與廣大讀者的距離感,更大程度地擴大受眾群體,但同時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和接受程度也不得不放棄一部分深刻的思想和自由獨立的話語,從而更好地適應商品市場和大眾文化消費。因此,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雙方借助相互間的優(yōu)勢建立一種聯(lián)系,也是彼此讓步的一種妥協(xié)式的結(jié)合。
四
《獨唱團》的獨特形式和新穎定位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藝雜志的顛覆,它的出現(xiàn)給沉寂已久的中國文藝雜志界帶來了一絲希望,它的成功運作模式可能不能逆轉(zhuǎn)文藝雜志一蹶不振的市場狀況,但是對其他雜志的生存和長遠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引導意義。
社會各界對《獨唱團》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它立意獨特,思想深刻,也有人說它無病呻吟,矯揉造作。從文章的題材來看,首期《獨唱團》收錄的文章包羅萬象,涉及社會各個領域和階層。從文章的體裁來看,盡管雜志也將稿件分為專題、散文、詩歌和小說,并分區(qū)排版,但是這些文體的界限并不明確,倘若按照嚴格的文本體裁來分類,其中很多文章都無法被固定地分到特定的類別中。比如羅永浩的《秋菊男的故事》具有小說的典型特征,清晰的敘事線索以及生動的人物刻畫,卻被列入散文的范疇;而《你們?nèi)ヘΤ恰穬?nèi)容真實,語言冷靜客觀,不論從寫作內(nèi)容還是表現(xiàn)手法來看,都更接近一部紀實報告,卻被歸為小說類別;同樣被歸為小說類別的《人人都是謬誤家》,充斥著自由瑣碎的對話內(nèi)容,全然看不出小說的影子,反而更像是一篇語錄體文字;周云蓬的《綠皮火車》搖擺于雜文和小說之間,充滿了意識流的奇特效果;作為專題欄目的《所有人問所有人》,是《獨唱團》獨具特色的一部分,與其他雜志上的專題報道相比,它的內(nèi)容顯得龐雜而缺乏核心主題,甚至令人不太理解這個專題設立的目的和宗旨。對于《獨唱團》這種曾被指沒有編輯素養(yǎng)、混亂不堪的文體分類,韓寒本人不以為然,他本沒有按常理出過牌。其實,對于文體的規(guī)定和區(qū)分,本是評論者在文本創(chuàng)作出來之后進行規(guī)定的,它并不能準確地說明創(chuàng)作者的意愿,“《獨唱團》的這種編排方式,恰恰打破了這么多年來不斷僵化的文體分類,也就在無形中,打破了評論者對創(chuàng)作的隱性霸權(quán),打破了傳統(tǒng)體制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束縛與規(guī)定,也解放了文本探討的可能性和多樣性”[5]。
《獨唱團》是對逾百年的中國文藝雜志的一次革命,在繼承傳統(tǒng)文學使命感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涉及文學體制、傳播方式、運作機制等諸多方面的啟蒙性的革新?!丢毘獔F》頗費心思地將精英文化的內(nèi)核披上大眾文化的外衣,用最平實簡單的語言講述最真實平常的日常生活,一改往日傳統(tǒng)文藝雜志艱澀隱晦矯揉造作之弊病,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精英文化表現(xiàn)方式。事實上,韓寒也好,作者也好,他們也并不希望社會和讀者對該雜志寄予過多的社會擔當,在如今這個時代,人們的自我教育機會和能力大大增強,僅靠單向是很難的。周云蓬說,一本體制外的文學雜志,能引起如此大的轟動,一定會讓那些作協(xié)的委員們不高興。韓寒《獨唱團》的“開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藝雜志的一種繼承性的“顛覆”,既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雜志的啟蒙作用,又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雜志的風格面貌,走出一條嶄新的文藝讀本的生存之道。
雖然《獨唱團》作為一本文藝雜志的后續(xù)計劃因為某些原因被無限期擱置,但作為一種新的文藝讀本,它在當今社會創(chuàng)造的驚人銷量和巨大影響力在出版界、文學界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媒體炒作、名人效應和粉絲狂歡為《獨唱團》開拓了龐大的大眾消費市場,堅固的大眾消費市場又使《獨唱團》為中國廣大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充分自由的平臺,讓他們能夠不受題材和內(nèi)容的限制來自由抒發(fā)心中塊壘,用樸實幽默的語言風格、生活化的人物形象觸碰讀者的心靈,用大眾文化的形式包裝精英文化的內(nèi)容,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文藝雜志生存之道。
《獨唱團》成功地將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融合,大眾文化包裝的《獨唱團》拉近了普羅大眾與精英文化的距離,贏得良好口碑和驚人銷量;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遺憾,精英文化為了迎合更廣闊的大眾、迎合日益娛樂化和商業(yè)化的社會,不得不在很多情況下作出讓步,犧牲一部分大眾所不樂于接受的內(nèi)容,雖然滿足了大眾的審美需求,但是無形中削弱了精英文化具有的深刻的內(nèi)涵。這些經(jīng)驗和缺憾,都值得文化消費時代新文藝讀本的制作者和營銷者去深思。
[1]韓 寒.獨唱團[M].太原:山西出版集團·書海出版社,2010:卷首語.
[2]陳 燦.編碼解碼視角下的“韓寒現(xiàn)象”[J].青年記者,2010(9):15-16.
[3]張賜琪.互聯(lián)網(wǎng)語境下的韓寒現(xiàn)象及其解讀[J].當代青年研究,2010(12):1-6.
[4]袁 毅.韓寒“唱響”《獨唱團》[N].武漢晚報.2010-01-09.
[5]汪雨萌.《獨唱團》:關于理想的課堂作文[J].南方文壇,2011(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