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彼黍離離:非洲風景與殖民主義——《戰(zhàn)時諸夢:童年回憶錄》解讀

2013-03-26 22:49代學田
東方論壇 2013年4期
關鍵詞:殖民主義肯尼亞風景

代學田

(北京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871)

人生,離不開書籍和風景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萬里行程中的風物和景色,是書籍內容的來源、體現、延伸及檢驗,人的成長和成熟,需要在書籍和風景中完成。

風景創(chuàng)造了作家。作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作品的個性,存活于特定的風景之中,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說,“倫敦創(chuàng)造了狄更斯”。[1]初到倫敦時,狄更斯是一個對城市充滿陌生和恐懼感的小孩子和小人物;但到1870年去世時,倫敦已經進入了他的靈魂,成為他人生和作品的一部分。讀者若不了解倫敦的風景,就無法細致、深刻、生動地體味狄更斯的作品。狄更斯本人也表示,離開倫敦他就沒法創(chuàng)作。他發(fā)現了現實中磚石砌起的倫敦,然后,將它敘述到紙張上,給讀者建構了由人構成的一個書中都市。文壇上,不止倫敦城對狄更斯意義如此重大,都柏林之于喬伊斯;巴黎之于巴爾扎克;北京之于老舍;威塞克斯之于托馬斯·哈代;約克納帕塔法之于福克納;湘西之于沈從文,皆是如此。這正是庫切說,理解歌德需要前往德國的原因所在:德國創(chuàng)造了歌德。

作家其實也創(chuàng)造風景了,因此,可以將風景當作讀者由外而內理解作家的重要途徑。文學作品中的風景,往往是作者情感、意圖的外化,是歷史、政治、文化的載體。小橋流水,和下文風景之對照,是我們解讀羈旅詩人漂泊之苦的情感入手;大漠孤煙,為我們形象體味邊疆將士蒼涼雄壯,提供了直接形象;《將仲子》中的里、墻、園,可以由讀者將之外化為彼時社會禮法制度;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景物,暗示了兩家截然不同的性格;《哈克貝利·芬》中的密西西比河,是馬克·吐溫渴望的自由精神,流淌著理想主義的美國文化??梢哉f,解讀作品中的景物描寫,是解讀作品內涵的一條重要途徑。

非洲的風景,是歐洲白人書寫和研究非洲時,特別偏愛的一個切入點和話題。最著名者,如布切爾(William Burchell,1781-1863)的《南非內陸游記》(Travels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ern Africa),金斯利(Mary Kingsley,1862-1900)的《西非游記》(Travels in West Africa),康 拉 德(Joseph Conrad,1857-1924)的《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布里克森(Karen Blixen,1885-1962)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都非常細致地描述了非洲的風景。

在這些白人作家的筆下,非洲的風景描寫,慢慢形成了一種強大傳統(tǒng),建構起讀者對非洲風景的刻板印象。他們特別執(zhí)著于描寫非洲風景與歐洲風景的區(qū)別。在慣于歐洲風景的感官之關照下,非洲的風景,被描寫成無法進入、少人居住、未曾開化。從消極的方面看,這種描寫,將非洲看成了是一個“幼稚的大陸(land of childhood),沒有自我意識之歷史,被深沉的黑暗籠罩著”。[2](P91)此類文學中,知名者當如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描寫:“這就是它:微笑,蹙眉,誘人,壯觀,卑劣,無味,或者野蠻,總是一副欲言又止、默不作聲的模樣。來吧,弄弄清楚?!薄3](P27)從積極的方面看,非洲被當成了一個美麗、神秘、充滿異域情調的浪漫之地,寬廣而遼闊,遠離塵世,是個不折不扣的反照自我的他者。“非洲的風景成了一個巨大而充滿異國情調的油畫布,實際上講述的卻是他們歐洲人的故事?!盵4](P3)

這一傳統(tǒng),不僅影響了歐洲作家描寫非洲風景的手法,也影響了非洲本土作家。一方面,西方批評家希望非洲本土作家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繼續(xù)將非洲作為“暗黑大陸”,描寫成一個奇異的地方。因為在將本土作家的作品和歐洲作品對照之后,西方批評家認為用歐洲語言創(chuàng)作的非洲作家,不會描寫非洲本土的風景:“有關本地風景的描寫,幾乎沒有。僅有的那些描寫,被塞在一種來自異域傳統(tǒng)的措辭之中,不能給人帶來原汁原味、滿是非洲風情的時空感。”[4](P1)另一方面,非洲本土作家和批評家,卻在為他們自己描寫的非洲風景之正當性辯護,并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展開反寫。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非洲風景的描寫,是一個充滿爭議和斗爭的是非之地??梢詫⒅闯墒恰熬陀嘘P非洲、非洲人、非洲大地的重要性和意義而展開的歷史性對話的介入”,“一場關于非洲前殖民時代、殖民時代、后殖民時代的歷史的闡釋而展開的爭論”。[4](P5)肯定或否定某種風景描寫,幾乎與肯定或否定非洲的一切相關。

恩古吉,是風景描寫的高手。一方面,他能敏銳捕捉到風景的外在特點,并傳神地刻畫出來;另一方面,他能把風景的描寫,同故事的情節(jié),人物的內心,以及作品的內涵,緊密結合起來。這在他的第一部作品,《中間的河》(The River Between)中,充分地展現了出來。這一作品,雖然沒有得到作家本人的青睞或重視,也沒得到當時批評家的熱評或狠批①據André-Paul Michaud 的考證。見“Nature as Agency in Ngugi's The River Between”,Critical Essays on Ngugi wa Thiong'o,pp.48-63.,卻展示出了恩古吉出色的文學天賦,預示了他以后創(chuàng)作的各種主題。它是恩古吉描寫風景的起點。參照它,我們能體味到恩古吉風景描寫的繼承、突破及革新之處。

《中間的河》之開篇如下:

兩脈山,相向而臥。一脈山是卡邁努(Kameno),另一脈是瑪庫優(yōu)(Makuyu)。它們中間,是一條山谷。人們叫它生命之谷。在卡邁努和瑪庫優(yōu)后面,有更多山谷和山脈,隨隨便便地橫亙在那里。它們就像許多還沒有睡醒的睡獅。它們就那樣躺著,酣睡在造物主沉沉的大夢之中。

一條河,從生命之谷流過。要不是山坡上灌木叢生、樹木林立,站在卡邁努或者瑪庫優(yōu)山頂之上時,你就能看見這條河。現在,你得到下面去。不過,就算下來,你也看不到它的全貌。像一條蛇似的,它優(yōu)雅從容地在山谷間蜿蜒而去。這條河叫霍尼亞(Honia),意為治愈,或者說重生?;裟醽喓訌奈纯萁哌^:似乎,它有著強烈的生存意志,蔑視一切干旱和天氣變化。就那么一直流淌著,從不匆忙,也絕不猶豫。人們看到這樣的情形,感到非常欣慰。

當你站在山谷之中審視……這兩脈山時,它們就成了對立者……兩者相互對視,就像一對對手,隨時準備為了贏得這塊偏僻之地的領導權,打個死去活來。[5](P1)

開篇所刻畫的這些風景,給整部作品定下了基調,并暗示了核心的故事情節(jié)及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里,山脈的對峙,與后面作品內部的矛盾沖突相一致。中間的霍尼亞河,則與作品的主人公崴亞基(Waiyaki)的性格、遭遇相一致。他也是處于兩種對立勢力/文明的中間:出身于一個傳統(tǒng)的巫師之家,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但因為父親認為白人勢力/文明強大,終將在以后的時代占據主導地位,又讓他接受歐洲教育。兩種勢力/文明,都想要支配他。而他自己也想努力調節(jié)、消化、吸收兩種力量?;裟醽喓右簿哂羞@種特點:它既可以被看成是兩座山的分水嶺,也可以被看成是兩座山的紐帶?!岸鞴偶褂谩虚g’(Between)這個含糊的詞,至少可做兩種解讀;如果人們中間有什么,它既可以把他們結合起來,也可以分割開來?!盵4](P20)恩古吉通過命名和摹寫,把風景、情節(jié)、人物,融合在了一起。

這三節(jié)的風景描寫,頗得歐洲文學傳統(tǒng)中經典風景描寫的真?zhèn)鳎悍浅7蠋烨兴甲C的鳥瞰式的視角,①參見“The Picturesque,the Sublime,and the South African Landscape”,in Coetzee J M.White Writing: On The Culture Of Letters In South Africa[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錯落有致的布局等歐洲經典風景畫的特征。甚至,最后一句中,人的出現,也被學者同西方繪畫的特點聯系了起來:“就像風景繪畫中,畫入……的小人兒一樣,起到一種標尺的作用?!盵4](P20)

但也正因為脫胎于歐洲傳統(tǒng),這里的風景描寫,非洲風情不夠突出。擬人化的“有著強烈的生存意志,蔑視一切干旱和天氣沒變化”的霍尼亞河,可以是世界任何一個奔流不息的大河,只是名稱不同而已。而用風景來暗示情節(jié)、人物遭遇的寫作技巧,同深深影響了恩古吉創(chuàng)作的英國作家,比如狄更斯、勞倫斯等人的手法,區(qū)別也不大。一些西方研究者,把這部作品里面的沖突矛盾,看成是“人的普遍遭遇”,原因就在于此。此時恩古吉作品中的風景描寫,雖然有數量、有質量,但個性不足。

《戰(zhàn)時諸夢:童年回憶錄》中的風景描寫,則不是這樣。這本回憶錄中的風景描寫,數量少,篇幅短,用筆儉。尤其重要的是,恩古吉給風景賦予了更具體、更豐富的歷史內涵,管窺到了風景背后的政治、經濟色彩,進入了這些風景的內部,從而使其非洲風情特別突出。透過歷史看風景,既是恩古吉掙脫歐洲風景傳統(tǒng)對自己影響的努力,也是作家自我成長的自然發(fā)展,更是非洲作家對黑格爾將非洲稱為未開化、無歷史的反駁。

從歷史入手、切入事件內部的用意,在《戰(zhàn)時諸夢:童年回憶錄》的開頭,就體現了出來。作家創(chuàng)作時,總是非常重視第一段、第一句之感覺推敲。它仿佛是一個胚胎,孕育著整篇的語感、節(jié)奏、風格、意向。一翻到《戰(zhàn)時諸夢:童年回憶錄》的開頭,一股濃濃的歷史味道,就撲面而來。為了體味這一味道,我把原文也一并列出:

Years later when I read T.S.Eliot’s line that April was the cruelest month,I would recall what happened to me one April day in 1954,in chilly Limuru,the prime estate of what,in 1902,another Eliot,Sir Charles Eliot,then governor of colonial Kenya,had set aside as White Highlands.The day came back to me,the now of it,vividly.

譯文:多年以后,當我讀到艾略特(T.S.Eliot)的那句詩,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時,我總會回想起1954年的4月,回想起那月某天我在黎沐如(Limuru)所遇到的事情。我說的黎沐如,就是1902年被另外一個Eliot,Charles Eliot 爵士,彼時殖民地肯尼亞的總督,當作黃金地產給圈起來,然后起名曰“白人高地”的那個地方。那天,天冷得讓人難受。昔日重現,現在依然栩栩如生。[6](P1)

英語原文的表達,是一個從句套從句的復合句。其中一次次被鑲嵌進去的,正是有關先行詞的歷史背景。而時間點的強調,也與恩古吉的歷史意識相一致。正是因為風景中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內涵,羅斯寇(Roscoe)才會說,不把恩古吉作品中的人物“和風景聯系起來,我們就不能理解任何一個人物的個體性,社會性,以及精神性方面的重要性”。[7](P178)

殖民主義,被恩古吉編織進了風景描寫,并揭示了二者密切的關系。薩義德曾說,“歸根結底,帝國主義,是一種對地理施加暴力的行徑。實際上,世界上的每一個空間都被這種地理暴力給勘探、繪制并最終加以控制了?!盵8](P70)暴力推行殖民主義的歐洲,在占有、榨取非洲的過程中,非洲的風景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改變。殖民主義給非洲帶來的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都通過童年時期恩古吉所看到的風景的變化,表現了出來。

風景的變化之一,是種植園對森林的蠶食、侵占。森林,與恩古吉關系密切。他小時候生活過的黎沐如,曾是森林密布的地方。這從他的第一部小說《中間的河》之開篇描述,已能窺見一二。森林與恩古吉家人和肯尼亞的民族斗士的命運,緊緊的結合了起來。正是在森林中,他被殖民政府追殺的哥哥才得以活命,為肯尼亞自由、獨立而英勇奮斗的茅茅運動(Mau Mau Uprising),才成為可能。對于他和無數殖民主義抵抗著來說,森林就是天堂,是非洲生命力的象征,是倔強的傳統(tǒng)的化身。所以,恩古吉對森林充滿感情。

在此回憶錄中,恩古吉也充滿敬畏地回憶了自己剛學會走路時所看到的森林:

沿著小山一樣的牲畜糞堆向下,是一片森林的景象……在我看來,我的兄弟姐妹和母親們,一大早出了院子之后,似乎就被這片森林給神秘地吞沒了,到了晚上,他們又被神奇地吐了出來,完好無損。[6](P10)

這里的描寫,雖有些瘆人,但也充滿童趣,有那么一點浪漫主義的色彩:雖然,森林同生活在其中的人和諧相處,但它也向恩古吉顯示了其神秘和威脅的一面。它仿佛是難以解釋、威力無比的傳統(tǒng),時時籠罩著人的生活,將他們吸納進來,又給他們以更新的機會。

但是,恩古吉并沒有繼續(xù)歐洲浪漫主義文學風景描寫的誘惑,將森林純粹化、普世化為人類精神的原型形象,而是緊接著在其中注入了非洲的歷史內涵。其實,對森林進行“去浪漫化”的行動,在他的小說《馬緹格瑞》(Matigari)中,就已經開始了。作品同名主人公馬緹格瑞在最初追尋真理、正義失敗后,退回到森林之中,想在那里冥思問題,找出答案。但一個老婦人否定了他的這種做法,并對他說:“我敬愛的漫游者啊,在這里,在這無人居住的地方,你是找不到你我難題的答案的。真理和正義只能在人的行動中找到?!盵9](P87)森林可以提供肉體的庇護,卻無法給出精神的答案,真正思考的場所,應該是在肯尼亞人民的生活中,而不是在森林中。在《戰(zhàn)時諸夢:童年回憶錄》中,恩古吉還給森林的景象,注入了經濟內涵。這個神秘、神奇的森林,被除蟲菊,或者被說種殖民主義體系下的植園經濟、資本主義給“打敗”了:

后來,情形變了?,F在我依然不知道,這些變化是突然發(fā)生的,還是慢慢改變的。但它們的確是變了。先是牛羊都不見了,只留下空蕩蕩的牲口棚。廢物堆,不再是堆放牛羊糞便的地方,而是扔垃圾的地方……母親不再耕種我們院子周圍的田地了。父親的茅舍沒人住了……我看到樹木被砍,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樁;土被翻耕之后,種上了除蟲菊??粗忠稽c點收縮,除蟲菊一點點擴張,讓人覺得有些奇怪不安。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我的姐姐哥哥們,開始季節(jié)性地在這些新的、吞掉我們森林的菊地里干活。以前,他們只在鐵道線對面的白人茶田打工。[6](P11)這里,風景的變化,是殖民主義統(tǒng)治、剝削非洲的直接體現和結果。森林的一點點后退,是傳統(tǒng)經濟和生活方式的一點點潰敗,而除蟲菊種植面積的一點點擴大,則是新的生產關系的一點點壯大。打工者與菊田主人之間,雖然都是黑人,但二者間的生產關系卻變了。其中的一方,因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不得不受雇于另一方,變成了一種雇傭關系。這種雇傭關系,也不同于以往黑人——白人間的雇傭關系,而是黑人內部的雇傭關系。歐洲殖民主義者,為了在享受剝削帶來的利益的同時轉移矛盾,開始扶植代理人,而不再像舊殖民主義時期一樣,親自占有、支配資源,統(tǒng)治、壓迫黑人,而是讓黑人去管理低級的生產形態(tài),讓占有資源和享受利益之間的矛盾,成為黑人內部的矛盾。這樣,減少了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直接沖突。甚至,在可能的時候,白人社會偽裝成慈善家、調解人,以積極的形象出現在歷史、政治舞臺上,將自己的罪惡洗白。

但是,殖民主義并沒有完勝。它雖然可以通過改變肯尼亞的經濟、政治形式,改變當地的風景,但無法從文化上徹底摧毀殖民地的風景。一些本土原有的風景,依然存在。森林就是其中之一。恩古吉緊接著上述引文寫道:

除蟲菊田并沒有把森林全部吞沒。稠密的小樹叢還到處可見。我們常去那里爬樹,有時候把兩棵樹的樹枝連在一起,搭成一座橋,或者拽樹枝從一棵樹蕩到另一個樹。[6](P55)

雖然,森林的面積大幅減少,但是,它依然存在,它對孩子們的魅力,依然不減。在樹叢中玩耍,就是在原生態(tài)的傳統(tǒng)中悠游。這和恩古吉依然為吉庫優(yōu)(Kikuyu)文化所吸引相一致。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突出表現在了他的成年禮上。雖然,他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學校學的語言是英語,①即使是在肯定某些傳統(tǒng)文化的芒古額(Manguo)學校,也是英語和吉庫優(yōu)語并重,尤其是把英語當作打開現代性之門的唯一鑰匙。后來,在卡陵阿(Karing’a)小學,民族語言更是被當作落后、愚蠢的語言,予以禁止。學的歷史是歌頌英國如何先進和充滿英雄氣概,甚至,恩古吉還受洗、加入了將吉庫優(yōu)人的這些儀式視為異端的基督教。但他仍然堅持實行傳統(tǒng)成年禮。

舉行成人禮,是整篇回憶錄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恩古吉為之花了整整一章的筆墨,詳細敘述整個經過。但是,除了將舉行成人禮的原因推給他的外婆之外,恩古吉并沒有在回憶錄中揭示這件事情的深層動機。小孩子希望長大的渴望,當然可以算作一種解釋。但對于喜歡強調非洲本土特色的恩古吉,這一理由似乎有點太普通。有本土特色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們可以從他另一部作品中一個幾乎相同的事件中,看出端倪。不同的是,這個成人禮的當事人,是個女孩兒:她就是恩古吉的處女作,《中間的河》的女主角木索妮(Muthoni),一個黑人基督教牧師的女兒。非洲的女性割禮,是基督徒們和傳統(tǒng)派之間的一個關鍵沖突,被基督徒看成是戕害人性的野蠻行徑。盡管如此,木索妮還是決定要接受割禮。至于原因,她解釋說,一方面,她如果不經受割禮,就無法融入自己的部落;另一方面,她認為,只有接受割禮,她才能同自己周圍的風景建立真正的聯系,得到大地的認可和祝福。堅持成人禮,就是堅持傳統(tǒng)。而吉庫優(yōu)傳統(tǒng)信仰的核心,就是土地。所以,經歷成人禮,就可以說是建立個人同大地之間的聯系。

《戰(zhàn)時諸夢:童年回憶錄》中,風景的變化之二,是鐵路和城市的出現。隨著歐洲殖民主義對非洲剝削和侵占的深化,“道路,橋梁,礦山……都被強加在了非洲大地上”。[4](P6)在黎沐如出現的新景觀,則是鐵路和城市。恩古吉在講述年輕的父伯們從偏遠的木朗阿(Murang’a),逃難到剛剛興起的內羅畢時,描寫了城市和鐵路對他們的震撼:

他們站在那里,充滿敬畏和恐懼。眼前,是高低不同的各種石頭建筑。道路交錯,車輛繁多,各色人等,黑白雜陳。一些白人,坐在四輪車上,黑人前拉后推地走著……這應該就是內羅畢,那個聽說是從大地深處蹦出來的城市。但他們對那些鐵道線和那個駭人的怪物,還一無所知。它口吐火焰,間或發(fā)出一聲高喊,讓人心血凝固。[6](P14)

對慣于農耕、散居的部落生活的非洲人來說,內羅畢和鐵道仿佛從地獄來的怪物,新鮮而恐怖。但是,城市和鐵路對非洲的影響,絕不僅僅是讓人心頭一緊,充滿恐懼。它們還深刻地影響了非洲人的政治、經濟生活,整個社會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內羅畢,這個新興的事物,既是一個忙亂空間,也是一個繁榮的經濟體,更是一個折射政治的社會:一個膚色交錯但等級分明的地方,“白人,坐在四輪車上,黑人前拉后推地走著”。這是整個肯尼亞階級、種族問題的一個縮影!風景和殖民主義對非洲的政治影響聯系起來了。

內羅畢不僅給父輩帶來了恐懼和震撼,也給新一輩帶來了興奮、夢想和沉甸甸的歷史感受。在因為自己的眼疾,他不得不和母親一起去內羅畢看病時,他寫道:“能來到大都市,我特別興奮。我從沒在一個地方見過這么多石式建筑。這些建筑,是那些我父親年輕時,逃離木朗阿,來到這里看到那些建筑么?或者,和異母哥哥,英國王的臣民,住過的那些房子是同樣的?這些建筑中,有沒有哪個,可能是那夜撞上我們房子的那輛卡車出發(fā)的地方?或者,它們是各不相同的內羅畢?”[6](P49)城市,成了歷史的載體。透過眼前的建筑,恩古吉看到了父親的過去,和父親有了交集。仿佛化石,城市積累和收藏了父子兩代的經歷。將城市、建筑和父親、哥哥、自我聯系起來之后,恩古吉感受了歷史的不公和現實的反諷。哥哥和其他非洲人,為帝國拼死拼活,卻只能是這個現代大都市的過客。付出,卻沒有結果。一言不發(fā)的建筑,默默訴說著歷史的故事。

當然,父輩對這個強加給非洲的東西的恐懼感,也延續(xù)了下來。所以,后來當他知道母親獨自一人,來到醫(yī)院接他回家時,他的感激和震驚,極其強烈。才會特別強調,是他母親一個人來到這里的!穿行在內羅畢,這個西方大都市的復制品,猶如行走在充滿危險的世界。

鐵路,在近現代的世界文學中,是一個重要的風景景象。作為世界史上工業(yè)生產的產物和象征,它可能被當作一種力量、希望,被作家熱情歌頌。比如,它曾作為“現代的典型——運動與力的象征——大陸的脈搏”,美麗、雄偉地沖進了惠特曼的《草葉集》里;也可以是經典田園和詩意生活的破壞者,引起作家的不安、恐懼甚至憎恨。比如逶迤于勞倫斯的眾多小說中的那個“盲目、丑陋地穿過所有土地”的“小東西”,俄國詩人葉賽寧筆下用“幾千普特的馬皮和馬肉”才能換一節(jié)車頭的“鐵馬”;它還可能被當成令人恐懼的洪水猛獸,比如在清朝時期的中國。

作為歐洲的殖民地,鐵路也闖進了非洲,出現在了非洲自傳之中。西非的法洛拉(Toyin Falola)在其回憶錄《比鹽還甜》(A Mouth Sweeter than Salt)中,記述了火車在自己小伙伴們的生活中帶來的騷動,以及他獨自一人征服火車、火車站的英雄事跡;南非的庫切在《孩提時代》中,描寫了火車夜行時給自己內心帶來的靜謐、安詳;東非的恩古吉,則描寫了火車在當地風景上出現后,給肯尼亞及他個人帶來的種種后果。

火車,改變了肯尼亞的政治生態(tài)。恩古吉沒有否認或者漠視火車的基本屬性:交通工具,甚至還把它接納為本土風景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他說:“這條鐵路……就是多年前讓我父親和伯父感到恐懼的那條鐵路,可是,現在,它作為當地風景的一部分,是如此的常見,以至于我的母親竟然說她要坐火車出行,而我和弟弟吵著要和她一起去?!盵6](P67)接受能力強的孩子們,還把這個驚嚇父輩的異國怪物,當作了盛大的景觀:在沒被自己的父親逐出家門前,恩古吉經??吹礁绺缃憬?、鄰家小孩是如何隆重、興奮、熱鬧地在火車進入黎沐如時,跑去參觀的。看別人看火車,也成了他的樂趣之一。但成年的恩古吉在回憶童年的火車時,還是展示出來了在孩子們看來無害、好玩兒的火車給肯尼亞帶了的政治災難。在《戰(zhàn)時諸夢》中,恩古吉追訴道,1901年,英國殖民者把鐵路修到了內地,有了東西橫貫肯尼亞的大鐵路。隨之而來的,是規(guī)模龐大的移民潮。它的“出現不光把歐洲移民者殖民者帶了進來,也把印度工人帶了進來”。[6](P76)更重要,或者說,更嚴重的是,它“把非洲原住民由農民變成了工人?!盵6](P76)因為,隨著白人殖民的涌入,這里被分割為只允許白人擁有的“白人高地”區(qū),肯尼亞殖民政府代為英國國王管理的“王冠”區(qū),以及強制安置那些被遷出故鄉(xiāng)的黑人的“非洲人居留地”。幾乎所有和大地相依為命多年的肯尼亞農民,都失去了自己土地的所有權。他們能支配的,只有自己的四肢。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白人打工。外來人變成了主人,主人變成了寄居客。社會等級、種族政治也隨之出現。而火車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政治社會:車廂被分成了三等:一等廂,白人專屬;二等廂,亞洲人專屬;而黑人,只能坐沒有任何標識的車廂。

殖民主義給肯尼亞的風景帶來的不光是破壞和災難,也有積極的融合。比如茶葉在肯尼亞的出現。

黎沐如最早的茶種,是1903年從印度引入的??墒?,在我看來,眼前這些茶樹,這些一望無際的青枝綠葉,仿佛開天辟地之時就成為了黎沐如的風景的一部分。[6](P53)

肯尼亞社會中的分裂現象,一直是恩古吉牽掛的問題。為探討這一現象,恩古吉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肯尼亞:兩個斷層》(“Kenya: The Two Rifts”)。恩古吉在文中表示,在肯尼亞社會,存在兩個斷層。其中之一,是種族間的分裂。在肯尼亞,三個最重要的種族,是亞洲人,非洲人,以及歐洲人。由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原因,這三者之間的界限涇渭分明,各自“生活在自己的種族之殼中”。[10](P23)尤其是亞洲人和歐洲人。但這二者同非洲人之間的分裂,有所不同。歐洲人為了保持自己的優(yōu)越性,利用暴力手段①在恩古吉看來,拿圣經的傳教士和持槍的歐洲兵,沒有區(qū)別。他在不少文章和論述中表示,后者使用的是肉體暴力,前者使用的是精神、文化暴力:他們把肯尼亞/非洲的本土文化,看成是需要清除的野蠻現象。來實現和加強這種分裂,其目的是為了心安理得地剝削、掠奪非洲人。亞洲人②其實主要是印度人。的自我隔離,一方面是歐洲殖民者制定的種族政策使然,另一方面,也是自我保護的結果。③在《戰(zhàn)時諸夢》中,恩古吉描寫了黑人孩子追打印度小孩的一個場景。面臨眾多黑人孩子的“迫害”,他們只好飛快地跑回到了自己石墻高起的家中。雖然他們也進行了還擊,但純粹是出于自衛(wèi)和“保護尊嚴”,因為小孩子從高墻之內扔出的石塊,是沒有“殺傷力”的。他們之間的緊張關系,也幾乎占了肯尼亞歷史舞臺近70年。這三個種族幾乎構成了肯尼亞社會的全部。他們的分裂,如同肯尼亞自然界的東非大裂谷,觸目驚心。種族間的隔閡和割裂如此深刻、普遍,以至于小恩古吉在東拼西湊的報紙中讀到,美國艾森豪威爾通過法案,建立“種族融合”的學校這一消息時,他一點都沒有辦法理解“種族融合”是什么意思,更無法想象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小朋友在一個校園里上課會是什么情形。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恩古吉建議三個種族加強交流。問題是,種族間的交流、融合,是否可能呢?

有關茶葉的描寫,暗示了積極的答案。來自印度的茶葉,雖然是被英國殖民者凱恩(Caine)帶進肯尼亞來的,但它卻非常和諧地融入了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成為了黎沐如風景的一個有機部分。只要三個種族,都能拋棄私利和暴力,共享肯尼亞大地的滋養(yǎng),和諧相處,也并非遙不可及。④另外一個融合的例子,則是上文中提到的鐵路。相反,如果各個種族只是僅就經濟利益進行交往,只能帶來割裂。

《戰(zhàn)時諸夢:童年回憶錄》中,恩古吉所表現出來的風景描寫習慣,即喜歡從歷史的角度審視風景,揭示它同殖民主義的關系,在那些一帶而過的景象中,也體現了出來。比如,他在提到一條路時,不忘攪動泥土后塵封的往事,以及殖民主義的蹤跡:“黎沐如和內羅畢之間,有條泥乎乎、臟兮兮的路,叫納庫如(Nakuru),是二戰(zhàn)期間被俘的意大利士兵修建的。不少白人時常來這里打鳥。他們的獵狗,在水里撲騰著把掉進去的獵物銜回來。”[6](P125)

處于這種強大的歷史氣場之中,《戰(zhàn)時諸夢:童年回憶錄》一書里唯一一段沒有直接提到與殖民主義相關的宏大歷史背景的一段風景描寫,似乎也隱含了殖民主義。

嗯,對,那天真是難忘!莊稼鮮花盛開,整片地都是五顏六色的碗豆花。我總是想起來蝴蝶,很多的蝴蝶;可我不害怕讓蜜蜂和蝴蝶來場競爭。[6](P24)

這是他的母親在回憶她同他的父親墜入愛河時的一段描述,也是整個回憶錄中,唯一色調亮麗的田園風光。如冠上明珠,這一小段讓整部作品有了暖色。但是,這樣的田園風光,隨著殖民主義勢力剝削的加重,已如同恩古吉母親個人美好的青春,難覓蹤跡了。鮮花與美景、勤勞同收獲,都已曾經滄海了。

《黍離》的作者,寫到“彼黍離離”時,大有“閔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之哀嘆,將風景同王朝浮沉聯系了起來;而恩古吉在《戰(zhàn)時諸夢:童年回憶錄》中描寫風景時,也是滿含歷史興衰之感慨。透過歷史的眼光審視非洲風景,將歐洲殖民主義同其結合起來,揭示出風景的政治、經濟屬性,使它們的非洲風情,躍然紙上。而這種風景的歷史化寫法,本身就是對將非洲看成是一個沒有自我意識、沒有歷史的“暗黑之地”的反駁。正應了他自己所說的,創(chuàng)作時,“作家理解自然和社會時所持的哲學原則、探查方式,影響著他對現實的處理”。[11]

[1] 轉引自王星.“尋找狄更斯”[EB/01].http: //www.lifeweek.com.cn/2012/0216/36439.shtml.[2012年11月13日].

[2] Hegel G W F.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M].trans.by Sibree J.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56.

[3] Conrad J.Heart Of Darkness[M].New York: Dover,1990.

[4] Loflin C.African Horizons: The Landscapes Of African Fiction[M].Westport,Conn: Greenwood Press,1998.

[5] Ng?g? Wa Thiong'o.The River Between[M].London: Heinemann,1965.

[6] Ng?g? Wa Thiongo.Dreams In A Time Of War : A Childhood Memoir[M].New York: Pantheon Books,2010.

[7] Roscoe A A.Uhuru's Fire: African Literature East To South[M].Cambridge [Eng.];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8] Said E W.Culture And Imperialism[M].New York: Knopf,1994.

[9] Ng?g? Wa Thiong'o.Matigari[M].Oxford: Heinemann,1989.

[10] Ng?g? Wa Thiong'o.Homecoming: Essays On African And Caribbean Literature,Culture And Politics[M].London: Heinemann,1972.

[11] Ng?g? Wa Thiong'o.Decolonising The Mind :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In African Literature[M].London: Heinemann,1986.

猜你喜歡
殖民主義肯尼亞風景
肯尼亞的奇妙探險
走進肯尼亞,擁抱大自然
眺望心中最美的風景
不可錯過的絕美風景
大選登記
后殖民主義視域下的《魯濱遜漂流記》解讀
隨手一畫就是風景
為肯尼亞貧民窟兒童“造夢”
民族主義、現代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
——晚近西方學術語境中的韓朝歷史編纂學
隨手一弄就是風景
凌海市| 中超| 浦城县| 广东省| 蒙城县| 浪卡子县| 黄大仙区| 固原市| 缙云县| 广南县| 广灵县| 寿光市| 丹凤县| 海兴县| 德庆县| 西华县| 安阳市| 莒南县| 长汀县| 宁武县| 兰坪| 台中市| 花莲市| 资兴市| 高碑店市| 柳河县| 墨竹工卡县| 康定县| 专栏| 南溪县| 金山区| 荥经县| 车险| 福鼎市| 河津市| 汉寿县| 银川市| 洮南市| 英超| 志丹县|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