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20世紀50年代美國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政策的演變

2013-03-27 00:29
東南亞研究 2013年4期
關鍵詞:科倫坡東南亞援助

姚 昱

(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廣州510631)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為實現自身在東南亞地區(qū)的戰(zhàn)略利益,日益倚重推動東南亞各國進行區(qū)域內和跨區(qū)域經濟合作這一手段。時至今日,美國對這一手段的重視依然不減。基于此,梳理歷史上美國相關政策的緣起、發(fā)展、影響等問題有助于我們理解當前美國的東南亞政策。近年來國內學術界日益關注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政策,但多數研究主要關注美國相關政策的轉變,對美國國內外因素在其政策形成中的作用論述稍顯不足①參見孫建黨:《冷戰(zhàn)與科倫坡計劃的起源》,《歷史教學 (高校版)》2007年第9期;張德明:《從科倫坡計劃到東盟——美國對戰(zhàn)后亞洲經濟組織之政策的歷史考察》,《史學集刊》2012年第5期;鄭先武:《東南亞區(qū)域間主義的歷史考察》,《南洋問題研究》2011年第2期;臧揚勤:《日本與東南亞區(qū)域合作構想》,《南方論叢》2013年第1期;劉雄:《艾森豪威爾政府亞洲政策研究》,岳麓書社,2009年等。。本文以美國政府解密檔案為基礎資料,探討20世紀50年代美國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政策的出臺與演變過程,重點展示美國政府的全球冷戰(zhàn)戰(zhàn)略與國內財政收支平衡兩個關鍵性因素如何決定美國相關政策的走向。

一 1950—1953年:美國政府對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的一些初步看法

二戰(zhàn)結束后,由于英、法迅速恢復了其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美國難以插手東南亞事務,加之自身忙于復興歐洲經濟,因此美國政府并未特別關注東南亞地區(qū)。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東亞政策的重點是向這一地區(qū)的盟友提供共同安全援助,以確保它們的擴軍備戰(zhàn)不會導致經濟崩潰。從戰(zhàn)略重要性來看,當時美國主要關注的是東北亞——日本、南朝鮮和中國臺灣,東南亞地區(qū)相對次要[1]。

1953年美國共和黨人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Dwight D.Eisenhower)入主白宮時,東亞地區(qū)的形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朝鮮戰(zhàn)爭的結束與印支半島民族武裝解放斗爭的興起使得正在部署全球冷戰(zhàn)戰(zhàn)略的美國政府對東南亞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使東南亞和南亞一些傾向中立主義的國家變成冷戰(zhàn)的前沿陣地成為美國冷戰(zhàn)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冷戰(zhàn)初期迅速的全球戰(zhàn)略擴張使得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急劇增加。為了減少財政赤字,維持美國經濟的健康發(fā)展,與蘇聯開展長期斗爭,艾森豪威爾政府調整外交策略,提出“聯合行動” (即多邊主義)原則,即不僅依靠美國自身的實力,也要借助其他西方國家的力量,以集體形式解決西方陣營所面臨的挑戰(zhàn)[2]。鑒于此,艾森豪威爾執(zhí)政不久即考慮如何通過區(qū)域經濟合作這種“聯合行動”推動亞洲冷戰(zhàn)戰(zhàn)略的實施:加強西方國家與東南亞以及亞洲其他地區(qū)非共產黨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一方面,推動這些國家經濟發(fā)展,避免它們因經濟發(fā)展問題而被共產黨人奪去國家政權;另一方面,讓這些國家因此認識到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的優(yōu)越性,從而與計劃經濟保持距離。

艾森豪威爾政府中對東南亞乃至亞太地區(qū)區(qū)域經濟合作問題最早提出較為具體設想的是共同安全署署長哈羅德·史塔生 (Harold Stassen)。早在1953年2月14日,史塔生就提出美國政府應設法將亞洲的經濟開發(fā)、投資、貿易和安全整合到一個框架下:改造目前美國向亞洲盟友提供的雙邊的、以軍事安全為主要目的的共同安全援助,針對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所面臨的問題分別創(chuàng)立各種專門機構,如區(qū)域性的支持同盟經濟合作委員會、土地開發(fā)機構等,以此推動相關領域的區(qū)域合作。史塔生還提出,要讓日本這個當時亞洲最為發(fā)達的工業(yè)化國家在設想中的多邊機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3]。1953年6、7月份,共同安全署提出一份具體計劃。該計劃的核心內容是,建立一個區(qū)域性金融開發(fā)機構,為科倫坡計劃、聯合國遠東與太平洋經濟委員會或其他國際組織的區(qū)域經濟開發(fā)項目提供貸款,力求10年內在亞洲建立起有活力的區(qū)域經濟。該金融機構的啟動資金總額大約為20億美元,主要來源有三個:日本將要償還給美國的占領區(qū)治理與救濟貸款 (GARIOA,Government and Relief in Occupied Area)、日本戰(zhàn)爭賠償資金和其他西方國家貢獻的資金。美國國務院擔心史塔生的計劃會給日本帶來較大的財政壓力,不利于日本經濟的恢復,而將日本戰(zhàn)爭賠償挪作他用也會引起亞洲戰(zhàn)爭受害國的不滿,所以否定了史塔生的計劃[4]。

但史塔生并未因此而泄氣。1953年8月1日,史塔生轉任援外事務署 (Foreign Operation Agency,FOA)①1953年8月1日成立的援外事務署取代了共同安全署,負責統籌美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和協調職責分布在國務院、國防部等部門中的共同安全援助。署長后不久,即于1954年2月赴遠東考察美國對遠東各國經濟援助情況,并基于自己的考察結果,再次提出有關亞洲區(qū)域經濟合作的設想。在1954年2月23日舉行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史塔生提議,美國應推動日本與遠東其他國家加強經濟聯系,以便將日本打造成德國那樣的工業(yè)強國,從而令日本在亞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中扮演核心角色。但有些官員認為日本無法從中國以外的地區(qū)獲得經濟發(fā)展的最基本原料——鐵礦和煤,所以再次否決了他的建議[5]。

二 1954—1957年: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政策

盡管史塔生的計劃多次被否定,但其通過區(qū)域經濟合作解決東南亞發(fā)展問題,特別是在日本與東南亞之間建立經濟聯系的想法,被艾森豪威爾政府所接受,并隨著東南亞局勢的變化逐步成為艾森豪威爾政府東南亞政策討論的一個核心議題。

1954年初,共產黨領導的印支民族解放斗爭勝利的前景日益明朗,一些國家受到極大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促進亞洲盟友的經濟發(fā)展,維護親美政權的穩(wěn)定,同時將中立國家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緊密聯結在一起而使其不倒向社會主義陣營,成為美國實現其在東南亞甚至整個亞洲的遏制戰(zhàn)略目標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當然,通過某種區(qū)域經濟合作框架在西方國家、美國的亞洲盟友以及中立國家之間建立起強有力的經濟紐帶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極佳選擇。

鑒于東南亞各國經濟十分落后,實現其經濟發(fā)展并加強與西方世界經濟聯系的主要手段是由西方國家提供經濟援助。美國國務院和援外事務署負責對外經濟援助事務,它們都贊成通過推行積極的援助計劃來推動東南亞和南亞的經濟發(fā)展。如何實施對東南亞的經濟援助計劃呢?是建立一個新的區(qū)域經濟合作組織,還是利用亞洲成員眾多的科倫坡計劃?幾經討論,國務院和援外事務署都贊成對科倫坡計劃加以改造,利用英聯邦的這個多邊經濟組織來推動東南亞的經濟增長[6]。

對于美國政府來說,科倫坡計劃缺點很多:自身架構過于松散;程序過于放任自由;缺乏推動經濟合作切實可行的強有力的組織安排;其資金使用以雙邊而非多邊為基礎;作為英聯邦的組織機構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因此必須加以改造才能成為實現美國政策目標的有利工具。美國政府對科倫坡計劃的初步改造進行得相當順利。1954年9月,美國國務卿約翰·F.杜勒斯 (John F.Dulles)訪日期間說服日本政府同意加入科倫坡計劃,并將日本的戰(zhàn)后賠償與拓展日本—東南亞經濟關系聯系起來。隨后,在10月4-9日科倫坡計劃的渥太華會議上,美國又成功說服英國,將日本、泰國和菲律賓這三個美國在亞洲極為倚重的國家接納為科倫坡計劃的正式成員國。另外,根據英國的建議,美國與印度、巴基斯坦這兩個南亞大國就在科倫坡計劃下建立一個經濟組織來開展一項規(guī)模可觀的經濟援助計劃這個議題舉行了初步會談,并得到這兩個國家的贊同。美國援外事務署署長史塔生在渥太華會議上還試探性地,但卻公開地提出了美國政府的設想——建立一個以科倫坡計劃為基礎而范圍進一步擴大的亞洲國家區(qū)域性經濟組織,美國對此會提供有限的資金幫助[7]。史塔生以此舉來了解科倫坡計劃各成員國的立場。

美國國務院、援外事務署積極推動東南亞與其他亞洲國家發(fā)展區(qū)域經濟合作的努力遭到美國政府內部強大的保守主義力量的杯葛。艾森豪威爾憑借大力削減聯邦政府財政赤字的“大平衡”策略贏得了大選,其政府中的許多重要官員,如財政部長喬治·漢弗萊 (George Humphrey)、副國務卿赫伯特·胡佛 (Herbert Hoover)、對外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約瑟夫·道奇 (Joseph Dodge)等都是反對聯邦政府擴大財政開支的保守主義者。即使是國務院的許多高官也傾向于不大幅增加美國對外經濟援助,以避免擴大財政開支。不贊成美國政府擴大對外經濟援助方面開支的財政部、國防部等部門首腦在1954年10月6日第216次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提出,在國家安全委員會下設立一個高級別的特別委員會,負責美國政府對東南亞、南亞國家經濟援助計劃的起草與審議。在這些部門的強大壓力下,該次會議決定成立由國務院、援外事務署、財政部、國防部、商業(yè)部、國防動員委員會等部門的代表參加的特別委員會[8]。

在該特委會工作期間,艾森豪威爾政府內部持不同看法的各種力量展開了博弈。國務院遠東司經濟協調員查爾斯·鮑德溫 (Charles Baldwin)一直積極游說國務院高層,提出在東南亞和南亞開展一項和歐洲馬歇爾計劃相似的大規(guī)模經濟援助計劃,可“產生類似于歐洲馬歇爾計劃那樣的心理效果——激發(fā)自由亞洲人的興趣和熱情并能遏制共產黨人的精神?!保?]而史塔生甚至有意繞開行政程序,堅持美國應當開展一項新的援助亞洲經濟發(fā)展的“馬歇爾計劃”。他在1954年11月22日舉行的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上提出,美國將聯手經濟已經復興的歐洲向亞洲提供一項“亞洲馬歇爾計劃”,希望通過長期開發(fā)信貸的方式來促進亞洲資本產品的擴張[10]。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別委員會的初步研究結果也贊成在亞洲啟動一項大規(guī)模的經濟援助計劃,認為在其他國家經濟援助不增長的情況下,美國需要在1956—1958的三個財政年度向遠東和南亞國家 (不包括日本、臺灣和韓國可能需要的9.35億美元)提供大約23億美元 (東南亞將得到8.05億,南亞得到14.7億,其中超過10億給印度,2.2億給巴基斯坦)的用于經濟發(fā)展的援助才能持續(xù)刺激當地經濟增長[11]。

最終,美國政府內部的保守主義力量占據了上風。1954年12月6日,財政部向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別委員會提交一份備忘錄,反對美國政府在亞洲或其他地方作出一個“長期性、大規(guī)模、靈活性貸款的承諾”。財政部的理由是,東南亞和南亞大部分國家政府效率低下,缺乏現代經濟技術和知識,對西方投資持懷疑態(tài)度且其國內缺乏吸引外國私人投資的良好環(huán)境,因此這些國家吸收外來發(fā)展援助的能力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不發(fā)達國家經濟發(fā)展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其自身經濟能力(如增加自身儲蓄水平,擴大國內私人投資,建立現代企業(yè)),而不在于外來援助的多少。財政部提出,推動東南亞國家經濟發(fā)展更為合適的方法是利用世界銀行、美國進出口銀行以及即將成立的國際金融公司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等國際和美國的金融機構,向這些國家提供經濟發(fā)展所需的資本,并利用美國農業(yè)剩余物資援助項目“公法480”來補充,這樣既能維持技術援助水平,又能督促不發(fā)達國家自立而削減美國的無償捐款援助。財政部認為科倫坡計劃是運用這些方法的合適場所[12]。財政部的意見得到了此時堅持控制美國財政開支的國務院高層官員的響應。1954年12月15日,國務院表明立場:雖然因冷戰(zhàn)已延伸到經濟領域,美國有必要在經濟發(fā)展援助領域對共產黨的挑戰(zhàn)進行反擊,并實現不發(fā)達國家經濟的改善,但亞洲絕大多數國家對外來援助的吸收能力有限,所以美國只能適度增加對這一地區(qū)的經濟援助并主要通過科倫坡計劃來進行[13]。

這種保守主義最終成為美國相關政策的主導傾向,這十分明確地體現在艾森豪威爾政府的NSC 5429/5號文件 (1954年12月22日制定的美國遠東政策的指導性文件)和題為《未來美國對亞洲的經濟援助》的NSC 5506號文件 (1955年2月3日出臺)之中。這兩份文件強調,美國政府雖應“鼓勵即時成立一個由盡可能多的自由亞洲國家組成的經濟組織,以此向東南亞、南亞國家提供經濟發(fā)展所需的經濟技術援助,并促進亞洲非共產黨國家之間的貿易”,但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只能提供“相當數量的金融援助”,該組織的運行必須以“自助和互助為基礎”;亞洲國家應重點鼓勵私人資本的發(fā)展而非依賴外援;美國對東南亞南亞地區(qū)的援助目標是經過挑選的國家,而不是將一定數量的資金按比例投放在整個地區(qū);美國政府在制定對這一地區(qū)的經濟援助政策和計劃時首先應考慮的是美國中長期的經濟能力,同時牢固掌握美國援助資金的使用。由于對自身角色的定位并不積極,所以艾森豪威爾政府轉而希望日本能夠在投資、技術和貿易等方面為東南亞的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14]。

艾森豪威爾政府的這種退縮對科倫坡計劃的改造產生了負面影響。1955年3月史塔生訪問印度期間介紹說,1956財政年度的2.05億美元的總統基金將由總統決定用于所謂“半月形自由亞洲”各國的那些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有利的項目。史塔生暗示,為進一步發(fā)揮科倫坡計劃在促進區(qū)域合作方面的作用,可由印度政府牽頭提出,建立一個小型秘書處以及一些技術專家組織來調查和評估各種項目提議,從而為美國政府動用這筆資金提供借口[15]。

1955年5月9日,印度為此在西姆拉舉行相關會議,但美國對印度提出的會議主題——在科倫坡計劃框架下通過多邊形式討論美國的發(fā)展援助——深為不滿。一直強調要完全掌控美國援助資金的艾森豪威爾政府雖為避免激怒印度而不得不表示支持西姆拉會議的召開,但還是堅持明確了美國對西姆拉會議的立場:不討論如何建立一個多邊機制來分配美國援助資金,只討論如何加強科倫坡計劃[16]。由于誤以為美國不贊成區(qū)域經濟合作,再加上其他亞洲國家擔心多邊形式會令印度和日本控制美國援助資金的使用而對區(qū)域多邊形式持反對意見,所以與會各國,除日本之外,都希望美國的援助應當以國家為單位而不是以區(qū)域為單位。與會各國雖然都贊成在科倫坡計劃下建立一個小型秘書處,但認為成立技術專家組織沒有意義[17]。至此,艾森豪威爾政府在推進東南亞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方面的努力告一段落。

三 艾森豪威爾政府第二任期的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政策

從1955年下半年開始,社會主義國家加強了與包括東南亞各國在內的不發(fā)達國家的經濟聯系。在全面推行冷戰(zhàn)戰(zhàn)略的美國政府眼里,社會主義國家的這些舉措表明它們正在經濟領域展開攻勢。為了應對這一挑戰(zhàn),艾森豪威爾政府重新強調區(qū)域經濟合作對反擊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攻勢的重要性。1956年9月5日出臺的闡述對東南亞大陸基本政策的NSC 5612/1號文件特別強調,美國必須積極組織實力弱小的東南亞各國在貿易、投資、技術等各領域展開區(qū)域合作,這樣才能使這些國家有能力抵抗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攻勢。為此,美國應“鼓勵聯合國機構、其他科倫坡計劃國家以及其他友好國家貢獻可用的資源來促進東南亞的經濟增長”[18]。

艾森豪威爾第二任期 (1957—1960)政府內部的力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許多保守主義者被支持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采取更積極政策的人物所代替。在這種情況下,艾森豪威爾在第二任期就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問題進行了新的嘗試。

為了應對社會主義國家在東南亞南亞地區(qū)展開的經濟攻勢,1957年1月22日,美國對外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克拉倫斯·蘭德爾 (Clarence Randall,1956年上任)在訪問一些亞洲國家之后,向國務卿杜勒斯提出了加強亞洲區(qū)域經濟合作的建議:美國必須更加積極地推動遠東區(qū)域經濟合作,以確保日本可以從東南亞、南亞獲得必需的原料,而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可通過從日本獲得資本和技術實現更快發(fā)展。杜勒斯同意對這一問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討,指出應在召開相關會議之前提出更為具體的建議。杜勒斯曾希望日本能在包括東南亞在內的整個遠東區(qū)域經濟合作中發(fā)揮中堅力量,但經過接觸發(fā)現日本當時對區(qū)域經濟合作問題尚無具體想法。這樣,組織亞洲區(qū)域經濟合作的擔子又回到美國的肩上[19]。為此,1957年3月初,蘭德爾建立了一個由對外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導的跨部門委員會,由國務院、財政部、商業(yè)部、農業(yè)部、國際合作署派代表參加,專門研究亞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與合作問題。

在該跨部門委員會進行研究期間,對美國政府的立場變化有所覺察的日本政府提出了自己關于亞洲區(qū)域經濟合作的設想。1957年6月19-22日,日本首相岸信介在訪問美國期間向艾森豪威爾總統表示,美國有必要和日本聯手推動東南亞經濟發(fā)展,這樣既可加強日本與東南亞的經濟聯系,又可防止共產黨的滲透,穩(wěn)定東南亞局勢。岸信介希望利用美國政府將要設立的發(fā)展貸款基金 (提供雙邊援助)成立三個促進亞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基金:(1)啟動資本為5億美元的循環(huán)開發(fā)性金融機構,該機構有美國和其他西方發(fā)達國家參與,并歡迎所有亞洲非共產黨國家參加,專門負責向各種難以獲得一般商業(yè)貸款但又對經濟發(fā)展十分重要的項目提供軟貸款;(2)啟動資本為1億美元的中長期出口信用匯票再貼現機構,向因進口數額巨大的物資而不得不進行中長期延期付款的亞洲國家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3)啟動資本為1億美元的亞洲貿易基金,為因經濟快速發(fā)展而發(fā)生通貨膨脹的亞洲國家的消費品進口提供短期金融支持,以緩解它們通貨膨脹的壓力[20]。岸信介政府認為,這樣的安排完全迎合亞洲國家的國民感情,并將極大地提高他們參與其發(fā)展計劃的主動性和領導權。

岸信介這種利用美國資金、日本技術來推動亞洲區(qū)域經濟合作的想法觸碰了艾森豪威爾政府在此問題上的底線。一如對兩年前西姆拉會議的態(tài)度,艾森豪威爾政府不允許改變美國對外經濟援助資金的雙邊使用形式,聲明美國資金有限,希望日本能在亞洲區(qū)域經濟合作的資金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21]。1957年9月11日,美國對外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導的跨部門委員會完成的報告否決了日本政府的建議,依然堅持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別委員會的結論:(1)美國雖應更加努力推動亞洲區(qū)域合作,但還是要采取雙邊形式及各種小型組織形式;(2)其支持對象是經過挑選的單個項目,而非一攬子計劃;(3)推動合作的努力應在已有的區(qū)域組織框架下進行,而不是成立一個新的機構;(4)美國的努力應主要集中在技術援助和促進各國私人企業(yè)發(fā)展方面;(5)亞洲發(fā)展的核心內容應當是日本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經濟合作的發(fā)展。與此同時,該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建議:美國應當推動次區(qū)域經濟合作,即“將亞洲分成可進行深入勘查的各種區(qū)域,以便得到評估礦業(yè)和基本設施發(fā)展所必須的原始數據。”[22]

鑒于美國政府的態(tài)度,岸信介政府很快收回了自己的建議。1957年10月,日本外相藤山愛一郎訪問華盛頓期間向杜勒斯表示,日本已無意繼續(xù)堅持岸信介首相的提議,準備從可行的項目——主要是各種雙邊技術援助項目著手。杜勒斯贊賞日本所提議的亞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理念,也支持日本加強與東南亞之間的經濟合作,但認為現有機構可充分發(fā)揮作用,尚無再建立一個新的金融機構的需要。杜勒斯建議日本與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合作應以雙邊形式為主,但也向日本承諾,如有需要,美國一定會采取各種措施來支持日本與東南亞之間經濟聯系的發(fā)展[23]。

至此,美國政府的亞洲區(qū)域經濟合作政策已基本定型:不進行大規(guī)模經濟援助計劃,要在雙邊基礎上提供援助。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利用科倫坡計劃,將促進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的重點放在對英語國家的技術援助和基本經濟原料如鋼鐵的開發(fā)項目上[24]。

此后,美國政府逐步將其對東南亞的經濟援助與科倫坡計劃結合起來。1957年10月在西貢舉行的科倫坡計劃咨詢委員會部長會議上,美國代表G.弗里德里克·萊因哈特 (G.Frederick Reinhardt)詳細介紹了美國當時可以為東南亞、南亞國家提供經濟發(fā)展援助的相關機構,如發(fā)展貸款基金、各種技術援助項目、“公法480”等,以及美國政府鼓勵私人資本進行投資的舉措,意在展示美國在經濟援助領域的積極舉措,進而推動科倫坡計劃的進一步發(fā)展[25]。1958年11月11日科倫坡計劃西雅圖會議上,為凸顯美國對這一組織的重視,艾森豪威爾總統參加了該次會議的開幕式并致辭,再次重申要把美國對東南亞、南亞各國的經濟援助與科倫坡計劃聯系起來,還建議該計劃深入討論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問題[26]。

但由于科倫坡計劃結構松散,缺乏強有力的執(zhí)行組織,所以美、英國政府很清楚科倫坡計劃在推動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方面作用有限。由于社會主義國家在1958年再度加強與東南亞、南亞非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聯系,美國對建立一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機構的態(tài)度又有了微妙變化[27]。1958年9月狄龍訪問日本時,日本曾希望美國支持建立一個專門的亞洲經濟發(fā)展組織,但被美國否定。1959年4月在英國威靈頓 (Wellington)舉行的第五次東南亞條約組織部長會議上,面對社會主義陣營經濟攻勢的再度加強與各國要求加強在該組織下的經濟合作時,艾森豪威爾政府對是否應成立一個區(qū)域性金融機構來為各國提供開發(fā)資本的態(tài)度有所變化。代表美國參加此次會議的美國副國務卿狄龍向與會各國表示,愿意建立一個類似美洲開發(fā)銀行的東南亞金融機構 (但美國如將資金投入到這一多邊金融機構將導致其雙邊經濟援助減少),同時也介紹了美國新建立的發(fā)展貸款基金[28]。這為 20世紀60年代美國支持專門為東南亞經濟發(fā)展提供資金援助的亞洲開發(fā)銀行埋下了伏筆。

結語

綜上所述,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之所以成為美國政府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源于美國強烈的冷戰(zhàn)意識。面對東南亞國家在政治上尋求民族解放和獨立 (既包括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斗爭,又包括已獨立國家的中立主義)、在經濟上尋求民族經濟發(fā)展的局勢,美國十分擔心東南亞國家因種種政治、經濟原因投入社會主義陣營。因此每當美國政府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對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發(fā)起經濟攻勢時,就會提出區(qū)域經濟合作,希望以此拉攏這些國家。

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政策幾經變化,最終確定為依靠科倫坡計劃這一松散的多邊機構,以確保美國通過雙邊經濟合作形式保持對援助資金的控制。美國政府最終并沒有在東南亞南亞地區(qū)開展大規(guī)模經濟援助計劃,其對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的貢獻僅限于有限的資本援助和技術援助,其重點是推動東南亞各國私人資本力量的發(fā)展以及強化日本與東南亞的經濟聯系。

冷戰(zhàn)意識與保守主義之間的矛盾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政策出現戲劇性變化的根本原因,其影響力至今依然可見。美國目前在亞太地區(qū)大力推動各種區(qū)域經濟合作,其中都暗含著遏制潛在對手的意圖。但美國自身實力的下降,特別是日益膨脹的財政赤字又使其在推動有大量不發(fā)達國家參與的各種區(qū)域經濟合作時一直力有未逮,并始終極力拉上日本。認識這一點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應對當今美國的東南亞區(qū)域經濟合作政策及其微妙變化。

【注 釋】

[1]Burton I.Kaufman,Trade and Aid:Eisenhowe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1953-1961,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

[2] Yano Toru,“Who Set the Stage for the Cold War in Southeast Asia?”,in Yonosuke Nagai,Akira Iriye,eds.,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As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p.331.

[3]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hereafter FRUS),1952-1954,Vol.12,Part 1,pp.265-266.

[4]Ibid.,pp.331-334.

[5]Ibid.,pp.389-391,396.

[6]Ibid.,pp.780-784.

[7]Ibid.,pp.782,906,947-948,925-926.

[8]Ibid.,pp.927-932.

[9]Ibid.,pp.959-960.

[10]Ibid.,pp.991-992.

[11]Ibid.,pp.1019-1022.

[12]Ibid.,pp.1026-1028.

[13]Ibid.,pp.1040-1044.

[14] Ibid.,pp.1064 - 1067;FRUS,1955 - 1957,Vol.21,pp.26-29.

[15]FRUS,1955-1957,Vol.21,pp.74-75.

[16]Ibid.,pp.89-93.

[17]Ibid.,pp.85-87;105-106.

[18]Ibid.,pp.252-259.

[19]Ibid.,pp.331-333.

[20]Ibid.,pp.356-358.

[21]FRUS,1955-1957,Vol.23,pp.373-375.

[22]FRUS,1955-1957,Vol.21,pp.378-379.

[23]Ibid.,pp.398-399.

[24]FRUS,1958-1960,Vol.16,pp.2-5.

[25]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Vol.37,No.959,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7,pp.755-758.

[26]FRUS,1958-1960,Vol.16,pp.42-43.

[27]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Vol.38,No.975,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1958,p.337;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Vol.39,No.980,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8,p.566;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Vol.39,No.1017,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8,p.992.

[28]FRUS,1958-1960,Vol.16,pp.41-42;84-86;89-90.

猜你喜歡
科倫坡東南亞援助
愛心援助
放了我
環(huán)球圖說
爆炸過后
“大眾”日
閩菜“太平肉燕”飄香東南亞
奇幻迷香 尋味東南亞
美俄聚焦東南亞
住房保障與住房援助
第九屆創(chuàng)富會員援助大行動第6批受援助名單
长泰县| 乡城县| 平果县| 靖宇县| 安吉县| 郯城县| 二连浩特市| 高青县| 榆社县| 高台县| 胶州市| 刚察县| 丰顺县| 秦安县| 广元市| 武平县| 鄢陵县| 临桂县| 元阳县| 辛集市| 海宁市| 莱西市| 浮梁县| 青田县| 扎鲁特旗| 姜堰市| 甘南县| 双辽市| 定兴县| 盈江县| 临沂市| 视频| 浦北县| 富裕县| 叙永县| 突泉县| 阳江市| 鲜城| 龙胜| 成安县| 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