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冠連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廣州,510420)
在人類歷史上,面對同一現(xiàn)象——思維與(或)事物②的一體兩面的既相反、相克而又相合、相諧的變化和運動規(guī)律,哲人和思想家給出許多命名,本文選取其中五種討論:(1)老子:“沖氣以為和”,(2)黑格爾:“辯證法”,(3)“辯證唯物主義”,(4)馮友蘭:“仇必和(而解)”,(5)錢鐘書:“違者諧而反者合”。
“一體兩面”可以看作是“一個統(tǒng)一體的兩個對立面”(馮友蘭1992:257)的簡略說法。我們可以把(人的)一個思維過程或者一物或者一事件(下一級是一事件的一過程、一狀態(tài)與一性質(zhì))等等作為一個統(tǒng)一體來看待,即“一體”。那么,它的“兩面”即兩個對立面,總是呈現(xiàn)出相反(相克)而又相合(相諧)的變化和運動狀態(tài)。
現(xiàn)在,讓我們簡略地提及這同一個現(xiàn)象——在思想(于是有人的思維過程)和世界(于是有事物)中普遍存在著的一體兩面的關系。
首先,在一體(即一個思維過程、一物與一事件)的內(nèi)部,總有兩個對立面的相生相克變化和運動。關于一物或一體的相反相成,錢鐘書舉出剪刀的運動狀態(tài)與人的咬嚼過程以說明之。他先指出“噬、嚙也,嗑、合也。凡物之不親,由有間也;物之不齊,由有過也;有間與過,嚙而合之,所以通也?!弊⑺迹亨?,即上下牙齒對碰、對咬。他接著說:“噬嗑為相反相成(coincidentia oppositorum)之象。……(噬嗑)蓋謂分而合,合而通:上齒之動也就下,下齒之動也向上,分出而反者也,齒決[決:裂開,斷開]則合歸而通矣?!绖t有以剪刀(scissors)及咬嚼(the action of our jaws in mastication)為喻者,正同‘噬嗑’之象?!嘟詳M議反.而.相.成.,分.而.有合..耳.?!保ㄥX鐘書1994:22-23,著重號為本文所加)請注思,既說反與分,也說成與合。剪刀的運動狀態(tài)是說明反而相成的妙例之一。剪刀的兩片如若順著一個方向運動,則剪不斷東西(剪刀目的不達),剪刀的兩片如若相向(相對、相反)運動,則能剪斷東西(這才是剪刀的目的)?!昂诟駹柡婉R克思把矛盾理解為精神或歷史的辯證發(fā)展的必要的沖突”(Nicholas&Jiyuan Yu 2001:200)。即是說,矛盾是辯證發(fā)展的必要的沖突;必要的沖突,也是一體兩面的性質(zhì)。一體兩面必然發(fā)生這樣的沖突,才能達到辯證的發(fā)展。
其次,在一體的內(nèi)部,矛盾與對立著兩面在不斷地轉(zhuǎn)換。比如,電流之正極與負極的流動與轉(zhuǎn)換。又比如,“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后的轉(zhuǎn)換(參見《道德經(jīng)》第二章),“曲與全、枉與直、洼與盈,敝與新”的轉(zhuǎn)換(參見《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重與輕、靜與躁、痞與泰、正與反、是與非、因與果、生與滅、呼與吸、沖虛與盈滿的轉(zhuǎn)換。“生,是死的延續(xù);死,是生的轉(zhuǎn)換。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如一,(何足憂喜!)”③不是說生與死同一,而是說它們互相轉(zhuǎn)換。
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同一個現(xiàn)象,一個關于思維與事物的一體兩面的變化和運動的規(guī)律。以往的哲人與思想家們是用什么術語或表達式(從而概念)來概括它的呢? 我們舉出其中五種。
我們的問題是,道里面哪一個術語或表達式最能概括一體兩面的那種變化和運動狀況?
老子下述四處中,有兩處直接出現(xiàn)“反”字,有一處出現(xiàn)“沖”字,亦即“反”。
第一處:“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胺础笔堑赖淖兓瓦\動狀態(tài),是推動道前進的動力;“弱”是道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在相反相成的變化和運動中生成。
第二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老子用“一”代替道這一概念,表示了一個統(tǒng)一體。以“二”指陰、陽二氣,說“道”的本身包含著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二氣所包含的統(tǒng)一體即是“道”。因此,對立著的雙方都包含在“一”中?!叭?,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沖突所產(chǎn)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本文以“沖氣以為和”代表老子之道,是因為后來的黑格爾辯證法(參見下一節(jié))與這個表達式最為相通。我們祖先之智絕不輸于洋人。
第三處:“牝牡之合”(《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五章)。男女交合。牝牡(雌雄)之合是最具常識思味的反合。正是男與女之反合,才有人類衍生的正合。事實上,牝與牝不能合,牡與牡也不能合。把這個牝牡之合想通了,再理解反合才是正合,一點也不覺別扭了。
第四處:“正言若反”(《道德經(jīng)》第七十八章)。正面的話聽起來像是它的反面。
我以為,“沖氣以為和”可作老子之道的代表,它對反合論提供極為重要的支持。
此前,在和諧的概念中,“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是對立的和諧(the harmony of the opposites)”(Nicholas&Yu 2001:427)。
黑格爾(Hegel)的辯證法(Dialectic)④的概念受到康德的二律背反和賈希特的正題、反題與合題的三一式過程的影響。黑格爾主張,“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說明了思想和世界的一切變化和運動。……辯證法不單純是思維過程,而且是概念本身和絕對理念所進行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辯證法也構成了世界的自發(fā)的自我發(fā)展?!挛锿ㄟ^變?yōu)樗膶α⒚妫缓蠼鉀Q矛盾而發(fā)展為綜合(a synthesis),這個過程不斷進行,一直達到完善(complete perfection)。這個三一式結構(tripartite structure)也是黑格爾哲學的建筑結構”(Nicholas&Yu 2001:257)。黑格爾“把自己的哲學稱為邏輯學(the science of logic)”,他接著強調(diào),邏輯不是一個靜止的形式系統(tǒng),而是思想過程,有對立面,有統(tǒng)一,還強調(diào)了“基本的邏輯過程”。什么是他所說的基本的邏輯過程呢? 邏輯學“涉及思想的過程,按此過程,一范疇被另一范疇所包含,并由此發(fā)展為其對立面(contradictory),這些范疇在一更高的全體中到達統(tǒng)一(unity),這個統(tǒng)一又為進一步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在黑格爾看來,從正題到反題,然后再到合題,是基本的邏輯過程”(Hegel 1999)。可以想到的是,后來中國哲學家(如馮友蘭等)常常使用的“一個統(tǒng)一體的兩個對立面”(馮友蘭1992:257;1996)及更為簡明的“一體兩面”這些說法與黑格爾上面說的unity以及contradictory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梯利(Thilly 1914:468-469)明確地解說是“從抽象的一般的概念開始(正,thesis),這個概念引起矛盾(反,antithesis),矛盾的概念調(diào)合于第三個概念中,因而,這個概念是其他兩個概念的綜合(合,synthesis)”。羅素(Russell 1972:732)也指出,黑格爾的“辯證法是由正題、反題與合題(thesis,antithesis和synthesis)組成的”。
不難理解的是,“事物通過變?yōu)樗膶α⒚?,然后解決矛盾而發(fā)展為綜合,這個過程不斷進行一直達到完善”。這個論斷中,事物即正題,事物的對立面即反題,綜合繼而完善是合題。這個論斷所包含的正-反-合題,是我們新增概括(“反合”)所特別注思的。
在辯證唯物主義中,“物質(zhì)世界⑤不是靜止不動的。事物充滿矛盾或?qū)αⅲ╟ontradictions or opposites),這些矛盾驅(qū)使事物產(chǎn)生發(fā)展的連續(xù)過程。這種發(fā)展是通過認識和調(diào)解內(nèi)部矛盾的前進過程。發(fā)展的基本原理包括量變到質(zhì)變的規(guī)律、對立面互相滲透的規(guī)律(the law of the inter-penetration of opposites)、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保∟icholas&Yu 2001:257-258)
我們尤其注思事物發(fā)展的三原理,即量變到質(zhì)變的規(guī)律、對立面互相滲透的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三原理中,對立面互相滲透與否定之否定,給我們的反合論以充分的啟發(fā)。
馮友蘭在概括兩種辯證法思想的根本對立時,用的是“仇必仇到底”與“仇必和而解”(馮友蘭1992:258)。在本文中,用“仇必和”來簡稱“仇必和而解”;又因篇幅限制,只觸及他所主張的“仇必和”,而不涉及“仇必仇到底”。
他認為,“‘仇必和而解’的思想,是要維持兩個對立面所處的那個統(tǒng)一體”(馮友蘭1992:258)。他還認為,“‘仇必和而解’是客觀的辯證法”,“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態(tài)是‘和’,宇宙的正常狀態(tài)也是‘和’”(同上:260)。對于這一點,馮氏的論證有三個方面:第一是“一個統(tǒng)一體的兩個對立面,必須先是一個統(tǒng)一體,然后才成為兩個對立面”(同上:257)?!谌恰八^‘和’,并不是沒有矛盾斗爭,而是充滿了矛盾斗爭”。“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不一樣?!荒苋荨悺?,‘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陀^辯證法的兩個對立面矛盾統(tǒng)一的局面,就是一個‘和’?!保ㄍ希?60)
馮友蘭以上“仇必和”論述,與本文增加的新概括“反合”完全契合?!俺稹本褪恰胺?、敵、對立”。
關于正言若反,錢鐘書先是指出,“夫‘正言若反’,乃老子立言之方,《五千言》中觸處彌望,即修詞所謂‘翻案語’?(paradox⑥與‘冤親詞’oxymoron⑦)……”。他接著列出三種情形:第一種是,“世人皆以為其思相同相合,例如‘音’之與‘聲’或‘形’之與‘象’;翻案語中則同者異而合者背矣,故四十一章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第二種是,“世人皆以為其思相違相反,例如‘成’之與‘缺’或‘直’之與‘屈’;翻案語中則違者諧而反者合矣,故四十五章云:‘大成若缺,大直若屈’”。第三種是,“復有兩言于此,一正一負,世人皆以為其思相仇相克,例如‘上’與‘下’,冤親詞乃和解而無間焉,故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⑧。此皆蘇轍所謂‘合道而反俗也’”(錢鐘書1994:463-464)。
值得我們注思的是第二種情形:“違者諧而反者合”?!胺凑吆稀敝苯又С至吮疚淖髡叩摹胺春稀闭摗eX鐘書說“反者合”只是翻案語,是修辭手法。我們認為,它不僅僅是修辭手法,而是思想與事物的一體兩面之間的關系。
1.7.1 “[常]反合”與“[哲]反合”區(qū)別
我們將新添“反合”一詞,來對一體兩面的關系作一個概括,并作為語言哲學中的一個范疇。
在日常生活里,“[常]反合”與“[常]正合”是一對反義詞。漢語用到“[常]正合”(the well-accord)的典型句子是:“(一人或者一物)正合(另一人的思愿)”(請注思“[常]正合”前后分別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統(tǒng)一體),英語言說的典型句子是:Itwell accords withmy wishes(請注思“accords”前后分別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統(tǒng)一體,斜體示之)。另外,日常生活中“[常]正合”思謂“剛好合了”,“剛好”是副詞,當狀語用,其后的“合”是動詞。反之,則說:“你那樣不合我思,這樣倒是反合我思”。這樣,下面緊接著就好區(qū)分“[常]反合”與“[哲]反合”了。
“[常]反合”的詞性是副+動組合,相當于“反而合了”,“反而”是副詞,其后的“合”是動詞,在句中的功能是作謂語,它的思義是,一人或一事反而合了什么人的思愿。
“[哲]反合”的詞性是(兩個并列的)名+名組合(比較:英語嘗試以the opposite-accord,以名詞為核心的組合),在句中功能是作主語或賓語,其思義是,一體兩面先反后合的變化與運動的結果,即對立面先是矛盾斗爭(反),后來達到新的統(tǒng)一體即新的平衡(合)(詳見1.7.5)。
于是,我們得到的認識是:“[哲]反合”與“[常]反合”是一同三不同。即二者同音,不同詞性組合、不同功能、不同思義?!癧哲]反合”與“[常]正合”不是一對反義詞。當然,哲學里也沒有“正合”這一范疇。
特別提請留思:如果“[常]正合”發(fā)生,是在兩者即兩個統(tǒng)一體之間產(chǎn)生,比如說某一人造物與另一人造物之間,或者,某一個人與另一事件之間,而“[哲]反合”是在一個統(tǒng)一體內(nèi)部的兩面之間產(chǎn)生。所以,尚且不論“[哲]反合”與“[常]正合”不是一對反義詞,它們二者簡直不相干。故本文不討論“[常]正合”。但是,本文從這里往后所出現(xiàn)的“反合”均指“[哲]反合”,不再以[哲]注解之。
在哲學里以“反合”來承載一體兩面之間的各種關系,初聽起來非常別扭,我們的文化心理不習慣它,卻有它的理據(jù)與獨特的涵義。
1.7.2 老道“正反合”與《金剛經(jīng)》推理句式的啟示請見附錄
1.7.3 “反合”與其他五者聯(lián)通
(1)“反合”相通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動”、“沖氣以為和”、“牝牡之合”及“正言若反”?!胺春稀庇绕渑c“沖氣以為和”更為密切,雙方都反映了一體兩面的變化和運動狀態(tài)。
(2)“反合”可與黑格爾辯證法“正-反-合題”相對照。具體地說,“反合”可以與“事物即正題,事物的對立面即反題,綜合繼而完善是合題”互相闡明。
(3)“反合”與事物發(fā)展的三原理——量變到質(zhì)變的規(guī)律、對立面互相滲透的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互相參考。值得強調(diào)的是,對立面互相滲透、否定之否定與反合論的契合更清晰。
(4)“反合”也建構了“仇必和”所建構的一切思維與世界的規(guī)律。
(5)“反合”與“違者諧而反者合”中的后半部分尤其貼近?!胺凑吆稀迸c“反合”字面很相合,可是錢鐘書的“反者合”并沒單獨而立,僅與“違者諧”相跟相隨。
這六個表達式,各自結晶著自己所屬的體系,不能相互代替,亦無高低之分。但是,“反合”還面臨著這一概括是否成功的考驗。
1.7.4 重視詞語處理
筆者為何極其重視“反合”這一術語的處理?
首先,因為它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必要的哲學范疇。
第二,詞語的陳述方式直接結晶出具有獨特思蘊的哲學概念。一個語詞的涵義(sense),是由它的呈現(xiàn)方式(the mode of representation)決定的,因為呈現(xiàn)方式透露了該語詞的認知內(nèi)容或者認知思義(the cognitive content or significance)(參見Frege 1952)。這就是說,涵義(sense)隨呈現(xiàn)方式走! 以同理觀之,就可以說,“老子之道”(沖氣以為和)、“黑格爾辯證法”(正-反-合)、“辯證唯物主義”(事物發(fā)展三原理)、“仇必和”、“違者諧而反者合”、“反合論”,各有自己的呈現(xiàn)方式,故各有自己的涵義。換句話說,你不能因為上述六者在實質(zhì)內(nèi)容上有重要的相通之處,就認定他們是同一的! 既然如此,你不能用他者中的任何一個來取代“反合”?!胺春稀币辉~有著特定的涵義(見1.7.6.“反合”的獨特涵義)。
第三,它對于分析傳統(tǒng)的語言哲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重視術語概念的梳理,就等于拆掉了語言分析這個平臺。蒯因的大作Word and Object⑨(《語詞和對象》)把詞語的處理幾乎當做了哲學研究的主要工作。在該書第56 節(jié)“語義上溯”(Quine 1960:270)中,有五處說明了詞語處理的重要性?!爸档米⑺嫉氖牵覀冋務撛~語的場合多于談論對象”(同上:270)?!八柤{)認為,有關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是我們能如何最方便地設置我們的‘語言框架’的問題,而不像毛鼻袋熊或獨角獸的例子那樣是有關語言外(的)實在的問題”(同上:271,著重號為本文所加)?!皬恼務搶ο蟮秸務撜Z詞的轉(zhuǎn)變”(同上:271),幾乎就是Quine的語言哲學的總綱領。認識到這一點,對本文重視“反合”這一術語的處置,具有相當重要的思義?!罢Z義上溯的策略是,它使討論進人雙方對所討論的對象(即語詞)和有關對象的主要詞項的看法比較一致的領域?!y怪它對哲學有幫助”(同上:272)。“反合”這一術語的設置“是方便的,對哲學是有幫助的”。哲學是人為的,哲學是為人的。什么語言框架能方便人們討論問題,就把它設置出來。
Heidegger(1989:63)指出,“僅當某個適切的即能勝任的詞語給一存在著的事物命名且使當下的存在(the given being)成為一個存在(a being)時,某物才能存在(something is)”。這就是說,本文選擇的那個“適切的即能勝任的詞語”即“反合”,終于“使當下的存在(即本文要論證的反合現(xiàn)象)成為一個存在”,這不是一個文字兒戲⑩,而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本文力爭到達的第一個理論目標就在于此:一次成功(如果成功)的新的術語或表達式的產(chǎn)生,不啻為一次新的思想洗禮。
本研究設計的測繪系統(tǒng),其能夠在每棟房屋的拆遷工作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對拆遷狀態(tài)進行記錄并保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實現(xiàn)拆遷建筑物歷史數(shù)據(jù)的追溯查詢。
1.7.5 “反合”的方便:術語索引之力
在上一節(jié)我們曾提到,Quine認為,有關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是我們能如何最方便地設置我們的“語言框架”的問題,而不像毛鼻袋熊或獨角獸的例子那樣是有關語言外(的)實在的問題(Quine 1960:271)。Quine的思思是,在談論哲學問題時,設置一個語言框架,當然比尋找語言外的實在物要方便得多。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討論設置“反合”這個語言框架的方便之處了。我們當然并非試圖用“反合”這個詞語去取代語言之外的一個并非存在之物,但我們設置“反合”這一術語,只是用來方便地結晶出一體兩面的全部圖景。
第一,這一術語(其后是概念11)可以糾正人類“喜正合、惡反合”的文化心理,人類要坦然地面對世界萬物的本質(zhì)。在生與滅、順與逆、同與異、易與難的對立關系中,人類往往喜生、順、同、易這一面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厭惡滅、逆、異與難一面,甚至連想都不愿想“滅”等等,這卻是成問題的,甚至是危險的。把生當成是理想事件,而把死當成是悲慘事件。這是人性的固有求生之情狀,也是固有的弱點。這就種下了最初的喜正合、惡反合的種子。中外的古代思想家與哲學家不是不知道反合之理,只是不那么情愿將“反合”結晶為語詞。須知,一個概念一旦被一個語詞(名相)表述出來,那個概念便被鉚定。一旦某個概念被某一語詞所鉚定,便打下了被人口耳相傳的基礎??墒侨藗兙褪强床粦T、聽不慣那個“反”字被人傳來傳去,其實,他們更應該看到“反”字后面“合”的狀態(tài)! 這種文化心理雖然對世界的認識不免偏頗,卻也有一種啟發(fā):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茉谡軐W術語或表達式的概括中,既正確地解說世界的道理,又讓人們樂于接受呢? 本文在反合論的簡略解釋中反復強調(diào)“合”字是核心詞,就是滿足人類的文化心理的需要。
“反合”一詞,作為一個學科的、范疇的也是概念的結晶體,其方便之二是,讓“反”與“合”形成顯豁的對立關系,便能夠充分索引出萬物是對立中的和諧的事實。什么樣的術語或表達式,便索引出什么樣的事實。一個關鍵術語或表達式總是有一定的“索引之力”,它是科學和哲學的建構現(xiàn)實的功能體現(xiàn)。這也是檢驗術語或表達式是否成功或勝任的標準。一個術語越是能索引出新的事實與新的發(fā)現(xiàn),它就越是一個能充分勝任的術語,就越具有強大的索引之力。這一點會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幾個反合式語跡)得到驗證。關于術語或表達式的這些見解,不是本文的副產(chǎn)品,是語言哲學的正當之事。
1.7.6 “反合”的獨特涵義
反合是穩(wěn)妥的合。
“反合”的思義歸納如下:(1)思維與事物的一體兩面的相反相成;(2)一個思維過程、一物、一事件的內(nèi)部矛盾與對立著兩面的轉(zhuǎn)換;(3)突出反也守住了合,即“相反狀的合”,合字是核心詞。反與合,缺一不可。另外,“反”與“合”的生成是自然的,起之于思維與事物變化和運動自身,不是人為從外部強加的。缺了“合”的反,肯定不是事物自身的變化和運動,是沒完沒了的亂,是持續(xù)的無序;缺了“反”的合,就不是思維與事物的自身的變化和運動。
從這一部分起,我們將直接面對思想與語言。
本部分的第一件事,是檢測“反合”是否有“術語索引之力”,第二,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的幾個反合式語跡,看其是否能對世界作出解釋。
驗證“反合”是否有術語索引之力,具有哲學思義,即這個過程能較好地實現(xiàn)“從談論對象到談論語詞的轉(zhuǎn)變”(Quine 1960:271)。
這一哲學思義與《語言全息論》(錢冠連2003)里的下述思想顯然是一脈相承的?!墩Z言全息論》第七章第六節(jié)認為,宇宙靠語言闡明。結論篇即第十章的最后一句話是:“如果將‘天’比成世界、宇宙或現(xiàn)實,那么,語言全息論就是地道的‘天語合一’論?!?/p>
我們在“反合”的術語索引之力的指引下,在自然語言結構里尋找到幾個反合式語跡,即能夠印證反合現(xiàn)象的語言蹤跡。它們是:音聲相和、漢語兩端字與外語兩端詞、反合式字組與詞組(即[漢]反正結合字組-反正柔和字組以及[外]反正結合詞組),最后,兩個并列的半句。
直覺告訴人們,語言里的拼音是由一個聲音與另一個不同的聲音拼合起來的。這樣看問題就遮閉了事情的真相。顯豁的對立關系的“反合”這一術語,引導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常說的“語音”,就是相反相成的兩面——音與聲——之新的綜合體。也就是說,音與聲相矛盾的結果走向了綜合,即一個新的平衡與完善之體。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章討論了事物存在的相對性。其中提及了“音聲相和”。但他沒有在此明確指出,這就是人的語言的構成。
音,即現(xiàn)代語言學稱的元音;聲,即輔音。元音有韻,顯出抑揚頓挫,能延長,故能余音婉轉(zhuǎn)。聲,即輔音,有爆破、切斷、塞、擦之分。以上兩者缺一則不可產(chǎn)生出清晰的音節(jié),故不可產(chǎn)生自然語言??梢宰鳛榕宰C的是,禽無聲,只有音,故僅能長鳴如鳥;獸無音,只有聲,故僅能嘶吼如獅。幸運的是,人能生成發(fā)達的流暢的精微的自然語言,而動物不能。其原因何在? 人避免了只能音音相加(即連續(xù)的韻母)只能長鳴的宿命;人也避免了只能聲聲相加(連續(xù)的輔音,連續(xù)的爆破、塞、擦、阻、絲、卷、翹)只能嘶吼的宿命,卻能將音與聲反合拼音! 才拼出了和諧的音節(jié)。明確的音節(jié)發(fā)生之后,才具備了形成有思義的音節(jié)的基本條件。自然語言由此誕生。
總而言之,音音不相拼合,聲聲不相拼合,惟一有效的拼音,只能是音與聲反合。
集兩個相反的思義于一個基本語言單位(一漢字或其他語言一詞)之上,這就是在漢語里的兩端字和其他語言里的兩端詞。這里所說的基本語言單位,是一種語言里可以自由移動的、最小的有思義的使用單位。
對于兩端字與兩端詞,舉例如下:
漢語里,兩端字如:陶:“快樂”與“憂”;舍:“停止”與“釋放”;乖:“違反情理”與“聽話”;仇:“怨匹”與“嘉偶”。還有:披、救、敗、除了(兩端字組只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后面新增的字組也只有一個)(錢冠連2003:187-97)。尤:最優(yōu)異;最惡劣。爽:爽快,暢快,舒服;差錯,有毛?。ㄈ纭翱谒?,是味覺出了毛病,口腔乏味,食欲不振,不是品味好極了),等等。兩端字組有:葳蕤[weirui]:草木茂盛;萎頓。
英語里:ambition(雄心大志與野心)、astute(精明的與狡詐的)、dose(不愉快的經(jīng)歷與愉快的經(jīng)歷)、collaborate(褒義的“合作”與貶義的“通敵”)、pious(真虔誠與虛偽的善誠)、spare(不給出與給出)、stuck(不能動與積極地開始做某事)、proud(褒義地“自豪”與貶義地“驕做”)。新增英語中兩端詞:unsparing(無情的與大方的)、sanction(認可與制裁),等等。
俄語里:paзучить(學會與使不再會)、pубить(砍伐與建筑)、слaвить(贊美與造謠中傷)、гоpдый(褒義“自豪的”與貶義“高做的”)、учить(自己學習與別人教授)、бесценный(極貴重的與豪無價值的)、пpослушaть(聽完與聽不到)、пpезpечительный(被人蔑視的與蔑視人的)、пучинa(土壤隆起與深淵)、пpосмотpеь(仔細查看與粗略地看),等等。
《語言全息論》對兩端字與兩端詞的解釋是,兩端詞的兩極語義總有相通的信息,相覆蓋的部分,兩極之中有了相通的部分,才有互相轉(zhuǎn)換的可能。這樣就形成了兩個語義之間的互相包含,即全息關系?!瓋啥酥邪曹椀男畔?,我們才能理解兩端詞的全息性。
《語言全息論》(188頁)提到了哲學家黑格爾對“相反兩思融于一字”的現(xiàn)象的注思,是有思思的。也就是說,(漢語)兩端字或(其他語言)兩端詞是一個哲學問題。
特別提請注思的是,漢語中,兩端字(陶、舍、乖、仇、披、救、敗等等)大大多于兩端字組(極少極少,下面舉出一個“葳蕤”)。足見本文將漢語的基本語言單位定在字上,是符合事實的。這個事實令人深思。
現(xiàn)在,我們用反合論解釋它也正好。漢語兩端字和其他語言兩端詞現(xiàn)象反映了事物之一體兩面,相反相成的反合;對立性質(zhì)、狀態(tài)的轉(zhuǎn)換之合的反合,即兩個相反之義集合在一個漢字(少量的字組)里或其他語言的一個詞里。
這樣,清楚地看到,在自然語言里的基本語言單位(一字或一詞)上,兩個相反的思義集中于一身(一字或一詞)的情形是普遍的,它反映了思維與事物運動的反合規(guī)律。
反合式字組與詞組,指的是形式上把兩個(以上)相反思義的基本語言單位即(漢)字與(外語)詞,組合在一起,作為固定的字組(漢)和固定的詞組(外語)使用。
這里出現(xiàn)了“(漢語)字組”這一概念,須略加說明。不少漢語語法學家主張漢語里有詞,有其方便之處,我不反對。本文里所用的字組,就包括了他們所說的詞。使用“字組”的方便與重要性,在本節(jié)的最后部分交代。
漢語中有兩種字組,它們直接體現(xiàn)反合現(xiàn)象,即反正結合字組與反正糅合字組。其他語言中也有反合式詞組。
漢語中的反合式字組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反正拼合字組。它是這樣一種構式,即一個字組,由兩個思義原本相反的字相加,但新字組的兩個字,其原義清晰可見。新字組的思義模式為:新字組[a+b]→(a+b)。式內(nèi),→讀作“其思為”。如:(1)曲直:喻指是與非;有理無理。既保留了曲又保留了直。(2)有無:指家計的豐或薄,有余與不足,基本上保留了各自的原義即有與無。(3)難易:艱難與容易。(4)盈虧:盈余和虧損。(5)公私:公家和私人。(6)收支:指錢物的收人與支出。(7)正反:正與反。(8)正負:正與負,正極與負極。(9)勝負:勝與敗。(10)吐納:吐故與納新。如此等等。
第二種情況:反正揉合字組。它是這樣一種構式,即一個字組,由兩個思義相反的字相加,但新字組未能保留各自的原義,其整體思義與原義大不一樣了。這樣結合成的新字組,情況有二,一是,立即變成真正的揉合,對立雙方的原義都不見蹤跡,新字組的思義模式為:新字組[a+b]→(c)。另一種情況是,新的字組之思向一個方向傾斜發(fā)展,另一方向的字思幾乎消失殆盡。新字組的思義模式為:新字組[a+b]→(a)∨(b)。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推動力絕不簡單,有待研究。例如:(1)舍得≠舍+得,而指愿思舍去;不吝惜。“得”的思義消失了。(2)橫豎≠橫+豎,而表示肯定。(3)反正≠反+正,而指由邪歸正或敵方人員投誠,或者當副詞用,表示堅定的語氣,不因條件不同而曲思改變。(4)里外≠里+外,而指從里到外,表示整個、全部。(5)動靜≠動+靜,而指行動、動作;動作與說話的聲音;情況與消息。(6)手腳≠手+腳,而指動作、舉止;全力、心力;手段、本領;暗中伎倆;手面與排場。(7)快慢≠快+慢,僅指速度。(8)高下≠高+下,卻指高度;猶差別;好壞;勝負;貴賤。(9)始終≠始+終,而指自始至終,一直;畢竟,終究。(10)厚薄≠厚+薄,而是指厚度(“薄”的思義消逝);濃淡、稀稠;大小、多少;親疏。如此等等。
這里順便提及,比較一下漢語中“正反”與“反正”兩個字組,發(fā)現(xiàn)有思思的現(xiàn)象。“正反”,為反正結合字組,就是正面與反面都指,“反正”呢,卻是反正揉合字組,變?yōu)椤坝尚皻w正或敵方人員投誠,或者當副詞用,表示堅定的語氣”。兩個字在一個字組內(nèi)的位置顛倒一下,就會引起如此重大的變化,這個原因并非簡單。
第三種情況:既結合又揉合的反正字組。新字組的第一義,思義模式為:新字組[a+b]→(a+b),新字組的第二義,思義模式為:新字組[a+b]→(c),如:(1)左右:第一義結合字組(保留各自的原義),指左面與右面;還柔和成字組:支配與控制。(2)東西:第一義結合字組,指東面和西面;柔和字組:泛指具體或抽象的事物,也特指人或動物(含愛或憎的感情)。(3)是非:第一義結合字組,指對的與錯的,正確與錯誤;柔和字組:糾紛與口舌。(4)長短:第一義結合字組,指時間與距離的長和短;柔和字組:是非與好壞;相關與牽涉;高和下與優(yōu)和劣。(5)高下:第一義結合字組,指高度的兩極即高與低;柔和字組:指差別;好壞與優(yōu)劣;勝負;貴賤。(6)前后:第一義結合字組,用于空間,指事物的前邊與后邊,也表示時間的先后;柔和字組:指自前到后的經(jīng)過與過程。也指輕重與尊卑。(7)虛實:第一義結合字組,用于虛或(和)實;柔和字組:泛指內(nèi)部的真實情況。(8)天地:第一義結合字組,即指天和地;柔和字組:指自然界和社會;天地神靈;境界、境地。(9)雌雄:第一義為雌性和雄性;柔和字組:比喻勝負、強弱與高下。(10)生死:第一義結合字組,指生或(和)死;柔和字組:猶如死活,表示堅決;同生共死,形容情誼極深;相互間彼生我死,不可調(diào)和,等等。
英語中的反合式詞組,情形不一定像漢語那樣,它有它自己的形式,如a tall short man(在矮人中仍算高的人),rain or shine,good and/or bad,black and white,right and/or wrong,還有oxymoron(矛盾修辭法)內(nèi)的一大批形式反合詞組cruel kindness(殘酷的善良),sweet bitterness(甜蜜的痛苦),sweet lies(甜蜜的謊言),beautiful tyrant(美麗的暴君)與英語中的等等,很能體現(xiàn)反合的運動規(guī)律。上述反合式詞組中,有的形成了固定搭配,有的尚未形成固定詞組。
漢語中也有尚未成為固定用法的字組。如漢語中的“活死人”(命懸一縷的幾乎快死了的人)、“活鬼”(比喻活動著的鬼)、“小大人”(行為舉止像大人的小孩)都是可以接受的字組。
把兩種相反思義的(漢)字與(外語)詞組合在一起,也是普遍現(xiàn)象。這正好反映了思維與事物中的反合現(xiàn)象在語言中的糾纏。只要我們不把漢語的“曲直”與“有無”;“舍得”與“橫豎”;“左右”與“東西”之類看成是一個基本單位,而是由兩個(以上)基本語言單位(即漢字)形成的字組,那么,其他語言中這樣的詞組也不過是兩個以上的基本語言單位(詞)的組合,這就是說,自然語言中的反合式字組與詞組都統(tǒng)一在幾個基本語言單位的組合之上,就是普遍的事實了。
思維與事物的一體兩面的矛盾對立終而走向和諧的過程,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在漢語反合式字組和其他語言的反合式詞組中。
楹聯(lián)即對聯(lián)——請注思“對聯(lián)”這個說法里有“對”這個字——兩個相對的并列的半句,有反合思味。巧妙楹聯(lián)太多太多,僅舉一例即足(蘇軾:吉水龍濟寺聯(lián))。
天上樓臺山上寺
云邊鐘鼓月邊僧
上例中,“天上”與“云邊”,“樓臺”與“鐘鼓”,“山上”與“月邊”,“寺”與“僧”,分別相對,而不完全相反,這可以說是對相反相成的摹仿。缺一聯(lián),也可以為美,但那是殘缺的美。將兩者合觀,方為黑格爾的“完善”之美。也就是說,反合促成了語言的完善之美。這一點不僅關涉到語言中是否有反合式語跡,還進一步地讓語言表達更完善,更美。
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人在語言中發(fā)現(xiàn)了他存在的適當?shù)奶幩╰he proper abode of his existence)”。果然,在幾個反合式語跡(音(與)聲相和、漢語兩端字與外語兩端詞、反合式字組與詞組、兩個并列的半句)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人類自己存在的方式即適當?shù)奶幩℉eidegger 1982:57)。也就是說,幾個反合式語跡的構造方式恰好就是事物與思想運動的方式。
如果不是“反合”這一術語(“反”與“合”形成尖銳對比)的索引與提示,本文作者就不會領悟司空見(聽)慣的拼音何以會如此地有效,也不會對兩端字與兩端詞作重新的認識,也不會發(fā)現(xiàn)兩個并列的半句之美及美在何處,更不會第一次發(fā)現(xiàn)漢語反正結合字組與反正揉合字組的三種復雜的內(nèi)部關系。如無反合論的引導與搜索,以上諸般奇妙的構詞關系卻仍被熟視無賭。這證明,“反合”這一術語能提供更多的線索并確實地引申出更多的新發(fā)現(xiàn),它是一個可勝任的術語。
哲學可以把人的視線帶出一切限制的疆界。這表現(xiàn)了哲學洞穿一切的發(fā)現(xiàn)能力。
哲學家關心物的存在,語言哲學家將這樣的關心變了一個樣子,即進人到詞語對物的關系中?!按岁P系不僅僅是一方面存在著的物與另一方面存在著的詞語的聯(lián)系而已,詞語本身就是關系,這種關系總是在詞語自身中以一物存在著的這種方式保持著物?!保℉eidegger 1982:66)是的,詞語本身就是關系,而這種關系總是(在詞語中)保持著物。我們不是在幾個反合式語跡中,看到了一體(一物、一事、一過程)的兩面的關系——又反又合這樣的關系嗎?
結論:
結論之一,“反合”這個新增的術語,與其他五個術語或表達式一樣,能概括與說明思維與事物的一體兩面的既相反、相克而又相合、相諧的變化和運動規(guī)律。它與其他五者聯(lián)通,相互補充與映照。它具有一些方便之處,具有術語索引之力,但它有獨特的涵義,故不可被其他五個術語或表達式取代。
“反合”的獨特涵義是,(1)思維與事物的一體兩面的相反相成;(2)一個思維過程、一物、一事件的內(nèi)部矛盾與對立著兩面的轉(zhuǎn)換;(3)突出反也守住了合,即“相反狀的合”,合字是核心詞。反與合,缺一不可。另外,“反”與“合”的生成是自然的,起之于思維與事物變化和運動自身,不是人為從外部強加的。缺了“合”的反,肯定不是事物自身的變化和運動,是沒完沒了的亂,是持續(xù)的無序;缺了“反”的合,就不是思維與事物的自身的變化和運動。反合才是穩(wěn)妥的合?!胺春稀边@一術語是討論哲學問題的一個方便的語言框架。
一次成功(如果成功)的新的術語或表達式的產(chǎn)生,不啻為一次新的思想洗禮。即使“反合”這個術語不能被立即接受,本文的論證過程本身也就是一次思想的洗禮與碰撞,因為論證本身有助于理解語言哲學何以是語言哲學,體現(xiàn)“哲學從談論對象到談論詞語的轉(zhuǎn)變”(Quine 1960:271),因而本文特別重視處理詞語、理清思義及梳理概念??傊?,在思維訓練上與方法論上,本文具有一定的思義。
結論之二包括三個方面:
(1)我們發(fā)現(xiàn)了“反合式語跡”:音聲相和、漢語兩端字與外語兩端詞、反合式字組與詞組(即[漢]反正結合字組-反正柔和字組以及[外]反正結合詞組),最后,(漢)兩個并列的半句。
(2)而且,所發(fā)現(xiàn)的反合式語跡可以解釋人的存在方式、思維發(fā)展的方式及世界存在的方式。誠如海德格爾所說,“詞語本身就是關系,這種關系總是在詞語自身中以一物存在著的這種方式保持著物?!保℉eidegger 1982:66)
(3)“反合”這個術語確有“索引之力”。
附錄:1.7.2 老道“正反合”與《金剛經(jīng)》推理句式的啟示
本文從老道的“正反合”與《金剛經(jīng)》推理句式中得到了方法論的啟示。
老子先是提出了道與名的涵義,幾乎是同時又推翻了道的名相,推翻了名的名相?!暗揽傻溃浅5?;名可名,非常名?!保ɡ献优c莊子2010:2;Lao Tzu 1998:2)“這種建后即破的辯證,就是正反合的邏輯辯證?!保▍⒁娔蠎谚v述1992:41)南懷瑾概括出“正反合”12 這種邏輯辯證,確實是老子論道的方法論之一:先用正的方法(正),立即用負的方法(反),卻最終能夠給一個對象定性即澄清(合)。不可否認,后面立即而至的那個否定(“反”)增加了認識對象的難度與神秘性,但同時也使認識越來越深刻。
佛經(jīng)呢? 佛經(jīng)如《金剛經(jīng)》中的中的推理句式與上述的邏輯辯證,有同亦有不同:佛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趙樸初(2011:B11)認為這種推理是“同時肯定又同時否定”。趙之所論頗中肯綮。佛經(jīng)中這種句式,從形式上看,為“佛說A,即非A,是名A”。如毛澤東就曾風趣地與趙樸初開玩笑說:“佛說趙樸初,即非趙樸初,是名趙樸初”(同上)。前面兩小句,相當于黑格爾辯證法正題與反題,但后面那個跟進的“是名A”卻不是合題,是一個名相,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這便是佛家、老道以及黑格爾辯證法的同亦不同之處。
這于我們有兩點啟發(fā):一、要注思用負的方法,二、“正反合”中,畢竟“反”通向了“合”,反與合畢竟是直接粘合起來了。我們在反合論的論述中,充分注思到了這兩點。
附注:
①此處的老子“正反合”一說,并非老子本人提出,而是由近人南懷瑾對老子的概括,且與黑格爾所說之“正題-反題-合題”(簡寫“正-反-合”)不一樣。
②這里的“思維與事物”的提出,是根據(jù)黑格爾所言“思想和世界”的引申。黑格爾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說明了思想和世界(thought and the world)的一切變化和運動?!保∟icholas&Yu 2001:257)本文作者由“思想”引申出“思維”,借以表明思想過程,而由“世界”引申出“事物”。顯然,“事物”是從“世界”(主要指“物質(zhì)世界”)里引申出來的。而現(xiàn)代科學還發(fā)現(xiàn)了“能量世界”與“信息世界”,這后面兩個世界里的變化與運動規(guī)律如何,顯然是黑格爾辯證法所未概括進去的東西。這就得等待科學發(fā)現(xiàn)進一步地與哲學溝通,這是后話了。
③參見星云大師、劉長樂所著《包容的智慧Ⅱ:修好這顆心》,湖北人民出版社。
④試比較:康德辯證論:Dialectic(Kant)
⑤這里不可能提及能量世界、信息世界甚至是虛擬世界里的變化與運動規(guī)律。
⑥Paradox,近世亦譯為“悖論”。
⑦Oxymoron,近世亦譯為“矛盾形容法,如cruel kindness”,真乃又冤又親,確如錢鐘書所譯“冤親詞”。
⑧“上德不德”還有一解:上德之人不求德,這樣與下句“是以有德”才相配。
⑨此書是由世界12位頂尖的哲學家以投票方式選擇出來的近50年(2005年之前50年)最重要的12本西方哲學大著中得票數(shù)第二的專著(參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哲學系列”,陳波寫的總序二)。
⑩說它是“文字游戲”倒是不錯。“游戲”是一個很嚴肅的詞。它思味著規(guī)則約定,思味著維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
11 Words label concepts:語詞給概念貼上了標簽。
12 說不定南氏受到了賈希特的正題、反題與合題的三一式過程與黑格爾三一式結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