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書面語篇中的提問-回答模式

2013-03-27 11:03:39苗興偉
當(dāng)代外語研究 2013年9期
關(guān)鍵詞:書面語語篇話語

苗興偉

(北京師范大學(xué),北京,100875)

1. 引言

語篇模式(textual pattern)是通過語言社團長期的積累并在以往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一些程式化或定型的語篇組織形式或策略(Hoey 1983,2001)。特別是在書面語篇中,人們通常根據(jù)一定的語篇模式來組織語篇。常見的語篇模式包括問題-解決模式、概括-具體模式、假設(shè)-真實模式、提問-回答模式等。語篇模式的運用體現(xiàn)了語言交際的規(guī)約性,因而在語篇的生成和理解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提問-回答模式是書面語篇中常見的組織方式,這一模式通過問答的方式組織語篇,體現(xiàn)了書面語篇的對話性。

2. 提問-回答模式在書面語篇中的體現(xiàn)方式

在日常會話語篇中,提問-回答模式一般體現(xiàn)為由問答序列構(gòu)成的相鄰語對。提問的目的往往是尋求信息或解決疑惑。書面語篇中的提問與日常會話中的提問有著明顯的差異。日常會話中的發(fā)話者一般是有疑而問,并期待受話者做出回答。會話語篇中的提問-回答模式不僅是會話語篇中結(jié)構(gòu)序列和話題序列的組織方式(Schegloff & Sacks 1973),而且體現(xiàn)出會話雙方在信息上或知識上的不對稱性(Hyland 2002:530),提問也常常是發(fā)話者建構(gòu)身份和體現(xiàn)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重要手段(Harris 1984;Heritage & Roth 1995;Drew & Sorjonen 1997)。而書面語篇中的提問一般屬于無疑而問,雖然有些提問的目的也是尋找答案或解決疑惑,往往也是自問自答。從語篇組織的角度看,書面語篇中的提問一般是修辭性的,是為語篇的組織和發(fā)展服務(wù)的。

從分布上看,提問在會話語篇中出現(xiàn)的頻率要遠遠高于書面語篇。根據(jù)Biber等人(1999:211)在朗文英語口語和書面語語料庫中的檢索統(tǒng)計,會話語篇中平均每40詞就會出現(xiàn)一次提問,而在書面語篇中平均每2000詞才出現(xiàn)一次提問,并且書面語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是特殊疑問句(wh-question),占到所有疑問句型的一半左右。

無論是會話語篇還是書面語篇都具有對話性,書面語篇中的提問-回答模式體現(xiàn)的是書面語篇的對話性。在書面語篇中,提問-回答模式最常見的體現(xiàn)方式是一個完整的問答序列,這種結(jié)構(gòu)與會話語篇中的話輪轉(zhuǎn)換有相似之處。例如:

(1) 那么,教育亂收費的根源何在?通過分析國家審計署公布的這一組數(shù)據(jù),我們也許就能夠得到答案:45個縣違規(guī)教育收費4.13億元;43個縣擠占、挪用、滯留教育資金4.45億元。就是說,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克扣教育經(jīng)費的總額,比教育違規(guī)收費的總額還要多出一點。換句話說,如果教育經(jīng)費不被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克扣,那么各級各類學(xué)校即使不違規(guī)收費也要較目前寬裕。(傅新,《誰在慫恿學(xué)校亂收費》)

在例(1)中,作者提出問題后接著對這一問題做出了回答,清楚地說明了教育亂收費的根源所在。

提問-回答模式并不總是呈現(xiàn)為這種簡單的問答結(jié)構(gòu)。有時,作者在回答問題之前可以對提出的問題進行一番評論。例如:

(2) 生命是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作出不同的回答。(張海迪,《生命的追問》)

(3)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jié)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革命黨是群眾的向?qū)?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lǐng)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我們的革命要有不領(lǐng)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jié)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我們要分辨真正的敵友,不可不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jīng)濟地位及其對于革命的態(tài)度,作一個大概的分析。(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在例(2)中,作者提出“生命是什么?”的問題后,并沒有直接回答這一問題,而是指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會因人而異。在例(3)中,作者提出了兩個問題之后首先對這兩個問題的背景進行了分析和評論,為問題的回答進行了鋪墊。

提問-回答模式有時會體現(xiàn)為有問無答的形式。在這種情況中,發(fā)話者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表達一些不言而喻的事實或事態(tài),不需要對問題做出回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詰”。這種提問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以此表達不言自明或毋庸置疑的命題。從修辭的角度看,這種提問方式可以加強語勢,獲得陳述語氣所難以達到的效果。例如:

(4) 人類已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卓然不同了。世界各國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shù)館所儲藏的哲學(xué)、科學(xué)、文學(xué)、政治、經(jīng)濟、歷史和藝術(shù)等書籍,以及工藝品、美術(shù)品等文物,不都具體證明人是萬物之靈嗎?(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5) 存心給公眾看,那就必須是值得給人家看的東西,對人家有好處的東西,哪怕好處只有一點兒。手里拿個爛蘋果,能送給人家吃嗎?(葉圣陶,《文風(fēng)問題在哪兒》)

在例(4)和(5)中只有提問沒有回答,但問題的答案都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可以把有問無答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提問-回答模式,由于問題的答案已經(jīng)隱含在語篇之中,因此沒有必要對提問做出回答。這種反詰式的提問是對提問所涉及的命題的強烈肯定或否定。

在有問無答的形式中還有這樣一種情況:發(fā)話者提問的目的是引發(fā)受話者的思考,因為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或者說問題的答案本身是不確定的。這種情況一般出現(xiàn)在段落的結(jié)尾。例如:

(6) 根據(jù)傳說,魁生事實上并沒有被欽點狀元,狀元之名僅僅是一種安慰。祭祀一個落榜儒生,這種拒絕勢利的做法隱含著底層民間多少登云無路的辛酸,又流露出多少同命相憐的關(guān)懷,這究竟表明了客家人對于真才實學(xué)的敬重呢,還是寄托著對于偶然的“恩榮”的夢想?是激勵學(xué)子百折不撓呢,還是暗示著一種更為樸實的達觀人生?(黃發(fā)有,《客家漫步》)

例(6)中的提問與反詰式的提問是截然不同的。作者以提問的方式闡發(fā)了對祭祀落榜儒生的動機的思考。雖然作者沒有對提出的疑問一一做出回答,但答案似乎已經(jīng)隱含于問題之中,只是答案并不確定,甚至根本就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提問可以引發(fā)讀者對這一問題的深刻思考,體現(xiàn)了語篇的對話性。

3. 提問-回答模式的語篇組織功能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認(rèn)為,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交際參與者根據(jù)自己的言語角色實施一定的言語功能,實現(xiàn)以信息或物品與服務(wù)為交流物的意義交換(Halliday 1994)。當(dāng)發(fā)話者求取信息時就實施了提問的言語功能。發(fā)話者提問的目的一般是求取信息,并期待受話者做出回答。但在書面語篇中,提問的目的往往不是求取信息,而且也不需要受話者做出回答。與日常會話語篇中的提問不同的是,在提問-回答模式中,發(fā)話者的提問一般屬于典型的“明知故問”。Hyland(2002)通過對學(xué)術(shù)語篇中的提問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作者通過提問不僅使讀者介入語篇,而且可以激發(fā)讀者興趣、表達作者意圖、確立研究位置、組織語篇、表達態(tài)度和評價、傳達學(xué)術(shù)主張、建議未來研究方向。本節(jié)將著重對提問-回答模式在書面語篇中的語篇組織功能進行探討。筆者認(rèn)為,提問-回答模式最主要的語篇組織功能就是提示語篇的發(fā)展方向。

3.1 信息標(biāo)示功能

在語篇展開的過程中,作者需要根據(jù)一定的邏輯順序?qū)⑿【浣M織在一起,從而將信息順利地傳達給讀者。作者不但要考慮小句之間的關(guān)系,而且要預(yù)測受話者在話語理解過程中可能提出的疑問。為了減輕讀者的理解負擔(dān),作者除了運用小句關(guān)系標(biāo)記,還可以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標(biāo)示語篇中小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或序列關(guān)系。例如:

(7) 電影《教父》中的老教父,給他兒子有句話:“不要恨,恨會使你失去判斷?!贝艘缓诘兰矣?xùn),實為放之諸道而皆宜。無論什么事,怨恨一占上風(fēng),目光立刻短淺,行為必趨逞強。為什么呢?被憤怒拿捏著,讓所恨的事物牽著走,哪還會有“知己知彼”的冷靜!(史鐵生,《誠實與善思》)

在例(7)中,“為什么呢?”這一提問明確地標(biāo)明了“無論什么事,怨恨一占上風(fēng),目光立刻短淺,行為必趨逞強。”與“被憤怒拿捏著,讓所恨的事物牽著走,哪還會有‘知己知彼’的冷靜!”之間的邏輯序列關(guān)系,即二者之間構(gòu)成因果解釋關(guān)系。

除了標(biāo)示小句關(guān)系外,作者在語篇的組織過程中需要對目標(biāo)讀者的認(rèn)知狀態(tài)做出假設(shè),提問往往是讀者可能提出的疑問,回答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讀者對語篇發(fā)展脈絡(luò)的預(yù)期。例如:

(8) 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它使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于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jīng)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zhàn)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在例(8)中,作者通過“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不但達到了承上啟下的效果,而且就語篇的發(fā)展脈絡(luò)而言,提問-回答模式的運用也滿足了讀者對語篇信息的預(yù)期??傊?提問-回答模式可以標(biāo)示小句關(guān)系和語篇的發(fā)展脈絡(luò),從而使語篇以清晰的脈絡(luò)將信息呈現(xiàn)給讀者。

3.2 話題導(dǎo)入功能

提問-回答模式在書面語篇中具有導(dǎo)入話題的功能,作者可以通過提問來開啟語篇,引出語篇的主題,或者使語篇圍繞著作者的提問展開。例如:

(9) London—too expensive?

No surprise that London is the most expensive city to stay in, in Britain; we’ve all heard the horror stories. But just how expensive is it?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hotel consultants Horwath & Horwath’s recent report, there are now five London hotels charging over £90 a night for a single room. (McCarthy 1991: 158)

例(9)的標(biāo)題就是一個提問,語篇也是圍繞這一提問展開的,正文中出現(xiàn)的問題“But just how expensive is it?”與標(biāo)題中的提問相呼應(yīng),不但體現(xiàn)了語篇在話題上的一致性,而且使語篇在話題的推進過程中實現(xiàn)了從概括到具體的順暢過渡。

提問-回答模式也可以在語篇展開的過程中引出一個新的話題或次話題,從而使語篇的話題能夠前后承接自然。例如:

(10) 對北方的黃牛,我多少懂一點。這么說吧:現(xiàn)在要是有誰想買牛,我擔(dān)保能給他挑頭好的??大w形,看牙口,看精神兒,這誰都知道;光憑這些也許能挑到一頭不壞的,可未必能挑到一頭真正的好牛。關(guān)鍵是得看脾氣,拿根鞭子,一甩,“嗖”的一聲,好牛就會瞪圓了眼睛,左蹦右跳。這樣的牛干起活來下死勁,走得歡。疲牛呢?聽見鞭子響準(zhǔn)是把腰往下一塌,閉一下眼睛,忍了。這樣的牛,別要。(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例(10)談?wù)摰氖潜狈近S牛的特點。作者談了好牛的特點之后用一個問句“疲牛呢?”引出了關(guān)于疲牛的次話題,不但突出了好牛與疲牛之間的明顯差別,而且兩個次話題前后承接自然。作者通過提問-回答模式引入次話題,話題之間的轉(zhuǎn)換順暢自然,語篇在結(jié)構(gòu)上也顯得更加緊湊。

3.3 話題擴展功能

提問-回答模式通過問答結(jié)構(gòu)將話題一步步引向深入,發(fā)揮著擴展話題的語篇功能。在語篇的展開過程中,作者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fā)對某一事物或話題的評論。例如:

(11) 所有的人都對她察顏觀色。普遍的印象是:她瘦多了!

她能不瘦嗎?半個月來,她很少能咽下去飯,也很難睡上一個熟覺。每天夜半更深,她就一個人在被窩里偷偷地哭;哭她的不幸,哭她的命苦,哭她那被埋葬了的愛情夢想。(路遙,《人生》)

例(11)取自路遙的小說《人生》,這里描述的是巧真由于失戀的打擊而變瘦的境況。作者通過“她能不瘦嗎?”引發(fā)出巧真變瘦的原因和評論。這一提問不但承上啟下,使上下文緊密銜接,而且可以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取得了極好的敘述效果。

在書面語篇中,作者經(jīng)常通過提問-回答模式的巧妙運用,將話題逐步展開并引向深入。例如:

(12)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fù)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xiàn)在又到了哪里呢?(朱自清,《匆匆》)

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一共出現(xiàn)了12個疑問句,作者正是通過提問的方式抒發(fā)了對來去匆匆的日子的感慨。從例(12)中可以看出,提問-回答模式與會話語篇中的話輪轉(zhuǎn)換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作者最終也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但文章中一連串的提問引發(fā)了作者對來去匆匆的日子的深思,將作者的感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提問-回答模式在書面語篇中有時也會體現(xiàn)為以問作答的形式。也就是說,作者在提問或回答之后繼續(xù)提問,或者以追問的方式將問題拆解,通過一連串的提問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例如:

(13) The elders of Chevak would have to consult with elders from other villages to learn the proper definitions of the words. There was nothing unusual about the quest; the Yupiit are a nation of lexicographers.

How can this be? They are hunters and gatherers, still living largely by subsistence on fish, seal, caribou, moose, and berries. Where are the books? How can one be a lexicographer without a book? (Earl Shorris,TheLastWord)

(14) 人生一世,熙熙攘攘,為的什么?為的吃、為的穿?為的什么輝煌的目標(biāo)、偉大的抱負?就算是吧,就算是這樣,就算你擁有了你所祈求的、向往的;就算你福壽并臻,名利雙收!然而,請小心,古人早說過:“福兮禍所依”,“滿招損”,“名韁利鎖”!當(dāng)你福壽并臻,名利雙收之際,也就招來了雙重的捆綁,帶上了雙重的鎖鏈!(憶明珠,《選擇鎖鏈》)

例(13)的第一段提到Y(jié)upiit是一個詞典編纂者的民族,第二段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因為Yupiit是一個以打獵和采集為生的民族,怎么會成為詞典編纂者呢?既然是詞典編纂者,怎么會沒有書籍?作者通過一系列的提問預(yù)示了語篇的發(fā)展方向,并以此將話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例(14)首先用一個概括性的問題引出了語篇的話題,然后作者以問作答,通過更為具體的提問將話題展開。這種追問式的提問體現(xiàn)了答案的不確定性,但更為重要的是,作者通過列舉或窮盡可能的回答,增強了語篇的勸說力,從而更好地闡明自己的觀點。

4. 結(jié)語

書面語篇中的提問往往不是“有疑而問”,而是作者引發(fā)讀者介入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問-回答模式體現(xiàn)了書面語篇的對話性。更為重要的是,提問-回答模式具有語篇組織功能。在語篇的展開過程中,作者可以借助提問-回答模式對語篇的發(fā)展方向做出提示。提問-回答模式中的提問通常屬于“無疑而問”,作者通過自問自答或以問作答的方式組織語篇,使小句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一目了然。提問-回答模式的話題引入功能和話題擴展功能則使語篇呈現(xiàn)出清晰的發(fā)展脈絡(luò)。需要指出的是,提問-回答模式不僅僅是一種語篇組織形式,同時也是作者用來表達意圖、態(tài)度和評價的手段之一。在將來的研究中,我們不僅需要借助大規(guī)模的語料對提問-回答模式的語篇組織功能做進一步的研究,而且可以對不同的語篇類型中的提問-回答模式及其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進行研究。

Biber, D., S. Johansson, G. Leech, S. Conrad & E. Finegan. 1999.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 Harlow: Pearson.

Drew, P. & M.-L. Sorjonen. 1997. Institutional dialogue [A]. In T. van Dijk (ed.).DiscourseasSocialInteraction[C]. Thousand Oaks, CA: Sage. 92-119.

Halliday, M. A. 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rris, S. 1984. Questions as a mode of control in magistrates’ court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SociologyofLanguage49: 5-28.

Heritage, J. & A. Roth. 1995. Grammar and institution: Questions and questioning in broadcast media [J].ResearchonLanguageandSocialInteraction28(1): 1-60.

Hoey, M. 1983.OntheSurfaceofDiscourse[M]. Hemel Hempstead: George Allen and Unwin.

Hoey, M. 1994. Signalling in discourse: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 common discourse pattern in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 [A]. In M. Coulthard (ed.).AdvancesinWrittenTextAnalysis[C]. London: Routledge. 26-45.

Hoey, M. 2001.Textual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WrittenDiscourseAnalysis[M]. London: Routledge.

Hyland, K. 2002. What do they mean? Ques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J].Text22(4): 529-57.

McCarthy, M. 1991.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egloff, E. & H. Sacks. 1973. Opening up closings [J].Semiotica7(4): 289-327.

猜你喜歡
書面語語篇話語
語文課重點教的是書面語
新校園(2023年10期)2023-12-02 07:53:41
現(xiàn)代美術(shù)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新聞?wù)Z篇中被動化的認(rèn)知話語分析
“口語和書面語轉(zhuǎn)換”備考指導(dǎo)
關(guān)于初中學(xué)生書面語感的思考與提升策略
漢語書面語與口語的特征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從語篇構(gòu)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甘孜县| 阿巴嘎旗| 潼关县| 乌拉特前旗| 德江县| 萨迦县| 武冈市| 砚山县| 江西省| 类乌齐县| 沙洋县| 鄯善县| 罗江县| 密云县| 老河口市| 佛教| 鹤岗市| 鸡东县| 瓦房店市| 新化县| 宁海县| 宜兴市| 苏尼特右旗| 陈巴尔虎旗| 南京市| 高安市| 怀安县| 宝坻区| 当雄县| 巨野县| 五台县| 水富县| 蒙城县| 汉源县| 离岛区| 彭泽县| 洪雅县| 资阳市| 廉江市| 桃源县| 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