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劼
一九五七年八月六日,南帆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本名張帆。
南帆中學時期成績出色,然而那時高考已被廢止,他絕無可能獲得推薦而直接入讀大學。一九七五年八月,南帆從福州三中中學畢業(yè)后到閩侯縣荊溪公社關口大隊插隊。
一九七七年,二十一歲。夏季,還在水田中勞動的南帆偶然聽到了高考恢復的傳聞。報考中文系的決定并沒有多么慎重,南帆多年后回憶,在當時的環(huán)境之中,考上一所大學遠比考上什么專業(yè)重要得多。
一九七八年,二十二歲。二月,南帆進入廈門大學中文系學習。大學時期開始在一些報刊上發(fā)表文學作品。
一九八二年,二十六歲。一月,南帆的本科畢業(yè)論文《忠于生活,思考生活——評王蒙近作的藝術手法》發(fā)表于當年《鐘山》第一期,署名“石蕭”。該論文先后被收入《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王蒙專集》(貴州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大學生畢業(yè)論文選評》(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四)、《全國大學生畢業(yè)論文選編》(浙江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五)等。這篇論文在頻繁地被各種選本刊載之時,也得到了評論對象王蒙的欣賞。二月,南帆畢業(yè)于廈門大學中文系,進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徐中玉攻讀碩士學位。十二月,論文《近年小說形式漫談》發(fā)表于《福建文學》一九八二年第十二期。
一九八三年,二十七歲。論文《讀〈歌德對話錄〉札記》和《劉紹裳小說的獨特風格和固定形式》分別發(fā)表于《文藝理論研究》第一期和第三期,論文 《風格:認識生活與認識自己的結晶——評劉心武的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表于《鐘山》第二期。
一九八四年,二十八歲。南帆參加了《上海文學》與《西湖》編輯部在杭州召開的文學研討會。這場會議被后來的文學史命名為 “杭州會議”,是推動一九八五年文學實驗運動和“尋根文學”運動的重要會議。十二月,南帆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進入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在這一年里,南帆在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有《詩歌語言的“意思”與“情感”》(《詩探索》第二期)、《論詩的情景關系的構成》(《文藝理論研究》第二期)、《王安憶的觀察點:一個人物,一種沖突》(《當代作家評論》第二期)、《我國古代文論的宏觀研究》(《上海文學》第五期,收入齊魯書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方法論集》)、《文學批評的有機整體意識》(《當代文藝思潮》第四期)、《人生的解剖與歷史的解剖——韓少功小說漫評》(《上海文學》第十二期)。論文《藝術分析中多重關系的考察》發(fā)表于二月十六日的《光明日報》,同年第四期的《新華文摘》全文轉(zhuǎn)載,并獲得《光明日報》一九八四年優(yōu)秀理論文章二等獎。
一九八五年,二十九歲。《當代文藝探索》雜志創(chuàng)刊,南帆是這份刊物的編委。《當代文藝探索》是當時聚集閩派評論家的旗幟,也是八十年代一份專業(yè)色彩濃厚的文學研究刊物。《文學評論》在一九八五年刊發(fā)了南帆的三篇論文:《文學批評中美學觀念的現(xiàn)實感與歷史感》發(fā)表于第一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二期轉(zhuǎn)載;《文學批評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目標》發(fā)表于第四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八期轉(zhuǎn)載,又被收入重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新時期文藝論爭輯要》、大象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回讀百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出版的《一九四九-二〇〇九文論選》等書;《文學的世界》發(fā)表于第六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二期轉(zhuǎn)載,又被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我的文學觀》。在其他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有《論詩的語言技巧:從“言不盡意”到“言外之意”》(《福建論壇》第一期)、《文學批評的藝術感受和理性思考》(《當代文藝探索》第二期)、《論詩的技巧與自然天成的審美觀念》(《文藝理論研究》第三期)、《小說的哲理化:超越寓言模式》(《鐘山》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二期轉(zhuǎn)載)、《論小說的情節(jié)模式》(《上海文學》第十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一期轉(zhuǎn)載)。除此之外,《主觀的文學批評》發(fā)表于八月十日的《文藝報》,被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九期轉(zhuǎn)載。
一九八六年,三十歲。南帆的文學研究繼續(xù)保持高水準的質(zhì)與量。這一年發(fā)表的論文主要有 《小說中的當代意識》(《文學自由談》第一期)、《張承志小說中的感悟》(《當代作家評論》第一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二期轉(zhuǎn)載)、《小說的虛構——“可能”的選擇》(《福建文學》第二期)、《文學與情感認識論》(《當代文藝探索》第二期)、《選擇的進步》(《讀書》第四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六期轉(zhuǎn)載,收入浙江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評論的評論》)、《小說技巧十年——一九七六-一九八六年中、短篇小說的一個側(cè)面》(《文藝理論研究》第三期,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七期轉(zhuǎn)載,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 《小說文體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一九九〇年出版的《華東師范大學文學研究年鑒》、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尋找的時代》等書,該論文獲得“福建省第三屆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確定性的力量》(《當代作家評論》第三期)、《論詩的語言與散文語言的區(qū)別》(《文藝評論》第四期)、《批評:審美反應的闡釋》(《當代作家評論》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一期轉(zhuǎn)載,收入漓江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我的批評觀》)、論文《小說意識的解放》(《福建文學》第十二期)。不難看出,這一年南帆的學術成果主要聚焦于小說的形式、技巧、觀念等方面,而對詩歌的關注則逐漸降溫。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理解與感悟》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南帆第一本學術著作,體現(xiàn)出南帆獨有的文學批評的風格。有評論者認為,這部著作以“形式”和“情感”為突破口,力圖打通當時文學研究中壁壘森嚴的 “內(nèi)”、“外”之別。①張曉丹:《打通一堵墻——讀南帆的〈理解與感悟〉》,《讀書》1987年第12期?!独斫馀c感悟》獲得了“福建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一九七九-一九八七)”。這一年,南帆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并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
一九八七年,三十一歲。南帆一系列研究小說文體的論文接連發(fā)表,有 《論小說的藝術模式》(《文藝研究》第一期,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的 《小說文體研究》)、《小說:演變與選擇》(《上海文論》第一期)、《論小說中的變形》(《百家》第一期)、《論小說的象征模式(上)》(《小說評論》第一期)、《論小說的象征模式(中)》(《小說評論》第二期)、《論小說的象征模式(下)》(《小說評論》第三期)、①《論小說的象征模式》全文被收入時代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的 《新時期流派小說精選叢書——象征主義小說》?!墩撔≌f的復合模式》(《文藝爭鳴》第三期)、《再論小說的復合模式》(《文藝爭鳴》第四期)、《論小說的心理——情緒模式》(《文學評論》第四期)。其他的論文還有《讀者是什么》(《文藝報》二月二十一日)、《現(xiàn)實主義:涵義、范圍與突破》(《文藝理論研究》第四期,被《新華文摘》第十一期轉(zhuǎn)載,《文藝報》十月七日也以“摘要”形式轉(zhuǎn)載)、《陳村:小說的才華與境界》(《鐘山》第四期)、《文藝社會學的當代輪廓》(《讀書》第九期)、《象征:虛實之間——評 〈小鮑莊〉、〈透明的紅蘿卜〉、〈爸爸爸〉》(《福建論壇》第五期)、《對話的可能》(《文論報》十一月二十一日)。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專著《小說藝術模式的革命》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小說藝術模式的革命》在大量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對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在形式結構上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趣味、經(jīng)驗、習慣進行歸納和分類,顯示出南帆對形式批評的整體意識的自覺,也是南帆文本批評和形式結構研究思想的一個小結。②林秀琴:《南帆的學術視域及其他》,《廈門文學》2004年第1期。
一九八八年,三十二歲。南帆開始關于八十年代文學的共時性結構研究,部分成果于年內(nèi)發(fā)表,如《先鋒文學與大眾文學》(《文藝理論研究》第三期)、《文學的沖突》(《上海文學》第七期)、《文學:審美與審丑》(《文藝評論》第五期)。其他的論文還有 《雙重的對立:讀 〈流浪的土地〉》(《讀書》第一期)、《相反相成:〈奔喪〉與〈瀚?!怠罚ā懂敶骷以u論》第一期)、《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文學自由談》第一期)、《小說語言:功能的開發(fā)與實驗》(《文學自由談》第二期)、《場外的對話》(《文論報》五月十五日)、《經(jīng)驗與選擇——當代文學中價值觀念的一個初步描述》(《文學評論》第三期)、《歷史、道德、人》(《文藝爭鳴》第六期)、《媚俗:藝術的傾斜》(《上海文論》第六期)。這一年中,南帆的學術研究引起了同行的重視,趙玫在 《當代作家評論》(第二期)上發(fā)表《通向愿望的橋梁——南帆印象》,陳曉明在《文學評論》(第三期)上發(fā)表《在悟性的空間里徜徉——漫說南帆的批評個性》,朱水涌、盛子潮在《當代作家評論》(第六期)上發(fā)表《尋求活整體的小說理論架構——南帆〈小說藝術模式的革命〉評論》。
一九八九年,三十三歲。南帆繼續(xù)從多個角度推進他對于八十年代文學內(nèi)在沖突的研究,成果有《文學批評:科學主義與個性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第二期)、《文學:英雄與反英雄》(《上海文學》第七期)、《文學:民族的與世界的》(《福建文學》第九期)、《文學:現(xiàn)實與超現(xiàn)實》(《上海文學》第十二期)。在此之外,南帆還有《語言的戲弄與語言的異化》(《文藝研究》第一期)、《變革:敘述與符號》(《當代作家評論》第一期)、《尋找北方精神——評張承志的 〈黃泥小屋〉》(《當代作家評論》第四期)等論文發(fā)表。南帆還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研究”。
一九九〇年,三十四歲。三月,《闡釋的空間》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收錄了南帆一九八六年以來的多數(shù)理論文章。這一年里,南帆發(fā)表的論文幾乎都屬于他八十年代文學共時性研究的范疇:《文學:人與自然》(《當代作家評論》第一期)、《古代文論的當代意義》(《文藝理論研究》第二期)、《文學:城市與鄉(xiāng)村》(《上海文論》第四期)、《詩與小說》(《藝術廣角》第四期)、《文學:規(guī)范與反規(guī)范》(《作家》第五期),另有一篇書評《融學問于賞析》發(fā)表于《福建論壇》第四期。
一九九一年,三十五歲。南帆的小說《懸案》發(fā)表于當年第一期的《文藝評論》上,這是南帆為數(shù)不多的小說作品之一。在日后的回憶中,南帆對此不無遺憾,“我僅僅寫過幾個短篇小說”,③南帆:《關于我父母的一切》,第173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凹词沟搅私裉?,寫小說仍然是我內(nèi)心的一段斑斕的殘夢”。④南帆:《七七級》,《人民文學》2007年第10期。北村認為,《懸案》表明“批評家客串小說的技術障礙在南帆筆下蕩然無存”。⑤北村:《我讀南帆》,《文藝評論》1991年第1期。南帆對于八十年代文學的整體性研究在這一年中仍有系列成果發(fā)表:《主體與符號》(《文藝爭鳴》第二期)、《世俗與超越》(《當代作家評論》第三期)、《文學批評:社會與形式》(《文藝理論家》第三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二期轉(zhuǎn)載)、《文學:父與子》(《上海文學》第十期)、《概念的權力——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之爭》(《山花》第十一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二期轉(zhuǎn)載)。一九九一年南帆發(fā)表的論文還有《北村的小說圖式》(《長城》第二期)、《札記:關于“尋根文學”》(《小說評論》第三期)、《沖突:文化史與當代文學》(《文藝理論研究》第四期)、《札記:關于偵探小說(一)》(《警壇風云》第十二期)。
一九九二年,三十六歲。南帆有兩部專著問世?!稕_突的文學》于十二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這部著作關注于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之間形成的相互纏繞的文化沖突,以及這種文化沖突在諸多文學主題上的表現(xiàn),諸如城市與鄉(xiāng)村、男性與女性、英雄與反英雄、先鋒與大眾、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社會與形式等等,①劉小新:《文學話語的波長——文藝理論家南帆訪談》,《文藝報》2012年11月12日。是南帆對八十年代文學共時性結構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當代文學研究中影響廣泛。一九九二年八月,南帆的專著《怎樣寫文學批評》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這部著作對文學批評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介紹,囊括了文學批評的發(fā)展史、功能、類型、模式等內(nèi)容,對文學批評的入門者有著很強的指導價值。該年發(fā)表的論文有《札記:關于偵探小說(二)》(《警壇風云》第一期)、《新寫實主義:敘事的幻覺》(《文藝爭鳴》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一期轉(zhuǎn)載)、《詩,作為思的對象》(《當代作家評論》第六期)、《歷史與神話》(《文學評論家》第六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七期轉(zhuǎn)載,收入華藝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的 《憂憤的歸途》)。
一九九二年,南帆晉升為研究員,擔任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所長,獲得多項學術榮譽:國務院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人事部的“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專著《闡釋的空間》和《小說藝術模式的革命》獲得中國作協(xié)一九九二年度“莊重文文學獎”。
一九九三年,三十七歲。南帆發(fā)表的論文和評論有《論文學傳統(tǒng)》(《文藝爭鳴》第一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九期轉(zhuǎn)載)、《好作家,或者重要的作家》(《當代作家評論》第一期)、《語言、審美、現(xiàn)實》(《讀書》第二期)、《語言現(xiàn)實主義》(《上海文學》第三期)、《再敘事:先鋒小說的境地》(《文學評論》第三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七期轉(zhuǎn)載)、《呼吁的重復》(《文藝理論研究》第三期)、《第一人稱:敘述人與角色》(《鐘山》第三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七期轉(zhuǎn)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花城》第四期)、《沉淪與救贖——讀〈施洗的河〉》(《當代作家評論》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十一期轉(zhuǎn)載)、《姓、性、政治——評〈白鹿原〉》(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第十二期)。專著《沖突的文學》在這一年里獲得兩個獎項:“福建省第二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一九八八-一九九四),以及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頒發(fā)的一九九三年度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成果獎”。
一九九四年,三十八歲。四月,《文明七巧板》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是南帆的第一部隨筆作品集。相比于之前的學術論文,這部隨筆集體現(xiàn)出兩個特點:文體和語言的自由開放、對世界的闡釋和書寫。南帆將這批隨筆稱為“寓意分析”,旨在顯示理性分析介入平面世界之后的思想深度。
一九九四年,南帆的許多論文集中指向了文學話語的研究主題。這部分的論文有《愛欲、禁忌和話語》(《當代作家評論》第三期,人大復印資料 《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七期轉(zhuǎn)載)、《敘事話語:影響與轉(zhuǎn)換》(《文藝理論研究》第三期,人大復印資料 《文藝理論》第九期轉(zhuǎn)載)、《敘事話語的顛覆:歷史和文學》(《當代作家評論》第四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期轉(zhuǎn)載)、《話語權力與對話》(《上海文學》第八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期轉(zhuǎn)載,收入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的 《跨世紀與跨文化》)、《文學話語的維度》(《文藝評論》第六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一九九五年第二期轉(zhuǎn)載)。
論文《文類與散文》(《文學評論》第四期)從“反定義”的角度切入對散文文類定義的研究。這一年中的其他論文還有 《九十年代的學院派批評》(《天津社會科學》第二期,《新華文摘》第六期轉(zhuǎn)載)、《〈沖突的文學〉:問與答》(《當代作家評論》第四期)、《歷史的警覺——讀韓少功一九八五年之后作品》(《當代作家評論》第六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二期轉(zhuǎn)載,收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出版的《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另外,南帆與王光明、俞兆平、華孚、朱水涌、北村、謝有順、李勇的對話錄《人文環(huán)境與知識分子》發(fā)表于《上海文學》第五期,參與了“人文精神大討論”。這一年,南帆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與中國文化研究——當代中國文學與漢語形式”。
一九九五年,三十九歲。一月十四日,南帆被評為福建省優(yōu)秀專家。九十年代思想史上著名的 “人文精神大討論”在一九九五年全面鋪開,南帆以論文《知識、知識分子、文學話語》(《上海文化》第二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八期轉(zhuǎn)載)、《問與答:人文精神、文化基因、文學批評》(《文論報》五月十五日,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六期轉(zhuǎn)載,收入文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的《人文精神尋思錄》)繼續(xù)參與這場思想論爭。
在這一年的眾多論文中,《福建小說:兩翼與前景》(《福建文學》第二期)聚焦于當代福建文學的發(fā)展,其余的論文有《話語與影像》(《花城》第二期)、《舊作重評三篇》(《當代作家評論》第二期)、《先鋒的皈依——論北村的小說》(《當代作家評論》第四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九期轉(zhuǎn)載)、《先鋒作家的命運》(收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二〇〇二年出版的 《今日先鋒》第三輯、《反諷:結構與語境——王蒙、王朔小說的反諷修辭》(《小說評論》第四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十二期轉(zhuǎn)載)、《知識背景與心智的自由》(《當代作家評論》第五期)、《故事與歷史》(《文學評論》第六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三期轉(zhuǎn)載)、《個案與歷史氛圍——真、現(xiàn)實主義、歷史》(《上海文學》第十一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一九九六年第一期轉(zhuǎn)載,收入東方出版中心一九九七年出版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生存主題與女性立場》(《作家報》十二月十六日)。
一九九五年的《當代作家評論》集中刊發(fā)了一些關于南帆及其文學批評的論文:北村的《知識分子南帆》(第二期)、華孚的 《縝密的敏銳——南帆理論批評的思維特色與闡述風格》(第五期)、朱水涌的 《南帆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第五期)。
一九九六年,四十歲。他的《人文精神:背景和框架》(《讀書》第七期)是對人文精神大討論的某種梳理與總結。這一年里,南帆的一些論文表明了他對文化研究與修辭學的興趣,如《軀體修辭學:肖像與性》(《文藝爭鳴》第四期,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〇一一年出版的 《身體寫作與文化癥候》)、《修辭:話語系統(tǒng)與權力》(《上海文學》第十二期)、《膨脹的“泡沫文化”》(《文藝理論研究》第三期)。其他的重要論文還有《抒情話語與抒情詩》(《文藝研究》第二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六期轉(zhuǎn)載)、《浪漫與幽默》(《當代作家評論》第四期)、《〈馬橋詞典〉:敞開與囚禁》(《當代作家評論》第五期,收入春風文藝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的 《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
一九九六年三月,南帆任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六月,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這一年里,隨筆《叩訪感覺》獲“福建省第十一屆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一等獎”。
一九九七年,四十一歲。南帆有兩部文學作品問世,分別是七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隨筆集《沉入詞語——南帆書話》,和八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星空與植物》。八月,南帆任第二主編的《未來的文化空間》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南帆散文特有的思想密度和想象跨度引起了評論界的注意,當年第二期的《當代作家評論》上刊發(fā)了姜桂華題為《探尋人的存在的深度——關于南帆的散文寫作》的論文。
《當代作家評論》在這一年中發(fā)表了多篇南帆的論文,第一期有 《智慧的寫作》、《文化、文學、文學史》、《女性的反抗聲音》三篇,第二期有《兩種現(xiàn)實之間》,第四期有《敘述的秘密——讀李銳的長篇小說 〈萬里無云〉》(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九期轉(zhuǎn)載,收入春風文藝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的 《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南帆在一九九七年發(fā)表的論文還有《“本土”的歧義》(《文藝理論研究》第三期)、《語言的魔力:塑造與囚禁》(《莽原》第三期,人大復印資料 《文藝理論》一九九八年第二期轉(zhuǎn)載)、《九十年代文學批評:大概念迷信》(《天津社會科學》第五期)、《學術視域及其他》(《文藝爭鳴》第六期)。
一九九七年,南帆任中國民主促進會福建省委會副主任委員。論文《文類與散文》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共青團中央頒發(fā)的 “第二屆全國青年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論文獎”。
一九九八年,四十二歲。專著《文學的維度》在八月份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段膶W的維度》力圖考察的是,文學在復雜的社會文化符號秩序之中扮演的角色:文學如何展示“真實”,文學的修辭、敘事以及文類具有哪些意義。這部著作將文學話語的特征與意義置于同諸多話語的聯(lián)系之中,它旨在表達這樣的觀念:文學不存在“超歷史”的孤立本質(zhì),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學特征都是在多種復雜的比較之中顯現(xiàn)出來的。關系主義的思維方法與理論建構在這部著作中萌芽,南帆之后主編的《文學理論(新讀本)》以及論文集《關系與結構》,都可以視為這條線索的延伸與繁榮。①劉小新:《文學話語的波長——文藝理論家南帆訪談》,《文藝報》2012年11月12日。《文學的維度》的后記中提到,南帆將這部書視為自己四十歲時的代表作。十二月,散文集《追問往昔》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南帆一九九八年的論文主要集中在幾個主題上:先鋒文學、八九十年代的文學史、當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關于先鋒文學的研究有一本主編的作品集 《夜晚的語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月出版)和論文兩篇:《先鋒、邊緣、文化向度》(《山花》第一期)、《邊緣:先鋒小說的位置》(《花城》第一期)。八九十年代文學史研究的成果有 《雙重的解讀——八九十年代中國文學的一種描述》(《文學評論》第五期)、《八十年代與“主體問題”》(《當代作家評論》第五期)、《文學史與經(jīng)典》(《文藝理論研究》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二期轉(zhuǎn)載)、《從尋根到新寫實》(臺灣十月二十二日的《中國時報》)。當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的成果有 《城市的肖像——讀王安憶的〈長恨歌〉》(《小說評論》第一期)、《寫作與飛翔——評林白小說》(《山花》第七期)。
上述三個主題之外的論文有 《批評家、作家、科學》(《文學世界》第一期)、《札記:敘述風格、緊張、視域》(《小說家》第二期)、《闡釋與對話》(《文論報》三月十二日,《新華文摘》第七期轉(zhuǎn)載)、《生存的位置》(《小說家》第三期)、《札記:知識與人格》(《天涯》第四期)、《抗拒遺忘》(《南方文壇》第四期,九月二日的《解放日報》和《新華文摘》第十二期轉(zhuǎn)載)、《浪漫、戲謔、魔鬼》(《小說家》第四期)、《詮釋與歷史語境》(《讀書》第十一期,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一期轉(zhuǎn)載)、《電子時代的文學命運》(《天涯》第六期)。
《南方文壇》一九九八年第一期的“今日批評家”欄目推出南帆專輯,包含南帆的兩篇論文《作家與批評家》、《低調(diào)的樂觀》,以及余岱宗的《邊緣的闡釋——評南帆的文學思想》。
一九九八年三月,南帆當選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七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這一年,論文《個案與歷史氛圍——真、現(xiàn)實主義、所指》獲得“福建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一九九九年,四十三歲。南帆出版了兩部散文集和兩部學術著作。一月,散文集《自由與享用》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五月,散文集《叩訪感覺》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哆翟L感覺》發(fā)掘出隱藏于軀體及其感覺之中的種種思想的能量,獲得 “福建省第十三屆優(yōu)秀文學作品一等獎”。七月,論文集《敞開與囚禁》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第三代學人自選集”第一輯叢書之一。九月,專著《隱蔽的成規(guī)》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峨[蔽的成規(guī)》力圖展示文學生產(chǎn)背后一些隱蔽的控制和監(jiān)察,諸如現(xiàn)代性、國家神話、歷史的理解與敘述、傳統(tǒng)和民間的意義等等,并在對文化觀念成形的機制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解釋文學史的各種特征。①劉小新:《文學話語的波長——文藝理論家南帆訪談》,《文藝報》2012年11月12日。某種程度上,這部著作也是對之前的《沖突的文學》所采用的“文學史的共時性結構考察”方法的一次呼應。
一九九九年三月,南帆的兩篇論文參與了九十年代中期興起的民間文學研究?!睹耖g的意義》發(fā)表于《文藝爭鳴》(第二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二〇〇〇年第一期以“摘要”形式轉(zhuǎn)載,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一九九九年第七期轉(zhuǎn)載,收入漓江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的《中國年度文論選》、上海大學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六十年(卷三)》;《九十年代文學與民間文化》發(fā)表于三月十八日的《文論報》。
這一年里,南帆發(fā)表的論文還有《論文學批評的功能》(《東南學術》第一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七期轉(zhuǎn)載)、《兩結合》(《南方文壇》第一期,收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出版的 《當代中國文學關鍵詞》)、《童真、隱喻、內(nèi)心生活》(《小說家》第一期)、《紙上的王國》(《讀書》第二期)、《九十年代的詩歌境遇》(《文論報》四月二十九日)、《歷史敘事:長篇小說的坐標》(《文學評論》第三期,獲《文學評論》編輯部 “一九九九年度學術論文提名”獎項)、《反抗與悲劇——讀閻連科的〈日光流年〉》(《當代作家評論》第四期)、《詩與國家神話》(《南方文壇》第四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二〇〇〇年第二期轉(zhuǎn)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九期轉(zhuǎn)載)、《語言的內(nèi)部與外部》(《文藝理論研究》第四期)、《人物觀念的理論跨度》(《鐘山》第四期)、《理論的緊張》(《社會科學》第九期)、《中國古代文論:“失語”與闡釋功能》(《人文雜志》第五期)、《神話的解析》(《讀書》第九期)、《問題的挑戰(zhàn)》(《福建日報》九月十日)。一九九九年南帆還有兩篇對話錄發(fā)表,與孫紹振、王光明的對話錄《學科開放與文藝理論建設》發(fā)表于《山花》第六期,與阿正、格非的對話錄《中國先鋒文學的現(xiàn)狀及意義》發(fā)表于六月十七日的《文論報》。
一九九九年四月,南帆成為“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二〇〇〇年,四十四歲。南帆的多數(shù)學術論文成果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媒介文化。這個主題下匯集的論文有《電子傳媒:“真實”的神話》(《粵海風》第二期)、《電影院的興衰》(《上海文學》第五期)、《聲音社會的誕生》(《天涯》第三期)、《沒有重量的空間》(《電影藝術》第四期)、《游蕩網(wǎng)絡的文學》(《福建論壇》第四期)、《網(wǎng)絡的話語》(《文藝研究》第五期)、《影像時代》(《南方文壇》第六期)。
《全球化與想象的可能》是這一年中重要的論文之一,該論文發(fā)表于第二期的《文學評論》,七月四日的《文藝報》以“摘要”的形式轉(zhuǎn)載,該論文還獲得《文學評論》編輯部“二〇〇〇年度學術論文提名”獎項。其他的論文還有《文學史:核心概念的發(fā)現(xiàn)》(《南方文壇》第一期)、《歧義的讀者》(《文藝理論研究》第二期)、《朱蘇進論:優(yōu)美與危險》(《鐘山》第三期)、《文學、革命與性》(《文藝爭鳴》第五期)、《文學性:歷史與形而上學》(《山花》第十一期)、《身體的敘事》(《天涯》第六期)、《文學觀念與文學理論資源》(《思想》第五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十一月出版)。與孫紹振、王光明的對話錄 《新詩的現(xiàn)狀與功能》發(fā)表于《當代作家評論》第一期。
二〇〇〇年,孫紹振發(fā)表了一系列研究南帆散文的論文,分別是《南帆:遲到的現(xiàn)代派散文——兼論學者散文的藝術出路》(《福建論壇》第二期)、《當代智性散文的局限和南帆的突破》(《當代作家評論》第三期)、《審智散文中的亞審美邏輯——南帆散文研究之一》(《福建師范大學學報》第三期)。②在接下來的兩三年中,孫紹振都有研究南帆散文的論文發(fā)表,《遲到的現(xiàn)代派散文——論南帆在當代散文史上的意義》發(fā)表于《南方文壇》2001年第3期,《審智散文的雙子星座——從南帆到蕭春雷》發(fā)表于《福建文學》2003年第1期。
南帆于二〇〇〇年九月當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十月,任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這一年中,南帆獲得“福建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專著《文學的維度》獲“福建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二〇〇一年,四十五歲。媒介文化仍然是南帆學術研究的重心。江蘇人民出版社四月出版的專著《雙重視域》集中展示了南帆媒介文化研究的精華。收音機、電話、電影、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當代的文化生活和觀念生產(chǎn),這本專著試圖闡釋電子文化的雙重功能:啟蒙與操縱。作為社會文化的分支,電子文化參與了意識形態(tài)的種種修辭、偽飾與遮蔽,揭示電子符碼話語表層之下的巨大空間,是南帆由文學研究跨向文化研究自然的一步。
這一年,南帆以文化研究的方式探討媒介文化的論文還有 《啟蒙與操縱》(《文學評論》第一期)、《技術與機械制造的抒情形式》(《文藝評論》第一期)、《真實的神話》(《視界》第二輯,河北教育出版社一月出版)、《身體的敘事》(《當代作家評論》第一期)、《廣告與欲望修辭學》(《天津社會科學》第二期)、《雙重視域與文化研究》(《讀書》第四期)、《關于文化工業(yè)的對話》(與單世聯(lián)的對話錄,《光明日報》五月十日)。這一主題下的論文《消費歷史》(《當代作家評論》第二期),被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七期轉(zhuǎn)載,收入中國戲劇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出版的 《邁入新世紀的中國文藝——中國文聯(lián)二〇〇一年度文藝評論獎獲獎文集》,還獲得“中國文聯(lián)二〇〇一年度文藝評論二等獎”。
文學研究的開放性思維是二〇〇一年南帆學術研究的另一個重要主題。論文 《文學史寫作:個人話語與普遍話語》(《文學評論》第二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六期轉(zhuǎn)載)、《普遍主義的限度》(《跨文化對話》第六輯,上海文化出版社四月出版)、《空洞的理念——“純文學”之辯》(《上海文學》第六期)、《大眾文學的歷史涵義》(《文藝理論研究》第四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六期轉(zhuǎn)載,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二〇〇二年第二期轉(zhuǎn)載,收入漓江出版社二〇〇三年一月出版的 《二〇〇二年中國年度文論選》)、《文學理論:開放的研究》(《東南學術》第四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一期轉(zhuǎn)載,收入作家出版社二〇〇二年五月出版的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選·二〇〇一卷》)都可視為這一主題的成果。
二〇〇一年南帆發(fā)表的論文還有 《文學史史學觀與文學史敘事》(《東南學術》第一期)、《文體的震撼》(《當代作家評論》第三期)、《饒舌與緘默:生活在自身之外》(《當代作家評論》第四期)。這一年,南帆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學基礎理論中的重大問題研究”。
二〇〇二年,四十六歲。南帆有五本著作出版。南帆、劉小新、練暑生主編的《文學理論(新讀本)》于八月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引起文學理論教材撰寫、文學理論基本問題與重大問題的討論。①這方面的論文數(shù)量不少,如方克強《文藝學:反本質(zhì)主義之后》(《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朱國華:《反本質(zhì)主義文藝學教材的可能性》(《學海》2011年第5期)、練暑生:《形式、歷史和在話語中想象》(《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2期)、郭富平:《作為文化理論的文學理論——以南帆主編的 〈文學理論(新讀本)〉為例》(《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廖述務:《理論自反與體系重構——評南帆、劉小新、練暑生合著〈文學理論〉》(《南方文壇》2010年第1期)、張法:《中國文學理論學科發(fā)展回望與補遺》(《文藝研究》2006年第9期)、張法:《走向前衛(wèi)的文學理論的時空位置——從三本文學理論新著看中國文學理論的走向》(《文藝爭鳴》2007年第11期)、張法:《三個關鍵詞與一個學科的演進——文藝學、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文藝爭鳴》2012年第1期)等。論文集《問題的挑戰(zhàn)》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在八月出版,由“主體與符號”、“性別的革命”、“文化想象的版圖”、“電子技術與意識形態(tài)”、“文學叛逆者”、“問題的挑戰(zhàn)”六個部分組成。八月,論文集《理論的緊張》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由 “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理論的緊張”、“大概念迷信”、“電子時代的文學”四輯組成。九月,論文集《文本生產(chǎn)與意識形態(tài)》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九月,南帆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九十九個詞》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這部詞條體的著作力圖闡釋一批活躍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關鍵性概念。
二〇〇二年第一期的《東南學術》發(fā)表了南帆的兩篇論文 《文學批評的轉(zhuǎn)移》、《數(shù)字的背后》,以及與劉小新的對話《訪談錄:理論與本土歷史》。第二期的《文學評論》發(fā)表了《革命、浪漫與凡俗》,該論文被當年第六期的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轉(zhuǎn)載,并獲《文學評論》編輯部“二〇〇二年度學術論文提名”獎、“《文學評論》(一九九七-二〇〇二年)優(yōu)秀論文獎”、“第三屆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三等獎”。這一年里南帆發(fā)表的論文還有《文化研究:開啟新的視域》(《南方文壇》第三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期轉(zhuǎn)載,入選作家出版社二〇〇三年二月出版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選·二〇〇二卷》)、《歷史的遺照》(《小說評論》第三期)、《分類與自由》(《文藝報》六月八日,《現(xiàn)當代文學文摘卡》第三期轉(zhuǎn)載)、《試談〈講話〉關于知識分子與大眾關系的論述》(《文藝理論研究》第四期)、《詩意之源——以韓少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散文為中心》(《當代作家評論》第五期)。
二〇〇二年六月,南帆當選為中國民主促進會福建省委會主任委員,十二月,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同一年,南帆還獲得“第二屆福建省優(yōu)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榮譽稱號。
二〇〇三年,四十七歲?!端闹刈啵何膶W、革命、知識分子與大眾》是這一年中南帆發(fā)表的最重要的論文。這篇發(fā)表于《文學評論》第二期上的論文深刻剖析了文學、革命、知識分子、大眾四者之間復雜的關聯(lián),被當年第六期的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和二〇〇四年第二十四期的《新華文摘》轉(zhuǎn)載,收入漓江出版社二〇〇四年二月出版的 《二〇〇三中國年度文論選》、春風文藝出版社二〇〇四年二月出版的《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二〇〇三年文學批評》、中國電影出版社二〇〇五年三月出版的 《我們今天需要什么樣的文藝——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獎獲獎文集》等。該論文還獲《文學評論》編輯部“二〇〇三年度學術論文提名”獎。同主題論文《革命文學、知識分子與大眾》發(fā)表于《文藝理論研究》第一期。
這一年,南帆發(fā)表的論文還有 《文明的悖論》(《文藝爭鳴》第一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四期轉(zhuǎn)載)、《文化產(chǎn)業(yè)的崛起和發(fā)展對策》(《江蘇大學學報》第二期)、《批評拋下文學享清福去了》(《中華讀書報》三月十二日,《新華文摘》第六期轉(zhuǎn)載)、《理論的歷史命運》(《福建論壇》第五期)、《學術體制:遵從與突破》(《文藝理論研究》第五期)、《理論的緊張》(《山花》第十期)、《小說和歷史的緊張》(《讀書》第十一期)、《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江南》第六期)、《日常的奇異與奇異的日常》(《山花》第十二期)。
二〇〇三年五月,散文隨筆集《沒有重量的生存》由昆侖出版社出版。同年,主編的《文學理論(新讀本)》獲“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在這一年的三月,南帆當選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二〇〇四年,四十八歲。南帆有多部著作出版。一月,長篇敘事散文《關于我父母的一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內(nèi)含圖片六十五幅。南帆坦言 “解釋父親形象的轉(zhuǎn)折就是這本書的使命”,然而,這部書同樣包含了對父母及其時代的復雜、特殊而充沛的情感。同樣是在一月份,散文集《叩訪感覺》由東方出版中心再版發(fā)行。三月,與馬原、肖瑞峰合作主編的《大學語文新讀本》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九月,與周曉楓共同主編的散文集《七個人的背叛》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十二月,論文集《向各個角度敞開》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二〇〇四年,南帆在持續(xù)關注文學重大問題的同時,也保持對重要作家作品的及時追蹤。文學理論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四篇論文:《現(xiàn)代性、民族與文學理論》(《文學評論》第一期,收入上海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的 《二十世紀中國文藝思想史論 (第一卷)》)、《符號的角逐》(《天涯》第四期,收入春風文藝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出版的 《二〇〇四年文學批評——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隱蔽的轉(zhuǎn)移》(收入河北教育出版社九月出版的《視界》第十四輯)、《文化研究:轉(zhuǎn)折的依據(jù)》(《中國社會科學》第六期,人大復印資料 《文藝理論》二〇〇五年第三期轉(zhuǎn)載,收入作家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出版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選二〇〇四卷》)。一篇訪談錄《批評的角色和責任》(《光明日報》七月二十一日)。
對重要作品的追蹤批評主要有三篇論文:《分裂不可彌合——讀 〈萬物花開〉》(《南方文壇》第一期)、《〈受活〉:怪誕及其美學譜系》(《上海文學》第六期)、《敘事的平衡》(《南方文壇》第四期)。
二〇〇四年,南帆獲得“蕭山杯人民文學新世紀散文獎”之“散文家獎”,論文《四重奏:文學、革命、知識分子與大眾》獲“第四屆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一等獎”。這一年的四月,成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
二〇〇五年,四十九歲。專著《后革命的轉(zhuǎn)移》是這一年里最重要的學術成果,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八月出版?!逗蟾锩霓D(zhuǎn)移》聚焦于九十年代社會結構的轉(zhuǎn)型及其文化表征。革命退潮,市場和消費的話語繼承了巨大的號召力,文學從八十年代的文化中心撤退到邊緣,許多文化主題的消失與興起都異常迅速。這部著作并不將革命與市場視為單純的對抗關系,在民族、鄉(xiāng)村、傳統(tǒng)、信仰等主題上,這本專著試圖展現(xiàn)出后革命時代種種文化觀念的復雜糾葛。八月,與劉小新共同主編的《現(xiàn)代性與符號角逐》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南帆在這一年中發(fā)表的論文有《文化研究:打開了什么》(《文藝報》一月十一日)、《啟蒙與大地崇拜:文學的鄉(xiāng)村》(《文學評論》第一期,《人民日報》三月十七日摘編)、《背叛,或者回歸》(《當代作家評論》第一期)、《文化的尷尬——重讀 〈白鹿原〉》(《文藝理論研究》第二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六期轉(zhuǎn)載,《新華文摘》第十九期轉(zhuǎn)載)、《不竭的挑戰(zhàn)》(《當代作家評論》第三期,收入文化藝術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的 《二〇〇五年文學批評新選》)、《面具之下》(《南方文壇》第三期)、《誘惑和恐懼——讀東西的〈后悔錄〉》(《南方文壇》第四期)、《現(xiàn)代主義:本土的話語》(《東南學術》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二〇〇六年第一期轉(zhuǎn)載,收入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的《北大年選二〇〇五理論卷》、長江文藝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出版的 《六十年文學評論精選》)、《典型的譜系》(《福建論壇》第十一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二〇〇六年第二期轉(zhuǎn)載)、《關于文學性以及文學研究問題》(《江蘇大學學報》第六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二〇〇六年第四期轉(zhuǎn)載)。對話錄《底層經(jīng)驗的文學表述如何可能》發(fā)表于《上海文學》第十一期。
二〇〇五年,長篇敘事散文《關于我父母的一切》獲“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二〇〇四年度散文家獎”,論文集《理論的緊張》獲“福建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十二月,南帆入選中宣部第二批“全國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任民進福建省主委。
二〇〇六年,五十歲。南帆的論文集《本土的話語》于一月由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十二月,散文集《辛亥年的槍聲》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缎梁ツ甑臉屄暋纷⒛颗c福州有很大關聯(lián)的辛亥風云,是對地域文化超越地方性的關注。
南帆此年中發(fā)表了一系列以底層為主題的論文,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底層問題的討論逐漸成型,在學界影響深遠。這些論文有《底層經(jīng)驗:表述與被表述》(《福建論壇》第二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五期轉(zhuǎn)載)、《底層問題、學院及其他》(《天涯》第二期)、《曲折的突圍——關于底層經(jīng)驗的表述》(《文學評論》第四期)、《底層與大眾文化》(《東南學術》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 《文藝理論》二〇〇七年第一期轉(zhuǎn)載)。
《笑聲與陰影里的情節(jié)》(《讀書》第一期)、《夸張的效果》(《文藝報》四月二十五日)、《找不到歷史——〈秦腔〉閱讀札記》(《當代作家評論》第四期)、《快與慢,輕與重——讀鐵凝的 〈笨花〉》(《當代作家評論》第五期)等論文則是對《石榴樹上結櫻桃》、《兄弟》等文本的追蹤式批評。
這一年中南帆發(fā)表的論文還有 《小資產(chǎn)階級:壓抑膨脹和分裂》(《文藝理論研究》第五期)、《傳統(tǒng)與本土經(jīng)驗》(《文藝報》九月十九日)。
二〇〇六年七月,南帆任福建社會科學院院長。九月三十日,受聘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十二月,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
二〇〇七年,五十一歲。專著《五種形象》于十二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五種形象》對“典型”、“現(xiàn)代主義”、“底層”、“小資產(chǎn)階級”、“無厘頭和后現(xiàn)代主義”這些當代文學與文化的重要主題展開了深刻的知識譜系分析,同時展示出這些主題如何深刻地支配了當代中國文學的研究和文學史的結構。與這部著作相關的論文有《無厘頭:喜劇美學與后現(xiàn)代》(《上海文學》第一期)、《“五種形象”:背后的存在(上)》(《書城》四月號)、《“五種形象”:背后的存在(下)》(《書城》五月號)。
這一年,《文學研究:本質(zhì)主義,抑或關系主義》發(fā)表于 《文藝研究》(第八期),《新華文摘》(第二十一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 《文藝理論》(第十一期)轉(zhuǎn)載。這篇論文是南帆“關系主義”學術主題的核心。
其他的論文有:《轉(zhuǎn)換:歷時之軸與共時之軸》(《文藝爭鳴》第一期)、《技術、機械與抒情形式》(《文匯報》三月二十五日)、《豐富的 “看”》(《當代作家評論》第三期)、《美學意象與歷史的幻象》(《當代文壇》第三期)、《思想的錐子》(《南方文壇》第五期)、《文學:構成和定位》(《文藝理論研究》第五期)、《文學:虛構與真實》(《上海文學》第十一期,《解放日報》十一月二十五日)、《歷史與語言:文學形式的四個層面》(《文藝爭鳴》第十一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二〇〇八年第一期轉(zhuǎn)載)。
二〇〇七年南帆獲得的學術獎項主要有:十月,散文集《辛亥年的槍聲》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散文獎”;十一月,論文《啟蒙與大地崇拜:文學的鄉(xiāng)村》獲“第六屆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獎一等獎”;十二月,專著《后革命的轉(zhuǎn)移》獲“福建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南帆于二〇〇七年九月任中國文聯(lián)全委會委員。十一月,任福建省文聯(lián)主席。十二月,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
二〇〇八年,五十二歲。南帆有兩本教材出版:與劉小新、練暑生合撰的專著《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基礎》七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南帆此年發(fā)表的論文有兩個鮮明的主題:“文學史共時結構的考察”和“關系主義與公共空間”。“文學史共時結構的考察”包括《當代文學史寫作:共時的結構》(《文學評論》第二期)、《八十年代:多義的啟蒙》(《文學評論》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十二期轉(zhuǎn)載),“關系主義與公共空間”包括《理論的焦慮》(《文藝爭鳴》第五期)、《文學與公共空間》(《南方文壇》第四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期轉(zhuǎn)載)。
《當代作家評論》在這一年里發(fā)表了多篇南帆的論文。第一期有《良知與無知——讀范小青的 〈女同志〉、〈赤腳醫(yī)生萬泉和〉》(《新華文摘》二〇〇八年第八期全文轉(zhuǎn)載)和《深刻的轉(zhuǎn)向》(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四期轉(zhuǎn)載),第六期有《奇怪的逆反》。
其他論文有 《批評的能力》(《上海文學》第五期)、《我與〈鐘山〉》(《揚子江評論》第四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二〇〇九年第二期轉(zhuǎn)載)、《說真話僅是批評的底線》(《上海社會科學報》九月九日)。
二〇〇八年一月,任福建省政協(xié)副主席。三月,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十一月十四日,獲《當代作家評論》雜志社頒發(fā)的“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
二〇〇九年,五十三歲。著作《關系與結構》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這部著作提出的核心問題“關系主義”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討論。①對南帆“關系主義”的學術進行評論的至少有劉小新:《關系主義與文學研究》,《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滕翠欽:《文學、文化研究和關系主義》,《文藝爭鳴》2011年第13期;王偉:《關系的博弈——南帆文學觀簡評》,《渤海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南帆的“關系主義”是一種闡釋策略,是文學理論應對日益復雜化的中國經(jīng)驗與文化問題的一種論述策略。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學研究的方法論,而且還是一種知識立場,是一種“廣譜的批判”?!瓣P系主義”的文學研究即把文學置于多重文化關系網(wǎng)絡之中予以闡釋,反對把結論還原到某種固定不變的“本質(zhì)”,闡釋者本身同時也是關系網(wǎng)絡的一部分?!瓣P系主義”的旨趣在于考察,文學的意義如何鑲嵌于各種關系網(wǎng)絡,遭受種種改造以及重新定位。②劉小新:《關系主義與文學研究》,《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八月,論文集《優(yōu)美與危險》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十一月,專著《文學的維度》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重版,增錄兩篇附錄:《符號的角逐》和《歷史與語言:文學形式的四個層面》。
這年發(fā)表的論文有《虛擬的意義:社會與文化》(《東南學術》第一期,《新華文摘》第十期轉(zhuǎn)載)、《文學理論:本土與開放》(《福建論壇》第三期)、《后現(xiàn)代主義、消極自由和負責的反諷》(《文藝理論研究》第二期,《新華文摘》第十七期轉(zhuǎn)載)、《日常的渦流》(《西湖》第五期)、《文學類型:鞏固與瓦解》(《中國社會科學》第四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十期轉(zhuǎn)載)、《現(xiàn)代主義、現(xiàn)代性與個人主義》(《南方文壇》第四期)、《文化的意義及其三種關系》(《江蘇大學學報》第四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第五期、人大復印資料《文化研究》第十一期轉(zhuǎn)載)、《現(xiàn)實主義、結構的轉(zhuǎn)換和歷史寓言》(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八月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論叢》第四卷)、《數(shù)字:代表什么,挑戰(zhàn)什么》(《暨南大學學報》第五期)、《壓抑和解放: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和符號》(《渤海大學學報》第六期,《新華文摘》第八期以“論點摘要”形式轉(zhuǎn)載,《中國社會科學報》二〇一〇年二月九日轉(zhuǎn)載)、《文學不能回避思想》(《人民日報》十二月三十一日,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文摘》二〇一〇年第三期轉(zhuǎn)載)。
二〇一〇年,五十四歲。南帆出版的書籍有以下數(shù)種:論文集 《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書系——南帆卷》九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專著《沖突的文學》五月由江蘇大學出版社重版,增錄兩篇附錄:《文化的意義及其三種關系》和《文學理論:本土與開放》。十一月,散文集《華麗的枷鎖》和《面具之后》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
論文有《研究方法、過度詮釋與二元對立》(《中華讀書報》二月十日)、《從技術迷戀到技術崇拜》(《人民日報》三月二日)、《文學性、文化先鋒與日常生活》(《當代作家評論》第二期,《新華文摘》第十三期轉(zhuǎn)載)、《文學史的刻度和坐標》(《文藝報》三月二十四日)、《我們這一代的表述》(《文藝爭鳴》第七期)、《意義生產(chǎn)、符號秩序與文學的突圍》(《文藝理論研究》第三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十期轉(zhuǎn)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述評》(《文藝理論研究》第五期)、《文學的意義生產(chǎn)與接受:六個問題》(《東南學術》第六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二〇一一年第一期轉(zhuǎn)載)、講演稿《論“純文學”》(《東吳學術》第三期)。
這一年,著作《五種形象》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著作《關系與結構》獲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頒發(fā)的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第十二屆優(yōu)秀成果表彰獎”,論文《后現(xiàn)代主義、消極自由和負責的反諷》獲“第七屆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三等獎”。
二〇一一年,五十五歲。南帆出版了五部著作。一月,《關于我父母的一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重印發(fā)行。八月,《文學批評手冊——觀念與實踐》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出版,這部著作是在 《怎樣寫文學批評》的基礎上修訂而成,新增五篇論文《文學:構成和定位》、《文學、大概念與日常紋理》、《文學的意義生產(chǎn)與接受:六個問題》、《批評與意義再生產(chǎn)》、《研究方法、過度闡釋與二元對立》。八月,長篇歷史散文《馬江半小時》由海峽書局出版,繼《辛亥年的槍聲》之后,南帆再次將目光聚焦于中國近代風云中的福州歷史。九月,散文集《無限玄機》由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十二月,主編的《文化產(chǎn)業(yè)與文化創(chuàng)新》由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書從“理論探討”、“政策闡釋”、“資源保護”、“文化管理”、“網(wǎng)絡文化”、“海西文化”、“臺灣經(jīng)驗”和“國際視角”八個方面,對當前文化產(chǎn)業(yè)的現(xiàn)狀與問題展開了深入剖析和理論探討。
文學史與文學理論研究仍然是二〇一一年南帆所發(fā)表論文的重要主題。計有:《文學形式:快感編碼與小敘事》(《文藝研究》第一期)、《文學、大概念與日常紋理》(《上海文學》第一期)、《八十年代:話語場域與敘事的轉(zhuǎn)換》(《文學評論》第二期,《新華文摘》第十一期轉(zhuǎn)載)、《經(jīng)驗、理論譜系與新型的可能》(《文藝爭鳴》第十三期)、《文學的潛能》(《人民日報》七月二十三日)。
二〇一一年二三月份之間,南帆發(fā)表了數(shù)篇以“文學批評”為主題的論文:《有擔當才有真批評》(《人民日報》二月十五日)、《批評如何判斷?》(《當代作家評論》第二期)、《文學批評正在關心什么?》(《文藝報》三月三十日)。這一年南帆還發(fā)表了《“跨界”的半徑與圓心——談魯樞元的文學跨界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第二期)、《剩余的細節(jié)》(《當代作家評論》第五期,《新華文摘》第五期轉(zhuǎn)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第十二期轉(zhuǎn)載)。
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散文《馬江半小時》發(fā)表于《人民文學》第六期。
這一年,南帆于一月二十一日當選為“二〇一〇年福建年度人物”,九月二十九日受聘為華僑大學客座教授。論文《八十年代:話語場域與敘事的轉(zhuǎn)換》獲第八屆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獎文章類一等獎。
二〇一二年,五十六歲?;貞浿鄷r代的系列散文在《收獲》連載,這批散文力圖做到往事記憶、個人經(jīng)驗、想象與分析,以及歷史認識的有機交匯。①劉小新:《文學話語的波長——文藝理論家南帆訪談》,《文藝報》2012年11月12日。這六篇散文是《歷史的盲腸》、《饑餓慣性》、《情為何物》、《一記勾拳》、《火車駛過田埂》、《風聲竹林夜》。八月,長篇敘事散文《馬江半小時》由海峽書局出版,后記《古老帝國的負痛掙扎》發(fā)表于《書城》七月號。隨筆《別有池塘一種幽》發(fā)表于《學術評論》第三期。
南帆這一年中發(fā)表的論文有《文學經(jīng)典、審美與文化權力博弈》(《學術月刊》第一期,《新華文摘》第十期轉(zhuǎn)載,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第四期轉(zhuǎn)載)、《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生活》(《江蘇大學學報》第一期)、《歷史話語與文學話語:重組的形式》(《天津社會科學》第三期)、《在歷史的坐標上》(《人民日報》五月二十二日)、《文學公共性:抒情、小說、后現(xiàn)代》(《文藝研究》第七期)、《文學批評的三種需求》(《文藝報》八月二十日)、《文學、現(xiàn)代性與日常生活》(《當代作家評論》第五期)、《歷史的主角與局外人——閱讀格非長篇小說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東吳學術》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