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奇
沈陽師范大學(沈陽 110034)
科教融合研究一般要研究三個問題,一是科教為什么融合,二是科教怎樣融合,三是科教融合有何意義。本文并不對科教為什么融合以及科教怎樣融合進行研究,而是只對科教融合研究的意義,特別是科教融合在高等教育研究與改革視域中的意義進行探討??平倘诤显诟叩冉逃曈蜓芯恐械囊饬x很多,本文著重探討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第一,科教融合對高等教育學體系建構的意義;第二,科教融合對建立一種科學的、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具有重大意義;第三,科教融合對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意義。
科教融合研究對建立系統(tǒng)、全面的高等教育學體系具有重大意義。高等教育現(xiàn)象一般包括高等教育教學現(xiàn)象與科學研究現(xiàn)象兩個方面。因此,高等教育學應是由高等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組成的統(tǒng)一體,其構建也必然要從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兩個視角出發(fā)。
在檢視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學體系后,我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學體系主要囿于高校、教學、課程、學生、教師等研究范疇,較少涉及科學研究。即使涉及到科學研究,仍以高等教育教學為主體,這樣的高等教育學體系必定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學的。
首先我們來分析傳統(tǒng)高等教育學科概念、研究范疇、研究邏輯,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問題。從我國已有的高等教育學代表性概念來看,“高等教育學被認為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的專業(yè)教育”[1];從高等教育學研究范疇來看,中國早期高等教育理論工作者一開始就將“普通教育學科范式”作為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并將普通教育學作為分析高等教育問題,研究高等教育規(guī)律;從高等教育學理論范疇與研究邏輯來看,研究者大多以高校、教育、課程、教師、學生等一般普通教育學理論范疇推演出高等教育學理論范疇。盡管也強調了高等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把科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等內容[2],但仍改變不了傳統(tǒng)高等教育學體系偏重于高等教育教學而忽視科學研究的弊病。
其次,從已出版的代表性高等教育學著作的相關論述來看,已有的有關高等教育學著作(教材)體系大多是從教育學的學科視角來構建高等教育學著作(教材)體系,忽視了科學研究,或沒有將科學研究置于與教育教學同等重要地位進行研究。從改革開放后國內出版的幾部具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學專著(教材)來看,包括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學》[3]、李均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張楚廷的《高等教育學導論》、楊德廣、謝安邦主編的《高等教育學》以及單鷹的《高等教育原理論》等著作。高等教育學著作(教材)體系基本上是普通教育學與高等教育特點的機械疊加,較少有專門篇章論及科學研究。
以科教融合的觀點來重構高等教育學體系就是要將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既要從教育學科視角關注高等教育學科地位、屬性問題,又要重視科學研究對高等教育學體系建構的支撐性作用。
因此,科教融合視角下的高等教育學體系應包括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兩大基本活動范疇,二者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從教師層面來講,教師既要做好科研工作,又應積極參加教育教學活動;從學生層面來講學生既要學好課堂教學知識,又要培養(yǎng)自己的科研能力;從課程設置層面來講,既應涵蓋一般知識,也應啟發(fā)學生去探究知識。
科教融合對建立一種科學的、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具有重大意義??平倘诤涎芯烤褪窃趫?zhí)行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中,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旨在協(xié)調高等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二要素間的協(xié)同融合,服務于高等教育改革。
在現(xiàn)實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中往往存在著教育與科學研究相分立的情況。這種分立大體上可以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從宏觀的高校內部運行管理體制上,一些高校機械的將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人為地割裂開來,造成高??茖W研究與教育教學的“二元分離”,另一則是從高校微觀的教師評價體制上注重教育教學而忽視科學研究的現(xiàn)象,或者是教授“兩套班子”,一套專搞教學,另一套專搞科研。
從高校管理的宏觀層面來看以往高校所實施的高等教育改革大多是從高等教育出發(fā)的,很少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談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即使有科學研究方面的論述也較多是從純科技的角度出發(fā),對高等教育改革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的聯(lián)系較少有提及。
另外,從當前部分高校內部微觀層次的教師評價政策來看,高校教師評價政策要么看重教學,要么注重科研,甚至把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完全對立起來。一方面,有些高校只重教育教學而輕視科學研究。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只看教師的科研成果。
高等教育改革既要注重教育教學又要看到科學研究,在實施高等教育改革的始終,應將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從高校內部管理體制上要實現(xiàn)從“科教分立”走向“科教融合”,另一方面在教師評價層面也力求構筑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評價權重設置的全面均衡。在實施教育改革中,建立一種二者相互融通的機制,為科學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推行提供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
科教融合有助于創(chuàng)新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高校以培養(yǎng)人才為主,“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直是各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中要仔細加以研究的問題。因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早已成為高等教育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大多是在高等教育環(huán)境中形成的。高等教育環(huán)境有兩大基本要素:一是教育教學,二是科學研究。從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兩條路徑出發(fā)創(chuàng)新我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特別是有助于培養(yǎng)一大批科技創(chuàng)造型人才。
在當前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我們大多只是看到了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而忽略了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yǎng)的積極意義。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近代學習歐美,現(xiàn)代照搬前蘇聯(lián),當代既學習前蘇聯(lián)又注重向歐美學習。不管是向注重科學研究的歐美還是向前蘇聯(lián)學習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無非都是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討。由于我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歷來較為注重知識的傳授,缺乏適合近代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文化土壤。已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對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較為欠缺。許多高校甚至認為科學研究是研究生的專利,而對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則莫衷一是。恰恰相反,很多本科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往往能展示出較為驚人的科研能力。
構建科教融合視角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應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的始終融入教學與科研兩大支撐性因素。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實施機構,其人才培養(yǎng)模式自然應包括學生的課程學習以及科學研究兩個方面的因素,從這兩個要素出發(fā)構建起來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才真正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培養(yǎng)。國外如柏林大學的研討制、哈佛大學的習納明、杜克大學的FOCUS、斯坦福大學的導讀制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研討性教學體系的建設,無不是注重從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兩個維度上構建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主要維度,以此設計出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相關制度框架。
[1]肖海濤,殷小平.潘懋元教育口述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2.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學(上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58-159.
[3]潘懋元.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