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的義與利
古董美玩,所見的不只大美大雅,還有大仁大義,把玩骨董的目的,也是因為其能與古人的精神對話,以古物為師。
葉匡政 著名詩人、學(xué)者、文化批評家
有些年頭沒看京味劇了,正在北京衛(wèi)視熱播的《正陽門下》,京味十足,肯定喚起了不少老北京人的胡同記憶。這部劇從1970年末說起,以“北京爺們”韓春明和“北京大妞”蘇萌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橫跨30年,展示了幾代北京人的生活變遷。故事說的雖是大雜院的家長里短,但這些小人物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卻處處透射出時代的影響與印跡。說它是一部平民史詩,并不為過。
由朱亞文扮演的韓春明,顯然是改革30年的幸運兒。這位北京爺們從返城知青起步,當(dāng)工人、被開除、收破爛、搞收藏、倒汽車、開飯店、到做房地產(chǎn),雖然一路總有波折,但因為執(zhí)著和精明,最終還是修成了正果,創(chuàng)辦了私人博物館,成了一個有道義有情懷的收藏家。與朱亞文演對手戲的邊瀟瀟,也將北京妞的軸勁和骨子里的善良演得很真實。
當(dāng)然,老戲骨倪大紅、李光復(fù)在劇中的精彩演出,更是使《正陽門下》的“皇城根味”,變得純正。他們扮演的是兩位隱于胡同深處的傳奇人物,關(guān)大爺是前清遺老,表面木訥世故,實則深藏不露;“破爛侯”則屬家道中落的高人,看起來是走街串巷收破爛的,實際上做的是古董行“喝街”的買賣。
《正陽門下》表面說的是情感糾葛與家長里短,但全劇真正讓人玩味的,卻是背后的收藏之道與做人之道,及收藏所蘊含的人生哲學(xué)。韓春明最初收藏,無非是喜歡古玩,但長期浸淫其間,不免被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精神所感染。在關(guān)大爺、韓春明的這些收藏者眼中,“收”的目的是為了“藏”而不是“賣”,是為了“藏”住這些古董所擁有的歷史血脈、人文精神與學(xué)識性情。收藏又是殘酷的,因為它代表了一個人的修為與道行。一旦個人修為不夠,你承擔(dān)的不僅是打眼的風(fēng)險,還可能變成一個瘋狂而貪婪的逐利者,墜入無底的欲望深淵,甚至變成一個罪犯。
過去古人把古玩稱作“骨董”,所謂“骨”就是指肉腐而骨存的精華,“董”意為明曉,這兩個字的含義就是,通過這些精美的器物,來明曉古人所遺留的精華。古董美玩,所見的不只大美大雅,還有大仁大義,把玩骨董的目的,也是因為其能與古人的精神對話,以古物為師。劇中的關(guān)大爺,活到百歲,對骨董仍興致盎然,就是因為其中隱藏的人生歷練和精神體驗。它不只是得失苦樂那么簡單,而是這些珍藏的古董,已成為關(guān)大爺?shù)葌€人生命和精神的延伸。當(dāng)他們滿懷感激之情鑒賞、把玩這些器物時,感受到的是對歷史和傳統(tǒng)的親近與敬畏。
董其昌曾說過:“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財”。關(guān)大爺、韓春明等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聚道”的收藏古風(fēng),目的并不是為了“聚財”,彰顯的也是收藏之“義”,而不是收藏之“利”。這部劇的故事,大部分是根據(jù)總制片人郝金明的真實經(jīng)歷改編的,他還在劇中扮演蘇萌的大舅。我想,郝金明之所以能從收藏家轉(zhuǎn)向文化產(chǎn)業(yè)投資,與他能明辨收藏的“義”與“利”肯定有些關(guān)聯(lián)。
□ 編輯 羅燕□ 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