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星
(常州大學文法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國家形象概念的三種界定與比較分析
楊明星
(常州大學文法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國家形象可以形成一種難以忽略的力量影響一國的內外政策,因此,對國家形象進行研究就有重要意義。傳播學、歷史文化學和政治學3個學界對于國家形象都有具體的研究和定義,但是皆具有各自的學科側重之處。事實上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概念,形象一旦形成即具有相對獨立性,有自身獨特的運行規(guī)則,這種形諸于外的國家形象可以依國家的利益需要和發(fā)展戰(zhàn)略通過國家的對內對外政策而被主觀塑造。認清國家形象的本質和內涵,構建良好的的國家形象,創(chuàng)造理想的國際環(huán)境,改善對外關系,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至關重要。
國家形象;國家利益;比較分析
“國家形象”是個綜合性概念,不像軍事實力、經濟發(fā)展水平那樣富于實體性,易于測量,但卻能夠將軍事、經濟、文化、價值觀等界囊括其中。形象是一種有豐富內涵的外在表現(xiàn)。盡管國內學界對其定義、性質、功能等有不同層次的界定,然而研究視角和路徑更多借用了符號學、心理學的理論,且多以文化學或傳播學理論為依托,對國家形象的塑造和構建理論研究仍舊處于創(chuàng)建階段。國家形象可以影響國家對內外政策的制訂,同時也成為理論界的新興課題。
(一)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學定義
國際傳播學是較早涉及現(xiàn)代形象學研究的學科,并且已經形成專門性的研究體系,尤其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國際傳播在塑造國家形象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播學者在傳統(tǒng)的反映論基礎上,結合歐洲的形象學 (法文Imagologie)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國際傳播學說,他們認為從一定意義上說,國際傳播就是一個國家形象的傳播,國家形象力取決于國際傳播力,國家形象就是國際傳媒中的形象。
國內的傳播學對國家形象的研究界定目前主要有如下幾種:徐小鴿認為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國在他國新聞媒體的新聞言論報道中所呈現(xiàn)的形象?!保?]李壽源的定義把徐小鴿的范圍擴大了,他認為是 “一個主權國家和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所展示的形狀相貌及國際環(huán)境中的輿論反映”。[2]國家形象不僅僅是呈現(xiàn)的狀態(tài),還包括一個國家的公眾輿論反映。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國際傳播學側重以研究信息的傳播過程研究形象的形成,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別國媒體中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國家形象形成的關鍵是傳播過程,傳播方式和影響范圍直接影響一國形象的塑造。傳播論者是形象學的途徑論者,因為從符號學意義上說形象主要表現(xiàn)在輿論上,或者在專業(yè)領域的圖書資料上,然而更廣泛的是在另一國的媒體新聞上,進而在國人心目中形成關于某國各個領域的印象,塑造了本國看待異國的方式(視角、成見等)。在傳播學者看來,國際形象塑造實際上是以國際形象宣傳為主體的一種跨國政治傳播,遵循傳播學基本規(guī)范,二服務于國際政治利益和社會目的。[3]
(二)國家形象的歷史文化學定義
中國古代的國家形象接近于文化形象,講究文化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核心。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和價值觀,儒家教導各國諸侯王,從塑造良好文化形象入手,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開口便問:“叟不遠千里而來,將可以利吾國?”孟子回答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保?]意為仁義超于國家利益之上,可以給國家?guī)斫^對的利益,“仁義”就是國家的文化形象。三代 (夏商周)至近代,每次王朝更迭,新政權都會努力樹立仁政愛民的形象,對內安撫民心,增強國家凝聚力,對外爭取別國認同,加強政權穩(wěn)定性?!叭柿x”一直是開明的表征,因而古代中國的國家形象是一個講究仁義、愛民的國家文化形象。
西方國家對國家形象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和重視,把威望、榮譽看成是國家的重要利益之一,不惜發(fā)動戰(zhàn)爭去奪取。國家形象伴隨民族國家而生,是國家利益和戰(zhàn)爭的動因之一,當時更多稱之為國家榮譽、威望等。榮譽是國家主題之一,是贏得別國尊重的國家利益。而威望也不僅僅只是伴隨戰(zhàn)爭勝利而來的附屬品,而是為爭取別國認同和贊譽的重要國家利益。修昔底德 (Thucydides)在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就寫到 “在這個生來被接受而不得背叛的帝國里,我們沒有做任何特別有違人性的事情,三項強有力的主題阻止我們這樣做——安全,榮譽和自我利益。而且我們并非是這樣子的第一人,遠遠不是?!保?]
(三)國家形象的政治學定義
國家形象伴隨民族與國家而產生,是國際政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西方對國家形象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它們有與其功能極其相似的 “威望”,威望和國家形象總體上都是別國對該國實力的總體認識與評價?,F(xiàn)代國家對于形象的界定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王朝時代的威望,對威望進行分析與對國家形象的界定有很大關聯(lián)。
早期政治哲學家把威望作為國際沖突的動力之一來界定,威望動機被理解為個人與集體渴望得到公眾對自己卓越的承認,并以此威望本身為目的。修昔底德把對威望的理解與現(xiàn)實主義的安全困境聯(lián)系起來,他認為對于榮譽的錯誤理解如果被當作是一個國家安全的理性評估因素對于這個國家將是危險的?;舨妓?(Hobbes)把威望與權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威望是一種人類對于自己擁有的權力的自負或者虛榮的情緒,并超越于我們所爭議的權力。[6]
王朝時代的威望多用于 “某某君主的尊嚴、榮譽和利益”,一個民族國家是有尊嚴并追求榮譽的,戰(zhàn)爭與沖突多因個人 (往往是君主)或民族沖突而起,所以威望政策更多用于個人和國家,威望與國家安全、國家權力的關系至關重要。威望政治是一種零和游戲,一方所得即另一方所失,“安全困境缺乏威望動機將是無力的,貧乏的”[7]。如果安全相對廉價且普遍,戰(zhàn)爭仍會繼續(xù)。
摩根索 (Morgenthau)認為威望是 “權力的聲譽”,是一國的外交政策尋求為維護或增加權力而顯示它所擁有的權力[8]64,強調別國對本國權力的主觀判斷。摩根索同時指出在霸權時代,別人對我們的認識與我們的實際狀況同樣十分重要,因為我們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其中可能是歪曲的反映)決定了我們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8]6并且威望政策是國際舞臺上權力斗爭的第三個表現(xiàn) (維持現(xiàn)狀政策、帝國主義政策和追求國家聲譽的政策),即顯示權力。
吉爾平把威望看作構成國際體系、進而對國際體系實行統(tǒng)治的5種因素之一,與國內政治中權威的作用具有同等功能。他認為權力是這樣一種 “可能性”,即 “一種社會關系內的行為者將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權威 (或者威望)則是指這樣一種“可能性”,即 “一個具有一定特殊內容的命令將為一定的人群所服從”。簡而言之,吉爾平的威望指的就是國家實力的聲望,是其他國家對一個國家行使其權力的潛力、能力和意愿的看法和認識。[9]
溫特 (Alexander Wendt)的建構主義對威望進行了觀念性的構建。他認為觀念因素比物質實力因素更重要。國家實力是不可化為觀念性因素的,物質性因素本身的意義十分有限,只有通過社會性結構才能對行為體的行為起到有意義的影響[10]24,即,國際體系的文化規(guī)范 (國際法、國際規(guī)則等)決定著權力的物質性而。此種體系結構不僅對行為體的行為產生影響,也塑造了行為體的身份。兩種觀念可以進入身份構建,一種是自我持有的觀念,一種是他者持有的觀念[10]281。可以說溫特從國家身份建構的角度理解威望,把威望政策提高到了國家政治的本體論角度,為威望的認識與建構提供了新的認識方式。
我國現(xiàn)代政治學者主要從綜合國力、國家權力角度來界定國家形象。他們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國綜合國力的外部呈現(xiàn),國家的硬實力是形象的基礎,形象類似于國家的軟實力部分。其中孫有中教授的定義最有代表性,他認為 “國家形象是一國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對該國政治 (包括政府信譽、外交能力和軍事準備等)、經濟 (包括金融實力、財政實力、產品特色、質量與國民收入等)、社會(包括社會凝聚力、安全與穩(wěn)定、國民士氣、民族性格等)、文化 (包括科技實力、教育水平、文化遺產、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與地理 (包括地理環(huán)境、自然資源、人口數(shù)量等)等方面狀況的認識和評價,可分為國內形象和國際形象,兩者之間往往存在很大差異。國家形象在根本上取決于國家的綜合國力,但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國家實際狀況,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保?1]孫有中的定義不僅包含了總體上政治學界對于國家形象的定義,而且還指出了形象本身的最重要的特征:形象可以脫離國家實力,可以被塑造。
本文試圖以上述分析比較為基礎,重新對國家形象進行定義:國家形象是一國內外公眾通過對該國形諸于外的政治、經濟、社會、地理、文化等硬實力與軟實力方面的了解,從而形成的對于該國各個方面的認同和相對穩(wěn)定的總體評價,可分為國內形象和國際形象,國內形象認同是國際形象的基礎,二者不完全等同。國家綜合實力是國家形象的物質基礎,二者不是必然的對應關系,國家形象有很強的獨立性,這種形諸于外的國家形象可依國家的利益需要和發(fā)展戰(zhàn)略主要通過國家的政策變更而被主觀塑造。
以上幾種對于國家形象的不同定義皆有其產生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和學科背景,也各有不同的特點和側重。首先比較中西方歷史學對于國家形象的定義。古代中國講究 “天下大同”的理想,以 “仁義禮智信”為道德規(guī)范,以 “和”為美,而不是賴以武力解決爭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羅素先生曾經說過,如果這個世界上有 “驕傲到不屑打仗”的民族,那就是中國。[12]傳播學者注重傳播過程,如他們的定義所界定的:國家形象主要在傳播過程中形成,是一個國家在別國媒體中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傳播的方式和影響范圍直接影響一國形象的塑造。然而傳播論者的形象概念有很明顯的缺陷,他們只是從形象的傳播中介即通過形象本體與形象之間的形成過程來研究形象的形成和影響,并沒有涉及形象的本源 (包括物質的與精神的)和形象本身的特質。形象必須有社會物質基礎的支撐,即國家形象的顯現(xiàn)主要在媒體中,而媒體中涉及另外一國的情況主要來自于國際新聞,國際新聞主要涉及的是國際政治、經濟等領域方面的資料,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一國的對外政策和國際行動極大影響一國的國家形象,而非傳播途徑本身。正如客體反映主體,主體決定客體,而非中介物決定客體一樣,不是媒體決定一國形象而是一國政策的決定作用,事物的真實映像受媒體的控制作用的程度非常有限。媒體或者真實或者歪曲反映一國政策,由于客觀事實的存在,歪曲的形象不會長久,尤其在信息社會,大量信息不斷涌現(xiàn),歪曲信息只會被剔除,只留下真實的形象。國際傳播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反映正面的國家情況,防止國外媒體對本國情況的歪曲反映和解釋,確保中介媒體傳播途徑的真實性,但是他們沒有涉及到形象的深層物質本源。
政治學者 (綜合國力學者),主要從綜合國力、國家權力角度定義國家形象,指出國家形象是國內和國外公眾對一個國家實力總體的評價和認定,是一個國家的 “軟綜合實力”。形象是具體事物的主觀映象,事物大小、美丑、善惡是產生主觀映象的基礎條件,而國家形象的基礎就是主權國家的綜合國力。從權力角度界定國家形象定義的學者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的各個方面在國際上的綜合反映,涉及到了形象的物質本源。并且他們指出了國家形象的受眾是國內和國外公眾,從而指出了形象塑造的主要過程包括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但該定義的缺陷也比較明顯,首先是限定范圍廣而模糊,不能對形象的特質有很具體的認識。其次,雖然國家形象是綜合國力的代表,但不能簡單的等同于綜合國力,形象一旦形成即具有相對獨立性,有自身獨特的運行規(guī)則。國家形象不完全是國家實力的表現(xiàn),并且與實際情況總是相差很大,夸大或者不足,歪曲或者粉飾,形象只能無限的接近事實而不能成為事實本身。
重新定義國家形象,有助于認識構成國家形象的各種因素及各自的地位,對于國家形象的塑造和政府政治決策有理論上的構建意義。在以和平發(fā)展為主題的當代社會中,國家形象已逐漸成為謀求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認清國家形象的本質和內涵,構建良好的的國家形象,創(chuàng)造理想的國際環(huán)境,改善對外關系,對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至關重要。
【】【】
[1]徐小鴿.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問題 [M]//劉繼南.國際傳播——現(xiàn)代傳播論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27.
[2]李壽源.國際關系與中國外交——大眾傳播的獨特風景線[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305.
[3]田力羽.國家形象的話語塑造:基于社會心理語用學視角[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30—140.
[4]蘭州大學孟子譯注小組.孟子譯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M].北京:中華書局,1960:1.
[5]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1[M].New York:Bantam Books,1960:76.
[6]Thomas Hobbes.Leviathan[M].New York:Dutton,1950:156.
[7]MichaelW Doyle.Ways ofWar and Peace:realism,liberalism,and socialism[M].New York:Norton c,1997:125.
[8][美]漢斯·J·摩根索.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斗爭 [M].徐昕,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9][美]羅伯特·吉爾平.世界政治中的戰(zhàn)爭與變革 [M].武軍,杜建平,松寧,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30.
[10][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M].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 [J].國際論壇,2002(3):14—20.
[12][美]羅素.中國問題 [M].秦悅,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154.
(責任編輯:劉志新)
Three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Image and Their Com parative Analysis
YANG Ming-x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National image can be the immense power to influence a nation'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mage.Communication Theory,Historial Science of Culture and Politics have specific research and definitions of national image,but they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mphasis and features in their fields.Actually national image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ion.Once the national image is formed,it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has unique operating rules.Moreover,a national image could be shaped subjectively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in accordancewith the needs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development.It is essential to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image,to build up a good national image,to create an ide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 as to promot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influence.
national image;national interest;comparative analysis
D81
A
2095—042X(2013)06-0018-03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6.005
2013-09-10
楊明星 (1978—),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國際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