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劍,劉益虹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正處于一個以紙質媒介向電子媒介轉型的時期,這一趨勢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閱讀經驗。從紙質到屏幕,變換的不僅是文本的呈現方式,而且是人的心智和思維方式。在紙質書籍時代,人們在青燈黃卷下低吟苦讀,與這種閱讀經驗相伴的,是咀嚼回味、沉思默想的習性,人類的精神世界通過精細而緩慢的深度閱讀而層層浮現。進入網絡時代后,人們不知疲倦地享受著信息的盛宴,一個以三心二意、蜻蜓點水為特征的淺瀏覽的閱讀方式日漸成為時代的洪流,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似乎一夜之間被淹沒其中,以致于閱讀近年來被提高到一個關乎文明傳承和文化危機的高度,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嚴肅話題,引發(fā)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憂思。
閱讀活動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和文明行為,人類智慧的積累和保存,主要是依靠語言文字并通過圖書載體來完成的,人類想了解并獲取前人智慧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閱讀。文本作為閱讀活動的對象,它的每一次變化都對閱讀行為產生一次沖擊。在當下,所發(fā)生的最顯著的變革就是文本的載體從印刷書籍轉向電子媒介。傳統(tǒng)的閱讀文本主要是印刷型的文字文本,主要有圖書、期刊、報紙等形式。在網絡時代,電子文本攻城略地,飛速發(fā)展,大有取代印刷文本之勢。電子文本組織了聲音、語言、文字等符號形式,以影視圖像為主要載體,通過電影、電視、圖片、動畫、多媒體等形式展現。
當一種媒介在全社會廣泛使用時,它就決定著人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超越了單純的工具論價值。就閱讀而言,印刷文本與電子文本的區(qū)別不僅在于人們的閱讀方式,還影響了人們投入閱讀中的專注程度和沉浸在閱讀中的深入程度,進而影響著閱讀者的心智狀態(tài)。盡管這種介入往往不為人所注意。
印刷文本帶來了深度閱讀。在印刷時代,讀書是一項沉思默想的活動,需要閱讀者進入一種安靜、專注的狀態(tài)之中,“古騰堡發(fā)明的活字印刷喚醒了人們,深度閱讀隨之成為普遍流行的閱讀習慣。在這種閱讀活動中,寂靜是書中含義的一部分,寂靜是讀者思想的一部分?!保?]116因為,讀書活動是一個非自然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要求對單一、靜止目標的關注持續(xù)不變,讀者需要訓練自己的大腦,對自己的注意力施加控制,對周遭其他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盡管早在書籍出現之前很久,許多職業(yè)像狩獵、工匠等都需要從業(yè)者訓練他們的大腦,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讀書過程的不同尋常之處在于,與注意力高度集中相伴的,還有文本解析和含義的解釋活動,讀書時大腦并非無所作為,而是要充分動員,全力運轉。為了接受字詞、思想及情感產生的內部刺激流,閱讀者會讓自己的注意力擺脫外部刺激的干擾,進入一種全神貫注的狀態(tài)。而印刷文本自身的特點有利于這一狀態(tài)的形成。基于印刷術發(fā)展起來的紙質讀物,以線性裝訂為主流,多數出版物通過章節(jié)設置、頁碼標注等方式設定了閱讀順序,這樣,讀者只能按照一定順序,逐頁、逐段、逐行以至逐字閱讀,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在這種循序漸進、心無旁騖的線性閱讀中,一種平心靜氣的閱讀習慣會慢慢形成。
在深度閱讀的專注狀態(tài)中,讀者不僅從文字中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文字能在他的心智中引發(fā)微妙而深層的感應,這正是印刷文本的功能所在。讀者面對白紙黑字,看見的是一些冷靜的抽象符號,閱讀從本質上來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也是一項理性的活動;但同時,它又稟有靈動飛揚、氣韻生動的特性。抽象的文字具有強大的張力,能使得讀者的思維有無限伸展的空間,讀者在凝神專注的狀態(tài)中,從一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緩慢閱讀,會逐漸發(fā)展成為更直觀地整句整段地閱讀,最終可以做到邊看邊思考,這其中的過程就像是突然開啟了一個幻想和自我感覺的空間。讀者能夠在這片空間中感同身受,品味文本的意味,觸動自己的心靈,豐富自己的人性。因此,在印刷時代,閱讀最核心的秘密就在于,讀者的大腦能夠獲得自由思考的空間,能穿透字面,思考文字背后的東西,藉此真正塑造自身的氣質才性。
深度閱讀在網絡時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網絡技術引領人類進入了以視覺符號和形象為主導文化的“讀圖時代”,形成了一種與深度閱讀相對的淺瀏覽的閱讀方式。這種閱讀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互動性強等特點,并且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全面調動讀者的閱讀感官,對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群體具有強大的誘惑力。根據近幾年的國民閱讀調查,網絡閱讀在人數比例和時間上都呈逐年遞增態(tài)勢,與之相應的則是紙質圖書的閱讀率每況愈下,以致于在這聲光電色的時代,已經很少有人有足夠的耐心去逐字逐句地閱讀一本完整的書,甚至一篇好文章了。
與傳統(tǒng)閱讀相比,淺瀏覽所面對的是文字、圖像和聲音糅合的拼盤式內容,是一種不涉及深層意義探究的快餐化閱讀,不能真正深入人心,讀者無法在其中展開自己的聯想和思考,無法深入其中進行抽象的形象思維和演繹推理,而是沉浸在感官娛樂的尋求中,在浮光掠影中產生短暫的快感和持久的浮躁。可以說,這種淺瀏覽最終會使人心智枯竭,心靈生銹。
顯然,千年而下,一代又一代讀書人所形成的氣質心理,在網絡時代已發(fā)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從深閱讀到淺瀏覽這種閱讀狀態(tài)的嬗變,有其內在心理機制的成因,其中的演變蹤跡,可以從注意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三方面加以梳理和闡釋。
在紙質書籍時代,讀書人已經形成了孤獨寧靜、一心一意、全神貫注的智力傳統(tǒng),很容易就會沉浸在一本書或者一篇長文當中。但在網絡時代,這種情形已日漸稀少。如今碎片化閱讀已經占據了大多數人的閱讀時間,以往大塊投入讀書的時間,現在則變成見縫插針似的淺瀏覽。而那些習慣了長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人,普遍表示要找回曾經的閱讀習慣和專注力已經變得非常困難。可以說,今后深度閱讀將會持續(xù)式微,完全有可能變成少數知識精英的專屬活動。而這一切都根源于注意力的分散。注意力是我們一切情感和精神的能量來源,它的喪失將使得我們越來越迷失自己。
導致注意力分散的首要因素是網絡上信息的泛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早在1972年就曾經斷言,信息是需要耗費注意力的,信息的洪流帶來的可能是注意力貧乏的浪潮。在網絡上,信息的洪流奔涌而來,對我們產生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誘惑,我們渴望被淹沒其中,而網絡滿足了這個愿望。網絡帶來的讓人分神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一上網,屏幕上快速傳來的各種信息和刺激會讓我們眼花繚亂,心神不寧,把我們帶回徹頭徹尾的精力分散的狀態(tài)之中。我們在上網時,往往只是不停地搜索,卻不管我們是不是真正了解搜索到的內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正了解我們到底要搜索什么。就像在撓蚊子咬出的包,越撓卻越癢??梢哉f,網絡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只是為了分散人們的注意力。
其次,網絡閱讀所涉及的感官刺激繁多,這與書本閱讀時的專注狀態(tài)截然不同。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曾說:“電子環(huán)境本身以許多方式對圖書和文字的價值構成威脅,聲像和影像是圖書的主要競爭對手,它們極端的干擾使全神貫注和不被打斷的閱讀機會日益減少。[2]”聲像訴諸于聽覺,如即時消息的傳來、新郵件的到達等發(fā)出的聲音,都提醒我們這些事件的發(fā)生。影像則訴諸視覺,在我們暢游網絡時,從我們的視網膜上閃過的有無窮的視覺信號,除了各種文字、圖片和視頻內容,還有彩色文字標出的超鏈接、敬候點擊的虛擬按鈕、等待閱讀和刪除的彈出式廣告和窗口等。除此之外,上網還會訴諸我們的觸覺,我們敲擊鍵盤、點擊鼠標、滾動轉輪的時候,會有通過手和指尖的感覺產生。這樣,在網絡閱讀時,網絡信息會會同時作用于我們大腦中的觸覺皮層、聽覺皮層和視覺皮層,而且這些感官是同時參與活動的。因此,在屏幕上閱讀時間稍久,注意力就開始游移不定,我們會感到心緒不寧,思路不清,過去那種自然而然的深閱讀如今已經成為費力掙扎的苦差事。
再者,網絡閱讀過程中的多任務處理容易導致注意力彌散,使深度閱讀變得困難。網絡閱讀時,大腦需要同時處理各種不同的對象。我們不管什么時候遇到一個網頁鏈接,都得稍作停頓,讓大腦評估一下是否應該打開這個鏈接;同時還要處理目不暇接的感官刺激,持續(xù)不斷地進行協調和決策,從而不得不把注意力從閱讀文本中轉移開來。作為閱讀者,由于大腦的運行速度極快,從閱讀轉向判斷這一智力資源的改變稍縱即逝,我們往往不易察覺。但是,記憶已經表明,這種活動會阻礙我們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停頓動作愈頻繁,阻礙作用就尤為明顯,它會造成有意識思維、甚至潛意識思維的短路,影響我們進行深入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大腦變成了簡單的信號處理器,我們的思想會逐漸散逸,逃離內在的自我,這就犧牲了深度閱讀需要的條件。
因此,在網絡化環(huán)境中閱讀,往往缺乏一種安詳寧靜的氛圍。心理學研究揭示,人在寂靜的狀態(tài)中獨坐,尤其是與大自然親近時,大腦會變得既沉著又敏銳,表現出更強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認知能力。原因在于,在不受外部刺激影響的時候,大腦能夠有效地放松,不需要為處理源源不斷的分神刺激而加重腦力負擔,這種安靜的狀態(tài)有利于對思緒的控制,而學會如何思考就是要學會訓練對思考方法和思考內容加以控制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對于你選擇關注的對象,需要有足夠的意識和了解。因此,在集中注意力這個問題上,如何選擇實在是利害攸關,如果放棄對自己注意力的控制,我們的心智會面臨極大的危險。
在網絡閱讀中,讀者所作出的最大的犧牲就是專注能力的喪失,與這種損失相伴的是記憶能力的衰減,這也是網絡時代深度閱讀式微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人的大腦中有兩種迥然不同的記憶功能: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我們把即時獲取的印象、感覺和念頭作為短期記憶存放,這種記憶通常只能維持幾秒鐘;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所有認識,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學到的,都會以長期記憶的形式保存,它能夠在我們大腦中長久保存,甚至一輩子。腦科學家已經認識到,長期記憶是人們理解和領悟的基礎,存放其中的不只是事實,還有復雜的概念,或者說“圖式”?!拔覀兏叱闹橇χ饕獊碜蚤L期獲得的各種圖式,我們之所以理解自己專業(yè)領域里的相關概念,是因為我們擁有與這些概念密切相關的圖式?!保?]135這些圖式能把零散的信息有序地組織起來,形成知識模式,從而能夠進行深刻而豐富的思維活動。
長期記憶以短期記憶為素材,聯系這兩者的是我們當下的記憶。在當下時刻流入大腦的信息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認知負荷”。認知負荷是我們在每一當下時刻的意識內容,它能把即時信息轉換為長期記憶,進而創(chuàng)建個人的知識儲備,建構概念性的圖式。因此這種轉換的能力至關重要,它決定了我們的精神深度。
在傳統(tǒng)的深度閱讀中,認知負荷是由我們自己控制的。當我們一心一意地專注于紙質文本時,可以通過閱讀節(jié)奏的把握來控制信息的流出,從書本中流出的信息形成了穩(wěn)定的水流。這樣,我們就能夠把所有的或大部分的信息點點滴滴地轉存為長期記憶,形成深刻的認知圖式。這正是深度閱讀得以可能的條件。
而在網絡閱讀中,我們所面對的是許許多多個信息龍頭,每個龍頭都擰到最大,水流噴涌而出,我們應接不暇。當我們從一個龍頭匆匆轉向下一個龍頭時,水流就會溢出認知通道的水管,認知負荷就會超出大腦存儲、處理信息的能力,大部分信息就無法保存,也無暇保存;更嚴重的是,我們所處理的不是從一個來源不斷流出的連貫的水流,而是從不同龍頭流出的混合內容,這些混合信息內容駁雜,與已經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的原有信息難以建立有機聯系,也難以轉變?yōu)槔斫鈭D式。這樣,我們的閱讀能力就會受到嚴重損害,對信息的理解領悟也終會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面。
除了認知負荷的加重會加劇我們的記憶能力的衰減,網絡閱讀時的多任務處理也容易讓人心力不濟,損害記憶力。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了我們的一種經驗:頻頻被打斷會分散人們的思維,消弱人們的記憶力。在網上漫游需要具備一種強度極大的并發(fā)處理多重任務的能力,這會給我們的認知過程增加切換成本。每次轉移注意力,我們的大腦都得進行自我調適,從而消耗腦力資源。我們的連貫思路越復雜,分神造成的切換成本就越大。當當下的記憶達到極限時,把相關信息從無關信息中區(qū)分出來,即把信號從噪音中區(qū)分出來就會變得更加困難,我們就會變成心不在焉的數據消費者,記憶會成為無源之水。因此,比起閱讀充滿超鏈接的電子文本,我們在閱讀紙質圖書的專注狀態(tài)中,領會的更多,記憶的更多,學會的也更多。
長久的網絡閱讀還會導致記憶“外包”的現象。網絡的使用導致我們在生物記憶中保存信息的難度加大;與之相反,網絡的存儲能力則日漸強大。網絡存貯了海量的信息,只需輕輕敲擊鍵盤,所需的信息就可輕松檢索,瞬息可得。這項技術的出現會引起我們對記憶本身看法的改變,那就是網絡很快就會被看成個人記憶的替代物,而不僅僅是補充品,我們的記憶會出現外包的現象。我們會越來越依賴容量巨大的網絡信息存儲,依賴于那易于檢索的人工記憶,哪怕它把我們變成了膚淺的思考者??傊?,當我們把自己的記憶外包給數據庫的時候,我們所失去的不僅是記憶的能力,也是個體的深度和獨特性,還有我們所共享的社會文化的深度和個性。失去了記憶,我們面臨著變成扁平人的危險。
如果說,記憶力是一種沉潛的能力,那么想象力則是一種飛揚的能力。人們常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chuàng)造性。因為想象力是心靈“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自由飛升,它能實現對實在世界的發(fā)現和超越,揭示尋常事物無盡的可能性,開啟被遮蔽的真與美相交融的領域。在網絡時代,人類所獨有的想象力也正在遭受潛移默化的鈍化,這由諸多因素所致,就閱讀而言,主要源于網絡閱讀對象的視覺文化形態(tài)。
借助于電子傳媒,近年來新興的文化競相以視覺形式而出現,如電影、電視、攝影、廣告、體育表演、圖書的插圖化等,像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而且,運用現代影視技術,人們還力圖將一切已經存在的以文字為載體的傳統(tǒng)統(tǒng)統(tǒng)納入光與電的熔爐,重新熔鑄,從而實現人類文化全面視覺化的目標。以至于到處是生動直觀、流光溢彩的圖像,光和影的交匯籠罩了一切。當我們觀看影視作品時,畫面充當了正文,文字則被簡化為若有若無的片言只語,退縮到熒屏的一隅,淪為畫面的附庸和注腳。于是,語言文字的魅力日漸消解,圖像畫面的誘惑越來越強烈,傳統(tǒng)的印刷文本逐漸被新興的視覺文本所取代;與之相應,視覺享受凌越文字閱讀成為人們的新寵。
文字比圖像更抽象,但更能促發(fā)想象力的成長。在傳統(tǒng)閱讀中,文字直接表達概念,讀者無法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和領悟其中的內涵,而只能疏離感官,訴諸理性思維和審美感受能力,將抽象的文字還原為具體的形象,還原為故事情節(jié)、人物面貌、性格命運等,這一認知過程需要想象力的發(fā)揮才有可能。所以,傳統(tǒng)的閱讀是與想象力相伴始終的,在靜默的閱讀中是想象力的自由揮灑。而在視覺文化中,生動直觀的畫面取代了高度抽象的語言文字代碼,畫面符號直接指稱了對象情景,能指與所指就獲得了直觀上的完全相似。正如讓·鮑德里亞所說的,“影像不再能讓人想象現實,因為它就是現實。影像也不再能讓人幻想實在的東西,因為它就是其虛擬的實在”[3]這樣,較之于傳統(tǒng)閱讀,網絡閱讀的對象就是直觀形象的,直接淺白的,對它的接受就可以直接通過視覺活動,而不需要經過文字代碼的解析即可完成。在這一過程中,文字的意涵被深度消解,想象力也隨之失去其用武之地。
就閱讀的過程而言,亦是如此。印刷文本趨于靜態(tài)的存在,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心神是自由舒緩的,他可以隨時停頓下來,擱置書本,對感興趣的每一頁文字甚至一句話,沉吟良久,回味無窮;而電子化閱讀的對象則趨于動態(tài)的存在,畫面在不停變換,讀者的視覺會應接不暇,這就缺乏了想象的時間和心力;即使是閱讀純文字的電子書,讀者也因為不能長久凝視閃爍的熒屏,而感覺需要快速翻閱頁面,以盡快完成閱讀。這樣的閱讀節(jié)奏無論在行動上還是心理上都是快速的、急促的。如果說,在傳統(tǒng)閱讀中,我們是戴著潛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緩緩前行;現在,我們就像一個摩托快艇手,貼著水面疾駛而過。這種快節(jié)奏的閱讀當然不能為想象力的發(fā)揮開啟應有的空間。長此以往,必然會帶來想象力的貧乏和枯萎。
想象力的鈍化意味著人的精神會黏著于實在的層面,無法深入,從而導致思想的平庸,個性風格的單面化;想象力的鈍化也意味著由于缺乏超越性的維度,個體往往無法高屋建瓴,打破禁錮,對宇宙人生、對社會群體產生批判性意識??梢哉f,想象力的缺失最終會導致整個時代精神的低迷。
總之,在網絡化的環(huán)境中,人的心理的各方面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帶來了閱讀的危機,也帶來了人本身的危機,人性被緩慢地侵蝕。微軟公司曾豪言,要在二十年內結束紙媒書的時代。如果這一預言成真,這將是技術的勝利,但絕不是人類的福音。即使這一斷言不會實現,也如海德格爾所言,“技術狂熱”已經帶來了“讓技術遍地生根”的威脅。我們現在正在步入這一階段,技術已經進入了我們靈魂的深處。但我們深信,無論技術如何發(fā)展,就閱讀而言,與人性深契的傳統(tǒng)閱讀是無可替代的,印刷書籍所散發(fā)的油墨馨香、摩挲紙張所帶來的樂趣和美感,是無可替代的。
[1] (美)尼古拉斯·卡爾.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害了我們的大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 (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麥克盧漢如是說:理解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75.
[3] (法)讓·鮑德里亞.完美的罪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