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特征

2013-04-06 09:04曹守亮
關鍵詞:價值體系文化產業(yè)特色

曹守亮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北京100009)

從1986年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戰(zhàn)略構想,再到2011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舉措,當代中國形成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這條發(fā)展道路既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內涵,又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和民族底蘊。長期以來,學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外延探討較多,而對其內涵討論較少,理論色彩不夠濃厚。其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本特征的研究仍然較為薄弱就說明了這一點①2012年7月5日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查閱,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研究論文有659篇,其中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征、本質、內涵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少,僅有:賀才樂、李聞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透視》, 《求索》,2003年第2期;曲慧敏:《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征的思考》,《科學社會主義》,2012年第1期;趙嬡:《淺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克拉瑪依學刊》,2012年第2期;左嘉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研究》,《才智》,2012年第12期,等。由此可見,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征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本文擬對此問題做一探討,以就教方家。

一、一以貫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突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色

早在1940年,毛澤東就提出要建立一個新中國,要“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1]663。這個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從本質上已經規(guī)定了社會主義方向,也就是說,新民主主義文化是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最終歸宿的。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再次確認和規(guī)定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性質和發(fā)展方向?!懊褡宓目茖W的大眾的文化”不僅僅規(guī)定了新民主主義時期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而且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具體形態(tài)和長遠目標。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對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性質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確認,這就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所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稕Q議》指出:“我們總結建國以來三十二年歷史經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把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進一步集中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偉大目標上來?!保?]61在這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以決議的形式把鄧小平在1979年3月提出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加以確認,表明了新中國32年來社會主義的根基和血脈得到了完整的繼承。更為重要的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應僅僅看作一種簡單的歷史經驗總結,還包含著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分析判斷以及對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發(fā)展道路的展望。因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提出以及能否貫徹落實,也就具有了關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意義。在改革開放的發(fā)展道路上,正是由于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盡管也曾遇到過一些曲折和挫折,但都能安然度過、化險為夷,并成為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2000年2月,江澤民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中國共產黨性質的高度探討了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文化的關系,更加突出了先進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事實上已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先進文化看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地位和作用認識的新突破[3]2。顯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根本的也是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其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一方面它規(guī)定、制約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內涵,另一方面它又具備較強的滲透性和影響力,體現于主流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中國建設的核心力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度和實踐程度在相當大的意義上決定了整個社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乃至先進文化的認可程度。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江澤民才強調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基本要求[4]158。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來看,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努力體現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5]271。在這里,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發(fā)展文化的自覺程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關鍵。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根本的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6]119。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zhàn)略任務,這無論對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的認識,還是對于大力推進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首次正式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報告并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逐漸成為共識。

作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個重要步驟,2004年中央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化舉措,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被譽為“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思想理論建設的標志性工程”[7]。這一工程主要發(fā)揮了如下作用:一是加強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二是加強了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和研究;三是建設具有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四是編寫體現當代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政治學、社會學、法學、史學、新聞學和文學等重點學科教材;五是建設一支老中青三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骨干隊伍。[8]從實際效果和經驗總結看,它不僅對于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內的教育、文化建設以及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將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的戰(zhàn)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礎工程”[7]。

盡管60多年來的社會面貌、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均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黨和國家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性質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盡管新中國前后兩個30年的歷史在黨和國家路線、方針和任務上發(fā)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只不過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政治的基本制度、國家核心領導力量、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思想、黨的宗旨和最終奮斗目標等,都沒有變化。這兩個時期都統(tǒng)一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之下,都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9]306。當代文化建設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構建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為基礎的,是對這一實踐的偉大總結。我們不難看出,一部新中國的歷史盡管風起云涌、跌宕起伏,但其中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保持了應有的連續(xù)性、一貫性,一以貫之地存在于這6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和社會建設當中,體現出了社會主義文化鮮明的實踐特色,并且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xù)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創(chuàng)新力。這也在一定意義上表明,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加強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關鍵所在。

二、發(fā)掘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彰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特色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蔓延和深入發(fā)展的形勢下,各個國家和民族間的經濟、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等領域的交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鑒于此,有的學者指出,從理論本質和邏輯規(guī)定性上講,有經濟的全球化,勢必有相應的文化的全球化[10]。有的學者不同意上述觀點,這在學術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應當指出的是,這種所謂的“文化全球化”若基于對落后國家文化的“同化”、“弱化”、“邊緣化”的文化同一化或者說是文化同質化,它無疑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并且對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和巨大的文化沖擊。這種影響和沖擊是在西方文化籠罩或者說是在西方文化占據絕對優(yōu)勢的形勢下進行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很可能在文化上遭遇到無法估量的破壞和顛覆。而從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形勢看,在世界政治的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和西方發(fā)達國家文化滲透戰(zhàn)略加緊實施的同時,發(fā)展中國家“在思想文化領域里構筑防范敵對勢力滲透和顛覆活動的‘堤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極為艱難的”[11]369。具體到中國,這種構筑很顯然不可能從外來文化中找到堅實的基礎,“不可能完全拋棄和完全脫離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自天而降和自外生成”[12]71,而是應該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因為“不扎根于民族和社會生活的土壤,沒有自己民族特色和民族氣派的文化,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的虛妄文化,它可以流行于一時,但不會有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12]71。因此,深層次的交流必然帶來思想文化的碰撞,幾乎所有的國家、民族都面臨著如何保持本國、本民族的特色,如何保持自身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問題。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它的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既“植根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又 “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13]33。2002年11月,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保?]559這表明,民族精神的形成離不開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面臨著經濟全球化沖擊和競爭的形勢下,更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發(fā)掘和傳承。正如有學者所言:“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在積極面對世界的同時,仍將堅持發(fā)揚自己的歷史傳統(tǒng)和民族特點。這是推進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繼續(xù)做出貢獻的正確途徑。”[14]259-260這不只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政策問題,而是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是中華文化在全球化形勢下對西方強勢霸權文化的沖擊所作出的回應。也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對于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凸顯民族特色作出了新探索。2007年10月,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15]27-28。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凸顯民族特色方面具有了操作性較強的舉措,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文化建設理念的成熟和文化自覺意識的覺醒。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在大量引進西方理論話語的同時,忽略或者放棄了中國文化的許多好的傳統(tǒng)和做法。多元繁榮的文化表象下掩蓋著一種潛在的危機,即中國的學術、中國的思想界還有沒有主流學派?近年來這一問題在學術界和思想界日益凸顯,日漸成為一個尖銳而亟待回答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化形態(tài)中,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形態(tài)是主流。自覺地建構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新文化形態(tài),旗幟鮮明地倡導在新形勢下充分借鑒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優(yōu)秀遺產,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中國品格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主流學派,已成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所在。只有真正培育出一個富有民族特色和歷史底蘊的主流學派,一個國家才能夠自主地選擇并堅持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才能抵制其他國家試圖將意識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指導下的政治、經濟模式強加于本國的做法,防范來自內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蝕、破壞或顛覆,從而能夠很好地保護本國人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社會制度,保護文化的民族性,維護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擴大本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16]3。在全球性的文化交互激蕩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展示出了強大持久的生命力,它已經變成今天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不可或缺的積極文化資源。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資源不僅可以包容和培育現代性中的優(yōu)良品質,而且還可能轉化它的價值,消解現代化的負面影響,創(chuàng)造出人類生活的新典范,達成現代性實踐的文化自信與自覺,并進一步對全人類文化的發(fā)展作出獨特貢獻[17]。唯如此,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新形態(tài)才能因扎根于中華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的深厚土壤而變得充滿活力,因繼承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秀史學遺產而具有久遠魅力。只有做到這些,整個中華民族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才會因具有深邃的歷史精神、朝氣蓬勃的文化而贏得應有的地位。

三、正確把握文化產業(yè)化的雙重屬性,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特色

科學認識、正確把握文化產業(yè)化的文化屬性即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產業(yè)屬性即經濟屬性,是繁榮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課題。文化產業(yè)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僅潛移默化地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而且更是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還是中華文化邁出國門、增強中國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文化產業(yè)化的重要性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浪潮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顯。因此,對于文化產業(yè)化的雙重性質應該給予辯證的、科學的認識。

正是從文化產業(yè)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實施重大文化產業(yè)項目帶動戰(zhàn)略,加快文化產業(yè)基地和區(qū)域性特色文化產業(yè)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yè)骨干企業(yè)和戰(zhàn)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15]28。2009年9月,國務院發(fā)布了《文化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強調了文化產業(yè)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的同時,更強調了其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所發(fā)揮“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拉動作用[18]。毋庸諱言,現階段政府決策部門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文化產業(yè)的經濟職能方面,這是正確的,但對文化產業(yè)的文化職能尤其是意識形態(tài)屬性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促進文化產業(yè)化的順利進行,推動文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從文化產業(yè)政策出臺情況看,當前文化產業(yè)在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特殊階段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使命。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推動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這些政策對于我國初步建立文化產業(yè)體系和文化產業(yè)格局,形成拉動國民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又一經濟增長點發(fā)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這些政策本身來看,其著力點是打造中國文化產業(yè)的規(guī)?;a業(yè)化,但對于文化產業(yè)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沒有提上決策者的日程。這對于文化產業(yè)的早期發(fā)展似乎并不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但長遠來看,這不利于文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從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實際狀況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化產品具有較強意識形態(tài)屬性,除具備商品的基本屬性之外,還有傳播思想、價值理念和思想文化的獨特功能。就當前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實際看,人們對文化產業(yè)經濟效益的追逐要遠遠大于對社會效益的關注。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在經歷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建設熱潮之后,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園區(qū)的大纛下,又一輪大規(guī)模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浪潮在推進[19]。因此,在這一關鍵時期,不僅要對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產業(yè)屬性和文化屬性很好地加以規(guī)范和平衡,而且還要更好地發(fā)掘文化產業(yè)的文化屬性和價值功能。也就是說,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教化功能在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中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從國內外文化傳播的角度看,正確把握兩種屬性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不能以追求其商品屬性和經濟功能為唯一目的,而忽視或否認其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精神價值,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其意識形態(tài)屬性而抹殺其商品屬性,兩者共同統(tǒng)一于文化產品的統(tǒng)一體中。在市場經濟中很容易出現,因混淆文化產業(yè)基本理論中“文化”和“經濟”的關系、忽視“物質”與“精神”的區(qū)別、模糊“娛樂”和“審美”的差異的泛產業(yè)化傾向[20]。脫離了人或文化背景的發(fā)展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發(fā)展,照搬照抄別國經驗、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無異于甘愿淪為別人的傀儡。因此,人們應該對現代化的主張和文化全球化的觀點保持足夠的警惕。在當前歷史時期,中國的文化產業(yè)承載著四項重要職能[21]: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著力點;二、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滿足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三、文化能夠促進心靈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和世界的和諧;四、文化對爭取世界對中國的理解與信任、消除偏見和誤解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些職能總起來看,又主要表現為經濟屬性和文化屬性兩大特征,而文化屬性中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又是最為重要和最為關鍵的職能,不可或缺,不可偏廢。

當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通常會由注重硬件、技術、管理層面的建設過渡到注重對文化產業(yè)的軟件、內容乃至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但這種過渡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各方面付出艱辛的努力。時下,盡管已經有不少學者指出了中國發(fā)展過程中GDP主義對發(fā)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危害,但現階段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重點仍是經濟的屬性。“從根本上看,唯GDP傾向是對文化產業(yè)價值和功能的一種誤讀。其致命缺陷是只重視經濟價值,不重視文化價值?;蛘甙呀洕鷥r值、文化價值混為一談,認為經濟效益好,文化價值就一定高,這些看法都不利于文化產業(yè)健康發(fā)展?!保?2]如何平衡好文化產業(yè)的經濟和文化職能,并且在今后的經濟發(fā)展中落實下去,仍是擺在中國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大課題。

四、注重基層、普及大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歸宿

2008年,李長春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要用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以此來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眾化實際上是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充分發(fā)揮教育功能的問題,是“二為”方向的根本體現。這大致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討:

(一)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

新世紀以來,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宣傳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宣部組織專家學者撰寫的《科學發(fā)展觀讀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讀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讀本》等普及讀物應運而生,這些書“進一步實現了理論與群眾‘零距離’的‘面對面’,進一步凸顯了其鮮明的百姓視角、百姓立場、百姓話語、百姓情懷,為開展基層宣講工作提供了得力幫手”[23]。這些讀物在關注民生問題的同時,開始思考有關民生問題的更高層次的價值內涵[24]。 《六個“為什么”——對幾個重大問題的回答》、《劃清“四個重大界限”學習讀本》等讀物吸收了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從理論上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真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fā)展前途,對錯誤思潮進行了積極應對和有理有力的剖析,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人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25]。從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眾化、中國化的有效途徑看,這些讀物無疑是一次有益嘗試,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過程中的又一次飛躍。

為了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相關文化形態(tài)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吸引力,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2004年4月,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理論創(chuàng)新進程,成為凝聚哲學社會科學界力量的橋梁和紐帶,在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推動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方面發(fā)揮出重要的龍頭作用、基礎作用和帶動作用[26]。

盡管當前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面對新形勢、新問題,仍有許多改進工作要做。首先,深入研究和科學普及相結合?,F階段,理論界和學術界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和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把這些成果及時、有效地傳播到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其次,理論宣傳尤其是文化普及要與解決具有全局性、影響深遠的民生問題相結合。最后,宏觀理論闡述與個案實證研究相結合。要運用理論研討、案例分析、典型調研等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成果。

(二)重視國民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眾化中的基礎性地位

大力加強大眾化建設是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內容,也是在未來10年到20年內能否把革命文化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遺產結合起來、繼承下去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所在。

首先,應該充分重視歷史教育在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眾化中的基礎性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教育與以往的歷史教育有了本質的區(qū)別,同時也有了新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撥亂反正在反省以往的教育模式的同時,也丟掉了許多好的傳統(tǒng)。1987年,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談到用中國歷史教育青年的重要性?!斑@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所以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保?7]205-206胡錦濤指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tǒng)。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一貫重視對歷史經驗的借鑒和運用。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更加重視學習歷史知識,更加注重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來教育黨員干部和人民。”[28]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在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中發(fā)展起來的文化,它應當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植根于中國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又兼收并蓄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成果。

其次,從文化傳播和發(fā)展的角度,國民教育的成功與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眾化的關鍵,也是中國賴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和根本保證。一個國家要實現文化的繁榮,就必須注重研究和繼承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1989年3月4日,鄧小平曾經尖銳地指出“十年來,我們的最大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教育發(fā)展不夠”[27]287。1990年,江澤民也指出:“特別是在一段時間里,我們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教育,致使一些青年知識分子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資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受到民族虛無主義的影響?!保?]128-1292004年 5月,胡錦濤指出:“要使廣大未成年人成為對祖國、對人民有用之材,就必須在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保?9]76從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高度,來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眾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所具有的價值,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識的深化。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來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發(fā)展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當代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主流文化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表現形態(tài)與新中國前30年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出了強烈的時代性,但60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中的核心和靈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關鍵所在。只有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實質,才能在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健康發(fā)展方面發(fā)揮應有作用。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瑞芳.黨的三代領導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探索[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3.

[6] 中共中央宣傳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若干理論問題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8.

[7] 李長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06-04(02).

[8] 人民日報記者.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開局良好,穩(wěn)步推進 [N]人民日報,2004-12-31(04).

[9] 朱佳木.中國工業(yè)化與中國當代史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0] 蔡拓.文化的全球化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J].天津社會科學,2001(5):61-67.

[11] 宋志明,吳潛濤.中華民族精神論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2] 李侃.李侃史學隨筆選 [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3]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6.

[14] 瞿林東.中國歷史文化散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1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16] 于炳貴,郝良華.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17] 鄒廣文.現代性語境下的中華文化自覺 [N].光明日報,2009-03-17(11).

[18] 新華社.文化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 [J/OL]. (2009-09-26) [2013-02-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6/content_12114302_5.htm.

[19] 李舫.假如失去歷史,你會不會恐慌?——警惕文物保護背后的地產沖動 [N].人民日報,2010-10-22(17).

[20] 郭國昌.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切忌泛產業(yè)化[N].人民日報,2010-10-22(24).

[21] 嚴雋琪.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N].人民日報,2010-6-30(18).

[22] 祁述裕.正確認識文化產業(yè)的GDP[N].人民日報,2010-11-23(24).

[23] 高麗榮.理論大眾化的精品力作基層宣講的重要幫手 [J].求是,2010(13):62.

[24] 衣俊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生視角 [J].求是,2010(13):58-59.

[25] 韓震,吳玉軍.在重大界限上始終保持立場堅定和頭腦清醒——讀《劃清“四個重大界限”學習讀本》[N].光明日報,2010-08-24(02).

[26] 戶華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基礎工程 [N].光明日報,2010-10-16(01).

[27]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8] 人民日報記者.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進一步認識把握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增強推進改革發(fā)展的自覺性主動性 [N].人民日報,2003-11-26(要聞).

[2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價值體系文化產業(yè)特色
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研究
特色種植促增收
中醫(yī)的特色
《青花瓷藝術品價值體系建構》摘要
完美的特色黨建
文化產業(yè)空心化隱優(yōu)
文化產業(yè)
文化產業(yè)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青少年
關于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