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秦川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西安710003)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以鼻塞流涕為主癥[1]。從2008年至2011年期間,筆者采用益氣活血通竅法治療該病83例,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患者均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xué)》[2](田勇泉.第7版全國高等醫(yī)學(xué)院校教材)中慢性鼻炎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83例均為門診患者,男36例,女47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55歲,其中15~19歲35例,20~55歲48例;病程最短為2個月,最長超過7年。主要表現(xiàn)為鼻塞(交替或持續(xù))、流涕(清或濁涕),常伴有頭脹頭痛、嗅覺差及耳鳴、耳閉。??茩z查:單純性鼻炎見鼻黏膜及鼻甲充血腫脹,鼻道有黏性分泌物;肥厚性鼻炎見鼻甲黏膜肥大色黯,表面不光滑,如桑椹狀。其中單純性鼻炎52例,肥厚性鼻炎31例。
治療方法 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chǔ)方。方劑組成:黃芪20g,黨參、白術(shù)、陳皮、川芎、赤芍、香附、菖蒲、辛夷(包煎)、升麻各10g,蒼耳子8g,柴胡6g。隨癥加減:鼻涕黃黏稠者,加梔子、黃芩、蒲公英等以清熱解毒;流粘涕者,加茯苓、薏苡仁、訶子等以除濕祛涕;頭脹痛者,加白芷、藁本、路路通等以疏經(jīng)止痛;鼻黏膜腫脹、色暗紅者,加葛根、丹皮、丹參等以行氣化瘀;有桑椹狀鼻甲者,加桃仁、紅花、三棱等以活血祛瘀。每日1劑,水煎400mL,早晚分服,7劑為1個療程。婦女經(jīng)期停服1療程,并囑患者適量運動,避免鼻部受各種刺激。
療效標(biāo)準(zhǔn) 臨床治愈:鼻塞、流涕、頭脹痛等癥狀消失,嗅覺恢復(fù)正常,??茩z查:鼻黏膜充血腫脹明顯減輕,中、下鼻甲無明顯充血、腫大;有效:鼻塞、流涕、頭脹痛等癥狀明顯減輕,??茩z查:鼻黏膜充血腫脹減輕,中、下鼻甲充血、腫大明顯減輕;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用藥最短21d,最長58d,平均為32d。
治療結(jié)果 使用本方治療患者83例,治愈39例,好轉(zhuǎn)3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8%。
典型病例 趙某,男,28歲,公務(wù)員。今年10 月來院初診。主訴為反復(fù)鼻塞5年余,伴流白涕。5 年來因受涼等引起鼻塞,呈交替性,流白粘涕,頭脹,鼻音重,遇冷則重,曾自服西藥、中成藥(藥名不詳)后癥狀緩解,但時輕時重,反復(fù)發(fā)作。近1月來,又因受涼,上述癥狀加重。納差,眠可,大便溏。既往體弱。查體:全身一般情況可,面色無華,形體略瘦,舌淡紅、苔白,脈弱。??茩z查:鼻黏膜慢性充血腫脹,中、下甲腫脹明顯,色暗紅,稍肥厚,鼻道有較多白色粘性分泌物。中醫(yī)診斷:鼻窒,證屬氣虛血瘀。治宜益氣活血,化瘀通竅兼除涕。西醫(yī)診斷:慢性鼻炎。處方:黃芪20g,葛根12g,黨參、白術(shù)、川芎、升麻、陳皮、茯苓、白芷、辛夷(包煎)、香附各10g,蒼耳子8g,薄荷(后下)6g。7劑,每日1劑,水煎400mL,早晚分服。二診,患者述:鼻塞白天輕,夜間明顯,流涕量明顯減少,頭脹、鼻音減輕,大便已成形。??茩z查:鼻黏膜腫脹減輕,中、下甲變小,鼻道少量黏性分泌物。上方去白芷,加丹參、路路通各10g,再服7劑。三診,患者述服完藥后,鼻塞白天無,夜間偶有,不流涕,無頭脹及鼻音,大便調(diào)。專科檢查:鼻腔無異常。上方去葛根、蒼耳子、丹參,加當(dāng)歸、甘草各10g,再服7劑則愈。3月后隨訪,未見復(fù)發(fā)。
討 論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多由急性鼻炎反復(fù)發(fā)作或經(jīng)久不愈,或受鄰近器官炎癥波及等原因引起。分為:①單純性鼻炎(呈交替性、間歇性鼻塞,鼻黏膜慢性充血腫脹,鼻道有黏性分泌物);②肥厚性鼻炎(呈持續(xù)性鼻塞,鼻甲黏膜肥厚,表面不光滑,如桑椹狀)。治療以鼻腔內(nèi)使用激素為主,鼻甲肥厚者多采用手術(shù)治療。
慢性鼻炎屬于祖國醫(yī)學(xué)“鼻窒”的范疇。祖國醫(yī)學(xué)認(rèn)為鼻窒多為正氣虛,邪未清所致,其病機與肺、脾二臟功能失調(diào)及氣滯血瘀有關(guān)。因鼻為肺之竅,肺和則鼻竅通利,若肺氣虛弱,衛(wèi)氣不固,外邪易犯肺衛(wèi),肺氣失去清肅功能,以致邪滯鼻竅鼻塞不通;而脾氣虛弱,運化不健,失去升清降濁之職,濕濁滯留鼻竅,壅阻脈絡(luò),氣血運行不暢也致鼻塞不通。故外邪內(nèi)傷均可致肺脾氣虛,邪滯鼻竅,邪毒久留,血瘀鼻竅,氣滯血瘀,從而使鼻黏膜及鼻甲腫脹,鼻塞不通,重者鼻甲呈桑椹狀。中醫(yī)治法宜益氣活血,化瘀通竅,祛風(fēng)除濕[3]。筆者在補中益氣湯基礎(chǔ)上,去甘草、當(dāng)歸,增加了菖蒲、辛夷、蒼耳子、香附、川芎、赤芍等藥物為自擬方,以加強行滯化瘀、祛風(fēng)除濕、化濁通竅的功能,并隨癥加減,靈活運用。方中黃芪、黨參健脾補中,益衛(wèi)固表;白術(shù)、陳皮、香附健脾理氣,除濕利鼻;菖蒲、辛夷、蒼耳子祛風(fēng)透達,通利鼻竅;川芎、赤芍行氣祛瘀,疏通血脈;升麻、柴胡升舉陽氣,清熱解毒,引藥上行[4,5]。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活血化瘀、升陽通竅、祛風(fēng)除濕之功效,臨床療效可靠。
[1] 熊大經(jīng).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xué)[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115-119.
[2] 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xu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8-61.
[3] 劉愛伍,郭浩生.鼻炎湯加味治療慢性鼻炎120 例[J].河北中醫(yī),2011,33(4):533.
[4] 王立茹.鼻咽合劑不同劑型治療慢性鼻炎咽炎療效比對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2,33(6):702-703.
[5] 任金龍.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慢性鼻炎[J].中國民間療法,2009,17(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