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賠錢減刑的價值危機及其消解

2013-04-08 11:08:52肖敏西南石油大學文法學院四川成都610500
關鍵詞:犯罪人刑罰刑法

肖敏,西南石油大學文法學院,四川成都610500

近年來,刑事和解的引入與適用是我國司法改革探索中的一項重要議題,但其在具體事案中的運用卻備受物議,如轟動一時的胡斌案、孫偉銘案中加害方通過履行賠償義務而獲從輕處罰,觸發(fā)“以錢買刑”或“以錢買命”之風論。筆者認為,刑事和解仍處試水階段,賠錢減刑的適用范圍、運作模式及協調配套機制尚未完善,確易突顯其負面效應。為消弭公眾的疑慮與擔憂,維護司法的公正性與權威性,有必要探究賠錢減刑的合理性根據,并采取應對措施克服其不良影響,以期對司法實務有所助益。

一、賠錢減刑的價值危機

當下,賠錢減刑在我國司法實務中日趨廣泛運用激起社會公眾的普遍詰難,面臨著合理性的價值危機,而對其抨擊的主要理由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危機之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之悖離

啟蒙時代以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為思想家和學者們所推崇和倡揚,如啟蒙思想巨擘洛克曾謂:“法律不能因特殊情勢而改變,不論是對于窮人還是富人,不論是對于皇帝寵兒還是鄉(xiāng)下平民,都應當適用同一法律規(guī)則?!保?]53而法國學者皮埃爾·勒魯深刻指出:“今天每個人的生命和財產不僅僅在物質上受到法律的保護,而且認為鎮(zhèn)壓犯罪行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司法一律平等地注視著每個人,并不因為他富有而不受懲處,也并不因為他窮困而判以重刑?!保?]35英國憲法學者戴雪則提出,“在英格蘭四境內,不但無一人在法律之上;而且每一人,不論為貴為賤,為富為貧,須受命于國內所有普通法律?!保?]237時至今日,該理念已逐漸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也為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和法律所體認。我國刑法明確規(guī)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即刑法平等地適用于一切實施犯罪的人,不因犯罪人的身份、性別、教育程度、財產狀況、社會地位等不同而有所區(qū)別。但賠錢減刑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之理念,呈現出一個未免有點殘酷的客觀事實,即犯罪人適用刑罰的輕重受其自身或家庭財產多寡之制約,社會底層人士因賠償能力匱乏,承受重刑的概率大幅增加,而家庭富裕者可借助“金錢魔力”減免懲罰,正如有學者批評道,“擁有經濟實力得以‘消化’刑罰的人自然可以得到被害人的‘寬恕’和‘諒解’,而且這種可獲得的物質利益與‘寬恕’和‘諒解’的程度呈正比,而與加害人受到刑罰的可能性以及刑罰的嚴厲程度構成反比關系?!保?]

(二)危機之二:國家刑罰權及刑罰功能之減損

自遠古以來,人類一直以群居共同體方式得以存活和延續(xù),“沒有人是孤島,沒有人能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小片,主體的一部分”[5]99,個人無法如同魯濱遜那樣生活,需顧及他人之利益與需求,最低限度也得維持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社會秩序,即安全,如果沒有安全,人類就難以為繼[6]89。而這種安全秩序作為人類社會的公共利益,是不能被個體私自切割和讓渡的。除了少數側重私人利益的自訴案件,立法者賦權被害人。自由取舍,被害人自可接受賠償與犯罪人進行和解。而絕大多數刑案則體現了個體對社會安全秩序的破壞或威脅,“刑法中的‘真相’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個人利益沖突問題;因為它是關于過去發(fā)生的具有道德可責性行為的真相問題,就是說,它是單個公民與作為一個整體的群體之間的沖突”[7]2。被害人因賠償而同意輕判犯罪人的實質是綁架公意,以個人名義放棄其無權處分的公共利益部分。意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里亞旗幟鮮明反對個人的寬恕:“有些人免受刑罰是因為受害者方面對于輕微犯罪表示寬大為懷,這種做法是符合仁慈和人道的,但卻是違背公共福利的。受害的公民個人可以寬免侵害者的賠償,然而他難道也可以通過他的寬恕同樣取消必要的鑒戒嗎?使罪犯受到懲罰的權利并不屬于某個人,而屬于全體公民,或屬于君主。某個人只能放棄他那份權利,但不能取消他人的權利?!保?]68此外,有學者也指出,“破財免災”會動搖民眾固有的“因果報應”、“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等觀念,降低刑罰在民眾心中所固有的威懾力[9]。而犯罪人以金錢換取從寬處罰后,不免心存僥幸,期望以后再通過類似途徑,逃避應受處罰,難以吸取教訓而形成守法型人格。在此,刑罰的特殊預防功能被嚴重弱化[10]。

(三)危機之三:司法權威及司法公信力弱

現代法治國家中,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依據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11]193。時下,日漸勃興的刑事和解常常被公眾詮釋為“以錢買刑”,固然不乏誤讀成分,但金錢與刑罰的直接勾連關系確易激發(fā)公眾的不平感與相對剝奪感,隱匿于這種猜忌與擔憂背后的場景則是轉型時期我國日益分化的利益格局,貧富懸殊的鴻溝不斷擴展,相當一部分競爭失利者及其后裔生存環(huán)境持續(xù)惡化,為獲取最基本的生存資源,部分弱勢群體被迫鋌而走險,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再加上司法環(huán)境也不盡如人意,司法獨立命脈受制于地方財政和地方人事,司法腐敗屢見不鮮,司法公信力嚴重滑坡。如此情境下,一味強調犯罪賠償反而誘發(fā)負面影響,當金錢和減刑發(fā)生聯動效應時,本已對社會貧富懸殊存有諸多怨氣的民眾無法接受財富多寡而導致刑罰不同,甚至“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司法機關,對司法公正抱持懷疑態(tài)度,“官方法律與老百姓的正義感之間的差距也就愈大。在老百姓的眼中……法律或是權貴們運用的魔術箱”[12]191。“賠錢減刑”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功利正義與恢復正義,但其卻不能體現報應正義,達不到三者之間的平衡,所以就無法體現司法正義和司法公正[13]。故而,賠錢減刑極有可能削弱公眾對法律的認同感,導致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遵從大打折扣。

二、賠償減刑的正當性根據

賠錢減刑的合理性面臨種種諮質,而這些詰問無一不緊扣著金錢和正義的關聯問題,是否因個體財富多少而違背法律的平等性,進而減損國家刑罰權與削弱司法權威性,但經深入研析后,我們發(fā)現,賠錢減刑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自有其存在的正當性根據。

(一)賠償減刑的社會學根據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在詮釋和解讀社會本質和真相時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在他看來,社會資本是以社會義務組成的,這種資本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14]191。美國學者林南則進一步將其細化為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個人資源是個體所擁有的資源,可以包括物質和符號的所有權。社會資源是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取的資源。由于社會聯系的延伸性和多樣性,個人有不同的社會資源[15]20。由此可知,社會資本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個體所能運用的全部經濟資源,而社會資本的獲取路徑亦深受人際交往方式的制約。我國至今仍未完全脫離費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鄉(xiāng)土社會范式,這種強大的習俗慣性裹挾著人們的行為交往方式,即使在人口稠密且流動性極強的現代都市中,基本仍是以家庭為中心的關系網絡模式。具體到賠錢減刑問題,犯罪者個體雖不具備賠償能力,但他能從周圍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汲取到一定的社會資源,賠付給被害人以減輕被害人所蒙受的損失,這種行動者通過她或他的社會網絡連接的資源代表了自我資源的全集[15]43。因此,犯罪人在自身財力資源匱乏情形下,竭盡全力援用一切社會資源進行賠償,足以顯示其為彌補被害人損失而付出的努力,無論犯罪人是基于何種動機(如畏懼、悔悟等),這種積極彌補損失的態(tài)度是值得肯認的。況且與那種自身無力賠償又惰于運用一切社會資源來彌補損失者相比,客觀上確實效果更佳,至少可紓解被害人的經濟困境,一定程度撫慰被害方的精神創(chuàng)傷,宣泄其怨恨情緒,削弱其報復情感,有利于恢復被犯罪行為所破壞的社會關系。

(二)賠錢減刑的經濟學根據

從經濟學視角而言,理性人實施行為時均有成本和收益之利弊考量,而行為人實施犯罪時,也不能例外,惟有當預期收益超過其預期成本才實施犯罪。其收益是來自犯罪行為的各種不同的有形(在金錢獲得性犯罪中)或無形(在所謂的情欲性犯罪中)的滿足。而其成本包括各種不同的現金支出(購置槍支、盜竊工具、面罩等)、罪犯時間的機會成本和刑事處罰的預期成本[16]36。同樣,“只要刑罰所帶來的惡果大于犯罪所帶來的好處,刑罰就會收到它的效果”[8]50,刑罰制度也是通過設置相應的懲罰措施剝奪犯罪人的利益,使其明白犯罪是得不償失的,威懾罪犯或他人不敢再實施犯罪行為。而“補償應當和懲罰一樣,與犯罪形影相隨。如果對犯罪只適用懲罰,而不采用補償措施,那么盡管許多犯罪受到懲罰,但很多證據表明,懲罰的效力甚微。并且,必然給社會增加大量的令人吃驚的負擔[17]332。我國刑事立法雖明文規(guī)定犯罪賠償,但囿于現實種種因素,司法空判現象嚴重,犯罪賠償執(zhí)行效果堪憂,一紙判決常淪為難以兌現的空頭支票。面對如此困境,為調動犯罪人賠償的積極性,有效彌補被害人的損失,我國法院業(yè)已出臺一系列關涉此問題的司法性規(guī)范文件,如《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wěn)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關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試行)》等均有犯罪賠償可獲從寬處理的規(guī)定,這些無疑都是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原則在刑罰領域的具體運用,犯罪人利害計算后發(fā)現若自己切實履行賠償義務,有機會獲得刑罰從寬處理,即付出金錢成本,有可能獲得人身自由甚至生命的效益,兩相權衡下,自然是生命和自由價更高,必然會窮盡一切方法和手段包括動用自己所有社會資源來進行賠償。另外,從外部經濟效益而言,被告人通過賠償認罪和被害人達成重疊共識,案件得以迅速審結,降低了司法運行成本,并且賠償協議的較高履行率可避免當事人因不服判決而纏訟、累訟等耗費司法資源的行徑。

(三)賠錢減刑的刑法學根據

縱觀域外刑事立法,不難覓到有關賠錢減刑之規(guī)定,如德國刑法典第46條明確規(guī)定了行為人與被害人和解、損害賠償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瑞士刑法第46條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行為人真切表示痛悔,特別在可能期待之范圍內,賠償所造成之損失,法官可減輕刑罰。而法國刑法、意大利刑法、泰國刑法、奧地利刑法、西班牙刑法、中國臺灣刑法等都規(guī)定法官在刑事裁量時應考慮犯罪人罪后情節(jié)或罪后態(tài)度,而犯罪賠償通常也被視為罪后情節(jié)或罪后態(tài)度的表現之一。值得究問的是,域外刑事立法采納賠錢減刑的刑法學理據何在?重新踏勘近代刑法思想脈絡,答案便昭然若揭了。啟蒙思想家貝卡里亞首先在《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宣稱需厘清宗教與法律的界限,巧妙否定了以往懲罰思想犯的刑罰模式,而費爾巴哈則進一步提出科處刑罰應以行為為基準而非行為者本身,將犯罪予以客觀化、定型化[18]122。而后,“犯罪是行為”之理念經由刑事古典學派學者們薪火相傳的論述、詮釋和宣傳,業(yè)已成為近代刑法理論的基本命題。不過,19世紀以來,刑法古典學派拙于應對風起云涌的犯罪浪潮,尤其是無法合理解釋累犯、常習犯、少年犯等問題,故注重人身危險性的刑事實證學派登上歷史舞臺,但行為者人格難以測定,恐有泛化侵權之危險。因此,發(fā)展至今,現代各國刑事立法的基本立場是取兩學派之長并予以整合,根據“犯罪是行為”的意涵和基設,刑法不會直接懲罰犯罪者,但犯罪行為畢竟是行為主體人格態(tài)度的現實化和客觀化,故凡是能夠說明行為人的人格態(tài)度的罪后情節(jié)如自首、立功幾無一不是各國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從寬情節(jié),正如有學者所言,“犯罪之后產生的刑罰減免等從寬評價,基本上是以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的變革為評價標準的?!保?9]而賠錢減刑作為罪后情節(jié),可清晰印證犯罪人的人格態(tài)度,表明其愿意悔改和挽回損失,也即其與社會所保護的基本價值對立態(tài)度并不堅決,容易改造和再度社會化,故法官在刑罰裁量時應考慮這類表明犯罪者良性人格態(tài)度的情節(jié)。

三、賠錢減刑的完善路徑

如前文所述,經由多維視角考察,賠錢減刑具有合理性,因此通過司法輕緩化舉措鼓勵犯罪人賠償,有其實際價值和意義。但若只著眼于單純追求金錢賠償而忽略其他因素,反易凸顯了賠錢減刑的負面效應,故應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完善。

(一)明確法律依據

“刑法實施的低效率與刑法條文欠缺明確性不無關系的”[7]117,犯罪者承擔賠償責任僅僅是一句簡短的法律宣告,指導性多于操作性,具體實施內容零碎地散見于一些司法規(guī)范文件中,卻也是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片斷式診治,缺乏全局性規(guī)劃和應對。法律在賠錢減刑的涉案范圍、適用對象、適用階段等問題上的沉默,無疑是誘發(fā)此類案件量刑失衡的首要因素。而統(tǒng)一司法指南和裁判尺度的闕如,無疑又極大擴展了法官審理該類案件的自由裁量空間,容易助長法官不當使用或濫用自由裁量權之風,更有甚者,少數法官冠冕堂皇地打著自由裁量之名號,私底下進行暗箱操作或幕后交易之勾當,導致裁決不公,進而誘發(fā)輿情激憤。為安撫社會民眾的焦慮情緒,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遏制量刑失衡,實現司法公正,現當務之急,應將賠錢減刑這類酌定情節(jié)予以法定化和規(guī)范化,并以刑法修正案模式表達出來。

(二)限定涉案范圍

犯罪賠償與量刑輕重的聯動作用須在限定框架內運行基本上是我國絕大多數學者的共識,如高銘暄教授認為,僅僅是對量刑及民事賠償部分進行協商而不是就犯罪人所犯罪行的性質部分進行討價還價,并將其限制在可能判處三年以下的輕微刑事案件之中,就不會影響刑法價值的實現[20]10。而王利榮教授則提出,“涉及人身損害的犯罪不都是重罪名,重罪名案件中也有危害程度輕的情形,對于其中法定刑較低的輕罪類型或應判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犯罪,行為人真誠賠付且大部或全部修復犯罪損害,取得被害人諒解的,免刑甚至非犯罪化處理均無不當?!保?1]筆者基本贊成上述學者的觀點,即賠錢減刑只適用于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輕微刑事案件。對輕微刑事案件適用“賠錢減刑”,符合社會最基本的正義價值觀,能為普通民眾所接受或容忍,不易激發(fā)洶涌民憤。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治安和人民群眾利益的犯罪則不能適用“賠錢減刑”,其緣由在于,從社會危害性而言,這類犯罪不僅直接侵損了被害人的利益,還嚴重侵害或威脅了社會公共利益,若采用賠錢減刑,則會削弱甚至摧毀社會的公平正義理念;從國家立場出發(fā),重大刑事犯罪適用賠錢減刑會翦弱國家刑罰權,國家代表著公共利益,堅守刑罰權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正如馬克思所言:“公眾懲罰是用國家理性去消除罪行,因此,它是國家的權利,但是,它既然是國家的權利,國家就不能把它轉讓給私人,正如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良心讓給別人一樣”。[22]277由此可見,限定賠錢減刑的涉案范圍,正是紓解國家刑罰權減損和司法公信力滑坡的一劑良藥。

(三)尊重被害人意愿

隨著被害人法律地位的提升,尊重和關注被害人意愿成為刑事和解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刑事和解過程中,被害人態(tài)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被告人罪后所呈現的咎省行為若不能打動被害方并獲其接受和諒解,則對量刑影響甚微。對受害者而言,“與其說賠償具有金錢方面的意義,不如說他們更重視賠償是代表國家和社會的法庭以及罪犯本人承認他作為人的價值的表示。受害者非常重視由法庭宣布:作案人傷害了受害者,必須支付賠償。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司法體系對自己的尊重和承認?!保?3]847因此,適用賠錢減刑時,應尊重被害人意愿,突顯被害人諒解因素,即寬恕加害人與否均是被害人的自我抉擇,并無其他不良因素干擾。當然,為排除加害方可能對被害人實施威逼利誘等不當行為,法官還需從程序上進一步審核被害人諒解的真實性與自主性。同時,尊重被害人意愿還體現為法官對被害人訴求的重視與采納,尤其是被害人有關量刑方面的主張,具體可參酌英美法系國家盛行的被害人影響陳述制度,即由被害人以書面方式提出量刑建議,對被告人適用何種主刑及其幅度、是否適用附加刑以及刑罰執(zhí)行方式等表達自己的觀點及提出相應的理據,法官透過此途徑獲得新的量刑信息,進一步了解犯罪行為對被害人生活造成的沖擊程度,對量刑問題作出全面權衡與評估,有利于實現量刑的精確性和公正性。

(四)拓展適用階段

目前,賠錢減刑僅活躍于起訴階段和審判階段,卻在刑罰執(zhí)行階段銷聲匿跡。刑罰執(zhí)行階段雖有減刑之規(guī)定,但減刑條件是指罪犯確有立功或悔改表現,從一般觀念而言,賠償被害人損失是罪犯應盡之義務,無法提升至立功高度,且對于何謂立功,現行法律也有明文規(guī)定,而悔改意涵較為寬泛,主要體現為罪犯認罪伏法和完成生產任務,似乎也與犯罪賠償相距甚遠,無甚關聯。筆者認為,賠錢減刑中的減刑與刑罰執(zhí)行中的減刑在本原上是一脈相承的,是對隸屬不同階段犯罪人的獎勵措施,只不過,在刑罰執(zhí)行階段中未能提及犯罪賠償可作為悔改表現之一,未免有所缺漏,因為根據我國監(jiān)獄法規(guī)定,參加勞動改造的罪犯有獲得報酬的權利,應該能夠用勞動報酬賠償被害人部分或全部損失,且當罪犯被判處非監(jiān)禁刑時,并未完全喪失人身自由,仍可從事一定的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當然也有收入來源予以利益還原,由此可知,罪犯在刑罰執(zhí)行階段是具有賠償能力的,并且罪犯在服刑期間努力履行賠償責任,強有力地傳達了其悔罪信號,表明勞動改造效果甚好,對其予以減刑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打通犯罪賠償在審判階段和執(zhí)行階段的區(qū)隔,將賠錢減刑拓展至刑罰執(zhí)行階段,有利于減刑整體的平衡性與合理性,也是合符司法正義之旨趣的。

(五)構建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

世所公認,現代國家或政府存在的惟一目的是保護全體公民的基本人權,社會必須建立個人可訴諸的補救體系,在他們的權利受到損害時獲得應有的賠償[24]4。因此,透過各種渠道保障被害人權利是現代國家或政府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如新西蘭、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qū)紛紛建置了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順應保護人權的世界潮流,參酌域外法律制度,立足國情,汲取局部試點經驗,構建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是當下刻不容緩的司法要務之一。通過該制度的構建,不但可給予被害人人文關懷和社會救濟,平息被害人的報復怒火,抑制其惡逆變?yōu)榧雍θ?,減少新一輪犯罪的誘發(fā)因素,而且可有效遏防被害人因擔憂無法獲得賠償而違心地與加害人做某些讓步和妥協。此外,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作為賠錢減刑的重要保障機制,可防范賠錢減刑成為富人之禁臠,滅拂民眾心中權錢交易之陰霾,全面提升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有利于塑造司法公正的形象。

四、結語

賠錢減刑,一個并不輕松的話題,司法實務的廣泛采用和公眾的普遍質疑業(yè)已形成鮮明反差。平心而論,司法界允納該模式,呈現其工具理性的一面,即從功利層面來應對犯罪賠償執(zhí)行率低下之困境,“在法律上,實用性永遠會被考慮在內,但這種考慮并非法律的首要目的”[25]4,工具理性不能割裂價值理性獨立存在,畢竟,“司法制度的職能是分配與維護社會認為是正確的價值的分派。這種分派,被賦予一種正義感,就是通常所謂的正義”[26]19,正義無法簡單化約為金錢,在人類漫長歷史逐漸形成的價值譜系中,人的尊嚴和社會認同也是彌足珍貴的。在當下中國,社會公眾的呼吁折射著最質樸的正義價值觀,要消解賠錢減刑所面臨的價值危機,當下可取路徑是構建和完善相關配套運行機制,達致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實現被害人個體權益與社會利益的有機統(tǒng)一,使正義最終得酬。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法)皮埃爾·勒魯:《論平等》,王允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3](英)戴雪:《英憲精義》,雷賓南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張書琴:《理性對待刑事和解》,載《河北法學》2007年第3期。

[5](美)喬納森·海特:《象與騎象人》,李靜瑤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6](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功利主義》,葉建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卜思天·M.儒攀基奇:《刑法——刑罰理念批判》,何彗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8](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9]宋高初:《當代中國刑事糾紛處理過程中的“破財免災”現象評析》,載《法學評論》2010年第4期。

[10]袁宏山:《論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中使用刑事和解所面臨的沖突及其消解》,載《山東警察學報》2011年第3期。

[11](英)弗·培根:《培根論說文集》,水天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12](美)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吳玉章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13]吳立志:《對黃巖帕薩特輾壓老人致死案定罪量刑的思考— —兼論賠錢減刑》,載《政法論叢》2007年第5期。

[14](法)布爾迪爾:《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爾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美)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果與行動的理論》,張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蔣兆康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

[17](英)吉米·邊沁:《立法理論》,李貴方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8]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9]于志剛:《關于民事責任能否轉換為刑事責任的研討》,載《云南大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6期。

[20]黃京平:《和諧社會語境下的刑事和解》,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1]王利榮:《也是犯罪與責任相均衡——對附條件“犯罪賠償”的價值分析》,載《現代法學》2009年第4期。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德)漢斯·約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學》,吳鑫濤、馬君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24](美)路易斯·亨金:《權利的時代》,吳玉章、李林譯,北京:知識出版社1997年版。

[25](英)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王獻平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6](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從社會科學角度觀察》,李瓊英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版。

猜你喜歡
犯罪人刑罰刑法
過度刑法化的傾向及其糾正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02
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與犯罪人的再社會化
新華月報(2019年24期)2019-09-10 07:22:44
刑罰威懾力的刑法學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9:24
代運為名行詐騙 構成犯罪獲刑罰
斷鹽也是一種刑罰
減刑假釋實行申請制之倡導
刑法適用與刑法教義學的向度
刑法論叢(2016年3期)2016-06-01 12:15:17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罰制度分析
刑罰的證明標準
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8
論未成年犯罪人的矯治
商(2015年6期)2015-05-30 21:02:25
扎鲁特旗| 习水县| 烟台市| 苍南县| 安义县| 英吉沙县| 砚山县| 南乐县| 巍山| 宁化县| 盈江县| 额尔古纳市| 泾阳县| 达尔| 南和县| 阿尔山市| 祁门县| 六安市| 望江县| 象山县| 襄垣县| 阿克陶县| 同仁县| 岑溪市| 云浮市| 汝南县| 利辛县| 高碑店市| 民乐县| 广安市| 包头市| 县级市| 绩溪县| 留坝县| 灯塔市| 沂南县| 禄丰县| 澎湖县| 商都县| 滦南县|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