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際通信法:界域、主體及架構*

2013-04-10 08:20:21古祖雪
時代法學 2013年3期
關鍵詞: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國際法

古祖雪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通信的國際法規(guī)制,興起于19世紀的60年代,經過近幾十年的巨大發(fā)展,現已形成通信領域的一種國際法律秩序。加拿大學者愛德華﹒M﹒威尼(Edward Mc Whinney)將這種國際法律秩序稱之為“國際通信法”(International Law of Communications)〔1〕Edward Mc Whinney,International Law of Communication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71.。它作為現代國際法中專業(yè)性很強的法律部門之一,不僅已擁有作為其主要淵源的龐大條約體系〔2〕據聯合國條約數據庫的檢索統(tǒng)計,截止2012年8月,僅在聯合國登記的涉及通信的國際條約就多達851項。,而且形成了其制定和實施可資依附的國際組織網絡〔3〕目前在通信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國際組織,不僅有全球性的,如國際電信聯盟、萬國郵政聯盟、世界貿易組織、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等,還有區(qū)域性的,如亞太電信組織、歐洲電信衛(wèi)星組織、非洲電信聯盟等。,并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在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國際通信法的研究,西方法學界非常重視,不僅起步較早,而且著述頗豐〔4〕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David M Leive,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the Regulation of the Radio Spectrum,Leiden:A.W.Sijthoff,1970;Edward Mc Whinney,International Law of Communication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71;G.N.Sharma,Space Law,Communications Law,and International Law:Abbreviations Acronyms,Facts and Figures,Academic Book Centre,1993;Charles H.Kennedy,M.Veronica Pastor,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law,Artech House,1996;Christopher T.Marsden,Regulating the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Routledge,2000;Paul Nihoul,Peter Rodford,EU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Law: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in the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Robert Bell,Neil Ray,EU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Rohan Kariyawasam,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d the Digital Divide:A New Silk Road?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2007;Dennis Campbell,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Law,Ⅰ-Ⅳ,Yorkhill Law Publishing,2007.。比較而言,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十分薄弱。除在世界貿易組織法、外層空間法、國際人權法、國際知識產權法等國際法部門的研究中,對其中的部分內容有所涉及外,目前尚未發(fā)現直接以國際通信法作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成果。這種狀況既不能適應信息時代國際法發(fā)展的要求,也不能滿足我國信息化的現實需要。鑒此,本文對國際通信法的界域、主體及架構進行了初步研究,拋磚引玉,期待學界加強對國際通信法的研究。

一、國際通信法的界域

國際法體系中的任何一個法律部門都是為了應對某個具體領域的國際事務而產生的,有其區(qū)別于其他國際法部門的“問題域”。這個“問題域”作為國際法部門所涉國際關系特定領域的問題匯集,表征著國際法部門的存在方式,確定著國際法部門的功能目標。因此,可以借用美國哲學家S.A.薩爾瓦多的“界域存在理論”,〔5〕美國哲學家S.A.薩爾瓦多于1985年提出的“界域存在理論”認為,世界有不同的存在方式,這些不同的存在方式構成了世界的不同界域。將之稱為國際法部門的“界域”。

以1865年《國際電報公約》的締結為標志而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國際通信法,是現代國際法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產物,它與其他國際法部門一樣,也有著自身的特定界域。考察和分析國際通信法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發(fā)現,它的界域包括兩類通信領域的國際事務:一是國際通信活動的規(guī)制,二是通信制度的國際協調。

(一)國際通信活動的規(guī)制

國際通信活動是指跨越國境的信息傳輸活動,它體現的國際交往能力,是國際社會形成和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國際通信活動有狹義與廣義的兩種含義。狹義上的國際通信活動,是指“點對點”的雙向可逆的跨國信息傳輸活動,具有私密性;與此相對應的是狹義上的國際傳播活動,它是指“點對面”(一點對多點)的單向不可逆的跨國信息傳輸活動,具有公開性。廣義上的國際通信活動,則是狹義上的國際通信活動和狹義上的國際傳播活動的統(tǒng)稱,涉及郵政、電報、電話、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各個領域。顯然,本文所討論的國際通信活動,是廣義上的國際通信活動。這種國際通信活動和國內通信活動一樣,都是由信息的發(fā)送、信息的傳輸和信息的接受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構成的信息傳輸過程。不同的只是:國際通信活動中發(fā)送信息的“信源”和接受信息的“信宿”分別位于不同國家,而國內通信活動中的“信源”和“信宿”則是位于同一國家的范圍內。因此,只有在主權國家相互協議的基礎上,建立起連接“信源”和“信宿”的跨國信道,才能實現跨越國境的信息傳輸,達到信息在國家間的互聯互通。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通信法首先是為適應國際通信活動的需要而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

國際通信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技術、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因素。與此相適應,國際通信法對國際通信活動的規(guī)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第一,技術層面。國際通信活動首先是一個物理過程,它的實現一般需要滿足以下技術條件:(1)國際信道的開發(fā)和維護。例如,國際郵政通信中郵路的鋪設和維護,國際有線通信中跨國電纜或光纜的架設和維護,國際衛(wèi)星通信中“空間段”〔6〕空間段,是指衛(wèi)星以及跟蹤、遙測、指令、控制、監(jiān)測和輔助衛(wèi)星運行所需要的有關設施和設備。的建立和維護,互聯網的接入與使用,等等。(2)國際信道標準的制定和遵守。例如,國際電報通信中通用電碼的確立;國際計算機網絡通信中“0/1”比特流信號格式的制定;等等。(3)國際信道資源的利用和分配。例如,國際無線通信中無線電頻譜的劃分與利用、無線電頻率的分配與登記;國際衛(wèi)星通信中地球靜止軌道的利用和分配;國際計算機網絡通信中網絡域名和因特網(Internet)協議(IP)地址的使用和分配;等等。因此,為滿足上述技術條件,國際社會在主權國家相互協議的基礎上,先后形成了國際信道的合作開發(fā)與維護制度、國際信道的標準化制度以及國際信道資源的調配制度。

第二,經濟層面。國際通信活動也是一項經濟活動。無論通信運營的主體是政府還是私人,國際通信服務的提供者都應當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享受這種服務的用戶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在國際社會貨幣和匯率不統(tǒng)一的條件下,確立國際通信服務的資費標準、資費結算單位、資費收取和分配規(guī)則,是國際通信活動順利進行的經濟前提。國際通信法中的國際結算費率制度,就是為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

第三,政治層面。國際通信活動還是一種政治性很強的國際交往行為。依國際通信內容的不同,它既可作為促進國際合作、維護國際和平的手段,也可成為干涉他國內政、危害國家和國際社會安全的工具,具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效應。建立國際通信行為的監(jiān)管規(guī)則和制度,以便保持和發(fā)揚國際通信行為的正面效應,預防和克服國際通信行為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國際通信活動健康有序展開的重要保證。正因為如此,國際通信法從產生之日起,就一直特別注意對國際通信行為的規(guī)制,1865年締結的《國際電報公約》便建立了關于各國政府對于電報如有涉及和危害國家安全的內容時可以攔截的制度,而且,在后來的《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中,仍然保留了這項制度〔7〕參見《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第34條。。

可見,國際通信法從上述三個層面對國際通信活動的規(guī)制,實際上是對國際通信通道、國際通信服務和國際通信行為的規(guī)制。它們依次遞進,相互關聯,共同構成國際通信活動的規(guī)制系統(tǒng)。

(二)通信制度的國際協調

長期以來,通信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受政府嚴格管制或由政府直接運營的公用事業(yè),國際通信活動和國內通信活動被分割為兩個獨立的通信系統(tǒng),由國家以兩種不同方式分別加以控制:通過與其他國家談判締結的通信條約控制國際通信活動,通過國內立法和行政措施監(jiān)管國內通信活動。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這種國際與國內兩種通信制度分離的狀況才有所改變。導致這種改變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

1.通信網絡的全球化。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化網絡技術在通信領域的廣泛應用,產生了全球化的通信網絡,國際信道與國內信道之間的嚴格劃分已經變得沒有意義。各國在制定適用于本國通信活動的通信通道規(guī)則時,必須以國內信道與國際信道之間的互連互通為前提。

2.通信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隨著通信技術的發(fā)展,政府逐步放松了對通信的管制,通信業(yè)開始從先前的公用事業(yè)轉變?yōu)橐粋€與商業(yè)和貿易的關聯日益密切的產業(yè),出現了商業(yè)化、私營化和全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形成了管制與運營相分離的全球通信市場〔8〕See Nandasiri Jasentuliyana,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A.Anghie and Sturgess(eds),Legal visions of the 21st Century:Essays in Honor of Judge Christopher Weeramantry,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8,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pp.391 -423.。與此同時,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將服務貿易引入多邊貿易體制,所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將電信服務業(yè)納入國際服務貿易的規(guī)制范圍,從而使通信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成為各國或各地區(qū)參與國際通信市場競爭的必要前提,各國或各地區(qū)在制定本國或本地區(qū)的通信服務貿易規(guī)則時,必須考慮多邊服務貿易規(guī)則的要求。

3.人權保護的國際化。國際人權公約,特別是《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締結和生效,使個人通信自由這一受國內法保護和限制的人權,被納入國際人權法保護和限制的范圍,通信自由保護與限制的國際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各國對通信行為的監(jiān)管,必須符合國際法保護通信自由的基本要求。

因此,確立通信立法的國際標準以協調各國的通信通道制度、通信服務制度和通信行為制度,已經成為繼規(guī)制國際通信活動之后,國際通信法的又一重要“國際事務”。為此,國際通信法一方面承認每個國家均有主權權利監(jiān)管其本國范圍內的通信活動〔9〕參見《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序言。,設立通信監(jiān)管機構并進行通信立法,從而建立適合于本國國情的通信制度;另一方面,通過條約和其他形式建立有關通信的國際規(guī)則,用以協調各國的通信制度,從而實現縮小各國通信制度差異、滿足全世界人民通信需要的目的。

綜上可見,國際通信法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國際法部門,實際上是一種規(guī)制國際通信活動、協調各國通信制度的國際法律制度。它的形成和發(fā)展,既是現代國際法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又為現代國際法增添了新的內容。

二、國際通信法的主體

國際通信法,作為一個專業(yè)化的國際法部門,既有特殊國際法部門的個性,又有一般國際法的共性。如果說,國際通信法的界域特征,使國際通信法與其他國際法部門區(qū)別開來,表現了它的個性,那么,國際通信法的主體特征,則使國際通信法與國內法區(qū)別開來,反映了它的共性。這種個性與共性的辯證統(tǒng)一,構成了國際通信法的基本內涵。

國際通信法是國際法的下位概念,二者之間是一種種屬關系。因此,可以按照《牛津法律大辭典》對“國際法的主體”所下的定義〔10〕《牛津法律大辭典》給“國際法的主體”所下的定義是:“指享有國際法賦予的權利和承擔國際法附加的義務的實體”。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M].李雙元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81.,給“國際通信法的主體”定義如下:所謂國際通信法的主體,是指享有國際通信法賦予的權利和承擔國際通信法附加的義務的實體。這個定義表明:一個實體成為國際通信法的主體,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被國際通信法賦予權利并附加義務,即具有國際通信法上的國際人格;二是享有國際通信法賦予的權利和承擔國際通信法附加的義務,即參加國際通信法律關系。二者的關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實現,沒有后者,前者只是一種法律擬制。因此,判斷一個實體是不是國際通信法的主體,首先要看國際通信法是否給予這個實體以權利(力)和義務以及給予什么權利(力)和義務,其次要看這個實體是否實際享有國際通信法賦予的權利和承擔國際通信法規(guī)定的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通信法的主體問題是一個實然法的問題,它不具有應然法的性質。

國際通信法是一個由眾多條約作為淵源而構成的龐大復雜的法律體系。與此相適應,被國際通信法賦予國際人格并成為國際通信法主體的實體,也是復雜多樣和發(fā)展變化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類實體。

(一)國家

在國際通信法上,國家是主要的國際人格者。這就是說,國際通信法主要是規(guī)定國家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因此,與其他國際法部門一樣,國際通信法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國家間”的法律制度。這是因為,通信領域的國際條約,和其他領域的國際條約一樣,它們都是國家間的協議,調整的主要是國家間的關系,由條約而起的權利和義務主要是國家的權利和義務。通過條約,國家首先賦予自己權利,規(guī)定自己義務,從而使自己具備成為國際通信法主體的資格。不過,條約對這種資格的規(guī)定,往往是針對不特定國家的,屬于可能性領域。具備這種資格的國家,只有參加國際通信法律關系,才能成為國際通信法的主體。例如,以《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簡稱為《組織法》)為基本文件的國際電信聯盟法,雖然規(guī)定了國家的諸多權利和義務,但目前只有國際電信聯盟的193個成員國〔11〕參見國際電信聯盟網站.[2012 -12 -30].http://www.itu.int/zh/pages/default.aspx.享有這些權利,承擔這些義務,是國際電信聯盟法的主體;非國際電信聯盟成員的其他國家,雖然具備成為國際電信聯盟法主體的資格,但卻不是國際電信聯盟法的主體。

(二)國家以外的其他實體

國家通過條約不僅為自己規(guī)定權利和義務,使自己成為國際通信法上的主要國際人格者,同時也為國家以外的其他實體規(guī)定權利和義務,使它們具備國際通信法上的國際人格。考察和分析國際通信法的實踐,可以發(fā)現,被國際通信法賦予國際人格并成為國際通信法主體的國家以外實體,主要有:

1.政府間國際通信組織

伴隨著現代國際社會的組織化趨勢,通信領域出現了眾多的國際組織,形成了國際通信

組織網絡,其管轄的范圍從海底電纜的鋪設到衛(wèi)星通信的保障,從通信標準的制定到通信服務的規(guī)范,從通信通道的維護到通信行為的監(jiān)管,涉及通信的各個方面。在這個網絡中,既有國際電信聯盟、萬國郵政聯盟這樣專門化的國際通信組織,也有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與通信有關的國際組織;既有國際電信聯盟這樣的全球性組織,也有亞太電信組織這樣的區(qū)域性組織。這些負有通信領域職能的常設機構,一般依國家或政府間的多邊協議(憲法性條約)設立,各有具體而明確的宗旨和職能,并被其成員(國)賦予一定的法律權能。它們依照其憲法性條約所確定的宗旨和職能持續(xù)地開展對內對外活動,從而在實踐中作為權利義務主體參與各種法律關系,成為與其成員(國)相區(qū)別的國際通信法主體。

以國際電信聯盟為例。根據《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第1條的規(guī)定,國際電信聯盟的宗旨有7項,它們是:(1)保持和擴大所有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促進和加強各通信實體和組織對國際電信聯盟活動的參與,并促進它們與成員國之間建立富有成果的合作與伙伴關系;(2)促進和提供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提高它們獲取信息的能力;(3)促進技術設施的發(fā)展及其最有效的運營,提高電信業(yè)務的效率;(4)促使世界上所有居民都得益于新的電信技術;(5)推動電信業(yè)務的使用,增進和平的關系;(6)協調各成員國的行動,促進在成員國與部門成員之間建立富有成果和建設性的合作和伙伴關系;(7)通過與其他世界性和區(qū)域性政府間組織以及那些與電信有關的非政府間組織的合作,在國際層面上促進從更寬的角度對待全球信息經濟和社會中的電信問題。國際電信聯盟的職能有10項,其中主要有:實施無線電頻譜的頻段劃分、無線電頻率的分配和無線電頻率指派的登記,以及對地靜止衛(wèi)星軌道位置和衛(wèi)星特性的登記,以避免不同國家無線電臺之間的有害干擾;促進全世界的電信標準化;促進電信設施的和諧發(fā)展和充分利用;制訂與有效服務相對稱的費率;促進保證生命安全的措施得以采用。為此,《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第31條明文規(guī)定:國際電信聯盟在其每一成員國的領土上均享有為行使其職能和實現其宗旨所必需的法律權能。上述規(guī)定表明,國際電信聯盟在國際法上的國際人格,是被其成員國廣泛承認的。因此,它可以在這個限度內成為國際電信聯盟法的主體,受國際法一般規(guī)則、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以及它作為締約方的國際協定對其所設定義務的拘束〔12〕[英]詹寧斯,瓦茨修訂.澳本海國際法(第一卷第一分冊)[M].王鐵崖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2.13.。

值得指出的是,在通信領域存在著一類介于純粹政府間組織和純粹私人公司之間的實體,“它們的結構主要是屬于私法組織的,但卻部分或全部由政府機構組成”?!?3〕[英]詹寧斯,瓦茨修訂.澳本海國際法(第一卷第一分冊)[M].王鐵崖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2.13.這類實體的典型代表就是沒有進行私有化改組之前的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1964年成立,2001年實行私有化改組后,成為純粹的政府間組織)和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1979年成立,原名“國際海事衛(wèi)星組織”,1999年實行私有化改組后成為純粹的政府間組織)。這兩個實體雖然是由主權國家依彼此間締結的協定建立的,設有“締約國大會”等體現政府間組織性質的最高權力機構,并在此類機構中實行基于主權平等的“一國一票”原則,但它們的運營卻是商業(yè)化的,設有由投資者代表組成的“董事會”(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或“理事會”(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等具有“國際商業(yè)公司”特征的機構。根據《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協定》第5條和《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公約》第5條的規(guī)定,它們以“簽字者”〔14〕按照《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協定》第1條的規(guī)定,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的“簽字者”,是指《業(yè)務協定》對其生效或臨時適用的、在《業(yè)務協定》上簽字的締約國或締約國所指定的電信機構。按照《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公約》第1條的規(guī)定,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的“簽字者”,是指《業(yè)務協定》對其生效的締約國或締約國指定的在其管轄下的有資格的公營或私營實體。進行投資的方式籌集資金,按公認的商業(yè)原則和在健全的經濟與財務制度基礎上進行經營;每個簽字者都享有按它們各自《業(yè)務協定》〔15〕這里的《業(yè)務協定》是指《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業(yè)務協定》和《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業(yè)務協定》。所確定的與其投資股份成比例的財務利益,包括獲得投資的償還和資本使用的收益。兩個實體的這種公司化的運營模式使它們成為區(qū)別于純粹政府間組織的一類組織,因此,如何確定它們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便被看成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然而,在筆者看來,這種所謂的困難是不成立的。因為,主權國家通過彼此締結的協定,事實上已經賦予它們等同于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人格?!秶H電信衛(wèi)星組織協定》第4條明文規(guī)定: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具有法人資格,擁有為行使其職能和實現其宗旨所必需的完全權能,包括(1)與一些國家或國際組織締結協定;(2)訂立合同;(3)獲得和支配財產;(4)作為法律訴訟的當事者”?!秶H移動衛(wèi)星組織》第25條也規(guī)定:“本組織具有法人資格,并對其行為和義務負責。為了行使其適當職能,本組織應特別有權簽訂合同,獲得、租用、擁有和處理動產和不動產,成為法律訴訟的一方以及和各國或國際組織締結協定。”

2.法人和個人

法人和個人是不是國際法的主體,一直是國際法學界存在爭論的問題。對此,國際電信聯盟以其自身的法律實踐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國際電信聯盟是主管信息通信技術事務的聯合國機構,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它一直是一個純粹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間組織。但在此之后,為適應許多國家國內電信體制改革的需要,國際電信聯盟調整了相關政策,開始接納政府以外的其他實體參與其活動。1994年,國際電信聯盟在東京全權代表會議上制訂了1995—1999期間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提出了改組聯盟的若干建議,其中第一點便是增加電信私營部門的參與。會議認為,“國際電信聯盟要發(fā)揮國際組織的作用以及實現組織法中所列的目標,在根本上需仰賴于非行政管理實體和組織的有力參與。進而,這就需要與產業(yè)界的參與者開展持續(xù)的協商,以確保它們的貢獻能夠得到有效的回報。因此,有必要強化國際電信聯盟作為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者的性質,并將其作為一項基本的策略?!薄?6〕ITU,Final Acts of the Additional Plenipotentiary Conference,1994,p.52.1998年,國際電信聯盟明尼阿波利斯全權代表會議通過修改《組織法》及其他法規(guī)的決議,將國際電信聯盟改組為由會員國和部門成員組成的政府間組織。根據修改后的《組織法》第7條的規(guī)定:在國際電信聯盟的組織結構中,除了作為最高權力機構的全權代表大會、代表全權代表大會行事的理事會、世界國際電信大會和總秘書處等機構外,另設有私營實體和學術機構可以成為其成員的三個部門,它們是:無線電通信部門(ITU-R)、電信標準化部門(ITU-T)、電信發(fā)展部門(ITU-D)。針對這種組織結構的變化,《組織法》第2條規(guī)定:“國際電信聯盟是一個政府間組織,其會員國(Member States)和部門成員(Sector Members)具有明確的權利和義務,為實現國際電聯的宗旨而相互合作?!钡?條還規(guī)定:“會員國和部門成員享有本《組織法》和《公約》所規(guī)定的權利,并應履行所規(guī)定的義務?!备鶕督M織法》和《公約》的規(guī)定,部門成員被賦予的權利包括:有權參加其所在部門的活動、向部門的全會和會議以及世界電信發(fā)展大會提供主席和副主席、參加課題和建議的通過以及有關部門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決策等〔17〕參見《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第3條第3款。;被附加的義務包括:按《組織法》的規(guī)定繳納會費等〔18〕參見《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第28條。。由此,包括私營部門和學術機構在內的非行政管理實體和組織(法人)作為國際電信聯盟部門成員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確認,它們被國際通信聯盟法賦予了與成員國相區(qū)別的國際人格。

據統(tǒng)計,截止2012年12月30日,國際電信聯盟共接納了625個法人實體作為其部門成員,它們涵蓋通信領域的各類機構,包括運營商、設備制造商、融資機構、大學和研發(fā)機構,以及區(qū)域性和全球性電信組織〔19〕參見國際電信聯盟網站.[2012-12 -30].http://www.itu.int/cgi-bin/htsh/mm/scripts/mm.list?_search=SEC&_languageid=1.。這些法人實體根據《組織法》的規(guī)定,不僅享有《組織法》賦予的上述權利,廣泛參與國際電信聯盟的各種活動和會議,同時也承擔繳納會費等《組織法》規(guī)定的義務,從而成為國際電信聯盟法的重要主體。應當認為,國際電信聯盟賦予法人以國際人格的實踐,是走在時代前沿的。當人們還在討論法人是不是國際法主體時,國際電信聯盟已經在此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對此,國際電信聯盟自己也倍感驕傲,聲稱這種納入部門成員的組織結構在當代國際組織中是“獨一無二”的〔20〕See ITU's Annual Report 1999,p.4.。

不僅如此,《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第33條還賦予“公眾使用國際電信業(yè)務的權利”,規(guī)定:“各會員國承認公眾使用國際公眾通信業(yè)務進行通信的權利。各類通信的服務、收費和保障對于所有用戶應一視同仁,不得有任何優(yōu)先或偏袒。”第34條同時規(guī)定,上述權利的行使不得“危及其國家安全或違反其國家法律、妨礙公共秩序或有傷風化”,對于違反上述規(guī)定的任何私務電信,各會員國根據其國家法律,保留予以截斷的權利??梢?,個人作為電信用戶,是直接被國際電信聯盟法賦予國際權利和義務的。正是在這個限度內,他們成為了國際電信聯盟法的主體。因此,正如國際常設法院在“但澤法院管轄權問題”(1928)的咨詢意見中所明白承認的那樣,“國家可以由條約明文規(guī)定給予個人以直接的權利;這種權利無需事先在國內法中加以規(guī)定,就可以有效地存在,并且是可以執(zhí)行的?!薄?1〕[英]詹寧斯,瓦茨修訂.澳本海國際法(第一卷第一分冊)[M].王鐵崖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0.

綜上可見,國際通信法的主體,不僅有國家,還有政府間國際組織、法人和個人等國家以外的實體。國際通信法這種鮮明的主體多元化特征,從國際關系的一個特定領域反映了現代國際法主體多重擴展的重要趨勢。這種趨勢表明,國家是主要但不是唯一的國際法主體。不過,應當指出的是,雖然國際法主體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但這種趨勢并沒有改變國際法依國家同意而產生的本質屬性;國家以外的其他實體被國際法賦予國際人格,歸根到底是國家行使主權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通信法不是國內法,而是國際法,是以國際條約為主要淵源,用以調整國際通信關系(通信領域的國際關系)的各種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的總體。

三、國際通信法的架構

任何法律部門都是由一定數量的法律規(guī)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與存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有一定數量的法律規(guī)范作為體系的構成要素;(2)這些法律規(guī)范之間存在著客觀上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3)法律規(guī)范以及由法律規(guī)范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的法律內在秩序是特定的,并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因此,任何一個法律部門的體系架構,都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作為構成要素的法律規(guī)范,各法律規(guī)范在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法律規(guī)范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方式〔22〕古祖雪.國際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7-8.。

如前所述,國際通信法是一個以國際條約為主要淵源的法律體系,它與其他國際法部門一樣,也有其內部的構成要素和秩序。盡管這個法律體系龐大復雜,其國際法律文件,按照瑞典學者愛德華·W·普羅曼(Edward W.Ploman)的分類,涉及基本法、信息法、電信法、郵政法、空間法、知識產權法、信息學法、貿易和關稅規(guī)定、文化和教育、國家安全和法律實施等10個領域〔23〕See Edward W.Ploman,International Law Governing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A Collection of Basic Documents,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2.,但仍然可以依照一定的標準和方法,剝離出構成它的要素,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它的體系架構。如果說,對國際通信法界域和主體的討論,是為了說明國際通信法的內涵,那么,對國際通信法架構的分析,則是旨在確定國際通信法的外延。二者結合起來所勾勒出的正是國際通信法的整體畫卷。

(一)依法律規(guī)范的主要淵源,可以將國際通信法的規(guī)范分為普遍性規(guī)范、區(qū)域性規(guī)范和雙邊性規(guī)范等不同層次

國際通信法依國家同意而產生,條約作為國家同意的方式之一,是國際通信法的主要淵源。根據條約當事方的數量,國際通信條約可以分為三類:(1)全球性條約,即對世界上所有國家開放且規(guī)范的事項與所有國家有關的條約,如《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國際電信聯盟公約》、《國際電信規(guī)則》、《無線電規(guī)則》、《萬國郵政聯盟組織法》、《萬國郵政聯盟總規(guī)則》、《萬國郵政公約》、《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協定》、《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協定》、《保護海底電纜國際公約》、《基礎電信協定》、《關于以和平目的使用廣播的國際公約》、《關于播送由人造衛(wèi)星傳播載有節(jié)目的信號的公約》等;(2)區(qū)域性條約,即對區(qū)域內有限國家開放且規(guī)范的事項只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條約,如《歐洲電信衛(wèi)星組織公約》、《亞洲太平洋地區(qū)電信組織章程》等;(3)雙邊條約,即兩個國家之間締結的條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政府信息通信合作協議》等。與此相對應,國際通信法的規(guī)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由全球性條約形成的普遍性規(guī)范;二是由區(qū)域性條約形成的區(qū)域性規(guī)范;三是由雙邊條約形成的雙邊性規(guī)范。因此,與整個現代國際法體系一樣,國際通信法也是由“具有不同程度的法律一體化的普遍性的、區(qū)域性的或甚至是雙邊性的體系、小體系和小小體系”〔24〕G.Hafner,Risks Ensuing from Frag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2012 -12 -30].http://www.un.org/law/ilc/reports/2000.構成的法律體系。

在歷史上,國際通信法的架構,是按“雙邊性規(guī)范——區(qū)域性規(guī)范——普遍性規(guī)范”的順序發(fā)展起來的。例如,1835年美國人摩爾斯發(fā)明電報技術之后,國際社會對國際電報通信的規(guī)制,就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首先,通過締結雙邊協定實現兩國之間電報的互聯互通;接著,通過1850年建立“奧(地利)德(意志)電報聯盟”和1855年建立“西歐電報聯盟”,構建了兩個區(qū)域聯盟內部的電報網絡;最后,通過1865年締結《國際電報公約》和建立國際電報聯盟,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電報通信體制。事實上,國際郵政通信制度的建立,也經歷了一個類似于國際電報通信規(guī)制的過程。

但是,在現實中,國際通信法的架構,往往是依“普遍性規(guī)范——區(qū)域性規(guī)范——雙邊性規(guī)范”的順序在完善和發(fā)展。這種現實順序與歷史順序的反差表明:從特殊性規(guī)范向普遍性規(guī)范的發(fā)展,并不意味著普遍性規(guī)范取代特殊性規(guī)范。相反,由于被國際社會公認并適用于一切國家的普遍性規(guī)范是有限的,國際通信法在發(fā)展普遍性規(guī)范的同時,并不排斥基于區(qū)域或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而制訂區(qū)域性或雙邊性的特殊規(guī)范。只不過,在制訂這種區(qū)域性或雙邊性的特殊規(guī)范時,有關國家必須遵守《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41條的規(guī)定,即一項多邊條約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方,在就同一事項締結一項修改該多邊條約的協定時,必須滿足以下要求:(1)不為該多邊條約所禁止;(2)不影響其他當事方享有該多邊條約上的權利或履行其義務;(3)符合該多邊條約的目的及宗旨。在符合上述要求的情況下,雙邊性規(guī)范、區(qū)域性規(guī)范、普遍性規(guī)范之間構成一種“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遞進關系,對它們的適用,需遵守國際法上的特別法原則,即當雙邊性規(guī)范或區(qū)域性規(guī)范與普遍性規(guī)范相沖突時,應優(yōu)先適用雙邊性規(guī)范或區(qū)域性規(guī)范;當雙邊性規(guī)范與區(qū)域性規(guī)范相沖突時,應優(yōu)先適用雙邊性規(guī)范。

(二)依法律規(guī)范的形成、適用和執(zhí)行所依附的國際機構,可以將國際通信法的規(guī)范分為萬國郵政聯盟體制下的規(guī)范、國際電信聯盟體制下的規(guī)范、國際通信衛(wèi)星組織體制下的規(guī)范以及世界貿易組織體制下的規(guī)范等不同部分

政府間通信組織是國家在通信領域進行多邊合作的法律形式,是國際通信法形成、適用和執(zhí)行可資依附的國際機構。在一定意義上說,政府間通信組織的發(fā)展就是國際通信法的發(fā)展。因此,以國際關系的國際體制理論來視之,國際通信法的架構實際上是由以下國際體制下的規(guī)范構成的體系結構。

1.萬國郵政聯盟體制下的規(guī)范

它是規(guī)制國際郵政通信,協調各國郵政通信制度的法律規(guī)范,其法律文件主要有:《萬國郵政聯盟組織法》、《萬國郵政聯盟總規(guī)則》、《萬國郵政公約》、《函件細則》和《郵政包裹細則》。根據《萬國郵政聯盟組織法》第22條的規(guī)定,《萬國郵政聯盟組織法》是萬國郵政聯盟的基本法規(guī),它列有萬國郵政聯盟的組織條例,不得對其提出保留;《萬國郵政聯盟總規(guī)則》列有確保實施《萬國郵政聯盟組織法》和進行萬國郵政聯盟工作的各項規(guī)定,它對各成員國均有約束力,不得對其提出保留;《萬國郵政公約》、《函件細則》和《郵政包裹細則》列有適用于國際郵政業(yè)務的共同規(guī)則以及關于函件業(yè)務和郵政包裹業(yè)務的各項規(guī)定,這些法規(guī)對各成員國均有約束力。

2.國際電信聯盟體制下的規(guī)范

它是規(guī)制國際電信活動,協調各國電信制度的法律規(guī)范,其法律文件主要有:《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國際電信聯盟公約》、《國際電信規(guī)則》、《無線電規(guī)則》、《國際電聯大會、全會和會議的總規(guī)則》、《與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公約和行政規(guī)則有關的爭端強制解決任擇議定書》。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第4條的規(guī)定,《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是國際電信聯盟的基本法規(guī),其條款由《國際電信聯盟公約》的條款加以補充;《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和《國際電信聯盟公約》的條款由管制電信的使用并對全體會員均有約束力的《國際電信規(guī)則》和《無線電規(guī)則》進一步加以補充。如《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與《國際電信聯盟公約》或行政規(guī)則的條款有矛盾之處時,應以《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為準;如《國際電信聯盟公約》與行政規(guī)則的條款有矛盾之處時,應以《國際電信聯盟公約》為準。

3.國際通信衛(wèi)星組織體制下的規(guī)范

它是規(guī)制衛(wèi)星通信活動、促進衛(wèi)星通信合作的法律規(guī)范,主要由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國際空間通信組織和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等三個國際組織的規(guī)范組成。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于1964年8月在美國創(chuàng)立,目前有成員國149個〔25〕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網站.[2012 -12 -30].http://www.itso.int/.,在2001年實現私有化改造之前,其法律文件主要有:《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協定》、《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業(yè)務協定》、《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特權、免除和豁免議定書》。在此之后,《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業(yè)務協定》被廢止,作為純粹政府間組織的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主要以2000年修正后的《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協定》和《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特權、免除和豁免議定書》為其法律基礎。國際空間通信組織成立于1971年,目前有成員國26個〔26〕國際空間通信組織網站.[2012 -12 -30].http://www.intersputnik.com/.,其法律文件主要有:《關于成立空間通信組織國際系統(tǒng)和國際通信組織的協定》(簡稱《國際空間通信組織協定》)、《國際通信組織協定議定書》、《關于國際空間通信組織法律行為能力、特權和豁免的協定》。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成立于1979年,目前有成員國97個〔27〕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網站.[2012 -12 -30].http://www.imso.org/.,在1999年實現私有化改組之前,其法律文件主要有:《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公約》、《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業(yè)務協定》。在此之后,《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業(yè)務協定》被終止,改組后的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只以1998年修正后的《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公約》為法律基礎。雖然上述三個國際通信衛(wèi)星組織各有自身的法律文件和組織結構,但它們的宗旨和職能基本相同,即都是通過“空間段”的設計、研制、建造、安裝、操作和維護等活動,提供國際衛(wèi)星通信服務。

4.世界貿易組織體制下的規(guī)范

它是規(guī)制國際電信服務貿易,協調各成員電信服務貿易制度的規(guī)范,其法律文件主要有《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及其《關于電信服務的附件》和《基礎電信協定》等。與上述各種體制下的國際通信法規(guī)范相比,世界貿易組織體制下的電信規(guī)范因為適用于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而成為目前執(zhí)行力最強的法律規(guī)范,它的形成和實施,極大地促進了電信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和電信服務的普遍化。

此外,聯合國人權體制下有關保障和限制通信自由的規(guī)定,聯合國外空體制下關于地球靜止軌道和衛(wèi)星通信的規(guī)定,也都是國際通信法的重要規(guī)范。它們和上述各種體制下的規(guī)范一起,共同構成了國際通信法的龐大規(guī)范體系。

上述各種體制下的規(guī)范,一方面相互獨立,自成體系,各有“一整套有序的行為規(guī)則、程序規(guī)則和定位規(guī)則”,〔28〕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1982,Vol.1,p.202.從而形成了國際郵政通信法、國際電信法、國際衛(wèi)星通信法、國際電信服務貿易法等國際通信法的“次級法律體系”;另一方面,議題交叉,相互聯系,因此,各種體制一般都會做出彼此協調與合作的制度安排。例如,世界貿易組織《關于電信服務的附件》第7條規(guī)定:“(1)各成員認識到國際標準對于電信網絡和服務的全球兼容性和相互可操作性的重要性,并承諾通過有關國際機構,包括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工作以促進這種標準的建立。(2)各成員認識到政府間和非政府間組織和協議,特別是國際電信聯盟在保證國內和全球電信服務的有效運營方面所起的作用,各成員應作出適當安排,以便就本附件實施過程中產生的事項與這些組織進行磋商。”又如,《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公約》第27條規(guī)定:“本組織應遵守國際電信公約的有關規(guī)定和據此制定的規(guī)則,在設計、研制、建造和建立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空間段并在制定有關管理該空間段和地面站的程序中,應充分考慮到國際電信聯盟機構的有關決議、建議和程序?!备档靡惶岬氖?,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國際空間通信組織和國際移動衛(wèi)星組織都是國際電信聯盟的部門成員,它們與國際電信聯盟一直保持著有效的合作關系。

當然,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上述不同體制下的規(guī)范在國際通信法中的地位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例如,對國際郵政通信的規(guī)制,曾經是國際通信法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并由此建立了“萬國郵政聯盟”的國際通信組織,形成了國際郵政通信制度。但是,隨著電子技術、空間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新的通信技術的產生和發(fā)展,郵政所承擔的通信功能日益萎縮,實物傳遞功能則不斷強化,而以電(光)信號作為信息載體的電通信(簡稱“電信”),則由于具有迅速、準確、可靠等特點,而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卻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電信”幾乎成了“通信”的同義詞。在這種背景下,萬國郵政聯盟不得不借助互聯網等新的技術手段,將其職能范圍從傳統(tǒng)郵政通信領域拓展到網上賬單付費業(yè)務、電子郵票服務、電子簽名投遞服務、網上購物服務、金融服務、行政管理服務等其他領域;萬國郵政聯盟在國際通信法中的地位,也因為電子郵件、移動電話、可視電話、網絡視頻等新的即時通信方式的普遍使用而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三)依法律規(guī)范的規(guī)制對象,可以將國際通信法的規(guī)范分為國際通信通道法、國際通信服務法和國際通信行為法等不同板塊

正如前面對國際通信法界域所分析的那樣,任何通信活動,不論它是國內通信活動還是國際通信活動,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來看,都是由通信通道、通信服務和通信行為這樣三個要素的遞進配合而完成的,即首先由基礎網絡層負責構建物理意義上的通信通道,其次由營運管理層利用基礎網絡提供通信服務,最后由通信用戶在前兩者所提供的平臺上實施通信行為,實現信息的發(fā)送、傳輸和接受。因此,筆者認為,國際通信法對國際通信活動的規(guī)制,實際上是對上述三個要素的分別規(guī)制;國際通信法對通信制度的協調,實際上是對各個國家或地區(qū)在監(jiān)管和規(guī)制上述三個要素過程中形成的通信通道制度、通信服務制度和通信行為制度所進行的分別協調。這種規(guī)制功能與協調功能在通信網絡全球化、通信服務貿易自由化和通信自由保護國際化背景下的不斷融合與統(tǒng)一,便形成了國際通信法的三個規(guī)范板塊,即國際通信通道法、國際通信服務法和國際通信行為法。

1.國際通信通道法

這是國際通信法中涉及技術層面的規(guī)范板塊,也是國際通信法中最早建立并隨著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得到更新和完善的規(guī)范板塊。從1865年締結的《國際電報公約》、1874年締結的《關于創(chuàng)設郵政總聯盟條約》(又稱“伯爾尼條約”)、1906年締結的《國際無線電報公約》,到目前國際電信聯盟的《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國際電信聯盟公約》、《國際電信規(guī)則》、《無線電規(guī)則》,萬國郵政聯盟的《萬國郵政聯盟組織法》、《萬國郵政聯盟總規(guī)則》、《萬國郵政公約》、《函件細則》和《郵政包裹細則》;從1884年締結的《保護海底電纜國際公約》到1964年締結的《國際電信衛(wèi)星組織協定》、1971年締結的《國際空間通信組織協定》、1979年締結的《國際海事衛(wèi)星組織公約》、1998年產生的《因特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章程》和《因特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細則》,國際社會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有關通信通道的法律體系,其規(guī)范所及的范圍,包括:專用電報密碼的指定和電報通信操作規(guī)則;郵政領域的建立和函件轉運的自由;無線電頻譜的劃分和無線電頻率的分配與登記;海底電纜的鋪設和保護;空間段的設計、研制、建造、安裝、操作和維護;地球靜止軌道的分配與通信衛(wèi)星的登記;電信標準的制定和知識產權保護;因特網名稱和地址的分配;等等。由此形成了通信通道的開發(fā)與維護制度、信道資源的調配與登記制度、信道與通信技術的標準化制度。隨著通信網絡的全球化,這些制度的適用范圍已經從早期的國際通信通道擴展至今天各國或各地區(qū)內部的通信通道,成為建立國際通信通道、協調各國信道制度的法律基礎。

2.國際通信服務法

這是國際通信法中涉及經濟層面的規(guī)范板塊,其內容主要包括國際通信服務結算費率制度和國際通信服務貿易制度。

國際通信服務結算費率制度是跨國通信服務的資費收取與分配制度,最早由1865年締結的《國際電報公約》建立,后來擴展到電話、郵政、網絡等其他通信領域,并且一直延續(xù)至今。根據這項制度,跨國通信服務的資費收取與分配按以下規(guī)則進行:對于每一次跨國通信服務,首先由信息發(fā)送國的運營者向信息發(fā)送者收取一次性的使用費(托收費用),然后,根據信息發(fā)送國的運營者和信息接受國的運營者商定的“結算費率”(兩國運營者共同構建的國際通信路由成本)和“清算費率”(國際通信路由成本的分攤比例),決定兩國實際需要相互償付的費用。在兩國平攤結算費率的情況下,如果兩國發(fā)起的通信服務量基本平衡,則兩國運營者無需實際償付任何費用;但如果兩國發(fā)起的通信服務量存在差額,則發(fā)起通信服務量較多的一國運營者應向發(fā)起通信服務量較少的另一國運營者支付一定的清算費用。但是,隨著一些規(guī)避國際結算費率制度的新興通信服務種類的出現,傳統(tǒng)的國際結算費率制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有學者統(tǒng)計,目前規(guī)避國際結算費率的國際通信服務量已占全球通信服務量的30%以上〔29〕See Boutheina Guermazi,Reformi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ates: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Damien Geradin、David Luff(ed.),The WTO and Global Convergence 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Audio-Visual Service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p.90 -91.。因此,國際電信聯盟、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聯合國因特網治理工作組都在為完善和改革國際結算費率制度而進行相關的研究〔30〕See Eric Lie,International Internet Interconnection: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And Development,ITU publication,2007.[2012 -12 -30].http://www.itu.int/ITU - D/treg/Events/Seminars/GSR/GSR07/discussion_papers/Eric_lie_international_interconnection.pdf.。

國際通信服務貿易制度是世界貿易組織法的組成部分,也是國際通信法的重要內容。通信服務是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規(guī)定的12個基礎服務部門之一,其范圍包括郵政服務、快遞服務、電信服務和視聽服務〔31〕See WTO Doc.MTN.GNS/W/120,Services Sectoral Classification List,10 July 1991.。目前世界貿易組織就通信服務所達成的規(guī)則,主要限于電信服務領域,其他類型的通信服務雖然已納入多哈回合談判的范圍,但至今未取得實質性的成果。世界貿易組織的電信服務貿易制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國際規(guī)則:一是關于開放電信服務市場的規(guī)則,二是關于監(jiān)管電信服務市場的規(guī)則。前者由《服務貿易總協定》及其《關于電信服務的附件》規(guī)定的“一般紀律”(即普遍義務和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國內規(guī)制原則)和各成員在談判中做出的“具體承諾”組成;后者涉及監(jiān)管機構、許可證標準的公開、稀缺資源的分配和使用、競爭保障、互聯互通、普遍服務等方面的規(guī)定〔32〕參見世界貿易組織組織:《關于電信管理準則的參考文件》。。應當承認,現有的通信服務貿易制度是不全面的,它的規(guī)制范圍只限于電信服務領域;而且,現有的電信服務貿易制度也是不完善的,它正面臨著來自“數字融合”趨勢的挑戰(zhàn)。但是,我們相信,隨著國際通信服務貿易的發(fā)展和世界貿易組織有關通信服務貿易議題談判的深入,國際通信服務貿易制度必將在凝聚共識中完善,在探索實踐中發(fā)展。

3.國際通信行為法

這是國際通信法中涉及與通信有關的主權、人權、安全等政治議題的規(guī)范板塊,其法律文件不僅有《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萬國郵政聯盟組織法》等通信領域的專門條約,還有《聯合國憲章》、《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關于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所應遵守原則的條約》、《關于以和平目的使用廣播的國際公約》、《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等涉及通信行為的其他國際條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國際通信行為法既是一般國際法適用于通信領域的結果,又與國際人權法、外交關系法、外層空間法等國際法部門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國際通信行為法所規(guī)制的通信行為是具體的,也是復雜多樣和發(fā)展變化的。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一是國家、政府間組織等“公”性實體的通信行為。根據現代國際法,國家享有作為主權權利的通信自由,尤其是外交領域的通信自由;政府間國際組織享有依其憲法性條約而確立的包括通信自由在內的法律權能。但是,無論是國家還是國際組織,它們的通信自由通常是受到國際法限制的。按照在《聯合國憲章》基礎上確立起來的現代國際法原則,無論是國家還是國際組織,均不得利用任何通信手段干涉他國內政、進行戰(zhàn)爭宣傳、從事殖民主義和種族歧視活動、進行反對國際公約的宣傳、以及從事任何違反其他國際法義務,特別是國際強行法義務的行為。對于違反上述規(guī)定的通信行為,有關國家或國際組織應依國際法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

二是個人、法人等“私”性實體的通信行為。這類通信行為原本是國內法規(guī)制的對象。但是,隨著人權保護國際化趨勢的出現,它已被納入國際法管轄的范圍。在現代國際法上,個人或法人一方面被賦予通信的自由和權利,例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第2款規(guī)定:任何個人或法人均享有“以語言、文字或出版物、藝術或自己選擇之其他方式,不分國界,尋求、接受及傳播各種信息及思想之自由”,《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第33條規(guī)定:“各會員承認公眾使用國際公眾通信業(yè)務進行通信的權利?!绷硪环矫姹桓郊印疤貏e責任及義務”,從而構成對個人或法人通信自由的限制,例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第3款規(guī)定:通信權利之行使“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故得予以某種限制,但此種限制以經法律規(guī)定,且為下列各項所必要者為限:(ⅰ)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ⅱ)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wèi)生或風化”,《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第34條規(guī)定:“各會員對于可能危及國家安全、違反國家法律、防礙公共治安或有傷風化的任何其他私務電信,保留予以截斷的權利。”

可見,無論是對國家、政府間組織等“公”性實體通信行為的規(guī)制,還是對個人、法人等“私”性實體通信行為的規(guī)制,國際通信行為法的核心都是對通信自由的保護與限制。不過,應當指出的是,相對于國際通信通道法和國際通信服務法來說,國際通信行為法與主權、安全等國家核心利益的關聯更加密切。因此,在這種“保護”與“限制”的平衡中,各國特別容易發(fā)生分歧,從而給此類國際規(guī)則的形成帶來嚴重的困難〔33〕例如,在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談判有關衛(wèi)星直接廣播的法律問題的過程中,前蘇聯、東歐以及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曾建議建立嚴格的衛(wèi)星直接廣播“事先同意”制度,即要求一國須經另一國事先同意才能向該另一國進行衛(wèi)星直接廣播。但是,這一建議遭到了以美、英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強烈反對,他們堅持認為各國都可以自由地進行衛(wèi)星直接廣播,無需經過接受國的同意。正因為如此,盡管該委員會在1968年就設立了衛(wèi)星直接廣播工作組,但國際社會至今未就衛(wèi)星直接廣播問題達成任何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不僅如此,即使經過艱難談判形成了此類國際規(guī)則,有的國家也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將自己排除在此類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之外〔34〕例如,《國際電報公約》于1865年締結后,美國雖然是當時電報通信業(yè)很發(fā)達的國家,但因為反對該公約關于電報通信行為的政府監(jiān)管規(guī)則,它始終沒有加入該公約。See George.A.Codding,Jr.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130 years of 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ion,Denve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Vol.23(1995),p.502.。國際通信法的歷史已經并將繼續(xù)表明:如何協調國家主權與通信自由的關系,過去是,今后仍然是國際通信行為法發(fā)展的難點和焦點。

國際通信法的上述三種構成,分別從規(guī)范的主要淵源、規(guī)范依附的國際體制、規(guī)范的規(guī)制對象三個不同方面說明了國際通信法的基本架構。這三種架構在形式上是獨立的,在內容上是交錯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聯系,從而使國際通信法的體系呈現出三維立體的網絡結構。

四、結語

人類社會在先后經歷了農業(yè)時代和工業(yè)時代后,今天已經步入信息時代。與以物質的生產為主導的農業(yè)時代、以能源的開發(fā)為主導的工業(yè)時代不同,在信息時代起主導作用的是信息的流通,即通信。因此,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說:“通信是信息時代的生命線?!薄?5〕[美]約翰·奈斯比特.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趨勢[M].梅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21.可見,國際通信法,作為關于通信的國際法,在信息時代是多么重要!

我國已成為通信領域里許多國際條約和國際組織的成員,而且通信事業(yè)在近20年發(fā)展非常迅速。但是,有關通信法律體系的建設卻進展遲緩甚至陷入停滯。例如,我國《電信法》的制定工作歷經30多年卻至今仍然處于“難產”狀態(tài)。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對通信領域的國際規(guī)則還不太熟悉。因此,加強國際通信法的研究,不僅是學科與學術發(fā)展的需要,更是我國通信立法的迫切要求。

猜你喜歡
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國際法
論陳顧遠之先秦國際法研究及啟示——基于《中國國際法溯源》
作為國際法淵源的條約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44
低軌小衛(wèi)星星座發(fā)展中的國際安全治理研究
社會科學(2020年7期)2020-07-14 02:15:54
國際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關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議案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職權設定的演進與更新
未檢工作與檢察院組織法修改
李克強會見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
趙厚麟當選國際電信聯盟新一任秘書長
國際電信聯盟推行智能可持續(xù)化發(fā)展計劃工作項目
长乐市| 莱州市| 长宁区| 慈溪市| 巴彦淖尔市| 华安县| 深泽县| 安乡县| 宜春市| 楚雄市| 荆州市| 印江| 和林格尔县| 湛江市| 凤庆县| 河西区| 克什克腾旗| 定陶县| 福安市| 嵊州市| 莒南县| 合山市| 汕尾市| 海阳市| 九江县| 塘沽区| 重庆市| 博罗县| 孙吴县| 涞水县| 富顺县| 依安县| 双流县| 建湖县| 麟游县| 汾阳市| 海盐县| 旺苍县| 永登县| 翼城县| 卢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