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直面人性之“罪”

2013-04-10 14:38:33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原罪狂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孫 翀

(首都師范大學哲學博士后流動站,北京100037)

一、“文化原罪”——對文化傳承者的罪的認定

魯迅(1881-1936)有句名言:

凡是人的靈魂的偉大審問者,同時也一定是偉大的犯人。審判者在堂上舉劾著他的惡、犯人在堂下陳述著自己的善,審判者在靈魂中揭發(fā)污穢,犯人在所揭發(fā)的污穢中闡明著他埋葬的光輝……這樣,就顯示靈魂的深,在其深的靈魂中,無所謂“殘酷”,更無所謂慈悲;但是這靈魂顯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1]

將近一個世紀以后的今天再次回眸魯迅,我們?nèi)詮娏腋惺艿剿镊攘?。魯迅在無神論的背景下,拋棄世俗的善惡、是非,把目光聚焦點轉(zhuǎn)向內(nèi)心,挖掘靈魂的黑暗和光亮;他時刻對苦難保持警覺,深味著人生的涼薄、冷酷、自私、無謂的爭斗,作品里既有中國文化占主流的儒家思想,也有魏晉時期嵇康等人“非湯武,薄周孔”的叛逆精神,更兼有基督教博愛精神,提煉出獨特的“這一個”的生命哲學與智慧。更為重要的是,魯迅充當?shù)牟粌H是“靈魂的偉大審判者”,而是將自己也當作了被審判的“偉大的犯人”,這樣雙重的身份,致使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立意高遠,觀察深刻、很具力度。散文詩更是他一己激烈煎熬和矛盾沖突的產(chǎn)物,玄妙深奧,古今獨步。魯迅代表了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制高點,他的陰、冷、黑、沉、尖、辣、烈,都堪稱在20世紀中國的獨一無二。與西方的弗洛伊德、胡塞爾、海德格爾、克爾凱郭爾、帕斯卡爾、舍斯托夫、別爾嘉耶夫、索洛維約夫、舍勒、馬丁·布伯、蒂利希、雨果、荷爾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卡夫卡、艾略特、烏納穆諾、馬塞爾等人不同,魯迅只是孤獨一人,以高度個體的自由意志,反抗痛苦和絕望。并非基督教徒的魯迅,在靈魂深處,特別是在他深刻地面對自我的時候,表現(xiàn)了一種執(zhí)著的罪感意識,自審往往和審判同時發(fā)生。

基督教原罪觀強調(diào)人生而有罪,即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道德是有缺陷的,這是人區(qū)別于神的地方。所謂神,不一定指宇宙間的某個主宰者,不妨理解為全知和完美的一個象征。人犯了罪,罪是人與神的隔絕,是上帝、天、地、人關(guān)系的破壞。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2]即罪不是一種本性,是善性的虧損。善性是人的本體,罪性是這善在實然上的扭曲。故罪性與善性處在同層次,並不矛盾。所以《圣經(jīng)》在人犯罪后,仍強調(diào)人有上帝形象。[3]上帝與人關(guān)系的重建,以基督本身的痛苦,承擔人類的苦罪,而開出復活的新生命,重建和諧?;浇淘缙谏駥W思想的集大成者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由此界定,罪是完善的虧損(privation of goodness),即罪的本質(zhì)不是一實體的存在,卻是完善存在的損害與扭曲,是一狀態(tài),不是一實物。換句話說,人在理性上并非全知,在道德上并非完人。所以,認識到人的無知是智慧的起點,覺悟到人的不完美便是信仰的起點。所謂信仰,即不完美者對于完美境界的永遠憧憬和追求?;浇淘镉^中的對罪惡形成的非主觀根源、人自身的局限性、自由意志的運用等等,賦予了人們危機感、憂患意識。為我們反思自身歷史和文化及補充、超越鋪設(shè)了思考的進階。

罪的認定之后應(yīng)當是贖罪,而魯迅對贖罪的可能性和意義卻持懷疑態(tài)度,基督教文化只是為魯迅提供了一種價值反思,魯迅的罪感是一種“文化原罪”,是對歷史、文化和個人進行的反思,他更注重對文化傳承者的罪的認定,這種罪本身有施害者和受害者?!犊袢巳沼洝罚?]中,“狂人”之所以發(fā)狂,就因為歷經(jīng)種種觀察、思考之后,他終于弄明白了一件可怕的事:這些年來,他實際上一直在一種自己壓根就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幫著“吃人”,這就是一種特定的原罪意識。魯迅非常清楚地點明了中國的“弱者”的地位和中國的民族危機的緊迫性,喚醒國民的任務(wù)遠遠超越了對于文學的追求。在他看來,人的“罪”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上輩子做壞事造下的,或傳習下來的;另一方面則是這一輩子不但沒去贖上輩子的罪,反而仍在一種懵懂、渾渾噩噩的狀態(tài)下繼續(xù)進行,“狂人”不僅一直幫著吃“人”,甚至到死還不忘聲嘶力竭地叫喊“過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這是一種不愿被救贖的“罪”,其實是一種更可悲的雙重罪過!《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大哥,還有那個醫(yī)生在狂人看來,他們都在等著狂人自己死;這些人有著“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都如狼一般地盯住狂人??袢酥共蛔“l(fā)自內(nèi)心地顫抖——恐慌了,還有什么比這更恐慌的事實呢:自己的親哥哥也不過是假意的偽善,即給他看病的真正目的不過是把他——一個還有血有肉的人,養(yǎng)得白白胖胖的,然后再毫無憐憫地一口口吃掉。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事實。魯迅的眼光帶有生命哲學的深度,它穿透的是生命存在中頗難以克服的精神惰性、精神自迷。

奧古斯丁說:“造成這懲罰的不是我自己,而是‘盤踞在我身內(nèi)的罪’”。[5]在奧古斯丁(基督教)看來,認識到了,不一定能做到,而且很可能認識到了反而更要犯罪,因為更刺激。于是狂人惶恐了,既然親生哥哥尚且如此,那么,捫心自問,自己吃過人嗎?他不禁想到了自己童蒙時的一件事,“大哥正管著家務(wù),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飯菜里,暗暗給我們吃。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xiàn)在也輪到我自己,……”[6]事實是那樣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魯迅看到自己也是這“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一部分——自己也吃過人。確實如此,盡管是無意間,但也無容置辯地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他幾乎絕望了。“吃人”,這可怕的現(xiàn)實,再想到有史以來,綿延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就是這兩個字在貫穿著,延續(xù)著。但更可怕是,歷盡辛苦、磨難,治愈后的狂人,卻又回到吃人的隊伍中去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至于書名,則本人愈后所題,不復改也?!保?]這就是突出了意志(意愿)對于知識的背離。從當今的貪污犯那里也可以看出:明明知道貪污國家公款是不對的、犯法的,但控制不住地要貪污,因為其意愿(意志)戰(zhàn)勝了其知識(認識)。人處于分裂狀態(tài)。這樣,在“狂人”、“他者”的視角切換中,深刻地敘述著一個千年來幾乎不變的“吃人”的事實。由此,嚴肅的自我反省和承擔精神在中國文化中首次凸顯。

《狂人日記》中魯迅的思路已很接近于“原罪”。在狂人深層的心理和意識中直接投影出魯迅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自我靈魂。其實,狂人心理正是魯迅內(nèi)心一次最誠實、最深刻、也是最痛苦的“外化”。文章的“反諷”則是魯迅內(nèi)外人格分裂的顯在表現(xiàn)。外在的堅毅掩飾不住內(nèi)心罪感的絕望,而內(nèi)心的絕望,又壓抑不了對未來的希望。面對“原罪”,魯迅成為了負擔“文化原罪”的受難基督。魯迅自覺的承擔了這一使命,他面對的是狂人在寂寞路上人與非人的追問,面對的是受迫者欲救迫害者的孤憤抗爭。正是通過靈魂的自省,進而體悟民族的魂,因此,他吶喊了,在黑暗中舉起了他的投槍,來肉搏這空虛的黑夜,為人生、為社會。同時,他成為最強大的也是最孤單的反叛者。關(guān)于此,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的表述最為透徹:“……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至于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這樣說來,我的小說和藝術(shù)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了”。[6]

二、“覺醒者”的困窘

一個人,既然來到了這個世上,就不得不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種種約束、控制,有時會身不由己地卷進一個巨大的人世漩渦中;一旦不能控制,甚且放縱自己,就必然會沉淪、墮落,或者說,不可避免地有一種“罪感”。魯迅小說中的覺醒者就時常處于這種身不由己的狀態(tài),他們在抗爭,在排斥,但卻往往不盡人意,由此感到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魯迅著重探討了覺醒者的生存困境、生存危機;覺醒者的掙扎有一種無法擺脫的焦灼和苦澀。

《傷逝》[7]從男主人公涓生懺悔自白的敘述開始,在長歌當哭的激情宣泄中結(jié)束。在這既是懺悔,也是辯白的歌哭中,涓生和子君二人由自由戀愛、同居,到子君背棄的全過程得到完整的再現(xiàn)。《傷逝》恰似“亞當”和“夏娃”,兩個犯了“原罪”的人,要遭受懲罰,需要救贖。魯迅在這里寫了覺醒者的沉重打擊。寒冷的冬天,守著冷冰冰的家徒四壁的房屋,沒有溫暖,更沒有了往日的笑語,涓生失業(yè)以后遭遇經(jīng)濟困頓,最終嚴重的饑饉危機降臨到了這個小家庭。饑與寒的交加中,涓生終于意識到了一個先前忽視的現(xiàn)在卻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愛”。嚴酷的事實告訴他,“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人生其他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痹谛≌f中,魯迅”傷”的是愛在人間的“逝”去。通過對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的剖析,印證了人生存本質(zhì)意義上的”原罪“。”罪感”讓涓生明白人存在的種種限制,這種限制是人無法擺脫的。這以后,憤怒和責難相對應(yīng)并交織在一起的自責和懺悔的負罪感,開始上升為小說的主要基調(diào),愈到后來愈是強烈,最后,小說寫道:“我將在孽風和毒焰中擁抱子君,乞她寬容,或者使她快意……?!濒斞冈凇秱拧分刑岢鲆粋€尖銳問題,即:涓生究竟是一個無畏的覺醒者,還是只是一個懦弱的兇手?人們?nèi)绾文鼙WC他們采取的行動是正確的?選擇“說謊”與“欺騙”就一定是錯誤的嗎?抑或,選擇“真實”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我們又如何判別我們眼中的真實就是真正的真實呢?盡管有“遺忘和說謊”做前導,涓生的“新生”也仍然要刻上“悔恨和悲哀”的烙印。這樣的“新生”,不僅是虛偽的、不徹底的,同時也是帶諷刺性的。在這篇小說中,魯迅留下了許多的問號。在奧古斯丁看來,“自由意志——人們沒有它就不能生活正直——必須是上帝所賜予的一種善,而且你必須承認,我們與其說,將它賜予人的上帝,不當將它賜下來,毋寧說,將它誤用的人應(yīng)當被定罪?!保?]這里再次突出了意志(意愿)的無力。涓生和子君他們需要愛,需要認可,他倆所犯的“原罪”,與《祥林嫂》中被“贖罪”拋棄的祥林嫂相同,他們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是一群需要被救贖的人。

散文詩《野草》可謂登峰造極,簡直就是一部凝視、解剖、突圍、掙扎、呈示、審視的自傳,或許魯迅正用這種方式來致力于對民族精神的救贖,并以此來表達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的愛。誠然,這是一間“絕無窗戶而萬難破壞”的“鐵屋子”,但魯迅并沒有失望,真切的生命體驗和現(xiàn)實讓他知道,只有努力,只有抗爭,才可能有一絲希望,正如《過客》中過客在歷經(jīng)萬千波折、磨難后所吐露出的一句話:“我還是走好?!毕蚯白?,才有希望,盡管渺茫,卻仍能在漆黑的暗夜中閃現(xiàn)一絲奇異的色澤?!皬奈疫€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么走,要走到一個地方去,這地方就在前面。我單記得走了許多路,現(xiàn)在來到這里了。那前面的聲音叫我走。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還是走好罷……”他“黑色短衣褲皆破碎,赤足著破鞋”,“狀態(tài)困頓倔強”,[9]卻不顧勞累執(zhí)意前行,無論前面是墳還是花,就在這么走,他不要任何的布施、義無反顧地蹌踉地昂然前行。魯迅所創(chuàng)造的這位“過客”如同中國的西緒福斯。對“過客”,這樣一個老翁來說,魯迅所設(shè)計的,他臨近終了的一生,其實只是渾渾噩噩地什么事也不干地打發(fā)時光,過多的惰性、享樂和日漸衰老的軀體,都讓他懶于挪動,或者沉溺于往昔,沉溺于世俗的享樂而不可自拔——也懶得思考。不過,這中間,“過客”卻一再深味了“無”的空虛、無聊和頹廢;但他卻無力改變,只能任憑衰老日漸一日地侵蝕著身體,侵蝕著生機。過客沒有原因但是有目的,可是目的也僅僅是代表死亡的冷冰冰的墳,魯迅在這里或許向我們傳達了一個哲理,走的終點是死亡,走本身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是目的。正如此,魯迅在致許廣平的信中,借用《過客》表述說:“同我有關(guān)的活著,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這意思也在《過客》中說過,都與小鬼的不同”。[10]這里表明了魯迅對自己“背負著因襲的重擔”的一種自覺,也表明了他的“中間物”角色?!斑^客”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生命的歷程,從大的歷史進程來說,人都是一個“過客”,滄海一粟,但魯迅的意義就在于,他將“過客”放置在變革、動蕩的時代氛圍下,從而認識到人存在的罪感,甚或荒誕。人活著是很痛苦的,這個世界是丑陋和險惡的,因此,愿意與這個腐朽的時代一同走進死亡。永在煉獄之中,這是一種極為深刻的悲劇意識,抑或說罪感意識。

這種“罪感”在魯迅的身上漫無邊際地蔓延、滲入。魯迅的感覺曾經(jīng)是相當?shù)拿篮煤统鋵崳欢鵁o奈,殘酷的現(xiàn)實卻在時時刻刻地侵蝕、粉碎他的感覺。魯迅沒有倒下,沒有頹廢,而是毅然、決然地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有時甚至竟有了些許的自卑自諷。“哀莫大于心死”,在《野草·求乞者》中,誠然,“孩子求乞”令人哀憐和同情,但魯迅的著眼點實是在于讓人們看到求乞者周圍沉重的幾乎讓人窒息的現(xiàn)實,人如豬狗一般地生活,卑微、低賤,這般茍延殘喘地生存?!八拿娑际腔彝痢保瑳]有一絲的躍動的生機,求乞者的內(nèi)心被一種郁悶孤獨的情緒所緊緊攫住。

不布施,無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給與煩膩,疑心,憎惡?!?/p>

我將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將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的煩膩,疑心,憎惡。[11]

然而,對求乞者,魯迅并不是一味地排斥、諷刺;更多則是一種同情。這是因為,困迫于現(xiàn)實,沿襲往昔歷史的重負,這雙重的壓力(布施)如影隨形,無可擺脫。這就是魯迅煩膩、陰沉、疑心的根本所在:“我所憎惡的太多了,應(yīng)該自己也得到憎惡,這才有點像活在人間;如果收到的乃是相反的布施,于我倒是一個冷嘲,使我對于自己也要大加侮蔑”。[12]

三、“歷史中間物”的舍身濟世

魯迅毅然棄醫(yī)從文,用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來救贖陷入困境的國民,他以自己的一生,演繹了一個強大的自由意志和命運抗爭的斗士精神,猶如堂吉訶德勇猛前行,更見證了無“神”面對的生命的凄苦無助?!芭洳粻?,哀其不幸”,魯迅一方面表現(xiàn)了對文化陋習的痛恨,又表現(xiàn)了對民族積貧積弱的不甘。魯迅有著很深的儒學背景,當命運向他揭示生存的奧秘時,他本能地推拒彼岸唯靈世界,他執(zhí)著于現(xiàn)實并提出了“中間物”的觀念。中間物既是中間和過渡之意?!叭欢诎涤謺滩⑽遥欢饷饔謺А保?3],“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13],一種“夾在中間”的困惑。對此,他歸納道:

一切事物,在轉(zhuǎn)變中,是總有多少中間物的。動植之間,無脊椎和脊推動物之間,都有中間物;或者簡直可以說,在進化的鏈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14]

魯迅的用意正是在論證一種充當犧牲的必然性。萬事萬物,都不過是盡著一份“中間物”的大責,那目前夾在黑暗和光明之間,甚至有一半還罩在陰影當中,也就無需苦惱,也無可慚愧了。但是,作為一個深刻的洞察者,在魯迅看來,一定程度上,“求乞”是必須的,也不得不這樣,“然而我還有所為,我愿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15]這就是韌性戰(zhàn)斗;否則,一味地蠻干,只能是無所謂地犧牲,白白地損耗活潑的生命。

在魯迅看來,人總是置身于現(xiàn)實中,總在有意無意地、或多或少地承接、延續(xù)著過去和現(xiàn)實,無可避免,這就類似于進化鏈條上的“歷史中間物”?!爸虚g物”論構(gòu)成了魯迅的生命哲學,是他全部思想的一個軸心 。這種“中間物意識”或者說“過客意識”是魯迅人生的一個注腳,正如《過客》中的過客正在走向通往超驗精神的半路上,過客用走的形式消解中西的形而上學。對一己所處的時代,魯迅有過精當、形象的概括:“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16]“然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13]顯然,這一時代具有明顯地“過渡”性質(zhì)——或者說處在大變革的前期。這樣的時代,是長不出“喬木”的,只能長出匍匐地表的四處橫生枝蔓的柔弱的“野草”:“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16]盡管在生存,但卻是“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并為了生存,“各各奪取”;不僅如此,甚且還被踐踏,“遭刪刈”,直至死亡而止。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讓人痛切肌膚的悲劇。因此,人應(yīng)當承擔解救的重任,正視他,“要除去于人生毫無意義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賞玩別人苦痛的昏迷和強暴”。[17]

于是,我們理解魯迅為什么愿意從“中間物”的立場來理解自己。在《狂人日記》的結(jié)尾部分,“我”的自責尤其明確,他干脆把自己歸入了吃人者的行列。既要呼喚光明,又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染著黑暗,魯迅曾引用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得到許多苦惱者,是因為有能堪許多苦惱的力量”,[14]指出這雖不一定確實,但大可作為安慰的話。在他看來,“人若一經(jīng)走出麻木境界,便即增加苦痛,而且無法可想”,[18]知識的增加,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都無法最終根除由個人生存有限性所決定的人生本質(zhì)上的悲劇性,“苦”是由人之存在有限性決定的。為此,他從不懼憚?wù)f苦,但也從不想逃避。說苦,其實是為了更清醒地面對冷峻的現(xiàn)實人生。從“精神界的斗士”的定位到要“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6]魯迅是一個站在黑暗和光明的交界線上的犧牲者。在進化的鏈上,一切都是“中間物”,而“大時代”正是光明和黑暗決斗的時代,魯迅自己生命的意義就是作為“中間物”成為“大時代”的犧牲品,而追問生命的終極意義。他是一個執(zhí)著于個體生命自由意志的人,他的博愛,也因此而呈現(xiàn)出焦灼甚至狂躁的特點。當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早已適應(yīng)外部壓力下放棄個體生命的自由意志的生存狀態(tài)的時候,魯迅卻堅決捍衛(wèi)自我尊嚴和自由意志,對外部的和內(nèi)部的黑暗和罪惡宣戰(zhàn),反抗那些對他構(gòu)成壓力和傷害的一切東西,包括文化的、倫理的、國家的、群體的、黨派的、家族的、機關(guān)的、他人的、個人的。

結(jié) 語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最能直視血淋淋現(xiàn)實的非魯迅莫屬。魯迅無論是才氣、學力,還是對社會的深刻的洞察,以及對社會的批判力均達到相當?shù)母叨群蜕疃?,他勇敢地直面自身及民族,《狂人日記》中狂人說“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其“負罪感”及“自審”到今天仍振聾發(fā)聵。秉承西方文化精神,魯迅把目光也對準了沉默而凝重的國民“魂”,更重要的是,魯迅在深入、精細觀察、體驗中,渲染了一種痛徹心扉,浸入骨髓的孤寂——漫長封建時代所傳習下的因循守舊、等級觀念、人與人之間有意無意的互相封閉,來自擺脫不了的“原罪”淵藪。

基督教觀點認為,原罪乃是眾罪之源,萬惡之母。它隨著亞當?shù)倪^犯而進入世界,又隨著人類的繁衍代代相傳。從而使罪成為人類共有的特性,于是,許多世代以來人類經(jīng)歷了所有無止息的暴亂、悲慘、痛苦、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隔閡。上帝借著摩西說:“看哪,我今日將生與福,死與禍,陳明在你面前。吩咐你愛耶和華——你的上帝,遵行他的道,謹守他的誡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人數(shù)增多,耶和華——你上帝就必在你所要進去得為業(yè)的地上賜福于你?!医袢蘸籼靻镜叵蚰阕饕娮C;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以基督教觀念,在這種罪性狀態(tài)中,人無法自救,所以,才需要“上帝”的恩典,也就是圣靈在人的心里工作,使人有善知善念,并有能力去實踐善念。從基督教文化信仰層面這個角度看,魯迅的愛有是非、善惡、親疏、遠近、智愚、高下區(qū)分,主要凸顯愛者的自主性以及愛者與被愛者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于是,魯迅既不同于但丁的追求,也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困惑;對于前者,魯迅說:“于是我就在這個地方停住,沒有能夠走到天國去?!保?9]對于后者,魯迅“廢書不觀”。[6]反抗虛無,留戀此岸,不認可任何超驗的存在。在荒蕪、黑暗、冷硬的思想世界里,他無意借助“上帝”的啟示來忘記人間的血污,他不斷地反抗絕望,即使屢屢受到傷害,也不放棄。以有限對無限、以局部對整體、以相對對絕對、以短暫對永恒,因而人乃始終處于追求的旅途之中、未達目標之感。正如奧古斯丁所說:“意志得幸福之賞或得不幸之罰乃是依據(jù)它的功德”,“每人選擇去跟從信奉哪一類,全在于意志?!?,“自由選擇,承擔責任”,乃人的自由選擇的主體性。

[1]魯迅.魯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05.

[2]圣經(jīng)·羅馬書[M].

[3]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M].

[4]魯迅.狂人日記[J].新青年,1981,4(5).

[5]奧古斯?。畱曰阡?卷八(第10節(ji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9:154.

[6]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32,5,140,389.

[7]魯迅.傷逝[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12-113.

[8]奧古斯丁選集.論自由意志·卷十八[M].湯清,等,譯.中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261.

[9]魯迅.野草·過客[M]//魯迅.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88.

[10]魯迅.兩地書·二四[M]//魯迅.魯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79.

[11]魯迅.野草祈·求者[M]//魯迅.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67.

[12]魯迅.華蓋集·我的“籍”與“系”[M]//魯迅.魯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83.

[13]魯迅.野草·影的告別[M]//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65.

[14]魯迅.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62.

[15]魯迅.彷徨·孤獨者[M]//魯迅.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01.

[16]魯迅.野草·題辭[M]//魯迅.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59.

[17]魯迅.墳·我之節(jié)烈觀[M]//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25.

[18]魯迅.兩地書·六[M]//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2.

[19]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11.

猜你喜歡
原罪狂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南方周末(2017-09-28)2017-09-28 20:27:46
阿奎那關(guān)于原罪的實在論解析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0
李書福 從“狂人”到“網(wǎng)紅”
中國汽車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罪與罰
《年輕的布朗先生》:對信仰的批判與堅持
張潔主要作品目錄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原罪
小說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7
游戲狂人
老馬
兴化市| 兴国县| 西昌市| 易门县| 沅江市| 依兰县| 改则县| 微山县| 台东县| 萝北县| 徐闻县| 隆子县| 铜川市| 麻栗坡县| 九台市| 蚌埠市| 永城市| 青阳县| 湖南省| 铁岭市| 杂多县| 武鸣县| 衡阳市| 通山县| 福安市| 黎城县| 财经| 淅川县| 陵川县| 寿宁县| 宜川县| 东乌珠穆沁旗| 清流县| 类乌齐县| 邹平县| 晋宁县| 北川| 东丰县| 克拉玛依市| 灵璧县|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