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蕊
歷史中的兒童性別教育
本刊記者_張蕊
在幼兒園大班課堂上,兩男孩一女孩“過家家”,需一人穿圍裙扮廚師。猶豫下,兩男孩不約而同將圍裙遞給女孩。
這是學者在幼兒園實地調(diào)研碰到的場景,這場景至今仍飽受西方女權(quán)主義批評。但這提醒了人們,兒童對性別的認知,開始得比成人設想的還要早。
“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千古,家喻戶曉。孟母,只是傳統(tǒng)中國千萬個母親中的一個。
清代地理學者徐繼畬,六歲即由母親教之讀書識字,八歲才入私塾。經(jīng)學大師俞樾,六歲由母親啟蒙,口授《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到九歲,畢“四書”,乃就外傅……
明清士人,啟蒙于母親口授的,不在少數(shù)。在古時,母親課兒,與父親的蒙童教育,共同構(gòu)成了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古代女性鮮有接受正式教育的機會,但卻并不意味著她們?nèi)狈甜B(yǎng),女性能夠在家族中維系秩序、傳遞文明,皆賴女學之功。
傳統(tǒng)中國社會,依古禮對士人的起居規(guī)劃,男子活動場所與婦女兒童通常不在一起,嚴格說來,父親是不該輕易涉足女眷或孩子的生活圈的——父親通常不須直接照管幼兒生活。明清后,士人的家居生活發(fā)生了變化,父子相親的場合增加了許多,但多體現(xiàn)在“課子”一方面,幼兒的日常起居,仍以家中女性親屬為主。
“母儀先于父訓,慈教嚴于義方。”(見《女范捷錄》),因此,母親理當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行,做到“乃子孫之表率,女婦之楷模也”。
中國女性注重“女子無才便是德”,以培養(yǎng)女性的謙德,女孩不宜去論斷是非、臧否人物,裁決事不關己的身外之事。而女童的德育更受母親影響。
在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生育后不久便離開孩子,重新投入工作。孩子過早地交由祖母或者保姆代管。本該由母親親授的德育,交給了電視和漫畫,或寄希望于幼教老師,導致了不少惡果。而最恐怖的結(jié)果已經(jīng)在那部著名的紀錄片《幼兒園》里得到了昭示——一個三歲男孩喊著“開飛機,丟炸彈,炸死美國的王八蛋”的時候,相信所有的觀眾都會感到后背發(fā)涼,毛骨悚然。
宋儒倡導儒家的啟蒙價值,幼教大抵沿著《禮記》的方向,在此基礎上,也有補充與創(chuàng)新。司馬光整理的《居家雜儀》,被視為近世幼教模式的始基。
子能食,飼之,教以右手。子能言,教之自明及唱諾,萬福安置。稍有知,則教之以恭敬長者,有不識尊卑長幼者,則嚴訶禁之。六歲,教之數(shù)與方名,男子始學書字,女子始學女工之初者。七歲,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始頌《孝經(jīng)》《論語》,雖女子亦宜頌之。自七歲以下,謂之孺子,早寢晏起,食無時。八歲,出人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以遷讓,男子頌《尚書》,女子不出中門。九歲,男子頌《春秋》及諸史,始使為之講解,使曉義理。女子亦為之講解《論語》《孝經(jīng)》及《列女傳》《女戒》之類,略曉大義。
明清時期,人們對于兒童的期待,因性別而不同。以呂氏父子以曉諭幼童而作的《小兒語》和《女小兒語》為例,雖兩書均意在教引,但兩者勾勒出的理想中的男孩模范與女孩模范是截然不同的,相較于《小兒語》的治世為人之道,《女小兒語》則指向持家為婦之道。
無獨有偶,西方世界一樣有因性施教的范例。
在華德福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魯?shù)婪颉な反{看來,幼兒時期(1至7歲)孩子智力處于混沌狀態(tài),需“啟智”。如果孩子經(jīng)常得到漂亮的布娃娃、小汽車等完好的玩具,那么他的大腦在缺乏想象的情況下,難以發(fā)達。這時,需給予兒童能夠動手的玩具,或以唱兒歌、背詩歌的方式,促進大腦發(fā)育。
古時的詩教、樂教,恰與史代納所提倡之“啟智”不謀而合。
“興于詩,成于樂”的教育,以民間戲劇的方式熏陶兒童。社戲舞臺上的“唱、念、做、打”無不給兒童以角色性別的暗示?;ǖ┌l(fā)聲之“脆而媚”,小生則要“柔而練”,不同性別、年齡的角色,在發(fā)聲、動作上的不同,無疑對兒童建立對性別的認識起到了示范作用。
當下,幼兒在性別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多在幼兒園中度過。無論是大班還是小班,男女同班結(jié)游是免不了的。只是,幼兒園里“高科技”多了,真實的“戲”少了;專屬兒童的活動多了,自然習得的知識卻少了。
明清時期,坊間流傳著大量的“嬰戲圖”,宣德以前多為“庭園嬰戲”,即孩子們在庭園內(nèi)活動的寫照,這些畫像被刻畫印制在瓷器上,保留至今。在后代常見的《嬰戲圖》《百子圖》中,不難窺見,在傳統(tǒng)的浸潤下,子孫同樂、吉祥歡慶的童年記憶。有趣的是,在這些“嬰戲圖”里,我們能發(fā)現(xiàn)不少舊時兒童的游戲。如《百子圖》中,奔跑打鬧的胖頭小子,以及圍坐成圈的小小繡女。小子身著素衣,丫頭們卻穿著色彩艷麗、花團錦簇的衣服。此番場景,不是正應了“男女有別”么?
可是,在今天的幼兒園里,卻只能看見一排排整齊的床鋪,為保齊整和衛(wèi)生,就連床鋪上的鋪蓋都是統(tǒng)一的。不少幼兒園,在幼小階段的教室里,為求方便,就連廁所也是男女一室的。
而在傳統(tǒng)的中國,少年女子所住房間稱之“閨房”,即未婚女子坐臥起居、修煉女紅、研習詩書禮儀的所在。因女性對色彩天然敏感,所以閨房色彩以溫、柔為主,地點則居于后院幽靜之處。男子則要居于前院,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居于正房兩側(cè)。
法國學者著有一本《走過許多世紀的童年》,大致要說明,在近代以前,西方很多的社會活動,不管是宗教節(jié)慶或市集聚會,大人、小孩常混在一起玩耍。這樣的場景,在一些歐洲時代電影中仍常見,像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也常常蹩腳地模仿大人,打望美女。這一時期,大人捉弄孩子、孩子也捉弄大人,大人則不避諱當著孩子講起有“性”話題,對待孩子,并沒有特別將其當作“另一類人”。
而隨著小家庭成立,都市文化、中產(chǎn)階級興起,整個社會的人口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于每個家庭而言,孩子數(shù)目減少,家庭規(guī)模變小,隨之改變的除了家庭結(jié)構(gòu)以外,還延伸出感情世界的微妙變化。對孩子的關注,逐漸成為家庭的重心。過猶不及,受到過分關注的孩子,反而失去了家庭間自然、愉快的角色交往。
近代學校興起后,情況變得更為悲觀。義務教育的普及,導致孩子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在宗教節(jié)慶與廟會時,看戲、聽曲與自由玩耍的日子,也被校園圍墻內(nèi)的枯燥時光所代替。同樣,傳統(tǒng)中國的宗室生活,“大帶小,老帶少”的日常習得,也因為新式學校與新式家庭的興起,漸趨消亡。
臺灣學者薛仁明曾論道:“大體完好的民間傳統(tǒng),才是臺灣人情溫厚的真正根源?!?/p>
這樣的民間傳統(tǒng),保存在宗族與鄰里之中。交往甚密的宗族關系,將傳統(tǒng)的禮儀,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內(nèi)化成世代的文化基因。甚至,薛仁明還認為,這樣的民間傳統(tǒng),還保存在戲曲里;一如古代的國風,是詩教,也是樂教,寓教于樂,大化無形,遂陶冶了一代代人的性情。
胡蘭成在《今世今生》中,有一段寫自己兒時與家人一道在宗祠看戲文的場景:
戲文時,四親八眷都從遠村近保趕來,長輩及女眷是用轎子去接,家家都有幾桌人客,單是戲臺下見了鄰村相識的就都款留,家家戲文時都特為裹粽子,上三界章家埠趕市備饌,客人都謙遜,主人都慷慨。
男人穿竹布長衫加玄色馬褂,瓜皮緞帽,上綴紅頂子。女人都戴包帽,身上穿的,年輕的多是竹布衫襪,亦有穿華絲葛,臉上胭脂花粉,年長的多是藍綢衫黑裙,包帽像兩片海棠葉子聯(lián)成,中間狹處齊額一勒,分向兩邊,松松的遮過耳朵,到后面梳髻處把兩片葉尖結(jié)住,頂上的頭發(fā)依然露出,依著年齡,包帽或是寶藍緞子繡紅桃,或是玄色緞子繡海棠雙蝴蝶,或玄色緞子什么也不繡,但沿邊都綴珍珠。腳下穿的,年輕女子天足,緞鞋兩側(cè)繡的彩鳳雙飛,小孩也是新袍褲,穿的老虎頭鞋,戴的藍緞子瓦棱帽……
戲臺在祠堂里,戲臺下站滿男看客??礃巧吓捅悴粫r有娘舅表兄弟從臺下買了甘蔗橘子送上來,她們臨欄桿坐著看戲,而臺下的男人則也看戲,也看她們。
這是舊時中國的一個經(jīng)典的場景,除了“戲文”本身的教育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宗族聚會中,自然顯露的形容禮儀,如男女衣著、老小差異,以及,最關鍵的民間祭祀。
祭祀,其移風易俗之效,比教育更深遠。論語說,為政者“所重民食、喪、祭”;民固然以食為天,但同時,喪禮與祭祀之事,一樣是不能稍有輕忽。只是在當下,祭祀傳統(tǒng)不明就里的成了“迷信”。
過去,兄弟姊妹多,總能以“過家家”消磨一日時光,“你伴娘來,我伴郎”,亦或是剛從戲臺子上看了那“穆桂英掛帥”,拿來學學樣。舊時兒童心中的成長榜樣,也因著性別的不同而不同:女性的成長榜樣,有白娘子、穆桂英、祝英臺;男孩,則多崇拜秦瓊、關羽等英雄形象。
如今,家里卻只剩下“形只影單”的獨兒,獨臥沙發(fā),日日看“喜羊羊”如何巧取“灰太狼”。諷刺的是,成人世界中卻流傳著“要嫁就嫁灰太狼”的說法,這甚至一度成為現(xiàn)代女性的婚戀標準。看來,過去那個統(tǒng)一于宗室的民間傳統(tǒng),已消失殆盡。
別說具有祭祀含義的“過家家”了,就連與母親一道完成家務的習得,也因溺愛而去除。殊不知,過去中國一般家庭的男孩放牛拾薪,女孩幫忙生活細務的家庭傳統(tǒng),實則可讓女性小肌肉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以培養(yǎng)其心靈手巧,以及對細節(jié)的敏感。
這或許也給前日里,處于風頭浪尖的校園性侵事件一點啟示:
就像傳統(tǒng)中國那樣,把性別教育生活化,把對性別的感知權(quán)還給孩子,讓小朋友在原有的生理感知上,“過著家家”,找到位置。
TIPS
世界幼兒園的性別教育
美國:幼兒園第一課是分辨廁所
美國所有幼兒托管機構(gòu)里,廁所是分男女的。幼兒園的第一課便是認識廁所:在一個扎著小辮子女孩坐廁姿勢圖案和一個男孩坐廁姿勢圖案的標志下,幼兒們分門進出。廁所里的設施完全按正規(guī)男女廁所設計,只不過是尺寸略小。不僅如此,有的女廁的墻瓷磚為粉紅色,男廁所則用淺灰色。如男孩跑到女廁所探個究竟,老師一般不批評,只是問他們,是否看清了有何異同。
新加坡:性別教育從內(nèi)衣分男女開始
新加坡的性別教育更側(cè)重生活,尤其是內(nèi)衣。從嬰幼兒開始,無論是內(nèi)衣還是外裝,都是分男女裝的,很多裹著尿布的男嬰,已經(jīng)穿著非常正規(guī)的男裝三角褲,目的是讓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男孩。
日本:利用游泳課教育性別
在日本,幼兒園通常要開設游泳課,男孩女孩一起,老師們會在此時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通常會問:男孩與女孩什么地方不一樣?讓孩子適當?shù)乩斫饽信詣e的不同,學會尊重對方的身體。
瑞典:生理知識的教導
讓幼兒了解自己身體結(jié)構(gòu)和作用,學會自己清潔生殖器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