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雨澤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關于人與世界的關系,總是人類生存所面臨的最基本也最艱難的主題,卡夫卡通過對人在世界中逐漸被世界所異化困境的描摹,為人們鋪陳出一個千瘡百孔的腐爛世界——這是個人們麻木陷于其中卻不自知的世界。他通過一種似乎無取向的敘述,建構并解構著貌似有序卻混沌、荒謬的“人的世界”。卡夫卡并不給這個“人的世界”所謂的出路,他似乎并不意在拯救什么,而只是訴說著,讓每個閱讀者、傾聽者自行覺悟到其文字背后的智慧所在。
卡夫卡曾在他的日記里寫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籠子在找一只鳥。
《訴訟》[1]中的K不知道他為什么被控告。經歷了很短的反抗之后,他按時去法庭,順從他的叔叔去找律師。在第七章中,他放棄了向法庭系統(tǒng)追問他被控告的原因,而是決定審視自己的一生,自己的過去,“連最小的細節(jié)也不放過”。他在為他的有罪(被審判)的籠子找一只他過去曾經犯過的罪的鳥。他被法庭的訴訟說服了,不可知的檔案里的內容操縱了他的生活,讓他非常努力地找到自己的過失,以支持法庭的控告。在檔案的指控下,K為罪名找罪。
而《城堡》中的阿瑪麗亞收到城堡里的老爺索蒂尼的下流不堪的信,與其他人唯唯諾諾不同的是,阿瑪麗亞沒有掩飾自己的氣憤,把它撕了,并且丟在信使臉上。[2]城堡根本無需審判,也不用直接斥責阿瑪麗亞的行為??謶肿匀簧闪恕藗儚臄嘟^與他們家的生意往來開始,逐漸回避他們,就好像他們會傳染來自城堡的責罰。父親想解決這個困境,保護家庭。但是卻無從下手:沒有人控告阿瑪麗亞,甚至阿瑪麗亞的罪都不存在。要想獲得寬恕,首先要有罪名。父親請求城堡為女兒定罪,一家人拼命地尋找那個被侮辱的信使。出于對城堡發(fā)散威脅的恐懼,父親開始為懲罰找罪名。
K在法庭審判與自我審判的過程中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不惜任何代價試圖為這一切尋找一個意義(理由)。比死刑更可怕的是無理由的死刑。于是K只好承認自己有罪(對檔案世界妥協),再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是有罪的(與檔案世界保持一致)。在結尾的時候,他幫助黑衣人瞞過了警察(他們也許可以救他),并且還恨自己不能掐死自己,讓劊子手動刀時臟了他們的手。這時的K已經完全進入了“罪”的角色,由內而外,仿佛罪是他與生俱來的骨肉。
無論是K還是阿瑪麗亞及其家庭,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只是一種賦予——巨大的系統(tǒng)賦予了他們莫須有的罪責,于是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他們的整個生命都陷入了這個罪責的泥沼,圍繞罪責展開新的、與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曾經,關于罪與罰的概念停留在因罪判罰的階段,然而現實最讓人受教的地方在于,它從來不按常理出牌,人必先適應,然后才能講出些一二三四的道理。然而生存的困境在于,人怕是會在適應的過程里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忘記了自己與生俱來的模樣。
比生存更難的是在生存的洪流中不忘初心。
《變形記》講的是一個叫格里高爾的職員,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醒來,忽然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只甲蟲,在變成甲蟲到死去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后,家里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父親母親和妹妹不得不開始工作以維持生活。父親謀到了一份為銀行職員買飯的差事,他有了一套制服?!案赣H的脾氣真執(zhí)拗,連在家里也一定要穿上那件制服……他穿得整整齊齊,坐著坐著就睡著了,好像隨時要去應差,即使在家里也要對上司惟命是從似的?!先司痛┲@件外套極不舒服卻又極其安寧地坐在那里進入了睡鄉(xiāng)”(P307)。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后,家庭不僅面臨著收入驟減(幾乎不再有收入),并且還意味著父母欠公司的債務成為了不會消減的永恒的負擔。父親在生意失敗后多年重新開始工作,他所面對的是一個他已不再熟悉的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已經老了,喪失了重新適應的必要條件。在工作中的邊緣化也不難想象。父親的制服是家庭得以維系的一個重要標志——制服意味著工作,工作意味著酬勞。制服還是父親與其他工作的人相同的東西,穿了制服的父親不會被視作異類。制服維系著父親與這個世界的關系——穿著制服的父親不會被社會拋棄,他在社會里有著確實的工作,發(fā)揮著確實的作用。它是一個保護套,帶給父親安全感和榮譽感。
無獨有偶,在《城堡》里,當K向奧爾珈問起當信使巴納巴斯是否有一件號衣(制服)時,奧爾珈告訴他他碰到了巴納巴斯的痛處——因為城堡里現在沒有號衣。雖然人人都知道他在為城堡當差,但是得到一件號衣仍然是巴納巴斯的很大的愿望。仿佛沒有號衣便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讓他不能完全為自己的工作驕傲,做事仍縮手縮腳。雖然對信使的工作有種種不滿,但正如他姐姐奧爾珈對K說的,“但這總是城堡的差事,怎么說也算是給城堡當差呀,至少別人會這么認為”。關鍵的地方出現了:“別人會這么認為”。號衣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一種身份的被認同與自我認同。它代表了普遍的確定性,與個體的不確定性相對。父親的不安全感來自收入的減少,家庭陷入了不確定的生存狀態(tài)(沒錢交房租可能要搬家,沒錢吃飯要挨餓),所以他要同社會產生聯系,盡快地擺脫個體的不確定性,而融入普遍的確定性(安定的生活,不特殊的家庭情況)中。
巴納巴斯一家更是如此,阿瑪麗亞的超常行為為家庭帶來了災難,他們被村子當做一個特殊的群體而被孤立了起來。生意終結的后果是家庭開支難以維持,所以他們需要重新回到村子的貿易圈中,同時他們也需要回到朋友中間,而不是在街上被人裝作沒有看到。對巴納巴斯家來說,制服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那就是同城堡的聯系。阿瑪麗亞是因為得罪了城堡而遭到懲罰,如果巴納巴斯有了城堡的制服,那么他,乃至他的家庭都將被看作是城堡的一個部分——至少不是與城堡對立的人。這就意味著一種同城堡的和解,城堡原諒了他們,那么阿瑪麗亞及其家庭也就擺脫了“罪”的烙印。究竟“衣服”在生活中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衣服已然不是衣服本身而已,而變成了身份的表達。
《城堡》中老板娘禁止K談論她的衣服,“我再也不愿聽你說一句關于衣服的話了。不許你來關心我的衣服。我永遠禁止你說我的衣服。”(P272)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提到,沒有衣服,我們要如何證明自己[3]。衣服成為了存在的表征,等級身份的證明。然而在結局的時候,老板娘又提出要K來看她明天的新衣服(P274)。這個微妙的變化表現了老板娘某種意義上對系統(tǒng)體制的出逃——她認同K對衣服的見解,開始逐漸拋棄她原有的,建立在村子和城堡價值判斷上的等級觀念,開始追逐“自我”所認同的東西。我想起卡圖盧斯的《歌集》中有這樣的一段:“她在痛苦的巨浪里跌宕/不再讓精致的頭飾束住金色的發(fā)卷/不再讓輕柔的衣衫遮住裸露的雙肩/不再讓光滑的帶子纏住潔白的乳房/所有這些衣物一件件從她的身上/滑落到腳前/成為海水嬉戲的玩物/她絲毫不關心頭飾和來回飄蕩的衣服/她的全部感情 全部心思和全部靈魂/都牽繞與你 忒修斯 牽繞于你一身?!?《歌集》P64第60-69行[4])
在表達最真摯和熾熱感情的時候,無論人神,都會不由自主地返回本性,回歸到赤裸的形態(tài)。對最發(fā)自內心的感情而言,外在的衣衫與裝飾都顯得太過累贅繁復,反而會消解感情。在這個意義上,象征著身份,同時證明個體的衣服實際上成了阻礙人通向真正自我與感情的藩籬。《變形記》中的一幕場景就同詩歌非常相似:格里高爾的父親用蘋果追打甲蟲格里高爾時,“母親搶在尖叫的妹妹前頭跑了過來,身上只穿著內衣,她女兒為了讓她呼吸順暢好緩過氣來,已經替她把衣服都解開了。格里高爾看見母親向父親撲過去,解松了的裙子一條接著一條都掉到地板上,她絆著裙子徑直向父親奔去……求他別傷害兒子的生命”(P305)。
同詩歌里的女兒一樣,母親也“毫不關心來回飄蕩的衣服”,“全部感情全部心思和全部靈魂都牽繞于一身”。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后,只有母親沒有要傷害他的任何意圖(盡管她被嚇得暈過去。但父親和妹妹都明確提出過要殺死或趕走甲蟲),在處理格里高爾房間的時候,也只有她考慮到格里高爾變回人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只有母親對于現實的現實是接受的,對于檔案的現實也是接受的。她對兒子的愛使她不再受限于所謂的檔案世界——母親拯救的不僅僅是作為檔案中“人”的格里高爾,也是在現實中作為“蟲”的格里高爾。如果說老板娘開始放棄系統(tǒng)的等級觀念,是有了出逃的苗頭,那么母親這次的拯救則已經成功逃出了檔案世界的桎梏。
無論是《城堡》、《訴訟》還是《變形記》,其中的人普遍喪失了主體性和主動性,人們被各種異己力量(法庭,城堡,不可知的變形,人民倫理)所驅使,試圖去達到某種連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目的(承認自己有罪或為自己無罪開脫,與克拉姆見面,殺死甲蟲)。生命是孤獨的,生存是粘滯的,想要反抗也是徒勞的。這是一個服從的世界,一個抽象的世界。關于人與世界的描摹是模糊的,不清的,然而是刺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城堡》第八章中的一段描述:
“城堡還像往常那樣靜靜地屹立著,它的輪廓已經開始消失了;K還從未見到那兒有一絲生命的跡象”(P89)。城堡在開始之初便奠下了基調,卡夫卡很明確地將生命從城堡中取消——這二者的“屬性”是截然不同的,然而K的生命(命運)以及所有展開的故事,卻都起于這無生命的抽象活動(城堡里的檔案)。這從一開始就為這個事件和其中的人的異化做出了解釋。這種生命的失蹤并不是具體的失蹤,而是心靈的失蹤。城堡里無疑住著許多人,眾多的老爺和仆從(龐大官僚體系)。但城堡卻沒有生命氣息。在這個服從與抽象的世界,個體的失蹤成為必然——因為個體不需要“特別”地活著,他們只需要活著。那么使得個體擁有與眾不同生命氣息的東西就失蹤了,只留下了死氣沉沉的肉身。
無論檔案,還是城堡,或者制服,都是一種系統(tǒng)。系統(tǒng)在任何時候、任何方面都要占據人們的感官——系統(tǒng)的統(tǒng)治無處不在,個體不能有一點“自己”的空間。在無所不至的系統(tǒng)的強權下,軟弱的個體在被同化的過程中逐漸開始了自覺不自覺的自我刪除。人之堅持已不知為何堅持。城堡取消了個體“自我覺悟”的可能性,用不可知的權威和喪失了時間性的反復囚禁個體。讓個體在系統(tǒng)中的存在已經沒有了自己的一生。卡夫卡筆下的K從未對生存的世界有過夸大的抱怨或腥風血雨般的經歷,但日復一日,K在巨大的虛空與呆滯中緩慢地走向滅亡。
檔案(卷宗)、制服、城堡,構成了人的世界。檔案卷宗被裝在小推車里由侍從送到城堡老爺們的房間,房門時開時關,這些檔案卷宗就好像喂養(yǎng)老爺們的食物一樣——他們已經不能離開,他們依靠檔案卷宗來生活。這似乎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自我刪除,他們的生命維系于此,城堡(檔案卷宗)與他們同體共存。他們是城堡的人形化身,而城堡也是這些人無生命特征的象征。系統(tǒng)是完善、統(tǒng)一與危險的。人逐漸走在“零件化”的路上,被鑲嵌在巨大的系統(tǒng)機器上,完整的個體被肢解。
在卡夫卡的筆下,城堡里的人都有著相似的面孔或表情,兩個助手長得一樣。這個巨大的系統(tǒng)將所有人收入囊中,通過檔案的真實取消了現實的所有可能性。人人生活在檔案當中,消減自己的生命特色(氣息)——因為生命氣息與無生命的檔案是相背離的,人們?yōu)榱松嬷荒軌蚍艞壣奶刭|,轉而趨向一種臣服并適應這個系統(tǒng)的生存狀態(tài)。在這個狀態(tài)中的人都是一樣的??ǚ蚩ǖ纳羁淘谟?他以文學的方式告訴世人:同質化的人的世界必定走向毀滅。
在巨大的系統(tǒng)之中,卡夫卡塑造了回歸者和出逃者?!对V訟》里的K是最讓人憤怒的回歸者。他不僅很快開始“為罪名找罪”,并且在臨死前發(fā)自內心地固執(zhí)地相信自己是有罪的。除了回歸者,卡夫卡竭力敘述出逃者。格里高爾的母親對甲蟲的拯救(上文提到過,“絆著裙子奔去”),是對檔案確定結論的一次徹底的背叛,那一刻她忠誠于個體的真實情感,逃脫了系統(tǒng)的束縛?!冻潜ぁ防锏腒始終沒能進入城堡,只能憑借其他人的描述在城堡外圍不斷地接近城堡。K沒有過去,全部生活在現時,在“無限延伸”中將命運懸置起來。K在時間刻度的消失中前行,跌落到時間之外,沒有了時間的縱橫感,歸宿成為了不可能。海德格爾曾說,人是時間性的存在。跌落在時間之外,人亦無法確定自身。故而K始終是漂泊的影子。這個漂泊的狀態(tài)是可喜的,因為他的漂泊性注定讓他不可能定居于系統(tǒng)之中。
如果說K的出逃是不徹底的,那么阿瑪麗亞就可以填補這個空缺。她打破了索蒂尼濫用權力的普遍適應性(或者說打破了城堡無可置疑的權威),她拒絕了索蒂尼的邀請。她的抵抗招致了可怕的下場——這個下場的推動者是村子里的人,人們支持著城堡,無論城堡是否需要。然而與她的家庭不同的是,這個反抗者對下場和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是冷漠而無情的(P183)。甚至當她的家人試圖勸她和解之時,她不惜以“沉默”來與這個被系統(tǒng)吞并的家庭決裂。阿瑪麗亞的出逃是徹底的。這出逃讓她具備了某種先知的特質:如她姐姐奧爾珈對K說的那樣,“她非但承受了痛苦,而且還具有看透這些痛苦的理解力,我們只看到事情的后果,她能了解事情的原委,我們希望能想出些小辦法來,她知道這一切都是已經決定了的。我們非得悄悄商量不可,她卻只是沉默不語,她那時同現在一樣,面對事實挺立著,活著,承受著這種痛苦”(P186)。出逃帶來的后果除了痛苦還有智慧。阿瑪麗亞終于在至少一個意義上脫離了系統(tǒng)的束縛,哪怕用痛苦加以艱難的維持。這也許是卡夫卡在整個對系統(tǒng)的控訴里最溫情的一個角落。他保有了一個系統(tǒng)外的可能,同時使荒漠中的人類也有了一個崇高的有希望的出口。
在卡夫卡的故事里,卡夫卡并未通過其中的氣氛與人物來做出任何的道德評價,他取消了某種明顯的道德傾向,并讓故事看似結局即將明朗的時候戛然停止,僅僅解剖出一個荒誕的異化了的世界和其中的人,讓整個事件(和讀者)在開放的不確定中有了逃離的可能性。真實的生命并不意味著甘愿走向一個平滑均一同質的完美世界,而是試圖離開這個龐大的系統(tǒng),離開無可奈何的死亡的努力?!冻潜ぁ防颣的漂泊同樣給人以逃離的希望。也許人是在不斷的回歸,不斷的絕望,不斷地突破之后才掙扎著走向真正的未來??ǚ蚩?,在不斷檢審這個荒誕而趨于同質的世界之時,站在所有人背后,看他們不斷滑向極權下的個體消亡的背影,為這個貧乏的時代和他自己的艱難逃脫,做所有的嘗試。讀卡夫卡,理解他所描繪的人與世界的困境與關懷,看懂那些充滿敵意與孤立的社會與人,功夫在閱讀之外。美國詩人奧登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在心痛與恐懼之外,也許我們也可以做些逃離的嘗試。
〔1〕Franz Kafka(卡夫卡).孫坤榮,譯.訴訟[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Franz Kafka(卡夫卡).韓耀成,李文俊,譯.城堡變形記[M].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以下未特殊標明的頁碼均為此書頁碼
〔3〕亨利·戴維·梭羅.王義國,譯.瓦爾登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4〕卡圖盧斯.李永毅,注譯.卡圖盧斯《歌集》:拉中對照譯注本[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64頁,第60-69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