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高職院校學報特色欄目的學術擔當——以《蘇州教育學院學報“》吳文化研究”為中心

2013-04-11 07:11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3年5期
關鍵詞:載文蘇州學報

時 新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學報編輯部,江蘇 蘇州 215104)

高職院校學報都為綜合性學術刊物,受學校辦學層次限制,學術資源相對匱乏,稿源的“量”和“質”一直是其發(fā)展的瓶頸,多數學報載文對學術研究的走向目前還無法發(fā)揮引領作用,但高職院校學報并非因此就無所作為。通過特色欄目的準確定位,精心策劃選題,跟蹤學界的研究,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可以在成果呈現、資料積累及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等方面做一些嘗試。其中,《蘇州教育學院學報》“吳文化研究”欄目十多年的成果就證明了這種“跬步”式積累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也為高職院校學報在學術擔當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蘇州高校學報“吳文化研究”欄目濫觴于20世紀90年代,興盛于21世紀的前十年,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呈現出調整、探索態(tài)勢,與吳文化研究在學界的發(fā)展進程相呼應。吳文化研究中存在的爭議與大量空白,正是學報可以有所作為的空間與機遇。

一、吳文化研究概述

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南奔至太湖流域,促使中原文化與江南土著文化的融合,奠定了日后勾吳古國建立的基礎。盡管勾吳國存在不到700年,但其以“吳文化”的形態(tài)綿延兩千多年而活力依舊。[1]

對“吳文化”的研究,如果從20世紀30年代衛(wèi)聚賢等人成立“吳越史地研究會”算起,歷經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以考古發(fā)掘為主,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在大文化的范圍內對吳地研究的全面展開與興盛兩個主要階段,至今尚不足百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一類屬實證研究范疇:從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系列考古發(fā)現研究,明確了先吳時期江南“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演進序列。此外,還有對先秦吳國范圍內的各類考古發(fā)現,及在考古發(fā)現基礎上與文獻典籍記載相互印證取得的成果,對一些史實進行了討論、鑒別與梳理。另一類就是學理層面的研究,如吳文化的概念、內涵,“吳”的地域范圍,吳地人文氣質形成的原因,吳文化的價值及在當下的意義、發(fā)展等等。研究成果豐碩。但對有些問題—或因考古材料告缺、或因文獻史料闕如、或因研究未及涉獵—學界還未形成相對一致的意見,既有史實方面的,也有學理方面的,比如說:泰伯奔吳的落腳點、吳都城的所在,吳文化的定義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吳地區(qū)域問題等等。[1-5]可以說,在這百年不到的時間里,吳文化研究的成果,主要還是集中于考古與文獻典籍材料的發(fā)掘、整理及相互印證上,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厘清和深入研究。

隨著吳文化研究在學界由考古轉向更大的文化范疇的研究,其廣度和深度不斷得到拓展。從考古學到文獻學、史學,再到語言、文學、藝術、政治、經濟、社會等等各個學科和層面,學說紛紜,各取角度,各有表述,顯示了吳文化巨大的研究空間、豐富的研究內涵和富有生機的研究活力。面對這個巨大的文化寶藏,目前的研究所涉尚不足以覆蓋吳文化全部,對學界而言,有很多課題可做:微觀層面的各學科參與和深入研究,宏觀層面的跨學科研究與整合;對學報而言,則是一個可以有所作為,以實現學術擔當并獲得發(fā)展的機遇。

二、近五年蘇州高校學報“吳文化研究”欄目狀況概述與分析

隨著學界吳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很多期刊開設了吳文化研究的相關欄目。蘇州為世所公認的吳文化中心,蘇州高校學報在吳文化研究中自不會缺席。

現以蘇州4所高校的學報為例,瀏覽一下吳文化研究欄目在最近5年,即2008年—2012年間的設立、發(fā)展情況。

從知網顯示資料看,《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010年有“吳文化研究”欄目的共有18期,載文38篇。其中,2011年有2期,共載文3篇,在該年度的第3期欄目改名為“吳文化研究:江南區(qū)域史研究專題”,載文1篇;第4期又出現了新的欄目名稱:“吳文化與蘇南發(fā)展研究”,載文2篇。2012年第1期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昆曲研究”欄目名出現,載文3篇。其欄目發(fā)文主要集中于2008至2010年間,載文主要內容為明清時期的吳地文化研究。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未見“吳文化研究”欄目名稱,相關研究論文入“江南社會文化研究”欄目,其所涉內容與其他期刊吳文化研究內容基本一致,2008—2012年共刊發(fā)23期,載文53篇。研究內容所涉時間從先吳至當代,涉獵范圍極廣,包括了吳地社會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8年第7、9期欄目名為“吳文化”,自第11期起,欄目更名為“吳文化研究”。至2012年底共發(fā)15期(5年共出版30期社科版學報),載文36篇。其中,2008年3期6篇,2009年4期10篇,2010年4期9篇,2011年3期9篇,2012年1期2篇。主要發(fā)表研究常熟藏書、作家、白茆山歌及蘇州評彈等論文。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的“吳文化研究”欄目,從2008年至2012年底,共刊發(fā)23期,載文92篇,其中有專題的15期,共9個專題,涉及吳語、昆曲、吳地教育、蘇州城墻、蘇州園林、桃花塢木版年畫等方面的研究。欄目專題鮮明。

歸納以上4所高校學報吳文化研究載文情況,有以下概括:

1.載文數量。4所高校學報中,《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的“江南社會文化研究”欄目的發(fā)文能夠持續(xù)、穩(wěn)定,平均每期2.5篇。《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分別自2011年和2012年起發(fā)文量有所減少?!短K州教育學院學報》發(fā)文量持續(xù)、穩(wěn)定,平均每期約4.5篇。

2.載文內容。因學界對“吳文化”的概念、內涵等尚存爭議,故4所高校的學報,都不約而同地取用了對“吳文化”的最寬泛理解—吳文化的定義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定義取國別斷代史的內涵:主要是指自商代晚期泰伯、仲雍奔吳時起,到春秋末期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吳國被越國滅亡的700年左右時間,吳國疆域范圍內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廣義則取通史范疇,包括了先吳、古吳和綿延至今的吳地區(qū)域文化,亦稱“江南文化” “吳地文化”等。通史、大吳地范疇的時空框架,文化內容的豐富等,使欄目刊文的靈活性和包容性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同時,4本學報都突出了地域性—或以蘇州為中心、或以常熟為中心,立足地方,依靠豐富的文化資源做好吳文化的大文章。當然,因為4所高校的辦學層次不同,擁有的學術資源不同,在載文的選題上還是顯示出了“大” “小”之別,其中,《蘇州教育學院學報》載文內容的專題化,是一種揚長避短、資源利用最優(yōu)化、辦刊效益與影響最大化的選擇。

3.欄目名稱。欄目名稱透露研究的內容,而欄目名稱的變化,則顯示出編者的選題策劃意識?!短K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江南社會文化研究”的實質為“吳文化研究”,其欄目名稱未用通常的“吳文化研究”,而選用了“江南社會文化研究”,可能是出于避免從眾、顯示個性標記的考慮,當然也不排除出于對“吳文化”概念可能存在爭議的考量。不過,其名稱雖避免了雷同,突出了地域及內容,但時間性淡化,厚重感減弱,文化的標記性不如“吳文化”來得鮮明而強烈。《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欄目名稱,自2011年起有了變動,至2012年,兩年總共發(fā)了3期,有3個欄目名稱或專題名稱透露出了舉辦者的探索和嘗試,試圖尋找一條個性化之路。自2013年起,又恢復使用“吳文化研究”欄目名稱?!短K州教育學院學報》則一直沿用“吳文化研究”的欄目名稱,前后已持續(xù)了十余年之久。

4.專題探索。專題的設立,是研究進一步細化、深化的表現,也是歷史漫長、內涵豐富、影響巨大的吳文化研究內容日漸深入與所涉范圍日漸廣泛后提出的要求,可以一種更集中、凝練的方式呈現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便于讀者了解其研究進程,及時發(fā)揮科研成果的引領作用。4所高校的學報中,2本學報呈現出在這一角度的探索實踐?!短K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嘗試了2期即止?!短K州教育學院學報》則每年有2~4個專題推出,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欄目舉辦特色。并且,每個專題還設特邀欄目主持人,邀請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欄目建設,在組稿、審稿的過程中直接發(fā)揮其學術專長,并通過主持人語,對專題研究狀況、本期文章及研究展望等進行介紹和簡評,綱舉目張,使讀者閱讀時有更廣闊、清晰的學術視野,引導讀者迅速了解相關的學術背景,把握論文要點,幫助讀者判斷論文的價值,有效獲取論文信息。

綜上,與其他3本本科院校的學報相比,《蘇州教育學院學報》雖屬高職院校學報,但其“吳文化研究”特色欄目十多年建設、耕耘所顯示的學術堅守及積累的成果,顯示出其在學術擔當方面的探索精神及實踐。

三、“吳文化研究”特色欄目未來發(fā)展及思考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后,在知網中搜索顯示,每年關鍵詞為“吳文化”的論文數量呈不斷攀升之勢,吳文化研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昭示著吳文化研究呈繼續(xù)繁榮之態(tài)。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這個行列,研究逐漸呈現廣度不斷開拓、深度不斷挖掘的良好局面,但從辦刊的角度來看,有一些不利于學報發(fā)展的因素需要面對,比如:吳文化研究的地域性—這可以成為鮮明的特色與標記,但也會因地域范圍的相對封閉與窄小而導致研究群體的地域化、固定化、小眾化,缺少廣泛的關注度與研究的參與性,缺少新思維的加入、沖擊與碰撞,缺少否定的聲音,缺少對話,這直接影響到稿源和稿件的數量與質量。一個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研究,必須有一定數量的研究人群和關注度,不斷地有新鮮血液加入,不然就難以保證其活力,從學報欄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講,就會有存在基礎缺失之虞。再如,目前對學報辦刊質量及影響力的評價機制,對刊發(fā)此類地域性特色鮮明論文的學報極為不利,因其載文雖歸于一個欄目下但又各有專業(yè)方向,受眾范圍狹小,而導致影響因子大打折扣,文獻二次轉載機會渺茫,等等。種種不利因素,導致刊發(fā)此類研究論文的“性價比”不高,進而導致學報在發(fā)表此類研究成果時的猶豫與心不在焉,欄目設置的不穩(wěn)定,或者欄目表現的平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趨利避害是期刊的必然選擇。尤其是高職院校學報,因學校辦學層次及當前科研考核機制所限,處境較為尷尬,高質量稿件征集頗為艱難,再加現行期刊評價機制對刊載區(qū)域文化論文的不利影響,選擇做區(qū)域文化的特色欄目困難重重,如果不能堅持有所擔當、堅持自己的特色的話,那么,將很快泯然于眾多綜合性的高職院校學報中。既然選準了“吳文化研究”作為《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特色欄目,那就要耐得住寂寞,去功利化,從基礎、細微處做起,假以時日,欄目一定會有豐碩的成果。

基于前述,對“吳文化研究”欄目的未來發(fā)展及學術擔當有以下思考:

(一)宗旨

欄目應堅守去功利化的辦刊原則,堅持學報的學術擔當,積極參與吳文化研究的各種理論及實踐探索,繼續(xù)及時呈現相關的研究成果,注重資料的積累,突出應用性,強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客觀呈現吳文化研究中的各家學說,鼓勵爭鳴,提倡商榷;追蹤學界的研究節(jié)奏,在明確自身條件和可利用資源的基礎上,加強欄目的策劃,朝既定目標努力;正確對待“文化GDP”情結,排除非文化因素的干擾,讓文化研究回歸文化本位,為吳文化的傳承、發(fā)揚、創(chuàng)新盡一份責任。

(二)策略

1.特色彰顯與學術擔當相結合的策劃意識

如果說前期“吳文化研究”只要有兩三篇相關內容的文章就可以湊成一期欄目刊發(fā)的話,那么,在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在學界研究成果迭出與期刊改革動作頻頻、學報生存壓力陡增的背景下,特色欄目的興廢甚至事關期刊的生死,欄目的載文就必須有所組織、策劃,通過最恰當的呈現方式,既實現論文學術價值呈現的最大化,更要在載文的組織與編輯出版中顯示出編者的意識與風格、能力與水平。最終通過強化策劃意識,使欄目特色更鮮明,吸引更多學術性強、具有前沿意識的研究成果,使欄目的質量不斷提高,借以進一步擴大學報的影響,形成品牌效應,提升學報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學報的學術擔當。

在欄目的策劃過程中,除了考慮本欄目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外,還要解決好與其他欄目的關系。如與“環(huán)太湖區(qū)域研究”、“中國通俗文學與大眾文化”的部分交叉重疊問題,以免欄目特色不鮮明并分散寶貴的學術資源。此外,從發(fā)展角度考慮,編輯部的編輯最好能夠參與吳文化研究,或者聘請專業(yè)研究人員兼職編輯,把握研究的動向,并與學界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互動,以利于欄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大方向”與“小專題”相結合的欄目形式

在做專題過程中,初期可以鋪攤子,各個方面都有所涉獵,但從長期來看,一定要尋找最適合刊物的、有價值的幾個專題,集中力量,著力專、精,做深、做強,真正形成刊物的特色與亮點。對此,要有長期的考量與規(guī)劃。一方面,立足“大方向”的“廣”和“博”,保持寬闊的學術視野,從基礎做起;另一方面,追求“小專題”的“?!焙汀熬保瑢俏幕ǖ呢S富內容歸類呈現,以便專題研究的積累、深入,形成良好的學術效應。同時,要專注1~2個有學術資源保證和編輯力量支撐的重點專題,立足長期,沉下心、沉到底,在實實在在做具體的文化專題研究中,探尋欄目乃至期刊發(fā)展的突破口。

3.開放與合作相結合的舉辦方式

繼續(xù)與欄目特邀主持人及學界專家、學者等各方人士保持密切的合作,以開放的姿態(tài)辦好“吳文化研究”欄目,實現學報服務社會的責任。

走出編輯部,繼續(xù)強化與學校“吳文化研究院”的合作,與校內相關專業(yè)的教師合作,反映吳文化在蘇州的具體形態(tài)與現狀,反映吳文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探尋吳文化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的意義;走出學校,與兄弟院校加強合作,通過欄目的靈活機制,借助學界專家、學者的學術視野與學術資源,賦予欄目以高起點和大平臺,打破關門辦刊的狹隘思路;走出院校的圈子,積極參與政府的課題、項目,爭取為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建言獻策,為吳文化在當代的傳承、發(fā)揚光大,做些實際的工作,實踐學報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擔當。此前已有了“蘇州城墻研究”專題的成功先例[6-14]。

此外,還要走出學術圈,走向民間,吳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資源藏于民間、存活于民間,比如蘇州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傳承項目,這是吳文化中的“隱學”,較少關注和研究,如能參與相關民間協(xié)會的活動,并以學術的方式加以研究,對保護、傳承這些“活”的吳文化形態(tài)將是功德無量的事。

4.拓展與細化相結合的載文內容

(1)時空的拓展

首先,從空間來講,突破“蘇州”之“吳”的局限,放眼“吳地”。關于“吳”的地域范圍,因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行政區(qū)劃,故今之學者論及此題,各有表述。但對“蘇州”為“吳文化”的中心,則是沒有爭議的。作為蘇州地區(qū)的高校學報,要注意載文內容立足當地但不能只限蘇州一地,要突破狹隘的地域觀,關注吳地文化的所有研究成果。

其次,從時間來講,要打破斷代史的限制,把先吳、古吳和后吳都納入研究視野,尤其要關注吳文化在現當代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要參與“活”的研究,推動“活”的研究,使吳文化的魅力因其生命力的鮮活而倍增。

再次,從文化發(fā)生、發(fā)展的背景來講,要關注吳文化與其他區(qū)域乃至與世界文化相互間的吸收、輻射與交融,分析吳文化對其他區(qū)域乃至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影響,發(fā)掘吳文化的普世價值,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中來尋找、展現吳文化的價值。

(2)專題的拓展與細化

關注以往吳文化研究中著眼不多的內容,比如吳文化內涵與形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分析,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與傳承,比如與其他區(qū)域文化的交融與影響,比如不同觀點的爭鳴等等。尤其明清時期,吳地為當時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是吳文化影響最大,最為豐富、燦爛的時期,其內涵、形態(tài)、價值、影響遠未被充分重視和挖掘,應予以重點關注。此外,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中的吳文化的意義、價值、貢獻也應作為探究的一部分。專題要做得更“實”一些,要接地氣,多表現一些民間有生命力的、“活”的吳文化—這正是吳文化能夠綿延幾千年活力依舊而區(qū)別于其他區(qū)域文化的原因所在。同時,要繼續(xù)保持富有學校特色的對吳文化研究與教學緊密結合的關注,為宣傳、普及吳文化,做些實質性的工作。

四、結語

吳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兼收并蓄、開放創(chuàng)新的特征,賦予相關學術研究極大的生命力,更賦予學報此欄目發(fā)展的極大空間和無限的生長性。從吳文化寧靜致遠的性格中,我們可以學到遠離浮躁、功利,踏實、專注辦刊的精神,做好當下、著眼未來的胸懷,以及具備有所擔當、實現抱負的勇氣。只要選準特色欄目的方向與目標,高職院校學報一樣可以發(fā)揮學術引領和學術擔當的作用。

[1]吳恩培.吳文化概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高燮初.吳學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江海學刊,1997(1):173-183.

[3]陳伯海.漫談吳文化歷史發(fā)展軌跡及其特點[J].江海學刊,1997(3):175-176.

[4]羅宗真.吳文化與吳學[J].江海學刊,1997(4):183-185.

[5]徐采石.吳文化研究的拓展與深入[J].江海學刊,1999(5):106-110.

[6]吳恩培.蘇州城墻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歷史價值[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6(2):28-31.

[7]吳蘊慧.襄陽古城墻保護及其對蘇州古城墻保護、改造、利用的啟示[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6(2):31-34.

[8]陶莉.荊州古城墻保護及其對蘇州古城墻保護、改造、利用的啟示[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6(2):34-36.

[9]朱劍剛.平遙古城與蘇州古城保護發(fā)展之對比分析[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6(2):36-41.

[10]李瑩.從南京古城墻保護看蘇州古城墻的保護與利用[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6(2):41-44.

[11]吳恩培,朱劍剛,陶莉.蘇州城墻當適時、逐步、分段恢復修建[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29(5):69-78.

[12]吳恩培.蘇州城墻春秋時建、戰(zhàn)國時重修之文獻考釋[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29(5):5-12.

[13]吳恩培.文獻典籍、考古材料相互關系下的蘇州古城樣本—兼及蘇州城墻及蘇州古城春秋時建、戰(zhàn)國時修的考古印證[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30(1):4-20.

[14]朱劍剛,宋桂友,陶莉.蘇州古城墻的當代保護和修復[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30(1):24-29.

猜你喜歡
載文蘇州學報
向本期載文的審稿專家致謝
向本期載文的審稿專家致謝
Pingtan in Suzhou 蘇州評彈,值得一聽
“洋蘇州”與“新蘇州”演奏和弦
向本期載文的審稿專家致謝
文以載道與道以載文
致敬學報40年
蘇州十二憶
學報簡介
學報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