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良
(遼寧師范大學 海華學院,遼寧 沈陽110167)
刑法上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
張玉良
(遼寧師范大學 海華學院,遼寧 沈陽110167)
刑法上的事實認識錯誤相對于法律認識錯誤而言更加復雜,爭議也更大。與國內通行觀點不同,本文將事實認識錯誤分為客體錯誤、對象錯誤、手段錯誤、行為性質錯誤、因果關系錯誤和主體錯誤六類,并根據(jù)行為人發(fā)生錯誤認識的具體原因和情況采取相應的處理辦法,以解決其刑事責任問題。
刑法;事實認識錯誤;故意;處理原則
事實認識錯誤,簡稱事實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的有關事實情況的認識錯誤。關于事實錯誤的分類,我國刑法學界的通說是依據(jù)錯誤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把事實認識錯誤劃分為客體錯誤、對象錯誤、手段錯誤、行為性質錯誤和因果關系錯誤等五大類。筆者曾撰文指出,對“事實錯誤的分類應當采用六分法,即在通說的基礎上,再加上主體錯誤”。[1]除了客體錯誤以外,對各種事實錯誤還可以以錯誤發(fā)生的實際情形為依據(jù)進一步分類。
關于事實錯誤的處理,在英美法系刑法中,通過判例逐步確立了一條規(guī)則,即“錯誤可以成為被告人不具有法律規(guī)定的被指控犯罪的犯罪意圖的辯護理由?!盵2]大陸法系的刑法理論對事實錯誤的處理主要有三種意見:具體符合說、抽象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其中,法定符合說認為,即使行為人主觀的認識與客觀實際不完全一致,但只要法律性質相同,就可以依據(jù)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認定其故意犯罪既遂。[3]當二者不一致時,才以想象競合犯處理。該說充分強調了犯罪構成在定罪上的重要性,又不拘泥于理論定式,因此更具合理性。
我國刑法理論處理事實錯誤的通說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說”,該說認為,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是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而判斷行為人主客觀是否統(tǒng)一的標準只能是犯罪構成,犯罪構成是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jù)。當行為人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fā)生的事實在犯罪構成上不符時,就可以肯定行為人主觀與客觀是不統(tǒng)一的,從而排除行為人對實際發(fā)生事實的故意責任;反之,當行為人主觀上的認識與客觀實際情況不完全一致的時候,如果二者在犯罪構成上被認為是相同的,就可以肯定行為人主客觀方面是統(tǒng)一的,行為人對實際發(fā)生的事實就應承擔故意犯罪既遂的責任。
根據(jù)上述標準,結合事實錯誤的分類,對行為人發(fā)生的不同的事實錯誤可按如下原則處理:
(一)客體錯誤
客體錯誤是指行為人意圖侵犯一種犯罪客體,卻實際侵犯了另一種犯罪客體,且兩種客體由同一犯罪對象來體現(xiàn)。此時,行為人對其意圖侵犯的客體主觀上具有犯罪故意,客觀上實施了犯罪行為,并造成相應的危害結果,故應以故意犯罪論。對于行為人實際侵害的客體,則可排除故意,但如對未認識實際侵害客體存在主觀上的過失,且刑法分則規(guī)定了這種過失犯罪的,行為人成立過失犯罪;對此過失犯罪應當與對意圖侵犯的客體所成立的故意犯罪以想象競合論處;如果刑法上無處罰此種過失犯的規(guī)定,則僅以對意圖侵害的客體成立的故意犯罪論處。
(二)對象錯誤
1.對象辨認錯誤的處理。第一,犯罪對象客觀上根本不存在,而行為人卻誤認為存在,因此沒有發(fā)生預想的危害結果。此情形下,行為人在主觀上已經(jīng)具有明確的犯罪故意,客觀上又實施了危害行為,只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致使犯罪未得逞,應當以故意犯罪未遂論處。第二,犯罪對象客觀上是存在的,而行為人卻誤認為不存在,因此造成某種危害結果。此時,行為人由于對事實情況的錯誤認識,主觀上不存在犯罪故意,所以應阻卻故意的成立。但是,如果行為人對錯誤有過失,則應以過失犯罪論,否則應按意外事件處理。第三,將甲對象誤作乙對象加以侵害,并且甲乙體現(xiàn)相同犯罪客體。理論界幾乎一致認為此種對象錯誤不影響故意的成立,不阻卻刑事責任。第四,將甲對象誤作乙對象加以侵害,但是甲乙體現(xiàn)不同犯罪客體。因為行為人對自己實際加害的對象主觀上并沒有認識,因而不存在故意,如果有過失,則應成立過失犯罪。而對預想加害的對象,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致使犯罪未得逞,故成立犯罪未遂。二者屬想象競合,從一重處斷。如果刑法沒有處罰侵害實際侵害對象的過失犯,則以預想侵害對象的未遂犯論處。
2.對象打擊錯誤的處理。第一,不同構成要件間的對象打擊錯誤,如甲開槍殺乙,卻打傷了乙身旁的丙。行為人對實際侵害對象缺乏主觀上的認識,因而可阻卻故意,如行為人對未認識具有過失,則成立過失犯罪;至于對預想侵害對象,行為人應負未遂罪責,二者以想象競合處理。第二,同一構成要件內的對象打擊錯誤,如甲開槍殺乙,卻打死了乙身旁的丙。因為行為人在行為時對實際侵害對象沒有任何認識,所以對實際危害結果不可能有預見,不可能具有犯罪的故意。但是行為人如果具有預見可能而未預見,則可能構成過失犯罪,如刑法上無這種規(guī)定或者行為人無預見的可能性,則不成立犯罪,以意外事件論。在實際危害結果和預想危害結果均成立犯罪時,以想象競合論。
(三)手段錯誤
第一,手段不能犯,即行為人誤認為自己使用的“犯罪”手段能夠實現(xiàn)犯罪意圖,達到侵害他人、危害社會的后果,而客觀上這種結果不可能發(fā)生。因為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實施犯罪的故意,并在此支配下實施了“危害”行為,只是由于認識錯誤采用了不可能實現(xiàn)其目的的手段,應以故意犯罪未遂論。第二,迷信犯,即由于行為人的迷信或無知,實施了根本不可能造成危害結果的所謂的“犯罪”行為,以致預想危害結果沒有發(fā)生。迷信犯雖然在主觀上具有犯罪故意,而且也實施了一定的行為,但是這種行為不具有危害性,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為。根據(jù)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對迷信犯不作為犯罪處理。
(四)行為性質錯誤
第一,行為性質的積極錯誤,是指行為人誤將危害社會的行為認為是對社會有利或合法的行為。此時,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犯罪故意,應阻卻故意的成立。但是,如果屬于行為人應注意而未注意導致的錯誤,則構成過失犯罪;如果錯誤是由行為人無法預見的原因所引起,則成立意外事件。第二,行為性質的消極錯誤,是指行為人誤將對社會有利的行為或合法的行為認為是犯罪行為。在這種錯誤中,行為人在主觀上具有犯罪故意,在客觀上實施了危害行為,完全符合犯罪構成的要求,因此不應阻卻責任,仍以故意犯罪論處。
(五)因果關系錯誤
因果關系錯誤較為復雜,根據(jù)通行觀點,筆者將其分為以下四種情形處理:第一,行為人認為其預想的危害結果已經(jīng)由其實施的危害行為所造成,但客觀上該結果并未出現(xiàn)。這時,縱然行為人故意實施了犯罪行為,但并未發(fā)生預想的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發(fā)生斷裂,不齊備完整的犯罪構成,因而應定為犯罪未遂。第二,行為人預期的危害結果客觀上是由于其他原因而起,而行為人卻以為是自己造成的。此情形與前一種情形相同,都屬于行為和結果的因果關系斷裂,故只構成犯罪未遂。第三,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按照其設想的方向發(fā)展去實現(xiàn)其預期結果,而是發(fā)生了預期結果之外的危害結果。如果有證據(jù)證明行為人對其沒有預見,那么就可以排除行為人主觀上的故意;如果行為人在“沒有預見”中有過失,則應負過失責任。但是,當行為人本就有造成此種危害結果的意圖,只是沒有預見到自己的這一次行為直接產(chǎn)生了這一危害結果時,如果刑法分則將這種嚴重結果規(guī)定為其預想較輕結果的結果加重犯,對行為人可按預想結果的結果加重犯處理,否則,不應當作為故意犯罪。第四,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發(fā)展歷程的認識錯誤,表現(xiàn)為兩種情形:①行為人實施了預謀的犯罪行為以后,預期危害結果客觀上并未發(fā)生而行為人誤認為已發(fā)生,接著又實施了另一行為,預期危害結果客觀上是由后一行為引起的;②行為人在實施了預謀的犯罪行為后,客觀上已經(jīng)造成了預期危害結果,但行為人卻認為沒有發(fā)生,于是又實施了另一行為才認為造成了預期危害結果。這兩種情況都存在著行為人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之間的不一致。筆者認為,行為人在主觀上已具有犯罪的故意,并且最終實際發(fā)生的危害結果也是行為人所預想或追求的結果,只是主觀上預見的因果歷程與實際發(fā)生的因果歷程有所不同,但這種認識錯誤并不影響故意的成立;在客觀上,行為人先后實施的兩個行為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后者是前者的延續(xù)或補充,兩者在性質上可作為一個犯罪行為來理解,因此行為人的行為成立故意犯罪既遂。
(六)主體錯誤
第一,本來不具有某種法定特殊身份的人誤認為自己具有該身份并實施了有關危害行為。此時,即使行為人是故意實施該行為,因其不具備該罪的法定犯罪構成要件,所以不能成立特殊身份的犯罪;如果刑法規(guī)定一般主體的相同行為成立其他犯罪的,則應認定為其他犯罪。第二,本來具有法定特殊身份的行為人誤認為自己不具有該身份并實施了特定行為。對此種主體錯誤應區(qū)分兩種情況:①因行為人未認識到自己具有某種身份,從而沒有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質時,不構成故意犯罪。②雖然行為人未認識到自己具有某種身份,但對判斷其行為是否具有危害性質沒有影響時,刑法規(guī)定了相應的一般主體犯罪的,按一般主體犯罪論處;刑法沒有規(guī)定一般主體犯罪的,根據(jù)罪刑法定原則和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不應認定該行為是故意犯罪。
[1]張玉良.事實錯誤的分類[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 007(4).
[2][英]J·C·史密斯,B·霍根.英國刑法[M].李貴方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馬克昌.犯罪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D914
A
1673―2391(2013)09―0044―02
2013-03-18 責任編校:陶 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