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轉型期建構政治信任形式的衍化研究
——基于民眾主體意識成長視角

2013-04-11 07:55:29黃心華
湖北社會科學 2013年6期
關鍵詞:信任民眾建構

黃心華

(宜春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社會轉型期建構政治信任形式的衍化研究
——基于民眾主體意識成長視角

黃心華

(宜春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立了以經濟績效和意識形態(tài)為主建構國民政治信任的形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隨著民主政治發(fā)展和市場經濟推進,權利、法治、理性等公民主體意識日漸增強,意識形態(tài)效果趨于弱化,GDP導向異化不斷傷及民利,政民關系出現較大裂痕,政治信任外部化現象嚴重。從政治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信仰型政治信任比偏好型政治信任更具較強的穩(wěn)態(tài)。因此我們應在堅持傳統(tǒng)建構政治信任形式的基礎上,推動治理理念的升級,強化制度信任和法治建設,夯實政治信任的根基。

外部化;政治信任;主體意識;制度建設

當前網絡反腐呈狂歡態(tài)勢,許多違法違紀事件經微博曝光、輿情發(fā)酵、權力部門介入最終得以有效解決。十八大以后一個月已有多位省廳級高官因網絡曝光案發(fā),民間一陣歡呼,似乎網絡有蕩滌一切骯臟的態(tài)勢。對于微博反腐,有學者提出需要理性回歸與頂層設計,也有人認為需要規(guī)范網絡揭丑行為,防止其步入侵犯私權的困境。本文不是探討微博反腐的層次與規(guī)范,而是基于當前微博反腐狂歡的態(tài)勢,研究當前公眾政治心理的衍變,反映了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我國出現了嚴重的政治信任外部化態(tài)勢。正如扁鵲說言:“病在肌膚,不治將深;病在腸胃,火齊之所及;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社會的治理需要前瞻性,做好頂層設計,穩(wěn)步化解風險。當前微博反腐狂歡就從政治心理層面暴露了社會治理的風險,政治信任外部化日趨蔓延,社會治理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一、政治信任外部化:社會治理的

政治信任是政府合法性運作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民政治參與這個民主政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增進民族團結、促進政治發(fā)展、降低社會運行成本等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fā)展,公眾的理性化和主體意識逐漸增強,單純依靠經濟績效和意識形態(tài)建構政治信任的效果正趨弱化,轉型過程的矛盾聚集促使社會出現大范圍的政治信任外部化態(tài)勢。

所謂政治信任外部化是指當公民喪失對政府信心時,通常尋求外部信任客體,或是期望出現一個強有力人物改變現行政治體系,或是對其他政治制度盲目信任。英格爾斯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賦予現存政治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zhí)行這些制度的人也未能從心理、思想、價值觀、行為等方面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fā)展將是不可避免的政治悲劇”。[1](p170-173)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羅伯特·帕特南在其名著《使民主運轉起來》一書中提出,“黑手黨在意大利南部的崛起就是由于當地公眾政治信任外部化蔓延的結果”。筆者認為政治信任外部化的表現主要有兩種:一是當公眾的權利需要保護或受到侵害時通常轉向媒體或其他形式尋求幫助,而非訴諸相關政府機構;二是贊賞西方制度和價值體系,向往西方生活,相信在那個陌生的政治國度會生活得更美好。

當前我國政治信任外部化情況日益嚴峻,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社會抗爭日益頻繁,群體性事件數量激增。以群體性事件為例,1993年我國群體性事件為0.87萬起,2008年超過9萬起,2011年為18.25萬起。二是部分人迷戀歐美制度,精英紛紛移民。據媒體報道,中國億萬富豪已移民和有移民傾向的比例高達70%;1995年到2005年十年間,我國共出現118萬名“裸官”;1978年—2007年我國各類留學回國人數僅31.97萬,未回國人數超百萬。三是公共事件中公眾“老不信”現象蔓延。近年來“躲貓貓”、“七十碼”、“李剛門”、“為誰說話”等不良政治現象不斷沖擊公眾的神經,也不斷挑戰(zhàn)政府公義理念,公眾對政府的行為出現大范圍的焦慮甚至反感現象。四是微博反腐狂歡現象。中國擁有體制內外眾多反腐機構和途徑,但是反腐效果始終遠低于民眾期待。十八大后網絡掀起揭腐高潮,一個月已有多名省廳級高官落馬。微博反腐表面上是民意的勝利,從深層次看更是體制內反腐效率低下以及民眾對此不滿的群體心理宣泄。

從政治發(fā)展歷程看,任何政府都無法獲得公眾的絕對信任。過度的政治信任雖會提升政治合法性,但是也極易導致公眾的政治冷漠,造成政治發(fā)展停滯;而稀缺的政治信任則會導致政治犬儒主義,損害政治的合法性根基。隨著新一屆領導集體登上政治舞臺,中國深層次改革已箭在弦上,使“改革成為最大的紅利”成為高層的共識,但是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改革若缺乏民眾的認可與支持,其過程將更加步履維艱。因此,黨和政府在施政中應適時推動建構政治信任形式的升級,適應公民主體意識日益成長的現狀,建構制度信任、法治信任等。

二、改革開放以來民眾主體意識的成長

公民和政府是社會治理的兩大主體,社會的“善治”要求行政意志的表達和公眾利益的實現要達到一種相對均衡。政治信任的形成也是如此,既受政府行為的影響,也取決于公眾的價值評判與行為導向。中國幾千年的專制統(tǒng)治培植了公眾的“臣民文化”,正如梁漱溟所言:“中華文化之最大偏失在于個體的迷失,個體的情感被壓抑,個體的訴求表達被淹沒?!庇纱藢е律鐣用妗肮褚庾R”的整體缺失,在政治生活中公眾更多地扮演“臣民”的角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化沖擊、民主建設進步及意識形態(tài)控制式微等,公眾的主體意識逐漸生成,法治、權利、理性、自由等公民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一)社會結構轉型為民眾主體意識生成奠定基礎。

1978年后我國穩(wěn)步推進政治、經濟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還權于社會,放松經濟規(guī)制,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隨著社會結構的劇變,中國的社會治理結構由傳統(tǒng)的政府一元治理轉變?yōu)檎?、市場、公民共同參與的多元治理。國家與社會的分離為公眾主體意識成長創(chuàng)造了重要空間。

1.個體的利益導向獲得了法理支持。自鄧小平南方談話打破“姓資姓社”禁錮,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社會主義建設有了新的論斷與發(fā)展,政府開始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激活了各階層蘊含的發(fā)展能量。隨著“私有”得到了法理支持,國家對個體利益和合理欲望予以承認,民眾主體意識的成長被解除了權力桎梏。

2.社會的多元治理獲得了政策支持與政治保障。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行政管理體制的持續(xù)改革,“小政府、大社會”的政治格局已成為社會共識,并逐漸形成。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掌控的資源和領域大大減少,形成“以市場為主,市場調節(jié)和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治理方式。同時政府極力改變行政化傾向,國企和事業(yè)單位紛紛改制,形成獨立的經濟利益。利益導向及實現形式的多元化為民眾主體意識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肥沃土壤。

(二)民眾主體意識的生成。

隨著社會治理及資源配置的多元化,民眾對政府的依賴逐漸削弱,再加上互聯(lián)網技術對傳統(tǒng)媒介渠道的革命,民眾對政治生活的認知和價值評判逐漸趨于理性,個體的自主意識日益增強。

1.利益關系逐漸取代情感關系。中國社會的信任呈現以特殊信任為主、普遍信任不足的格局。在傳統(tǒng)社會里,人們生存空間和選擇渠道的單一性營造了獨特的熟人社會。隨著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社會出現大規(guī)模的人員流動,主要包括人員的上下結構性流動和內外流動,社會群體結構不斷分化,熟人社會瓦解。隨著市場經濟發(fā)展中個體利益的多元,公眾在人際交往中的自我意識日漸增強,個體之間的關系更多被物質所中介,利益關系取代情感關系成為價值評判的首要標準。

2.公眾權利意識日漸增強。隨著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臣民文化”正逐漸消解,民眾的權利意識正逐漸增強,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時能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權利意識的增強促使公眾在社會治理中不再滿足于“被動狀態(tài)”,而期望能夠真正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實現公平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和發(fā)展權。

3.“市民文化”的成長。傳統(tǒng)治理思維強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種思維帶有強烈的愚民色彩,公眾成為政治權力的衍生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主政治建設的進步,基層自治成為“代議制”的有效補充,在農村和城市社區(qū)形成了“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治理結構。自治理論的建構及自治運動的演進,促使我國的“市民文化”逐漸生成?!笆忻裎幕钡某砷L一方面為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文化動力支持,另一方面公眾覺悟的提高也促使公眾能夠對政府的施政進行理性分析和價值評判,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公眾主體意識成長對政治信任建構形式的沖擊

在政治信任建構形式中,意識形態(tài)宣傳、領袖人物魅力、經濟績效被認為提升政治信任的有效手段。但是,依托經濟績效和意識形態(tài)來建構民眾對政府信任的做法。然而隨著民眾主體意識日漸成長,已經顯得越來越受到限制。

(一)個體的理性化和主體化日益消解意識形態(tài)建構政治信任的功能。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通過意識形態(tài)運動放大了政治信任張力,形成了較高的政治支持。但實踐也證明在公眾基本物質利益未能得到滿足的情形下,通過單純意識形態(tài)說教而建構與維持的政治信任體系并不具備較強的穩(wěn)態(tài)。

(二)經濟績效建構政治信任的限度。

政治與經濟之間具有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增強社會政治信任有利于凝聚民心,克服經濟建設中的困難;而有利的經濟政策能夠推動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又為民意的歸向加分。但是從善治角度來看,經濟績效并非社會良序治理的唯一指標,通過經濟績效增加的政治信任也并不具有長效性,只有將經濟績效同公平正義有機耦合,使經濟發(fā)展績效能真正惠及絕大多數公眾,政治信任才具有穩(wěn)態(tài)性。

1.經濟績效建構的政治信任穩(wěn)態(tài)性不足。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及時將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通過經濟的持續(xù)高速發(fā)展重振了民眾對黨和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仰,以理性化的手段彌補了流失的信任資源。但是以經濟績效建構的政治信任不具備穩(wěn)態(tài)性,特別是當經濟績效和政治信任在治理中衍變?yōu)榻粨Q關系后,政民關系將處于極度危險的境地。一旦經濟出現衰退,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就會出現波動,而過度通過行政手段干預經濟規(guī)律,經濟狂熱之后的虛脫將會持續(xù)更長時間。

2.經濟績效與民眾期待形成鴻溝。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是民眾的政治認同卻呈下滑態(tài)勢,“拿起筷子吃肉,丟下筷子罵娘”的現象日益突出。究其原因在于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自主意識日漸增強后,對社會的期待和要求也水漲船高。馬斯洛指出,“經濟需要只是人類最基礎的需求,隨著基礎需求的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便日益凸顯,并在人類行為導向中居于支配地位”。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關注的不再是經濟的增長速度,而是經濟增長的公共效益和生活的質量。當前人們對經濟增長中的環(huán)境問題和分配公義問題產生較強的公共焦慮,對政府改善民生的態(tài)度和能力產生焦慮和不滿。如全國大范圍的“霧霾”和“灰霾”天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引發(fā)社會廣泛批評。因此必須將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有機銜接起來,“用實際行動和成效讓人民看到希望”。

3.GDP導向異化正侵蝕經濟績效構建政治信任的根基。當前地方政府在經濟建設中呈GDP異化導向,為了GDP提高不惜以環(huán)境破壞、侵犯民權、分配不公等為代價,給民眾其他方面的利益帶來損害。從經濟產出的三要素“資本、技術、勞動”來看,資本和技術都是稀缺資源,勞動力則相對過剩,GDP異化導向必然會導致資源分配過度向資本和技術集中,而經濟發(fā)展惠及普通民眾的程度卻關注不夠,社會分化嚴重。2007年《中國企業(yè)競爭力報告》白皮書指出,“1990年至2005年,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從53.4%降至41.4%;而同期企業(yè)利潤占GDP比例則從21.9%增加到29.6%”。此外很多地方政府為增加GDP,撈取政治資本不惜勞民傷財,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在社會治理中把經濟發(fā)展當作個人獲利的手段,也使得經濟發(fā)展目標被扭曲和異化。在公眾主體意識、權利意識日益覺醒情況下,GDP的異化導向不僅會激化社會矛盾,更會傷及民眾的信心和希望,侵蝕經濟績效建構政治信任的根基。

四、建構適應民眾主體意識成長的政治信任

傳統(tǒng)政治信任研究主要側重三個層次:國家、政治制度、政治行動者,而構建政治信任形式也側重于意識形態(tài)和政府建設方面。從政治心理形成來看,公眾的信或不信主要基于意識判斷和政治偏好,因此政治信任的形成既與政府有關,更與公眾有關?;谡涡睦硇纬梢?guī)律,政治信任可歸納為偏好型政治信任與信仰型政治信任。偏好型政治信任表現為公眾對政治家、政治政策、意識形態(tài)的偏好等,其形成或是基于政治交易的互利,或是源于意識形態(tài)的固執(zhí)與偏見。偏好型的政治信任對于現存政治秩序維系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卻無法締造政治穩(wěn)固的根基,極易因政策失效、價值觀變化等遭受顛覆性打擊。信仰型政治信任不在于對領袖、政策的信仰,而是基于對法律、制度的信仰,法制是普遍應用于政治共同體中的一套可以強制執(zhí)行的公共規(guī)則。[2](p29)從政治信任危機衍變規(guī)律來看,持久的政治信任不是建立在偏好型政治信任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信仰型政治信任基礎之上。因此當前政治信任構建應在傳統(tǒng)政治信任構建路徑上不斷升級,在社會層面極力營造制度信任和法治信任。

(一)制度信任。

制度信任的前提是公眾利益的實現。當公眾相信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制度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公平、正義的制度,并且這些制度在實踐中并未偏離終極目標和價值時,即使政府的某些政策或不良行政現象損害了自己的暫時利益,仍會選擇寬容的態(tài)度支持政府。因此,構建制度信任應在善治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公平正義。

1.建構政策威信。

公共政策是政府對社會的承諾,應秉承科學性、嚴肅性、穩(wěn)定性及民主性原則。倘若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達到預期目標,隨著時間推移,公共信任呈積聚效應,信任體系構成;相反,如果政策朝令夕改、反復無常,則不信任情緒將蔓延,引致公共焦慮。正如哈耶克所言:“政府所采取的一切強制性運動,都必須由一穩(wěn)定且持續(xù)的法律框架加以明確的規(guī)定,而正是這種框架能夠使個人在制定計劃時保有一定程度的信心,而且還能盡可能減少人為的不確定性?!盵3](p282)

建構政策威信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公共政策制定應秉承科學化、民主化原則,充分考量民意,考慮社會承受能力。二是穩(wěn)定公共政策,杜絕政策搖擺。公共政策是政府施政的風向標,公共政策朝令夕改或是前后矛盾將會在民眾中造成思維混亂,并造成“政府無信”的強烈心理暗示,這對政策的執(zhí)行以及威信產生極大的傷害。三是完善行政問責制,提升公眾對政府“自我糾錯”信心。增強施政透明度,對公共政策制定、執(zhí)行中的錯位、違規(guī)等問題積極主動依法問責,并第一時間向公眾通報,提升公眾對政府“自我糾錯”的信心。

2.通暢政治溝通渠道,積極回應民眾關切。

奧弗在談到政治信任時曾言:“一種政治制度如果不信任在其中容易被表達和聽到,而且其假定的理由容易被公平地評價為有效或被駁倒,那么這種透明性給公民提供的保證容易得到公眾的廣泛信任與認可?!币虼藰嫿ㄕ涡湃?,政府必須暢通政治溝通渠道,積極有效回應民眾關切。在當前形勢下,新領導集團應順應民眾高度關切問題,展現積極姿態(tài)以獲取民眾對執(zhí)政的信心。如在外交方面積極維護國家利益,展現大國風采。中國當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影響力與經濟水平嚴重失衡,而且傳統(tǒng)的“韜光養(yǎng)晦”策略也使中國在國家利益維護中常處于被動局面。據調查顯示,網民對中央政府信任度評價中,“外交軟弱”是一個重要失分項。

3.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當前既得利益集團憑借其掌控的資源使得階層出現固化,兩極分化嚴重,社會中“仇富”、“仇官”現象突出,究其根源在于制度公義的缺失。據資料顯示,我國當前的基尼系數為0.47,遠超國際上0.4的警戒線。社會不公已成為當前影響政治穩(wěn)定的重大因素。有學者指出:“我國的很多制度政策都存在傾斜性。”由于制度的不公,體制造就了一大批既得利益的“食利者”階層,社會出現階層固化,損害了大多數的利益。當社會不公為公眾強烈感知時,公眾不僅不會認同政府,反而會加劇對政治的不信任感,為大規(guī)模信任危機的蔓延添加了催化劑。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就是要使改革真正成為社會的紅利,在社會治理中以社會建設為中心,發(fā)展民生事業(yè)、關注弱勢群體,在公平正義的機制下營造良性社會流動機制。

(二)加強法治建設,夯實政治信任根基。

轉型時期通常也是矛盾凸顯、社會抗爭頻發(fā)期,隨著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權力的結構性轉移,在法治尚未健全的情況下,社會抗爭或集體行動的頻率、規(guī)模將逐漸增加。于建嶸教授在研究農村社會發(fā)展時指出,“在中國,無論農民、工人或其他群體抗爭的規(guī)則意識大于權利意識;抗爭目標的合法性和行為的非法性并存”。[4](p162)

從西方國家政治發(fā)展歷程來看,對政府的不信任及政治抗爭是政治生活中的常態(tài),但卻不足于顛覆執(zhí)政根基,歐美民主國家反而在“信任與不信任、抗爭與支持”的沖突中愈加繁榮。其根源在于其法治的核心理念是將利益各方拉入到理性化軌道上來的最后一條防線,沖突各方在法律平臺達成最終和解,法律對社會沖突的權威式判決成為維系政治體系合法、合理性的根基。

政府在化解社會矛盾時應盡量避免采用高壓方式,而是更多訴諸法律途徑或政治協(xié)商。由于中國幾千年專制統(tǒng)治中民主、法治元素的稀缺,現階段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應注重民主與法治的有機耦合,在良法的基礎上保障法律權威,實現權力敬畏法律,權力敬重人民。為此,首先要真正貫徹憲法的至高無上地位,做到權力敬畏法律、權力敬重人民,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偏好和注意力而改變。其次要在利益調整中注入法治化內涵,將社會沖突、矛盾納入到法治化軌道來解決。再次是在現代化轉型中實現法治與人治的有機耦合,避免傳統(tǒng)人治思維和形態(tài)的復活。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政治信任外部化情況已非常嚴重,但是獨特的民族政治文化及政治生態(tài)結構促使公眾對黨和政府,尤其是高層仍保留著相當的政治信任,整個社會的政治信任生態(tài)未出現大范圍斷裂。但是政治信任外部化的嚴峻形勢也促使我們反思當前的治理理念,以積極姿態(tài)和魄力回應改革中的難題。如果我們能夠及時進行變革,修復制度中的漏洞,政治信任的增加將呈增量反應,最終實現強國、富民、和諧的“中國夢”。

[1]張宇.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心理失調與重構[J].前沿,2007,(2).

[2]安德魯·海伍德.政治學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

[4]劉建軍.論社會轉型期政治信任的法治基礎[J].文史哲,2010,(4).

責任編輯 申 華

D60

:A

:1003-8477(2013)06-0024-04

黃心華(1981—),男,宜春學院講師,碩士。

猜你喜歡
信任民眾建構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金橋(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表示信任
建構游戲玩不夠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從生到死有多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信任
当涂县| 漠河县| 化州市| 永靖县| 固阳县| 龙陵县| 建阳市| 贵定县| 方城县| 西盟| 济阳县| 化隆| 江源县| 英德市| 邯郸县| 左权县| 临泉县| 湘潭市| 年辖:市辖区| 漠河县| 虞城县| 荆州市| 济源市| 壤塘县| 大冶市| 西乌珠穆沁旗| 萝北县| 嘉峪关市| 石棉县| 勃利县| 施甸县| 乌兰浩特市| 乌苏市| 卫辉市| 温宿县| 泰来县| 蕉岭县| 美姑县| 类乌齐县| 白沙| 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