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北蘆,劉兆偉
(1.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孔子一生為天下的“均、和、安”而追求“仁、禮、中庸”。他認為孝是實現“仁、禮、中庸”的根本。孝之所以至關重大,就在于孝能使人們自律敬親,以至敬長輩奉公、不易于犯上作亂,而易于社會和諧。
《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目前對孝的普遍解釋,就是能夠養(yǎng)活父母。那么對于狗、馬等動物,我們也能夠養(yǎng)活它們;如不敬重父母,那么和養(yǎng)活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孔子于此強調由衷敬愛父母是孝的核心,極其深刻揭示了孝的真諦是由衷敬愛父母的情感及其所支配的孝敬行為,也明確了孝有別于其他情感的界限。
《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問什么是孝??鬃诱f:“侍奉父母時能保持愉悅的容色是最難的。有事,作為晚輩的竭力去辦;有酒食,讓長輩享用,這些就是孝嗎?”真正的孝,是發(fā)自內心地敬愛父母,這種真善美的情感自然而然反映在面容上就和顏悅色。所以,對父母一貫地和顏悅色,展示兒女的由衷的敬愛之情,這是孝的意義的核心。相比之下,為長輩干事,讓長輩先用酒食等就不能算是孝的主要內容了,即孔子再一次強調孝的本義是“敬”。
《禮記·中庸》:“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無不尊親。”孝文化以至孝的理論的形成,迅速播于殊俗。為什么孝文化形成后,那么容易普及?因為人性本善,孝順父母乃合乎天理、順乎人心的天性。一旦形成孝的理論,恰合乎天道人心,所以就能迅速傳播。
《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孝,其為仁之本歟!’”有子說:“做人孝敬父母,友愛兄長,而喜歡犯擾上級的太少了;不喜歡犯上,而喜歡造反的人,根本不會有。君子要抓根本,抓住了根本,隨之,做人、治國的大道就產生了。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就是仁道的根本??!”
有子,名有若,是孔子的弟子。他所講的以及其他弟子所講的,只要孔子沒批評否定的就是孔子思想體系的一部分??组T師生認為欲使社會安定必從孝悌治起,每個人在家做到了孝悌了,到社會上就不會冒犯領導;每個人都不喜歡犯上,社會自然就無動亂之事發(fā)生了。何晏集解:“鮮,少也。上,謂凡在己上者。言孝悌之余必恭順,好欲犯其上者,少也。”康有為認為:“長上壓制太過,或不得已而求伸,謹厚者亦為之,然猶非所好也?!贝思囱蚤L上壓迫過分之時,有的人迫于無奈以求伸展,謹慎忠厚之士有時也會這樣。但這是無奈,非所好。這就是孔門師生探討問題留有余地,辯證全面。只有如此分析揭示此章大旨,孟子有關思想才與之相符?!睹献印とf章下》:“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即一般情況下,要做到不犯上,但特殊情況,君的作法實在過分,那么亦需要抵制他的錯誤或制止他的錯誤,甚至使其失去做壞事的地位與能力??梢?,孔孟之道并非主張忠孝的絕對化。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社會所以能夠平衡地向前發(fā)展,就在于中華民族在孔子思想,尤其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思想影響下,易于構成和諧的社會。
《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笨鬃诱f:“學生們回到家里要盡孝道,到社會上要敬長尊賢,謹慎地做事而守信譽,廣泛地親愛民眾而施行仁義。這些修德之事都做到了,尚有余暇,就應該學習文化?!?/p>
此處弟子,講為學生較為妥善。入,回到家。出,到外邊,到社會上。學生們在家里一定要做到孝,也只有做到孝,他走出家門,才能友愛學友、同事。也只有做到了孝敬父母,才能恭謹地面向社會各界,重然諾,講信譽;廣泛地關愛人民大眾,而親近仁德,不疲倦地踐行仁德?!靶杏杏嗔Γ瑒t以學文”的實質是,孔子認為做人的根本是孝,基礎是德。有了德之后,一定要進一步地提高文化水平。提高了文化,道德修養(yǎng)才能更光輝,更具有化人的力量。當然這一切均需建筑在孝這個根本之上。
《論語·學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弊酉恼f:“以重視賢德改變重色的觀念;奉養(yǎng)父母,能竭力盡孝;侍從自己的上司,能身體力行;與朋友交往,一諾千金,絕不食言。這樣的人,即使未受過學校教育,他也一定受過其他方面的良好教育?!?/p>
奉養(yǎng)父母能竭盡全力的人,能由衷孝敬的人,就能解決重德不重色的問題;對待自己的上司,就能忠心耿耿,以致貢獻自己的身心;對待自己的朋友,無論貧富貴賤,都能恪守情義,言而有信。有了孝這個根本,自然帶來了忠信、克己、敬德。有了這些,就能做個高尚的人,就能做個合格的官?!拔磳W”是指未上過學校學習。這里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受教育的范圍廣大,學校僅是其中的部分,沒上過學,不等于沒受過良好教育。古今社會都有諸多未上過學,但“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學得好、行得好者。這就是說,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不可忽視的。而無論來自哪方面的教育,只要重視孝的教育,就是大有益于社會的教育。
孔子孝的范疇非常廣泛,在以“敬”為核心的前提下,憂父母之疾;生養(yǎng)死葬,適時祭祀;慎終追遠;三年不改父之道:“父母在,不遠游”;諫父母不從,仍敬不違,勞而無怨;恭敬地對待父母,以致恭敬地對待各級領導;對待他人的喪事也要由衷哀悼;不為酒事所困擾。舉善而教不能。這些都是孝的范疇。
《禮記·坊記》:“子云:‘小人皆能養(yǎng)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一般人民都能自然而然地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如果有一定修養(yǎng)的君子不抓住孝的核心本真——敬,那與一般人地養(yǎng)父母有什么區(qū)別?此論與第一個問題的引文:“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是一致的,都是強調了孝的本質是敬。有了這個核心,而后外延。
《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來侍奉他們;父母去世,要以禮來安葬他們,以禮來祭祀他們?!笨鬃又鲝埛彩戮韬虾醵Y。父母在世時,要按父母的名分地位去奉養(yǎng)他們;父母去世后,要用適當的禮儀去安葬他們,且要以適當的禮儀去祭祀他們。凡事要適中,無過無不及。奉養(yǎng)父母,亦需適中,恰到好處。這就是孝。
《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笨鬃诱f:“侍奉父母,尤其更要關心他們的病痛。”即對待父母的病痛要切實動情,盡心盡力去減少他們的苦痛。這就是孝?!墩撜Z·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游他鄉(xiāng)。一定要外出,要有明確指向。”此講高齡父母尚在世上,做子女者不該遠游他鄉(xiāng)。萬一父母有了疾病危險,子女不在身邊,是謂不孝。古時交通不便,所以有高齡父母在堂者,不該遠游。如務必去遠方,也一定要讓父母知道所游的確切方位,待必需時能找得到,以免不能為父母送終??鬃铀枷虢^不會違背中庸而絕對化,恰恰一貫是適中、時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待,總要恰到好處。
一般說,父母去世,都會萬分悲痛,在悼念父母服喪期間,一切無心顧及,只是哀痛,后悔自己孝敬父母做得不夠、不好。古人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所以,看到父母留下的種種遺跡,都覺得親切,都是很好的紀念物;父母的處世為人方式方法,也都追思好的方面、好的做法?!墩撜Z·學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惫湃酥Y,父親在世,兒子不得做主,凡事發(fā)揮不了主觀能動作用,此時了解其人,就需要觀察其志向;父親去世了,兒子可以自己做主了,就要觀察其行為如何。父親去世三年,正是古人的服喪期內,仍遵行其父為人處世之道,這樣的人可以稱上是孝子了。古人認為,依父之道行而不易是謂順。父親去世三年仍遵其道,這是孝子情感的充分反映。顯然,這一點值得研究,如果父親過去所行,明顯荒謬,兒子尚守其道,豈不大謬?但孔們師生及其后學,從不僵化,從不違背時代進步潮流而固守舊物??酌纤枷刖哂邢喈數撵`活性,孔子倡導“時中”,孟子倡導“權”,即具體事物具體分析、具體處理。
真正的孝子,不只是在家敬父兄,而是將孝親愛弟之情義移至社會,對待他人總是恭敬有加,一絲不茍。心中常想不能給父母丟臉,而要爭光。怎么爭光,要努力工作,盡心盡力,對上忠誠,對下要愛撫;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墩撜Z·子罕》:“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孔子說:出去做官就認真地事奉王公大人,回到家里就恭恭敬敬地事奉父兄,對于喪亡之事不敢不盡心竭力,有節(jié)制地飲酒,哪件事我們做到了呢?這是孔子對弟子們教誨的言辭??鬃訂柋姷茏樱@四件事都做得怎樣呢?如果是一個孝子,就應該做好這四件事。如果是一個孝子,對別人的喪事,同樣動情,同樣悲哀,盡心盡力去為人辦理喪事,絕不能視同玩笑兒戲。如果是一個孝子,就絕不會戀酒、酗酒,無論何時,為父母心情計,就會節(jié)制自己。如果是一個孝子,在外當差、做官都能嚴肅認真、恪守等級名分,做好本職工作,為父母博得好名聲。
孝的基本內涵是敬養(yǎng)父母,使老人有必要生活資料,有必要的人情關懷;孝的核心內容是“敬”,敬是子女由衷地孝敬父母以及有關的行為。只有做到“敬”,才能展示孝之本真。當然“敬”要有“敬養(yǎng)”“敬奉”做為基本保障?!熬础辈皇强盏那楦校辛恕熬础钡那楦?,隨之而來的是孝的行動。這“敬”帶動下的“養(yǎng)”,必然比一般自然地養(yǎng)親更動情、更由衷。父母的感覺會更暢快、更滿足。而孔子倡導孝養(yǎng),又把孝提高到更高的層次。《論語·先進》:“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笨鬃诱f:“真孝??!閔子騫。使人沒有攻擊其父母兄弟的借口?!遍h子騫至孝,孔子大力稱贊他,這無異義,但“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一語先賢爭議頗多。多認為閔子騫盡孝達到極致,所以世人對子騫絕無異詞??组T孝道是真正的孝,不是愚孝,更不是沒落時代將孝說成的絕對服從,進而要求百姓對統治者的絕對服從。而是孝子要依禮而行,對父母違禮之事絕不順從,以免使父母陷于不義。《漢書·谷永杜鄴傳》載扶陽侯韋育舉杜鄴為賢良方正,杜鄴回答問題時,說:“昔曾子問從令之義,孔子曰:‘是何言與!’善閔子騫守禮不茍,從親所行,無非禮者,故無可間也?!薄逗鬂h書·鄭范陳賈張列傳》載,王莽時,大司空王邑提拔范升為議曹史。當時王莽頻頻用兵,賦稅太多。范升就向王邑提出建議,說:“升聞子以人不間于其父母為孝,臣以下不非君上為忠?!贝硕t史料均言孝親、從親所行均合乎禮,以致使父母合于禮、合于理,那么社會上對父母就會有很好的評價。使父母兄弟有了好名聲,就是大孝、純孝、真正的孝。劉寶楠說《藝文類聚·孝部》引《說苑》云:“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后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依此事,閔子不從父令。則后母不遣,是其上事父母。兩弟溫暖,無慍心,而恐母遣兩弟寒,是下順兄弟。于是父感之,其后母與兩弟亦感之。則此一不從父令而諫,一家孝友克全。尤非尋常不茍從令可比??鬃臃Q其孝。兼言兄弟,正指此事?!?/p>
孔子于此,將孝再次推向社會,使孝的意義范圍更廣闊,積極作用范圍更廣大。孝子的高尚境界要突破家庭樊籬,要為社會做楷模,要使自己家庭成員都做表率,帶動大家一道敬養(yǎng)父母,尊上敬長,維護社會和諧,這才是孝的高境界,大作為。
[1]十三經注疏[M].阮元,???北京:中華書局,1980.
[2]蔣伯潛.十三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57.
[4]駱承烈.中國古代孝道資料選編[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5]楊立新.孝賢故里論壇[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9.
[6]劉兆偉.論儒家思想與和諧社會[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