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1.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西北師范大學 國學中心,甘肅 蘭州 730020)
乾嘉道之際,蒙古和寧(1741-1821年)的《西藏賦》、吉林英和(1771-1840年)的《卜魁城賦》以及大興徐松(1781-1848年)的《新疆賦》,以其獨具魅力的邊疆民族與民俗特色而為人所注目,并在光緒癸未(即光緒九年,1883年)由王秉恩、元尚居合校匯刊為《西藏等三邊賦》。①《三邊賦》所涉及的“三邊”,分別為西藏、黑龍江、新疆。這些邊疆地區(qū),向來就以迥異于內(nèi)地各種民族和獨特的民俗而著稱,而其歲時節(jié)日民俗,是重要內(nèi)容之一。筆者曾撰文討論過其中的邊疆民俗,②本文則集中探討清代時期三邊的歲時節(jié)日民俗,以期對今后的民俗學研究有一定的借鑒。
《三邊賦》所述三邊的民俗,是豐富多彩的,如《西藏賦》敘述了西藏的歲時節(jié)日、人生禮儀、民間貿(mào)易、物質(zhì)生產(chǎn)、社會組織等諸多方面的習俗;《卜魁城賦》敘述了黑龍江的居住與出行、物質(zhì)生產(chǎn)、商業(yè)貿(mào)易、教化民風等諸方面的習俗;《新疆賦》敘述了新疆的民居、園藝、物產(chǎn)、商貿(mào)、歲時節(jié)日、禮樂教化等諸方面的民俗。可以說,《三邊賦》是清代邊疆民俗資料的寶庫,有著珍貴的民俗學參考價值。
已故辭賦研究專家馬積高先生,曾談到都邑賦的真實性問題,指出此類賦作“漸將讓讀者了解某地的山川、物產(chǎn)、風俗作為一個重要的目的”,[1]并特意提到邊邑賦,說:“英和的《卜魁城賦》、和寧的《西藏賦》、徐松的《新疆賦》寫邊邑山川、風物,尤可開拓人們的眼界?!盵2]
實際上,早在《三邊賦》各自流傳之時,其詳細豐富的民俗資料就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如姚瑩(1785-1853年)在其《康輶紀行》中指出:“(《西藏賦》)于藏中山川、風俗制度,言之甚詳。”再如徐松的好友張錫謙在《新疆賦》稿本跋文中,更是贊嘆:“審形勢、述沿革、紀勛伐,悉征其物產(chǎn)、民風,援古證今,有若指掌?!?/p>
為了行文的方便,茲將《三邊賦》所述三邊的歲時節(jié)日習俗,分而述之。
《西藏賦》記述西藏地區(qū)的歲時節(jié)日,非常繁多,而大都與藏傳佛教關系密切。本文將賦作中節(jié)日按照時間先后分別描寫。
首先從總體上概述:
爾其伏臘歲時,演甘露化城之會;普門佛頂,會瞿摩行像之期。
然后描寫除夕的跳布札:
天神降而山鬼藏,窮野人之伎倆;岡洞鳴而巴陵送,夸幻術之離奇。此除夕之跳布札也。
這里描述的,即跳神節(jié),每年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舉行,屆時人們扶老攜幼,全家出動。據(jù)說,跳布札意在驅(qū)除魔鬼,預祝來年吉祥如意。[3]內(nèi)容有演述佛法的靈異和喇嘛的神奇,以及禽獸護法、鬼魅護教、驅(qū)除鬼祟等?!段鞑刭x》自注,對此進行了生動的解述,如關于驅(qū)除鬼祟,描述到:
洞噶,海螺也,佐以鐃鼓、長號。岡洞,人脛骨也,吹之以驅(qū)鬼祟。巴陵者,以酥油和面為之,高四尺,如火焰形。除夕前一日,布達拉眾喇嘛妝諸天神、佛及二十八宿像,旋轉誦經(jīng)。又為人皮形,鋪天井中央,神鹿、五鬼及護法神往捉之。末則排兵甲、幡幢,用火鎗送出布達山下,以除一歲之邪。達賴喇嘛御樓以觀,四面環(huán)覩者男女萬人。
人們用海螺佐以鐃鼓、長號及人脛骨做成的岡洞,吹之以驅(qū)鬼祟。還點起酥油和面制作的巴陵(如火焰形,送給鬼祟享受),并在除夕前一日,圍繞布達拉宮諸佛像旋轉誦經(jīng)。又為人皮形狀的東西鋪在天井中以誘鬼祟,然后捉住,“用火槍送出布達山下,以除一歲之邪”。跳布札盛況空前:“達賴喇嘛御樓以觀,四面環(huán)覩者男女萬人?!边@種跳神,藏語叫“羌姆”,本意是法舞、宗教舞蹈,即漢語所謂“儺”戲一類的舞蹈。據(jù)藏文文獻載,8世紀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開始這一活動,跳神驅(qū)鬼不但在布達拉宮及各大寺院中盛行,各地小寺院及村寨、部落于年節(jié)時均有之。后來,其內(nèi)容不斷豐富,從單一的調(diào)伏惡魔發(fā)展為既娛神又娛人的一項活動。
此后是元旦宴會:
履端肇瑞,方丈延師。展金渠之榻,開花蘤之帷。幢懸慢折,衲卷塵離。羅阇粥儐茶波,爛盈扣器庵摩。果伊蒲饌,粲設雕椸。排舍衛(wèi)之籠官,魁頭膜拜;進梨軒之嗢末,合掌思維。搥干蓮而唵葡萄,感骍乳猊糖之惠;噉牢丸而噙粔籹,答貍奴白牯之施。腥甌膩椀,羊脊牛膍。么□大嚼,掬溢歸遺。吹□人之云簫,聲喧兜率;舞侲童之月斧,樂奏侏□。此元旦之宴眾番也。
這里描述的,是傳統(tǒng)的藏歷新年,是全體藏族人民最隆重的節(jié)日,商人停業(yè)三天,互相饋送茶、酒、肉、面點等禮物,家家戶戶要朝香拜佛,獻上供品。此外,還有大宴滿藏官員及頭人,還要舉行歌舞表演。[4]《西藏賦》重點圍繞盛大宴會而展開,淋漓盡致地進行了鋪敘和渲染,其樂融融,熱鬧非凡。
接著,就是正月初二日到元夕前的各種雜耍表演和體育競技:
乃有挺身縋險,撒手飛繩。落風鳶之一線,摶霜鶻于千層。百尺竿頭,誰進無窮之步?九重天上,今超最上之乘。復有平原馳騁,角力爭能。狪狖花驄,喜與駑駘。爭道渥洼名產(chǎn),肯輸款段驍騰。抵戲翹關,五指之神獅出現(xiàn);御風追日,萬回之腳馬先登。
這里,首先是飛繩戲,自注云:
“正月二日,作飛繩戱。從布達拉最高樓上,繋長繩四條,斜墜山下,釘椿拴固。一人在樓角,手執(zhí)白旗二,唱番歌畢,騎繩俯身直下,如是者三。繩長三十余丈。后藏花寨子番民專習此技,歲應一差,免其余徭。內(nèi)地緣竿、踏繩,不足觀也?!?/p>
飛繩戲,今天稱作滑繩,是西藏民間的一種習俗,也叫飛繩運動。吐蕃時期,每年藏歷正月初二要在布達拉宮表演“飛繩之戲”。表演方法是:用皮繩四條,一端系于布達拉宮宮殿頂端,另一端拴在山下的木樁上,倒懸身體,直溜而下,迅捷如飛。這樣反復三四次,表演相當驚險,稍微不慎就會墜地身亡。當時的統(tǒng)治者舉行這樣的表演是為了預測一年歲時的好壞,如果表演者安全著地,即表明全年歲時豐厚,百事吉祥;如果表演者受傷或者墜死山下,那就是不祥之兆,認為必有荒年。其次,是賽馬、舉重、角抵、賽跑等節(jié)日賽事。賽馬,是在西藏民間廣泛開展的一項競技運動,據(jù)史書記載,吐蕃時期就已十分流行,尤其是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進藏時,特意舉行賽馬大會,他親自參加,名列13位,文成公主喜悅之余,特意向其敬獻哈達以示祝賀。按這一典故,如今舉行賽馬時,對第13名要多嘉獎一條哈達。清代,西藏地方政府于正月節(jié)期間也舉行賽馬活動,而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傳昭大法會、物資交流會期間,人們也都要舉行。舉重,即抱石頭,源于生產(chǎn)勞動,是群眾在生產(chǎn)實踐中逐步演變發(fā)展起來的。據(jù)《賢者喜宴》載,吐蕃贊普赤都松贊時,有大力士將一頭牦牛舉起。芒松芒贊時期,通過抱石比賽,產(chǎn)生了7名大力士。松贊干布時期,抱石活動就廣泛展開。新中國成立后,這項民間競技更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從城鎮(zhèn)到鄉(xiāng)村、牧區(qū),在喜慶節(jié)日、勞動閑暇或賽馬會上,均要舉行。角抵,又叫角力,是一種盛行的藏式摔跤,藏語叫“北嘎”或“加哲”。摔跤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藏族先民為了生存,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捍衛(wèi)能力,摔跤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松贊干布時期,角力更是用于軍隊的訓練和作戰(zhàn)。清代,這一活動盛行不衰,《西藏志·兵制》就記載了“習武、跌撲”的內(nèi)容,在布達拉宮、大昭寺、桑耶寺和甘肅拉卜楞寺的壁畫中,對摔跤也有詳細的描繪。如今,角抵成為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民間體育活動,而且還盛行女子摔跤,尤其是草原一帶更是普及。賽跑,也流行于藏區(qū),規(guī)則和內(nèi)地相當,除了人力賽跑,西藏還流行賽牦牛運動。
到了上元,即藏歷正月十五,就是盛況空前的酥油花燈節(jié):
厥惟元夕,競尚燃燈,煎萬戶之饞膏;星流月偃,耀百華之寶樹。霞蔚云蒸,青鸞彩鳳;靈鷲仙鵬,法象吼獅;神光夜炳,木牛泥馬;業(yè)火宵興,琉璃世界。點長明,大千活佛堅固;庵羅傳,不昧十萬高僧。煙煤徹于重霄,云間沃雪;灰燼余于徼道,地上銷冰。此則太乙祠壇之伊始,金吾弛禁之明征也。
這一節(jié)日,是西藏大型寺院為紀念格魯派大師宗喀巴圓寂之日而舉行的,藏語稱“堅阿曲巴”,是拉薩最熱鬧、最快活的節(jié)日。白天,人們到各寺院朝佛祈禱;晚間,拉薩八闊廓街舉行酥油燈會,滿街搭起各種花架,上面擺有五顏六色用酥油做的人物、鳥獸、花木等,還有木偶表演?;酎c燃之后,宛若群星,一片輝煌。花燈節(jié),可以說是“金吾弛禁”的不眠之夜。[5]282《西藏賦》自注中,還征引《七修類稿》、《事物紀元》、《春明退朝錄》、《唐書·嚴挺傳》、《兩京新記》、《衛(wèi)藏時憲》等大量文獻,對燈節(jié)的起源及舉行時間等進行了細致考證,并介紹清代時期藏地花燈節(jié)的盛況:
“今考衛(wèi)藏,每歲正月十五夜,達賴喇嘛及各胡圖克圖、噶布倫公、臺吉等,于大招四面,各設彩燈,以青稞麫捻成佛仙之像及鳥獸花卉各種供品,燃以酥油,照以松炬,火光燭天,如不夜城。男女數(shù)萬,縱游徹曉。其燈架高至二三丈,番僧團坐,誦經(jīng)其下?!眱?nèi)地正月十五的元宵放燈,吸收了佛教燃燈表佛俗,是佛教習俗流行的結果。
孟春上旬,舉行穆隆經(jīng)會,漢語譯為“攢招”,在大招舉行,盛況更是空前,要召集遠近大小喇嘛三萬余眾,達賴和善男信女均要前往參加:
蓋自孟春初吉,卜達賴而啟行;長住晨離,望大招而爰處。先期戒事,步馬之鼓節(jié)雍容;繼踵望塵,塞巷之人群延竚。前驅(qū)伍陌,備戕□锽鉞之儀;但馬旄頭,夾旌節(jié)幡□之侶。翠葆遠翔,孔雀降自天臺;黃傘高耀,金輪詣于佛所。則有絳鞴赤幘、白帢朱纓;貂珥鷺纕,毳衣蟒褚。盼傔從之如云,映晨暉而若炬。亦有帩頭帕腹、露頂披肩;犵老羌童,賨男嫫女??跒⒍浜?,手林林而高舉。俯地訝似伏章,叩額連如舂黍。乞食于沙瓶國,托缽如斯;飽眾于舍衛(wèi)城,共犍若許。雁堂信宿,桑門之法供;頻加鳥道,由旬須達之。布施可茹,伙夠十方之眾;千偈伽陀,□□四梵之天。一錢投予,賓頭盧之徧赴,比戶逢春;白腳僧之高閑,阿誰縛汝?此波羅蜜之譯自古經(jīng),摩羅木之訛于番語也。
這一節(jié)日的佛教色彩更為濃厚,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前往虔誠拜佛,聽達賴誦經(jīng),喇嘛也在這一天廣為布施,俗眾還要踴躍捐獻,祈求佛法保佑。
其后舉行“轉寺”,由數(shù)百人拖曳四輪車裝載彌勒佛像繞大招一匝:
于焉毗盧會罷,瑪尼功成。托度于肉真人,金繩覺路;求福于木居士,寶輦行城。邁達裝嚴,螺發(fā)偏單而磊落;垂忠作態(tài),兜鍪比甲而崢嶸。雷門竷竷其逸響,銅角嗚嗚其長鳴。哱啰雜吼,梵貝喧聲;杜多拍鈸,鈉子敲鉦。干松吐瑞于憑霄,辟邪稱賀;方帛紛披于拉木,大壤群賡。
這是攢招后續(xù)節(jié)目之一,異常莊嚴地宣示佛法。
到二月下旬,還要送羅公甲布(牛魔王)。相傳牛魔王作祟,與達賴爭布達拉,所以在這一天由兩個人分別扮演牛魔王、達賴喇嘛,擲骰子以決勝負,自然是牛魔王輸卻而逃。這時,喇嘛誦經(jīng),施放鳥槍,番眾隨之送牛魔王過河。對此,《西藏賦》描述到:
乃有克馬魔王,厥號羅公甲布。鮮毒龍之技角,抵觸而虛驕;乏醉象之能鼻,抝轉而不悟。棄田盧之訛寢,欲登摩朅之城;逞狼虎之鴟張,思斫菩提之樹。昧羊跪之生全,枉鹿趨之保護。雞卵呼大士之音,鵲巢避金剛之塑。投之六花皆赤,卓錫如飛;答以再擲全么,輸山不住。觀者齊手揶揄,力者合聲攫捕。無患之棒若林,無孔之椎如注。雷轟轟兮,火炮沖霄;塵□□兮,童山隱霧。
關于這一活動緣起,《西藏賦》自注云:
相傳牛魔王作祟,與達賴喇嘛爭布達拉。是日,一人扮作達賴喇嘛,坐于大招門前;一人扮作牛魔王;眾喇嘛扮諸佛,環(huán)跳誦經(jīng)。牛魔王服羊裘,反衣作不服狀,乃與達賴喇嘛賭擲骰子。達賴喇嘛一擲成六,牛魔王一擲成么。再擲,又么,為輸。卻布達拉,乃逃走?!逼鋬x式和經(jīng)過,自注又云:“雷公驅(qū)逐牛魔王,喇嘛誦經(jīng),施放鳥鎗。番眾隨之,送過藏河,逃至南山,乃止。
三月初一日,是亮寶節(jié),又叫賽寶會,要舉行盛大亮寶活動。亮寶,以展示佛教廟堂珍貴的佛像、法器、用具為主,就是在布達拉宮懸掛大佛二軸,又盡出大招庫藏寶物,在奇形怪狀的樂器幡幢簇擁之下,繞行布達拉宮,還要舉行各種舞蹈表演:
爾乃香阜清寧,蒼生安穩(wěn)。掛三禪之繡佛,日慧云慈;現(xiàn)十丈之金身,風行草偃。陳寶業(yè)林,獻花翠巘。滴金壺之墨,紀勝會于龍華;衍玉氎之文,卜法游于鹿苑。
《西藏賦》自注云:
“三月初一日,布達拉懸掛大佛二軸,悉以彩緞堆成者,長十余丈。又盡出大招庫貯寶,供。樂器幡幢,奇形怪狀,鼓吹遶行布達拉,謂之亮寶,一春佛事乃畢也?!?/p>
除了上述歲時節(jié)日外,《西藏賦》還介紹了極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沐浴節(jié),即初秋時候的“祓禊”:
爰修祓禊,厥兆初秋。南依江涘,北望山陬。擔夯行腳,匒合前騶。拂盧星布,支烓云稠。盈箱麥豆,比櫛維婁。嚴更夜警,稱娖外游。祇園精舍,大士瀛洲。帛和掛錫,乞士巢鳩。霞天繡幄,錦地花溝。清涼入榭,大愿維舟。意樹心花,歲進佛桑之供;喜園忍草,人欣衣影之留。即此悟因,處泥滓而不染;本來無垢,入濁水以何求?一指頭禪灌頂心,則淵源徹底;四大海水入毛孔,則宇宙浮漚。
產(chǎn)生于七八百年前的沐浴節(jié),是一個充滿溫馨、浪漫、愉快的節(jié)日。每年藏歷七月六日至十二日左右,從“噶瑪日吉”(金星)出現(xiàn)到隱去的七日內(nèi),住在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的藏族群眾,家家戶戶都要帶上洗澡用品、洗刷之物,來到河塘溪邊洗澡、洗衣、游戲、嬉戲,一派熱鬧歡樂的景象。《西藏賦》對清代時期西藏的沐浴節(jié)作了高度藝術概括,并在自注中云:
“唐古特俗,夏秋之交,無論男女,群浴於藏布江之汜,以祓除厲疫,乃古所謂秋褉也。布達拉西南十五里,名羅卜嶺崗。藏布江北岸,密樹周阿,綠苔曲徑。中有方池石甃,引江水注之。達賴喇嘛每歲下山,澡浴於此。群僧誦經(jīng)於外,居然一元陰池也。又有平樓敞榭、畫舫花臺,信宿約二十余日,始還山?!?/p>
可以看出,當時的沐浴節(jié),和佛教關系密切,是僧俗共享的節(jié)日,和現(xiàn)代有所不同?!段鞑刭x》及其自注,為我們保留了清代時期西藏沐浴節(jié)的珍貴資料。
相較于《西藏賦》,《卜魁城賦》對黑龍江民俗的記述,重點是居住與出行、社會生產(chǎn)、商業(yè)貿(mào)易、民風民俗等,而對歲時節(jié)日民俗的提及甚少,只是對宗教祭祀進行了簡略記述,尤其是羅列了諸如江神廟、龍王廟、娘娘廟、關帝廟、鬼王廟、馬神廟以及各種匠神廟,民俗價值不大,茲不贅述。
《新疆賦》記述的新疆地區(qū)歲時節(jié)日民俗,相較《西藏賦》而言,雖然簡略得多,但仍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新疆賦》分《新疆南路賦》與《新疆北路賦》,其中《新疆北路賦》極其簡略地提到了官方的耕耤禮及春秋二季的社稷禮,同內(nèi)地無二,玆不贅述。而《新疆南路賦》重點描述了南疆一帶富有民族特色的維吾爾族歲時節(jié)日民俗,圍繞“大年”而展開。首先是總體概述:
其逢正歲,度大年。
自注云:
《西域圖志》:“回人無閏月,滿三百六十日為一年,謂之大年。”
新疆的歲時節(jié)日,是新疆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其中的“大年”,是維吾爾族伊斯蘭教中的盛大歲時節(jié)日。伊斯蘭教歷法,又稱希吉來歷(Hajra),在我國也叫回回歷或回歷,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有11個閏年,其最大的特點是不置閏月。逢大年時,盛況空前。首先是第一日,賦作云:
騎沓沓,鼓鼘鼘。凹睛突鼻,溢郭充廛。
自注云:
《西域圖志》:“回俗,大年第一日,如中國元旦。伯克戎裝,赍教主所賜纛,鼓樂擁護,率所眾赴禮拜寺行禮?!?/p>
可見,南疆的大年如同內(nèi)地的春節(jié),非常受重視,熱鬧非凡。期間,上自伯克,下至老百姓,都要去禮拜寺行禮,是全民參與的盛大節(jié)日。
接下來,還要舉行各種體育競技,增添熱鬧氣氛:
場空獸舞,匏巨燈圓。兜離集,裘帕聯(lián)。丸劍跳,都盧緣。奏七調(diào),彈五弦。吹觱篥,掆毛員??绺咝?,歌《小天》。
自注云:
《唐書·西域傳》:“龜茲歲朔,斗馬羊、橐駞七日,觀勝負,以卜歲盈耗?!薄段饔驁D志》:“回俗,大年前十五日,懸葫蘆于樹,盛油其中。油盡燈落,踏破之,以為破除災咎?!?/p>
這里,描寫了斗馬羊、駱駝賽跑等活動,先后要持續(xù)七日之久。其目的是“卜歲盈耗”,也就是借助比賽的勝負占卜一年的收成和收支是否平衡。民間節(jié)日總是和宗教信仰及民間禁忌相伴。在南疆農(nóng)村,大年前十五日,老百姓還要將盛油的葫蘆懸掛于樹上,待到“油盡燈落”,“踏破之”,“以為破除災咎”。這一習俗,極具新疆地域和民族特色,用意類似于內(nèi)地如甘肅平?jīng)鲆粠д鲁跷迦盏摹摆s五窮”。③
此外,還有歌舞表演:
兜離集,裘帕聯(lián)。
自注云:
圣制《瀛臺曲宴外藩》詩:“西瀛裘帕許參連?!庇衷疲骸岸惦x歌與任僸舞。”
這里的“圣”,指的是乾隆,其《瀛臺曲宴外藩》全詩為:“仙壺曲宴答韶年,舊典惟茲憶愫聯(lián)。北漠戶庭真密邇,西蓬(賦作瀛)裘帕許參連。兜離歌與任僸舞,拔達山將安集延。近悅遠來寧易易,側身基命益乾乾?!笨梢钥闯?,主要是帶有西域特色的歌舞,早在漢代就有?!段倪x·班固》載:“四夷間奏,德廣所及,僸佅兜離,罔不具集。萬樂備,百禮暨?;蕷g浹,群臣醉。”
除歌舞表演,還有各種雜耍:
丸劍跳,都盧緣。
跳丸劍,又叫“弄丸劍”,表演者用兩手快速地連續(xù)向空中拋起若干彈丸或短劍,一手拋,一手接,再繼續(xù)拋向空中,最多可以連續(xù)拋起九丸或七劍。以跳丸(或劍)數(shù)字的多寡決定技術水平的高低。據(jù)出土文獻記載,這一活動早在漢代就有,如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上的《角抵百戲圖》中,就有此項技藝的圖像。而歷代的詩歌中,亦不乏記載,如漢代李尤的《平樂觀賦》,唐代李白的《天長節(jié)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明代湯顯祖的《長安道》等。緣都盧,漢代時就已流行的一種雜耍,即“都盧尋橦”,也就是今天的爬竿戲。漢晉直至宋元人著作中曾多次提及,如漢張衡的《西京賦》、晉傅玄的《正都賦》、宋程大昌的《演繁露·都盧緣》等。在清代的南疆,這一雜耍也非常盛行。
據(jù)賦作云,南疆大年期間的音樂表演,主要有:
奏七調(diào),彈五弦。吹觱篥,掆毛員。
自注云:
龜茲七調(diào),見《通志》?!段墨I通考》:“龜茲樂器,有五弦觱篥、毛員鼓。”
龜茲七調(diào),據(jù)向達先生《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一書引《隋書》云:[6]
周武帝宇文邕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568年),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因而問之,答云:“父在西域稱為知音。代相傳習調(diào)有七種。”以其七調(diào),勘校七聲,冥若合符。一曰“娑陁力”,華言平聲,即宮聲也。二曰“雞識”,華言長聲,即商聲也。三曰“沙識”,華言質(zhì)直聲,即角聲也。四曰“沙侯加濫”,華言應聲,即變徵聲也。五曰“沙臘”,華言應和聲,即徵聲也。六曰“般贍”,華言五聲,即羽聲也。七曰“俟利”,華言斛牛聲,即變宮聲也。譯因習而彈之,始得七聲之正。然其就此七調(diào),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diào)。以華言譯之,旦者則謂“均”也。其聲亦應黃鐘、太簇、林鐘、南呂、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無調(diào)聲。譯遂因其所捻琵琶,弦桂相飲為均,推演其聲,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應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調(diào),故成七調(diào)十二律,合八十四調(diào),旋轉相交,盡皆和合。
五弦,古代樂器名,據(jù)《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云,舜曾鼓之,可見起源甚早。在歷代詩文中,五弦一詞也屢見不鮮,如漢代張衡的《歸田賦》、唐代白居易的《五弦》詩、韋應物的《五弦行》詩、清代吳偉業(yè)的《南風》詩等。而據(jù)《新唐書·禮樂志十一》:“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甚悅,后人習為搊琵琶。”[7]
觱篥,漢朝的一種管樂器,有九孔,形似喇叭,以蘆葦作嘴,以竹做管,本出西域龜茲,后傳入內(nèi)地,為隋唐燕樂及唐宋教坊樂的重要樂器。
毛元鼓,一種雙面拍打的腰鼓,其演奏方法與和鼓大致相同,但鼓身比和鼓略短,唐樂中多見龜茲樂使用。
可見,龜茲音樂及樂器,極具西域特色,在清代的南疆一帶十分盛行。
此外,還有民間流行的娛樂活動,賦作云:
跨高楔,歌《小天》。
自注引乾隆詩《觀回部繩伎聯(lián)句》序云:“乃命回人緣高楔、踏修縆?!笨梢姡?緣)高楔,類似今天甘肅隴東一帶還在流行的“高拐子”,即扮作各種古代人物形象,雙腿綁在極高的木棍之上,以其代作雙腿。這樣,人實際上是立在高木之上行走,所以非常危險。而踏修縆者,即今天的跳繩,民間十分盛行。
《小天》,龜茲舞曲的一種,《隋書·音樂志》云:[8]
六年,高昌獻《圣明樂》曲,帝令知音者于館所聽之,歸而肄習。及客方獻,先于前奏之,胡夷皆驚焉。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
通過《新疆南路賦》的描述,我們發(fā)現(xiàn),清代南疆的傳統(tǒng)歲時節(jié)日民俗,不似《西藏賦》那樣與宗教緊密相連,而是強化了世俗化的總體特征,是社會民眾生活的主體部分。[5]2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三邊賦》之民俗學價值。民俗既有傳承性,也有變異性,甚至有實效性。一些在清代時期邊疆盛行的民俗,從形式到過程乃至內(nèi)容方面,在今天,有的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有的甚至已經(jīng)消亡。在民俗學日益受到學界重視的今天,積極整理、研究以前的民俗,尤其是邊疆民俗,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 共兩冊,其中《西藏賦》與《卜魁城賦》合為一冊,《新疆賦》獨成一冊,匯刊的截至時間,最早當為光緒九年(1883年)。一般將此版本稱作“元尚居本”。
② 李 軍《論<西藏等三邊賦>——清代邊疆輿地賦之代表》,載于臺灣師范大學《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2012年57卷2期九月刊;李軍《<三邊賦>之<卜魁城賦>論略》,載于《滿語研究》2012年1期;李軍《<三邊賦>之<西藏賦>論略》載于《船山學刊》2012年4期;李軍《<卜魁城賦>民俗述考》,載于《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5期;李軍、劉延琴《<西藏賦>民俗述考》,載于《青海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期;李軍《<新疆賦>民俗述考》,載于《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期。
③ “五窮”也叫“五鬼”,即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曾見韓愈《送窮文》。在甘肅隴東一帶的平?jīng)龅貐^(qū)民間,“趕五窮”習俗至今流傳,但活動意義不限于趕跑五窮。主要是正月初五晚上(近多年來來為了省事,很多地方改在白天)由村里組織社火隊,到各家各戶耍社火。裝扮的角色主要有王靈官、趙靈官、閻王爺、土地神等等,繞農(nóng)家院子三周,還要念念有詞,以驅(qū)除五窮及各種惡魔,保一家平安,并祝來年豐收。
參考文獻:
[1]馬積高.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44.
[2]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M].北京:中華書局,2001:152.
[3]張宗顯.中國民俗大系·西藏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188.
[4]陳慶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428.
[5]鐘敬文,蕭 放.中國民俗史·明清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向 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257.
[7]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禮樂志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471.
[8]魏 征.隋書·音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