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學森
(池州學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247000)
陳后主陳叔寶是歷史上昏庸無能卻又多才多藝的亡國之君,《隋書》卷三十五《經(jīng)籍志四》著錄其作品三十九卷,[1](P720)但大部分在后世已散佚。其詩主要被唐代以后的史書、類書、總集和選本所收錄,今存絕大部分作品收集在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計99首。盡管逯書考訂精細,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在此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考校。盡管逯書收詩最全也最為可靠,但仍有少數(shù)作品未能輯入。筆者在爬梳古今中外文獻的基礎上,又輯得詩3首。此外,還找到了一些陳后主創(chuàng)作過更多詩歌的具體線索,其作品確實不止現(xiàn)存數(shù)量。
古代類書、總集中收錄陳后主詩最全的是明人馮惟納的《古詩紀》,《古詩紀》之后,雖然有的總集所收陳后主詩也較多,如明代張溥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近人丁福保的《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但它們多是本于《古詩紀》。不過,《古詩紀》收詩雖豐,但沒有進行必要的考訂與辨?zhèn)?,大部分作品未注明出處,而且不收片斷殘篇。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與之不同,其一一注明了所收作品的來源,并幾乎對每一首詩都作了較為細致的考訂,其還收羅片斷佚文。其所收99首陳后主詩,有42首存在異文,逯氏一一注明,有的還辨別了正誤。
不過,盡管逯書考訂比較精細,但還是有一些疏失。有的詩來源考證不詳,如《歌》(璧月夜夜?jié)M,瓊樹朝朝新)的出處,逯書只注明了《南史·張麗華傳》,[2](P2511)其實《陳書·張貴妃傳》中也有記載:“后主每引賓客對貴妃等游宴,則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曲詞,被以新聲,選宮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數(shù),令習而歌之,分部迭進,持以相樂。其曲有《玉樹后庭花》、《臨春樂》等,大指所歸,皆美張貴妃、孔貴嬪之容色也。其略曰:‘璧月夜夜?jié)M,瓊樹朝朝新?!保?](P89)《陳書》的記載比《南史》要早,這當然應是更早更確切的來源。又如《聽箏》,《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注明的出處只有《古詩紀》,其實《古詩紀》中注明了這首詩出自《詩話補遺》,[4](1380冊,P290)《詩話補遺》是明代楊慎所撰,其卷一“六朝七言律其體不純”云:“‘文窗玳瑁影嬋娟,香帷翡翠出神仙。促柱點唇鶯欲語,調弦系爪雁相連。秦聲本自楊家解,吳歈那知謝傅憐。秪愁芳夜促,蘭膏無那煎?!谊惡笾鳌堵牴~》,后二句五言?!哐月芍疄E觴也?!保?](1482冊,P480)
有的詩異文考證不全,如《入隋侍宴應詔詩》多處有異文,三、四兩句的異文逯書注明:“太平無以報”之“無”,《御覽》作“何”;“愿上東封書”之“東”,《初學記》作“登”;“封”,《文苑》作“方”,《御覽》作“封禪”,《詩紀》云:“一作萬年”。[2](P2520)其實最早載錄此詩的《南史·陳后主本紀》就是作“太平無以報,愿上東封書”,[5](P203)逯書亦作此,應是妥當?shù)?。這首詩的第二句也存在異文,但逯書未注出來?!赌鲜贰り惡笾鞅炯o》作“山川壯帝居”,而《初學記》、《文苑英華》、《資治通鑒》、《古詩紀》都作“山河壯帝居”,逯書亦作此,但《南史》早出,應以其“山川壯帝居”為妥。《東飛伯勞歌》最早的出處是《文苑英華》,逯書注明了,但《文苑英華》中的詩題是《紹古歌》,[6](P1011)明《詩淵》亦作《紹古歌》,[7](P3680)其它文獻如《樂府詩集》、《古詩紀》都作《東飛伯勞歌》,這一點逯書也未能注明。
有的詩內容殘缺不全,逯書也未能考訂。如《飛來雙白鶴》,這首詩的第七句和第九句內容都不全,第七句《樂府詩集》為“飛未進□□”,[4](1347冊,P355)《古詩紀》為“飛來進□□”,[4](1380冊,P282)“未”字與“來”字的不同,逯書注明了,[2](P2503)但所缺二字未作考訂。其實這二字并非不可考,四庫本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陳后主集》中這句詩為“飛來進宇下”,[4](1415冊,P470)不過,未注明出處。其它版本如1879年信述堂刻本、[8]1917年埽葉山房藏版[9]也未見這二字,因此信實與否不得而知,但至少可備一說。第九句《樂府詩集》為“儻逄□噲德”,《古詩紀》為“儻逢□噲德”,逯書也未考。其實這一字也并非不可考,張燮《七十二家集·陳后主集》[10](1587冊,P407)和《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陳后主集》兩書中這一句均為“儻逢噲參德”,均補為“參”字,只是與《樂府詩集》和《古詩紀》相比,中間二字的位置顛倒了。《欽定四庫全書考證》卷九十二說:《古詩紀》卷一百八“陳后主‘飛來雙白鶴,儻逄參噲德’,刊本缺‘參’字,今據(jù)《陳后主集》補?!保?](1500冊,P478)其所謂《陳后主集》應就是《七十二家集·陳后主集》或《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陳后主集》。另外,這一句的第二字,《古詩紀》為“逢”,逯書亦為“逢”,而《樂府詩集》為“逄”,逯書也未指出。這兩句意思是:倘若遇到噲參那樣的恩德,白鶴將雙雙銜著明珠來報恩。所以從詩意來看,應以“逢”為是,“□噲”也應為“噲參”。
還有一首《宴詹事陸繕省詩》,《初學記》和《古詩紀》中均有這首詩,都為六句,不過,《古詩紀》在詩尾附有一個“闕”字,[4](1380冊,P490)似是認為這首詩本應不止六句?!镀呤壹り惡笾骷罚?0](1587冊,P416)和《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陳后主集》[4](1415冊,P477)也有這個“闕”字。逯書注明了這首詩出自《初學記》和《古詩紀》,并注明了異文,[2](P2521)但未注出《古詩紀》中有這個“闕”字,竊以為不妥。理由有二:一是《古詩紀》有這個“闕”字自有其道理,要不然《七十二家集·陳后主集》和《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陳后主集》為何也有這個“闕”字呢?雖然二書中的《陳后主集》源自《古詩紀》,但它們也不是完全照抄照搬《古詩紀》,還是有所辨別的,它們在收錄《飛來雙白鶴》一詩時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二是現(xiàn)存陳后主詩中全篇六句的,只有《三婦艷》十一首和《玉樹后庭花》,這十二首詩都是樂府,樂府以外的作品,除了這首《宴詹事陸繕省詩》為六句外,未見其它,難道這首詩是一個特例?這首詩的“云收山樹隱,葉長宮槐密。水綠已浮苔,花舒正含實”四句,兩兩對仗,而且很工整,雖然全詩的用韻不合新體詩的要求,似乎不是格律詩,但后主詩中多有近體嘗試之作,這首詩未必不是。若是,那它原本應是八句,后二句可能是佚失了。
以下三首陳后主詩《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未能輯錄,此作考述。
唐代徐鉉的《五代新說》“帝王”篇云:“六年,隋滅陳,以后主歸,封長城王。后主惑于張貴妃,常居內游宴,不關政事。故隋師至而莫察?!稘暝姟吩唬骸枢l(xiāng)一水隔,風煙兩岸通。望極青波里,思盡白云中?!保?1](9冊,卷六十)最早發(fā)現(xiàn)《五代新說》中載有此詩的是明代的楊慎,其《升庵集》卷五十八說:“‘故鄉(xiāng)一水隔,風煙兩岸通’陳后主句也,唐人高處始能及之。見《五代新說》?!保?](1270冊,P538)楊慎在《丹鉛余錄》卷十四中也有同樣的記述。[4](855冊,P86)馮惟訥《古詩紀》卷一百五十二“品藻六”之“通論”又轉引了《丹鉛余錄》中對這首詩的記載,[4](1380冊,P638)但馮氏在陳后主詩集中卻未收。王世貞的《藝苑卮言》卷三也說:“陳后主有‘故鄉(xiāng)一水隔,風煙兩岸通’”。[12](P148)從詩題和內容來看,此詩應是陳后主被隋軍俘虜后押往長安途中濟江陵時所作,表露出他當時深切的亡國思鄉(xiāng)之情。
近年來,日本學者金文京等人從釋智光的《凈名玄論略述》一書中發(fā)現(xiàn)了陳后主的一首《臨行詩》[13]。釋智光是日本奈良時期的著名僧人,《凈名玄論略述》是對中國隋代著名三論宗高僧吉藏所著《凈名玄論》的注疏,其中有陳后主亡國后被押往長安途中作詩的記載:“(楊廣)遂平其城而囚執(zhí)舛(叔)寶并子。……還于長安矣。寶發(fā)路詠曰:‘鼓聲推命役,日光向西斜。黃泉無客主,今夜向誰家?’及度□津至梁上,寶詠曰:‘聞道長安路,今年過□津。請問浮梁上,度幾失鄉(xiāng)人?!熘劣谒?,諸家大人看之感慕?!保?4](P432)這里記載的陳后主詩其實有2首,都無題名。第一首詩主要寫其將要被押往長安,臨行時,那種前途未卜不知死所的惶恐不安,日本學人稱之為《臨行詩》,第二首詩第二句脫一字,為陳后主渡水時在浮梁上所作,主要是訴說亡國失鄉(xiāng)之痛,我們姑且稱之為《浮梁上懷鄉(xiāng)詩》?!秲裘撀允觥分嘘P于陳后主的上述故事不見于正史記載,因此上述兩首詩的真實性是存在疑問的,但又非絕對不可信,其不像《海山記》中所載后主鬼魂作《隋渠詩》[11](6冊,卷三十二)和《隋遺錄》中所載《小窗詩》、《寄侍兒碧玉詩》[11](11冊,卷七十八)完全不可信,在沒有可靠證據(jù)能證明其為偽托之作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姑且信之。
所以,除《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所收99首詩之外,陳后主現(xiàn)存詩歌還有《濟江陵詩》、《臨行詩》和《浮梁上懷鄉(xiāng)詩》,共計102首。
《隋書·經(jīng)籍志四》載《陳后主集》三十九卷,《舊唐書》卷四十七《經(jīng)籍志下》著錄為五十卷,[15](P1387)《新唐書》卷六十《藝文志四》著錄為五十五卷,[16](P1034)而流傳至今的陳后主詩、文,僅一百多篇。以上史書的記載是否可信呢?除了上文所述102首詩以外,我們還可以從各類古文獻中找到一些陳后主創(chuàng)作過更多詩歌的具體根據(jù),雖然這些作品只留下了題目,或韻字,或一點其它線索,內容已不存,但這讓我們確信史書所載陳后主集的卷數(shù)不是虛的,陳后主創(chuàng)作的詩歌確實不止現(xiàn)存數(shù)量。
前文提及《陳書·張貴妃傳》載后主“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新詩”,“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曲詞,被以新聲”,“其曲有《玉樹后庭花》、《臨春樂》等”。雖然是“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新詩”,但后主自己肯定也參與其中依曲作詩?!端鍟肪硎兑魳分旧稀芬舱f他“于清樂中造《黃鸝留》及《玉樹后庭花》、《金釵兩鬢垂》等曲,與幸臣等制其歌詞,綺艷相高,極于輕薄。男女唱和,其音甚哀?!保?](P210)《舊唐書》卷二十九《音樂志二》亦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所作?!保?5](P720)《新唐書》卷二十二《禮樂志十二》亦曰:“《玉樹后庭花》、《堂堂》,陳后主作也。”[16](P314)從以上史書的記載可知,陳后主曾按《玉樹后庭花》、《臨春樂》、《黃鸝留》、《金釵兩鬢垂》、《春江花月夜》和《堂堂》等樂曲“制其歌詞”,可惜這些歌詞今天只存下一首《玉樹后庭花》和另外兩首詩的片斷:“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璧月夜夜?jié)M,瓊樹朝朝新”。
從另外一些文獻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陳后主作詩的一些過程和其詩的用韻情況。宋代洪邁《容齋隨筆·續(xù)筆》卷五說:“予家有《陳后主文集》十卷,載王師獻捷,賀樂文思,預席群僚,各賦一字,仍成韻,上得盛、病、柄、令、橫、映、夐、并、鏡、慶十字。宴宣猷堂,得迮、格、白、赫、易、夕、擲、斥、坼、啞十字。幸舍人省,得日、謚、一、瑟、畢、訖、橘、質、帙、實十字。如此者凡數(shù)十篇,今人無此格也?!保?7](P280)宋人程大昌《考古編》卷七“古詩分韻”也說:“偶閱《陳后主集》,見其序《宣猷堂宴集五言》,曰:披鉤賦詩,逐韻多少,次第而用。座有江總、陸瑜、孔范等三人,后主韻得迮、格、白、赫、易、夕、擲、斥、拆、唶字,其時用韻次前后正同,曾不攙亂一字,乃知其說是先書韻為鉤,坐客均探各據(jù)所得,循序賦之,正后主次韻格也?!保?8](P51)清代吳景旭《歷代詩話》卷四十八“賡和”亦云:“《陳后主集》有《宣猷堂燕集五言》,曰:披鉤賦韻,逐韻多少,次第而用。座有江總、陸瑜、孔范等,后主韻得迮、格、白、赫、易、夕、擲、斥、折、唶字。其詩用韻,與所得韻次,前后正同。是先書韻為鉤,坐客均探,各據(jù)所得,循序賦之,正后世次韻類也。但韻以鉤探,非酬和先唱者耳?!保?9](P638)從這三則材料中我們可知,陳后主還創(chuàng)作了分別以“盛、病、柄、令、橫、映、夐、并、鏡、慶”十字為韻,“迮、格、白、赫、易、夕、擲、斥、坼、啞”十字為韻(“坼、啞”二字,《考古編》、《歷代詩話》與《容齋隨筆·續(xù)筆》不同,應系訛誤),“日、謚、一、瑟、畢、訖、橘、質、帙、實”十字為韻的詩。這些詩乃“披鉤賦韻”而得,堪稱“后主次韻格”。《考古編》卷七“古詩分韻”還說:“唐世次韻起元微之白樂天二公,自號‘元和體’,曰古未之有也,抑不知梁陳間已嘗出此。但所次之韻,以鉤探所得,而非酬和先唱者,是小異耳?!庇纱丝芍笾鞯倪@種“次韻格”對后世詩人創(chuàng)作還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影響。
以上作品,或存詩題,或存作詩線索,均不存詩之內容,今已無從考之。
[1]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姚思廉.陳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5]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
[6]李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
[7]詩淵[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8]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M].彭懋謙信述堂重刻本,1879.
[9]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M].成都:埽葉山房,1917.
[10]續(xù)修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陶宗儀.說郛[M].北京:中國書店,1986.
[12]王世貞.藝苑卮言校注[M].羅仲鼎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
[13]金文京.大津皇子《臨終一絕》與陳后主《臨行詩》[J].京都大學東方學報:2001.
[14]劉雨珍.東亞三國《臨刑詩》的傳承及其背景[M]//楊棟梁,嚴安生.變動期的東亞社會與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5]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6]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7]洪邁.容齋隨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8]程大昌.考古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吳景旭.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