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證明一個人本領多大、能耐幾何的諸多證書中,最讓人看重、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實用價值”的大概就數(shù)學歷證書了。在今天這個“只認證,不認人”的“泛證書時代”,一紙文憑往往是我們謀職時分量最重的籌碼。即便是那些職業(yè)無憂甚至可以主宰他人命運的成功人士,大概也沒有一個會跟學歷證書過不去的。就連已故的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生前也曾為拿到哈佛大學榮譽博士這一“虛銜”費過周折,受過冷遇。
不過,在教育尚不甚發(fā)達、大學入學率還不及印度的今天,欲憑一紙學歷證書去博得一份像樣的職業(yè)已頗為不易。前些年曾看過一則消息,一名北大博士到長春某高校謀職時就遭到了“前恭后倨”的待遇。原來,該校在審查這名博士的簡歷后發(fā)現(xiàn),他就讀本科的學校系非重點院校,而這一“貧寒”的出身使得這名北大博士的身價暴跌,以至被逐出了求職者的行列。近日,又從媒體上獲悉華中科技大學一名女博士因本科“出身不好”而在招聘中出局。因“前學歷”不夠風光而在競爭中慘遭淘汰的事這些年已屢見不鮮。筆者在媒體上搜索一番,發(fā)現(xiàn)上海、廣州、深圳這類沿海開放城市在引進人才落實戶口方面并不“開放”,都有關于引進者起始學歷(亦稱“第一學歷”)的硬性規(guī)定,諸如本科必須畢業(yè)于國家“985工程”高校,碩士、博士階段更須就讀于國內外頂尖高校。即便面對的是清華、北大的博士,一些用人單位也明確提出必須是血統(tǒng)純正的“三清黨”“三北黨”(即本碩博均須在清華、北大就讀)。用人查看“前學歷”,在近些年的大學生招聘活動中表現(xiàn)得更為普遍。
這一看似荒唐做法的背后所掩藏著的東西實在值得我們深思。首先,今天那些后繼學歷擁有者們手中的那份學歷、學位證書究竟有多少可信度?且不說那些招生廣告滿天飛寬進寬出近乎賣文憑的成人高校大專、本科班,即便是人們心目中近乎神圣的碩士、博士學位如今也大有摻假摻雜向“錢”看齊的勢頭。前些時候媒體上披露的某著名高校發(fā)出的在職博士研究生“非縣處級以上官員和國企老總不招”的招生“豪言”透出的正是知識屈服于權貴、學術委身于金錢的悲哀。隨著文憑的“升值”和知識的貶值,隨著“金錢(乃至公款)打造學歷”的現(xiàn)象幾乎在高校遍及,誰還敢輕易相信你手中那份不知由何種渠道得來的學位證書?查看“前學歷”乃至“學歷查三代”,用人單位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再有一點,就是今天我們還普遍缺少一種鑒別人才、考評人才的合理機制,不少用人者也缺少一雙能夠發(fā)現(xiàn)、識別人才的慧眼,缺少一種在使用中考察、鑒定人才的耐心和信心。一邊懷疑那份博士文憑為“水貨”,一邊卻又認死那張本科學歷證書——骨子里還是在與學歷證書較著勁。依我看,最為穩(wěn)妥的做法恐怕還是先將證書收起,先干段時間看看。這樣做也許會讓我們的用人單位多費點眼力和腦力,卻不會落下遺珠之憾。
美國媒體上刊登的各種招聘廣告中大多沒有學歷限制而只有能力要求,這也透出了一種用人上的老到和成熟。如此一來,那些虛假學歷、水貨學位自然就會失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