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福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
送別詩一般是從眼前送別場景寫起,然后轉(zhuǎn)向別情的抒發(fā)。這既符合事情的發(fā)展過程,又符合寫作學上的移情原理,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外界的物既挾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人震撼,人的內(nèi)心也懷有一種不可遏止的感情向外傾注。
此詩先寫送別的地點,黃鶴樓,送別時間,三月,而且是充滿煙花的三月,到達的地點是揚州。如此流暢的語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此行的羨慕,寫出了分別之際的歡愉情景。雖是摯友離別,卻沒有尋常的離愁別緒。這種表達很是別致,也許只有李白有如此的豪放胸襟和豁達的情懷。在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又是在這個開元盛世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揚州城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繁華盛世的時代氣息。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難怪清人孫洙譽之為“千古麗句”。
接下來,天才的李白信手拈來“孤帆”這個意象來表達自己的離情別緒?!肮路奔仁桥笥训南笳?,又是作者自己孤寂心情的寫照?!拔ㄒ姟闭f明李白心中只有朋友,目送朋友的專注之態(tài)。詩的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卻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jié)。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順流東下,船已經(jīng)揚帆而去,詩人仍然在江邊目送遠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久。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相接的地方?!拔ㄒ婇L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對游覽揚州的向往,不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馳神凝目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對老朋友的深情,不正像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后兩句在寫作手法上叫“以景結(jié)情”,這在送別詩中常常見到。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結(jié)尾“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楊萬里的《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的結(jié)尾“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等,都是這種寫法?!耙跃敖Y(jié)情”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zhuǎn)為寫景,以寫景句結(jié)束全詩的一種方法。它是詩歌結(jié)句的一種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結(jié)句寫景,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從而產(chǎn)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南宋沈義父在其詞學理論專著《樂府指迷》中說:“結(jié)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jié)情最好?!?/p>
通觀全篇,沒有一個“送”子,也沒有一句話寫離別之情,前兩句僅僅以敘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兩句也僅僅是以描繪的筆調(diào)寫別后凝望的場景,然而詩中有朋友之間篤厚的交情,有詩人內(nèi)心深處淡淡的離愁,有詩人對繁華揚州的美好向往。
送友人出塞①
【清】吳偉業(yè)
(一)
魚海②蕭條萬里霜,
西風一哭斷人腸。
勸君休望零支塞③,
木葉山頭是故鄉(xiāng)。
(二)
此去流人路幾千,
長虹亭外草連天。
不知黑水西風雪,
可有江南問渡船。
【注釋】
①友人因罪流放寧古塔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辭官歸鄉(xiāng)不久的詩人,在吳江垂虹亭置酒相送。
②魚海:即“捕魚兒海”,遠在塞北內(nèi)蒙古之境。
③零支塞:友人出關必經(jīng)邊塞,在今河北遷安縣西。
【賞析】
吳偉業(yè)(1609—1671),字駿公,晚號梅村,江南太倉人。崇禎四年進士,為翰林院編修,官至左庶子。后屈節(jié)事清,官國子監(jiān)祭酒,不久,請假歸。吳偉業(yè)以唐詩為宗,五七言律絕具有聲律妍秀、華艷動人的風格特色。其七言歌行,在繼承元、白詩歌的基礎上,自成一種具有藝術個性的“梅村體”。其詩歌文詞清麗,音節(jié)調(diào)諧,既微婉含蓄,又沉著痛快,構成吳偉業(yè)詩歌藝術特色。
身為明朝進士的吳偉業(yè)因在清朝做官而留下了變節(jié)的壞名聲,辭官不久的他又要送老朋友去寧古塔流放,心中的悲傷無法用言語形容。也許,外表上是朋友因罪流放,而實際上在內(nèi)心里,吳偉業(yè)也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次的良心流放,此次辭官也許就是一個內(nèi)心的救贖吧!如此理解,這兩首詩就有了“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的意蘊。
第一首詩,從設想朋友流放之地的苦寒環(huán)境寫起,“蕭條萬里霜”是景物襯托渲染,“西風一哭”是擬人手法,“斷人腸”是夸張,三種修辭連用強化了悲涼氛圍,表達了朋友流放之地的環(huán)境之惡劣,同時寫出了作者的關切之情。第二首詩是從江南送別地點的景物寫起,“長虹亭外草連天”,雖然是送別的實景,卻有了作者的情感成分,也就是,江南之草也許沒有連天之態(tài),但是因為作者想到了朋友要經(jīng)過幾千里的長途跋涉到那個苦寒的“黑水”,因而心中也就有了邊塞衰草連天之態(tài),這也實際上是對流放之地惡劣環(huán)境的聯(lián)想。
“起承轉(zhuǎn)合”是漢語詩歌和文章的一條通則,轉(zhuǎn)和合,也是絕句寫作的關鍵,這兩首詩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如果這兩首詩只停留在對流放之地或者送別之地場景的描摹和聯(lián)想上,還產(chǎn)生不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第一首詩的高明之處,是作者在這里用了一個“休望”。一般來說,離鄉(xiāng)的人都要回望故鄉(xiāng),這符合常理,而“休望”這一違背常理的詞語,更表現(xiàn)了作者對友人可能一去不返的哀慨和絕望,詩人的勸慰,正是把握了友人出塞流放的凄絕心態(tài)。不讓離鄉(xiāng)的人回望故鄉(xiāng),而且會把他鄉(xiāng)的“木葉山頭”當作了自己的故鄉(xiāng),這是一種多么凄絕的心境呀!第二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用黑水和江南對比,將江南最溫情的“問渡船”的場景和塞北的酷烈“西風雪”聯(lián)系在一起,表達了詩人對遠出塞外的友人流放生活的牽掛和憂慮。
在前面兩句“起承”的基礎上,突然來了一個“轉(zhuǎn)合”,就像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突然遇到了一個陡峭的山崖,于是,一條壯觀的瀑布就形成了,而瀑布下面必然有一個深潭,這個深潭其實就是這首詩帶給讀者的那種凄苦難言的情感糾葛。
作文與考試·初中版201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