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遠
人們知道玄奘法師,多半源自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那個動不動給愛憎分明的孫悟空念緊箍咒的,就是分不清是非的唐僧。
筆者曾尋訪過河南洛陽的“玄奘故里”。玄奘出生于公元600年洛州維氏陳河村,原名陳韋,法名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稱。公元664年2月5日夜半,玄奘圓寂于長安玉華寺,一臉安詳,神態(tài)自若,享年65歲。唐高宗聞訊悲痛萬分,長嘆曰:“朕失國寶矣!”高宗下令為玄奘舉行國葬,有上百萬人參加了隆重的葬禮。玄奘先被安葬在長安東南白鹿原,次年又遷葬于樊川北原,建塔安奉,由唐肅宗題塔額“興教”,即今興教寺。
玄奘遺骨在戰(zhàn)亂中幾經(jīng)輾轉(zhuǎn),遷藏至終南山紫閣寺。330多年后,宋太宗端拱元年,紫閣寺毀于戰(zhàn)火。一位來自金陵天禧寺的住持可政法師來此朝拜終南山,眼見寺頹塔傾,不免傷感,但在危塔內(nèi)發(fā)現(xiàn)玄奘頂骨,頓時喜出望外。他不遠千里,將其背迎至金陵天禧寺,于公元1027年建塔安奉。
公元1386年,玄奘頂骨由守仁和尚遷藏于天禧寺之南崗三藏塔。公元1408年,天禧寺遭遇火災(zāi),明成祖在原址修建了大報恩寺,在寺內(nèi)供奉玄奘頂骨。清代末年,太平天國起義軍攻入南京,大報恩寺難逃一劫,自此玄奘頂骨失蹤。
1943年2月,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施工,興建神社,意外地發(fā)掘出玄奘頂骨舍利的石函,還有眾多佛像、佛器和珠寶。負(fù)責(zé)施工的日軍部隊長高森隆介是個信佛的人,當(dāng)即意識到發(fā)現(xiàn)了佛寶,便封鎖現(xiàn)場,趕走施工的中國勞工,讓日軍士兵進行了地毯式的梳理,收獲頗豐。高森向上級匯報,引起了高度重視。
基于佛教在日本地位崇高,日方想把挖出的玄奘頂骨舍利及出土文物據(jù)為己有,秘密運回日本。消息傳出,舉世皆驚,輿論大嘩。迫于中國各界人士的抗議之聲,汪偽政府“外交部長”兼“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褚民誼硬著頭皮和日本外相重光葵數(shù)度交涉,日方最終決定將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分成六份,分別置于日本和中國的南京、廣州、天津、成都、北平。
玄奘法師名揚中外,日偽當(dāng)然深知其頂骨舍利的無價之尊,經(jīng)過緊張籌劃,遂決定將玄奘頂骨舍利及石函重新安葬,以此撈取資本。為士氣低落的汪偽政權(quán)造聲勢。南京安葬地點初定于南門外的普德寺,后改在玄武湖畔的九華山,即古時的覆舟山上,在山頂建造了五層青磚的閣樓式磚塔。
侵華日軍運回國內(nèi)的一部分玄奘頂骨舍利,則供奉于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后分靈于奈良市藥師寺。慈恩寺的住持法師大島說:“1944年,東京遭到空襲,為了保護頂骨,就從東京挪到相對偏遠的鄉(xiāng)下的慈恩寺來。”
至于留在南京的玄奘頂骨舍利,又被分成兩份,除一部分藏于玄武湖畔九華山頂端的三藏塔外,另一部分先供奉于毗盧寺,后移放棲霞寺。1968年“文化大革命”時,玄奘舍利由市文管會代為保存,直到南京靈谷寺重新整修后,于1973年移至靈谷寺,供奉在玄奘紀(jì)念堂。
1998年10月初,經(jīng)國家宗教局和國臺辦正式批準(zhǔn),藏于靈谷寺的玄奘頂骨舍利,又分出一份贈送給臺灣玄奘大學(xué)供奉。
此外的玄奘頂骨舍利,結(jié)局各不相同,天津大悲院的一份,于1955年由中國政府送給印度政府,供奉在玄奘留學(xué)過的爛陀寺,北平廣濟寺的一份和廣州六榕寺的一份,毀于“文革”動亂。成都文殊院的一份,幸而躲過了劫難。
早在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佛教界就希望日本返還玄奘頂骨舍利。1955年11月,在臺灣佛教界的強烈要求之下,日本將保存的玄奘頂骨舍利分出小部分歸還。據(jù)說最后經(jīng)蔣介石親自拍板,在日月潭邊建寺安奉。
選自《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