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成公亮先生和龔一先生在古琴界均是德高望重的老者,同時也是中國古琴藝術(shù)的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過來感受一下我這把唐朝的古琴?!庇谑窃诠ぷ魅藛T的引導下,一條長隊迅速排起,大家陸續(xù)親身體驗和聆聽千年琴音。這是成公亮先生。
“給男同志簽名我就用個草書的繁體字,給女孩子簽名我就認真地寫個簡體字?!庇谑菬o論是在書上,還是各式的筆記本上,留下不同的筆跡。這是龔一先生。
“我不是大師,沒有大師,大師都是吹的。”成公亮先生說。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過來感受一下我這把唐朝的古琴?!庇谑窃诠ぷ魅藛T的引導下,一條長隊迅速排起,大家陸續(xù)親身體驗和聆聽千年琴音。這是成公亮先生。
“給男同志簽名我就用個草書的繁體字,給女孩子簽名我就認真地寫個簡體字?!庇谑菬o論是在書上,還是各式的筆記本上,留下不同的筆跡。這是龔一先生。
“我不是大師,沒有大師,大師都是吹的?!背晒料壬f。者。偶有古琴聲悠悠響起,款款沁人心脾的琴音頓時為聽者送來徐徐清爽。
這一天,國家圖書館為人們安排了兩堂關(guān)于紀念古琴申遺十周年的公益講座,上午是成公亮先生的《我的演奏,我的創(chuàng)作》,下午是龔一先生的《一枝極美麗的古代花朵》。
他們兩人在古琴界均是德高望重的老者,同時也是中國古琴藝術(shù)的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忘憂和秋籟
成公亮先生學琴、操琴、吟琴、傳琴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在他的生命之中,古琴已成為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忘憂和秋籟是兩張琴的名字,也是他的心愛之物。如果說古人說的“琴者,情也”意思是琴可以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話,那么,這句話在成公亮先生這里顯然又多了一層深意。
誠如鋼琴之于西方被稱為樂器中的國王一樣,古琴在中國歷史上也一直是種極高貴的樂器。在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中,“琴”被賦予了更多的內(nèi)涵。《風俗通》曰:“琴者樂之統(tǒng),與八音并行,君子所常御。”所以,琴在一定程度上就成為仁人君子和圣賢騷客的象征物。
一張明代的名叫“忘憂”的古琴,或者會讓你浮想聯(lián)翩。
成公亮先生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生活的艱辛與磨難給予了他對古琴超過常人的理解。他獨自一人將乖巧可愛的女兒撫養(yǎng)成人并送到國外深造,又在白發(fā)蒼蒼的老母身邊膝前盡孝并養(yǎng)老送終。他常笑著對別人說,我沒有他們說的那么勤奮,我這人愛玩。末了,還要加一句,我愛放風箏。他的淡定與從容似乎只有在雙手彈撥忘憂琴弦中得到最好的表達。成公亮不會用這張琴隨意彈奏任何一首曲子,在他看來,只有《瀟湘水云》和《昭君怨》才能與這張琴合二為一。在煙波浩渺的云水之間,一位壯志難酬的配劍志士仰望星空,思接離亂山河,內(nèi)心的憂患與傷感涌上心頭。這不正是《瀟湘水云》的意境么?漢家才女,離子之痛,大漠風煙,阻隔歸程;凄迷與幽怨,柔弱之肩怎堪?這不正是《昭君怨》的寫實么?成公亮不可能回歸那個時代,但生活的經(jīng)歷早已使他觸摸到時空之外的真實。忘憂,忘何之憂?成公亮可穿越時空的琴聲中悠悠地傳出了每個人心中不同的答案。
生活在距今近一千三百年前的李靖大約不會知道,陪伴他當年戎馬倥傯的“秋籟”如今正在一位名叫成公亮的先生手中彈奏出撼人心靈的天籟之音。當年的李靖可能稱不上是位琴家,而如今“秋籟”在一位琴家之手,正伴著中國道家的哲思將這千年古音傳送到世界各地。“秋籟”,成公亮先生的另一心愛寶物。當他揮灑自如地用這張古琴將中國傳統(tǒng)的古琴名曲《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酒狂》《漁舟唱晚》等等在歐洲名城的廣場上奏響時,游者駐其足,群鴿繞空旋。此情此景,人與自然合二為一因指尖與琴弦的觸碰而成為真實,因而也浸潤著異域他鄉(xiāng)人們的情懷。
《文王操》及其他
當年,孔子向魯國樂師師襄子學琴,由琴音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他對師襄子說,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此事令師襄子驚嘆不已。這是《韓詩外傳》中的一段記載。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電視連續(xù)劇《孔子》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特別是其中的古琴曲《文王操》——一首少見的古老而博大真誠的儒家音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鮮有人知,《文王操》的打譜者正是成公亮先生。數(shù)年來,成公亮先生已打出了諸如《鳳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憂》等古代名曲,每首曲子他都努力追尋著古人的情境和足跡,以及他們深邃的哲思。
正所謂“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惫湃说目偨Y(jié)也正是古時仁人君子的高尚情操的高度概括。傳說中的文明開創(chuàng)者伏羲便是琴的最早制造者,把琴聲傳播于華夏大地的是大舜,孔子,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琴學家,東晉詩人陶淵明,誰能說他的采菊東籬下沒有琴聲相和呢?琴,與生俱來便與德高品潔聯(lián)系在一起。
某年,成公亮先生應(yīng)邀到香港演出,曲終之后,觀眾爭相與他留影。就在這時,一位女士提出想摸一下他的琴——那張制于唐開元三年的古琴——秋籟。也
許是這位女士擔心遭到拒絕,故而聲調(diào)有點發(fā)怯。成公亮先生聽到后立即想到,想必她也是愛琴之人,否則她不會提出這個小小的要求,想必她曾經(jīng)就相同的要求被人拒絕過,否則她不會在提出這個要求時是這種神情。他應(yīng)允了。其實對于愛琴之人他是有深刻體會的。前幾年有家拍賣公司要拍賣一張名為“大圣遺音”的古琴,本來幾乎就不出席商演的成公亮先生破例了,多少年來他就特別想用這張琴彈奏一首曲子,他不想放過與這張琴通過指弦相觸、心神相通的機會,所以他參加了這次活動。
有人在網(wǎng)上記錄了成公亮先生的這樣一個片段:在武漢音樂學院的一次演出活動結(jié)束后,有不少學生和音樂愛好者上臺為藝術(shù)家獻花,離臺口最近的成公亮先生卻無一人獻花。然而令人驚嘆的是,本以為成公亮先生會有所不快,但成公亮先生卻滿面微笑,含而不露,看不出有絲毫不快之意。也許是站在成公亮先生旁邊的琴家發(fā)覺這個細節(jié),便把手中的花束遞給成公亮先生,先生很自然地接過來,依然面帶微笑。這位記錄者最后感慨道:琴之大家,莫過于此??!
正吟與養(yǎng)和
正吟與養(yǎng)和分別是兩張古琴的名字,也是兩個人的名字。
正吟琴是以我國著名琴家張正吟的先生命名的;養(yǎng)和琴則成為當代在國內(nèi)外具有很大影響的青年琴家陳雷激的兒子的名字。
張正吟先生是龔一先生的恩師,龔一先生則是張正吟先生的高足;龔一先生是陳雷激先生的恩師,陳雷激先生則是龔一先生的高足。
是琴將他們聯(lián)系到了一起,也因琴世間多了一段佳話。
龔一先生對張正吟先生的感恩與敬重之處,不僅在于張正吟先生的琴藝,更在于張正吟先生的品行。張正吟先生是龔一先生的第一個老師,有感于少年龔一的聰慧與勤奮,張正吟先生在教了龔一大半年之后,對龔一說,在琴藝上我所能教你的都已教給你了,現(xiàn)在也教不了你了,我把你介紹給琴藝更高的老師,讓他們來教你。也就在這時,龔一認識了琴界名家夏一峰、王生香等先生。對此,龔一先生感慨道:“現(xiàn)在很多人不如我們的前輩,當張三聽說自己的學生跟著李四去學琴了,就心生怨恨。這是不對的?!?/p>
多年后,張正吟先生將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張古琴傳贈給了龔一先生。這張古琴經(jīng)鑒定是南宋詞人李清照的遺物。龔一先生感念自己的老師,便經(jīng)過張正吟先生的同意,將這把琴命名為正吟琴。在這張琴上,有當年張正吟先生所作的一首詩,將這首詩寫于其上的是當年與郭沬若先生具有同等社會地位的文化名家高二適先生,刻于其上的是我國篆刻家徐石橋先生?,F(xiàn)在正吟兩個字,剛是由我國書法家丁曦康先生寫上去的。一張古琴,在龔一先生這里包含了更多的涵義。
數(shù)十年間,龔一先生培養(yǎng)出了不少琴界佼佼者,陳雷激便是其中之一。陳雷激九歲師從龔一先生,多少年來,師徒之情大有父子之感。在陳雷激畢業(yè)出國時,龔一先生在諄諄叮囑之時取出了自己珍藏的一把古琴交于陳雷激。這是一張清代的古琴,上有銘文,曰養(yǎng)和。陳雷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年陳雷激娶妻生子,仍感念于恩師龔一先生的培育教導之情,征得龔一先生的同意,便將兒子的名字定為陳養(yǎng)和。在龔一先生看來,弟子的做法也正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思維的表達。
傳承和發(fā)展
十三徽,七條弦,勾挑間無限美妙的泛音和散音讓欣賞者感受到久違的返樸歸真;減字譜,太古音,傳遞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到琴音都會有安靜悠遠之感。正如琴家所言,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和按音。泛音象天,可達天地宇宙之理;按音如人,可狀人情之思;散音則同如人語,可擬心神交會之情。故稱之為天地人三籟。
在傳承和發(fā)展的問題上,龔一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要盡可能地還原原曲作者的精神、風貌和內(nèi)容。他反對現(xiàn)在一些人想怎么彈就怎么彈的想法和作法。“必須要根據(jù)原曲的注釋,這注釋不是我來注釋,古人早就注釋好了。從唐到清,幾乎每一首樂曲它前面都有一些注釋。告訴你怎么理解,它的思想是什么,那你為什么違背呢?”“你不能把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個親生母親離別自己骨肉的切膚之痛彈成你個人的興趣?!?/p>
龔一先生在很多場合下都強調(diào),彈琴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古人眼前有今人。古琴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樣如此,既要兼顧傳統(tǒng)同時也要富于創(chuàng)新。在對待藝術(shù)的態(tài)度上,他不落窠臼,更傾向于不拘一格。他說,粗獷是我設(shè)計出來的粗獷,而細膩也是我要求出來的細膩。但這并不影響他對古琴藝術(shù)應(yīng)有的敬畏。傳統(tǒng)名曲《酒狂》是龔一先生的拿手曲目,對于此曲,很多人都是按三拍彈的,但龔一先生認為,古人喝酒,特別是魏晉時期的文人,像竹林七賢,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們的飲酒不可能是溫文爾雅的,而應(yīng)當是非常放蕩不羈的。故而在他的指尖之下,我們聽到的便是散板的拍子。
對于古琴打譜工作,用龔一先生的話說,打譜就是古琴音樂的考古,考古就不能隨心所欲,必須一絲不茍。他舉例說,如果在明代的一個墓葬里放進去清代的瓷器,那就是貽笑大方,大逆不道了。而他同時也認為,古人記譜時也有弄錯的時候,對于錯的地方,就要修正過來。但在古代音樂特性面前就應(yīng)當尊重古人,如果我們按照五聲音階的概念,很容易誤認為古人錯了,如果改了,正好改掉的是古人的地方音樂特色。
鏈接:關(guān)于古琴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nèi)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余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guān)于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并稱四藝,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歷代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并為這些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
2003年11月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shù)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