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一個同學(xué)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每天早上一出門,我們一家人就分道揚鏢,各奔前程。”這里,把“鑣”誤寫成了“鏢”。
關(guān)于“分道揚鑣”這個成語,有個有趣的故事。
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勛?;实鄯浅>粗厮?,封他為河間公。
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他覺得自己的才華很高,很是看不起那些沒有學(xué)問的人。盡管如此,孝文帝還是很賞識他,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談?wù)撛姇?,商談一些國家大事?/p>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遷到洛陽建都。孝文帝本來就覺得元志是個人才,就任命他為洛陽令。當了洛陽令后,元志更覺得自己了不起,更看不起那些朝廷中某些學(xué)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對他們也經(jīng)常表示輕視,很對人都對他頗有微詞,但也拿他沒有辦法,誰讓他那么有才能呢?
有一天,他乘車上街,百姓見這前呼后擁的威勢,都紛紛回避。正巧,前面又聲勢浩大地走來一隊人馬。原來,為首的是大官僚李彪。論官職他比李彪低。按當時的規(guī)矩,他應(yīng)當首先回避,讓人家的車子先過去。駕車的馬夫問元志:主人,我們還是讓路吧。元志生氣地說:憑什么讓我給他讓路?
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zé)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么不給我讓路?”
元志哼哼一笑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里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就這樣,兩個人爭論了起來,相互堵著路,誰也過不去。最后,兩個人只得到孝文帝那里評理。李彪說自己是皇帝許可乘坐華麗的車子的,一個洛陽令怎么能同御史中尉對抗,不讓路。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么能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
皇帝不愿說誰是誰非,要做一個和事佬,說道:“洛陽我之豐沛,自應(yīng)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后來,人們將“分道揚鑣”作為成語,意指騎馬分路而行,比喻因志向、愛好等不同而各奔各的目標或各干各的事情,互不干涉。“鑣”,馬嚼子兩頭露出馬嘴的部分?!皳P鑣”,提起馬嚼子,驅(qū)馬前進。而“鏢”指舊時一種投擲用的暗器,形狀像長矛的頭?!皳P鏢”,那是在投擲暗器,一家人分道揚“鏢”那還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