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遠禮
摘 要 中國古代雕塑前后幾千年發(fā)展從秦漢形成發(fā)展時期到魏晉的成熟期,隋唐鼎盛時期,再到宋元明清停滯和衰落期。藝術風格不斷包容外來文化,民族化,世俗化,包容性。本文筆者講就其雕塑藝術特點做一個簡要分析。
關鍵詞 唐代雕塑藝術 民族化 世俗化 包容性
在唐代因社會風氣開放,人們思想活躍,精神相對開放,雕塑藝術因此十分富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及外來文化的大量傳入。政治長期穩(wěn)定,各民族各地區(qū),各國家間的文化藝術頻繁交流,相互融合,使唐代雕塑藝術風格能夠在不失本民族傳統(tǒng)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其他民族豐富優(yōu)秀的經驗,不斷的豐富自己?,F(xiàn)就唐代雕塑藝術的民族化、世俗化、包容性細談如下:
一、唐代雕塑藝術的民族化的過程
唐代初期剛剛結束了戰(zhàn)爭局面,雕塑藝術在風格上既有南北朝的延續(xù),又結合了新的因素,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雕塑藝術開始民族化。例如現(xiàn)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唐代獻陵石犀體形龐大,兩眼看著前方,四肢粗壯有力,整體造型單純簡潔明快。有明顯的中國寫意的風格,又在細節(jié)上雕刻有鱗片以表現(xiàn)粗糙厚硬的皮膚做出犀牛皮膚的質感。具有整理綜合前朝以來雕塑的特點,又在細節(jié)上加以修飾是中國自己的風格特點,受寫意風格影響,反映了初唐大型石雕在過渡期的風格。盛唐雕塑雕塑風格更加民族化。主要因為盛唐時代的文化發(fā)展昌盛,政治,經濟發(fā)展到最高峰在這種環(huán)境下雕塑藝術出現(xiàn)了“曹吳二體,學者所宗,雕塑鑄像,亦本曹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說法。意思就是說吳道子和曹仲達在雕塑上的成就,也是后人無可比擬的。
中國佛教造像的形式與內容早期大有以印度人的形象出現(xiàn)的,魏晉南北朝以前中國在佛教造像上幾乎沒有自己的東西,是以印度人的形像作為佛教造像。自己的雕塑造像都趨于寫意,如西漢茂陵外的馬踏匈奴,臥虎,臥牛,人抱熊……都是大寫意的手法做的,不適合用在佛像上。在佛像雕塑創(chuàng)作上沒有中國本土的東西都是照搬印度人的形象。中國佛教雕塑風格最早來自印度笈多造像的薄衣貼體風格,自從北齊畫家曹仲達在不改變外來佛教基本面貌的前提下,將外國人的形象改造成中國人的樣子開始,這種雕塑風格逐步代替了外國人形象的雕塑。
唐代敦煌莫高窟是佛教雕塑規(guī)模最大的地方,我們從敦煌飛天的發(fā)展其實也可以看出唐代雕塑藝術的越來越民族化。比如敦煌北魏飛天形體玲瓏,在石窟上空勢如飛鶴,但線條粗獷愚鈍。而到了隋朝,飛天基本上都是頭戴寶冠,上半身半裸,身上披彩帶,雖然飛天的膚色,已經由紅變黑,但可以看出姿態(tài)多樣,繞窟飛翔最典型的是天女散花型。到了唐代飛天已經了將外來藝術形式巧妙的融如自己民族的風格,形成自己藝術上獨特的風格.
二、唐代佛教雕塑藝術的世俗化
佛教雕塑藝術的世俗化指雕塑所表現(xiàn)的宗教性的東西減弱,而藝術性的東西加強。在大家把佛教人物作為可以救助自己的神以后,發(fā)現(xiàn)神的形象離普通人太遠了,為了拉近佛教與普通人的距離,使大家覺得菩薩就在大家身邊并使佛教的形象更加的親切便將神的形象擬人化,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雕塑形象本身似曾相識。在佛教雕塑中以神的美好幻想來表現(xiàn)人間的生活,也就形成了這一時期佛教造像寫實的制作方法。這樣使雕塑更符合人們的愿望,使普通人更容易接受佛教中的“神”。
到了唐代由于統(tǒng)治階級依附佛教控制百姓思想,與佛教形成了長期的凝固的同盟關系。因此,佛教雕塑世俗化也是從那時興旺的,“武后之世,在政治方面,為害之烈,人所共知;然在美術方面,則提倡不遺余力,于佛像雕刻,尤極熱心。出內努以建寺塔,且造像供養(yǎng)焉。就初唐遺物觀之,唐代造像多在武周。其中精品甚多”龍門石窟現(xiàn)今最大的一個窟得菩薩造像據說就是按武則天的原貌鑄造的。從這起佛教雕塑世俗化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情感,也可以是佛像創(chuàng)作的材料。
與北魏的宗教雕塑藝術的肅穆相比,唐代的佛教造像更加注重人物雕塑的生動性和人物的性格,在制作處理佛教群雕人物關系時,把握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到了晚唐時期,雖然政權分裂。但是這一時期雕塑藝術風格更加世俗化,更加寫實,材料使用也更加廣泛,這樣一直延續(xù)。
三、唐代雕塑藝術的巨大的包容性
唐代開放的政治環(huán)境和“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唐代的外交空前的繁榮,唐王朝同世界各國進行著經濟文化交流。其規(guī)模、層次和力度都堪稱中國古代之最,把外國文化融入中國自己的風格,大唐文化也因此而顯示其強烈的包容性,對此在雕塑上尤為明顯。
唐代的唐三彩俑人雕塑可說是反映了當時百姓生活的典型,達到了中國古代寫實人物雕塑藝術的高峰。這與當時的喪葬風密不可分。唐代是中國封建王朝最早對陵墓制造的等級,隨葬品的擺放順序與主人的身份劃分有明確規(guī)定的時代。大批貴族、大臣、王室人員死后,厚葬成風,人傭動物傭成為陪葬的最主要物品這種風俗影響到百姓 。唐三彩釉色主要就以褐黃、 土紅、翠綠、為主。夾雜白、藍、紅、淡青和黑等色彩。造型精致,釉色斑瀾,其所反映人物動物的生氣勃勃的形象,為古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因此,唐三彩俑塑在我國雕塑藝術史上是非常的重要的。
(作者單位: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