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太
在德軍開始空襲倫敦的幾
周后,華納公司開始在美國公
映長約十分鐘的紀錄片——
《倫敦能勝利》。伴隨著著名配
音演員雷諾茲的旁白,畫面中
的倫敦市民穿過廢墟去上班,
清掃滿地的碎玻璃,在炸彈爆
炸聲中操作消防水管。在影片
結(jié)尾處,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與
王后視察遭到轟炸的街區(qū),周
圍的人都平靜地從廢墟里尋找
可用的東西,民防隊員還從廢
墟中救出一只貓……雷諾茲的
聲音說道:“我是一名中立的
記者,我可以保證英國人民沒
有恐慌,沒有害怕,沒有絕望,
倫敦能夠勝利!”幾個月內(nèi),
這部電影在美國1.2萬家影院
放映,觀眾高達6000萬。美
國觀眾都以為這是立場中立的
紀錄片,卻不知道,該片導(dǎo)演
受雇于英國情報部門。
除了《倫敦能勝利》,還
有幾部英國紀錄片也試圖打動
美國民眾的心弦,例如《戰(zhàn)火
中的圣誕節(jié)》試圖讓美國觀眾
“在慶祝圣誕節(jié)時感到心酸”,
另一部名為《傾聽英國》的紀
錄片則以戰(zhàn)爭中的英國工人為
主。所有這些影片都試圖拉近
美國民眾與英國民眾的距離。
到了1941年,英國對美
宣傳攻勢進入新階段。英國工
會領(lǐng)袖按照情報部門的指派,
加緊與美國工會組織溝通。福
雷斯特、諾伊斯等頗受美國讀
者歡迎的英國作家也紛紛到美
國活動,他們盡力表現(xiàn)得與英
國政府沒有瓜葛,但他們的演
講內(nèi)容全都是呼吁美國支持英
國。英國情報部門還匿名給美
國3500名宗教領(lǐng)導(dǎo)人和
編輯寄信,強調(diào)信奉新
教的英國與宣傳“無神
論”的納粹德國間的戰(zhàn)
爭“本質(zhì)上是一種道德
戰(zhàn)”。
在英國情報部門的
勸說下,英國BBC電臺
也放棄了傳統(tǒng)的牛津口
音,以討好美國聽眾,
甚至還開播廣播肥皂劇
《前線家庭》,以美國肥皂
劇的套路講述一個英國普通家
庭在戰(zhàn)時的歷險。BBC還有一
檔名為《孩子打電話回家》的
節(jié)目在美國頗受歡迎,其主要
內(nèi)容是利用BBC等廣播公司
的短波電臺,讓在美國避難的
孩子與身處英國的父母通話。
不僅如此,英國情報部門
還努力讓美國電影公司站在自
己一邊。到1941年底,米高
梅、華納、福克斯和哥倫比亞
等美國電影公司的老總們都表
示愿意“盡一切可能幫助英
國”。英國駐美大使洛錫安在
回憶錄中承認,到1941年底,
美國各大制片公司持續(xù)推出的
親英電影對美國民眾有著巨大
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好
萊塢把美國推進了戰(zhàn)爭”。
實際上,英國的“對美宣
傳戰(zhàn)”在美國參戰(zhàn)后仍未停止。
為保證美國繼續(xù)支持盟國,并
確保其不再退回“孤立主義”,
英國政府和情報部門不惜血本
地加強對美國公眾思想觀念的
影響。到1944年,三分之一
的美國廣播電臺都播放BBC
北美中心的節(jié)目,其中許多節(jié)
目都面向美國“孤立主義”盛
行的西部各州,這些節(jié)目通常
包含對參戰(zhàn)美軍士兵的訪談,
以及英國農(nóng)場生活的故事。英
國官員在訪問美國時,都會得
到一本《英國官員訪問美國手
冊》,該手冊建議訪問者要對
英國的未來表現(xiàn)出熱情和信
心,避免英國式的保守,盡量
表現(xiàn)出對美國人的喜愛。
曾在戰(zhàn)時為英國情報部門
服務(wù)的哲學家伊塞亞·伯林說:
“不論是藝術(shù)展,還是廣播與
舞臺劇,都表達出英國是在保
衛(wèi)英美兩國共同的民主理想,
英國是可靠伙伴。其中的宣傳
藝術(shù)巧妙至極,不著痕跡,是
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所進行
的最廣泛、多樣而微妙的宣傳
戰(zhàn)?!?/p>
(慕紗摘自《新民晚報》2013年
4月18日,圖/leo mart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