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家住武漢市漢南區(qū)的七旬老人汪衛(wèi)國因疾病落下三級傷殘,平時由妻子葉愛珍照料生活。可今年春天,葉愛珍被診斷為癌癥晚期并轉移。在妻子的強烈要求下,他艱難地將妻子一步步挪到江邊,推進了江里……當?shù)胤ㄔ阂怨室鈿⑷俗锱刑幫粜l(wèi)國有期徒刑4年。
僅就目前來看,安樂死實在還只是一件“奢侈品”——雖然不少家境貧寒的重癥患者有此意愿,但卻很少能得償所愿。分析這起案例的時候,很多法學界人士提出,“一些人的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十分欠缺,普法工作仍任重而道遠?!蹦敲?,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這起案件——如果汪衛(wèi)國的法律意識并不欠缺,會怎樣?毫無疑問,葉愛珍將繼續(xù)無止境忍受病痛的折磨,汪衛(wèi)國仍將繼續(xù)背負生活的重擔,這難道就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宿命?
在我們目前的生活條件下,臨終關懷對有錢人來說也未必是能享受到的“奢侈品”,更何況諸多得不到醫(yī)療保障而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患者?;谶@樣的前提,安樂死合法化在國內(nèi)屢屢碰壁其實不難理解——人們不僅擔心患者的生命尊嚴無從體現(xiàn),更有理由擔心患者的家屬會逃避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但太多類似的悲劇告訴我們,當那些正在承受不幸的人打定主意要逃避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
其實,多數(shù)提出安樂死的患者都和葉愛珍有著相同的心理——他們并不是向往死亡,只是現(xiàn)實的困境使他們格外擔心失去活著的尊嚴。而如果能改善他們的現(xiàn)實處境,重建其對于未來生活的信心,事態(tài)的發(fā)展并非沒有改變的可能。反之,如果醫(yī)療保障以及社會救助體系不能真正得以完善,誰又能保證類似的悲劇不會繼續(xù)上演?與其爭論能否“安樂死”,不如探討怎樣“安樂活”,反而更有現(xiàn)實意義。
葉愛珍老人之死提出了一個沉重的話題,話題之沉重不在于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而在于這些身處困境的重癥患者能否討回做人的尊嚴?一種制度的欠缺往往會以另一種制度的失守來作為代價,面對由此釀就的悲劇,真正的受害者究竟是逝者還是生者?
(摘自《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