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桂香
古人早就提出過“智德”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發(fā)展促成了德的提高。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fā)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yōu)美的品質?!痹诔踔姓Z文教學中,我們要著重解決為誰而學、學什么、為什么學的問題。為誰而學、為什么而學涉及學習的動機、目的,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等,屬于德育范疇。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學到學科知識的同時得到品德修養(yǎng),使他們成長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探索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論和途徑,就顯得非常重要。
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在農村有許多是留守兒童,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使他們更顯聰慧能干,但同時也滋生出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孤僻等缺點,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得特別突出。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孩子變化最快的階段,抓住了這個時期的教育就是抓住了孩子的未來。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德育滲透: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yǎng)、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資源,把每位學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學會感恩的人,是我們教育者責無旁貸的職責。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認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大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父母,不僅要“養(yǎng)”,更要“敬”,否則與犬馬無異?,F在的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多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他們對父母缺乏應有的尊敬和禮貌。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傳統美德。許多流傳久遠的故事,充分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孝親事親的真摯情感,這種美德應繼承和發(fā)揚。教育學生勤儉節(jié)約、體貼父母,引導學生仿效榜樣、尊敬父母,激勵學生多做家務、關心父母,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個人品行修養(yǎng)教育
閱讀好文章,就如同和大師對話。學生由于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含在文中的深層含義,如《論語十則》蘊含許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對學生有啟發(fā)意義,但要教師加以引導,并拓展開去,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結合課文學習解讀,進行自然生成。換句話說,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品德教育應結合課文進行。如何做呢?要把握課文中德育滲透的重點。入選語文教材的文學作品,都有其閃光的思想和精神,但側重有所不同,有的是愛國主義,有的是集體觀念,有的是自強不息,有的是舍己為公……當我們教完一篇課文時,完全可以把課文中的高尚情操和閃光思想聯系起來,綜合在一起,讓學生們進行一些熱烈的討論甚至是爭議,最后讓他們作出選擇。盡管選擇各有不同,卻讓學生們進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例如在講解《岳陽樓記》時,不僅要讓學生領略作者對優(yōu)美的洞庭景色的描寫,同時也要讓學生學習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銘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理想教育
“志當存高遠”。三國時,諸葛亮在留給其后代子孫的著作中寫下了這句話。的確,大千世界,浩浩塵寰,庸庸碌碌過一生的人不計其數,然而久經磨砥、矢志不渝,最終問鼎勝利女神寶冠的人也為數不少,這固然與他們個人的勤奮與努力息息相關,但離不開他們立志的高與遠。
現在有的學生學習勁頭不足,其原因也許復雜多樣,但沒有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無論如何也應算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沒有追求,沒有為理想而奮斗的意志、品質,必然會混天度日,碌碌無為。因此,如何幫助學生樹理想、定目標,是關系到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怎樣增強學生的進取意識的重大問題。
教師可以通過課文學習或作文練習來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的生活習慣及知識面不同,寫出來的作文也就參差不齊,教師在講評時要進行綜合評析,既要在寫作技法上給以指導,又要在思想內容上給以啟示。在講評中堅持正面引導,對作文中表現出的健康向上的情感給予充分肯定。同時,要及時糾正部分同學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不健康情感,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總之,中學語文教學必須與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挖掘語言文字中豐富的思想內容,在教學中自然滲透德育內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思想教育,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的熏陶,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尋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