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焦距、拍攝距離,究竟哪個元素對景深的影響最為關鍵呢?
●什麼是景深?
除了構圖以外,控制景深進行拍攝是攝影人最常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了。但是很多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攝影的新人都會好奇,什麼是景深呢?
簡而言之,景深是畫面所能呈現的清晰圖像的范圍。清晰的景物范圍叫做景深范圍內,被虛化的景物范圍叫做景深范圍外。
學術的解釋是:當相機的鏡頭對著某一物體聚焦時,在鏡頭中心所對的位置垂直鏡頭軸線的同一平面的點都可以在畫面中呈現相當清晰的圖像,在這個平面沿著鏡頭軸線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圍的點也可以結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較清晰的像點,我們一般把這個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離叫做相機的景深。
●為什麼我需要了解景深?
因為對景深的掌控會直接影響你所拍攝畫面的藝術效果。說實話,除了構圖跟光線的運用,你對畫面的掌控只能通過景深來實現了。大多數時候你都必須要決定是把背景模糊化來突出拍攝對象,還是拍出全部清晰的畫面。而這一切的基礎都是你對景深有一個深層次的認識。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拍攝花、昆蟲等照片時,將背景拍得很模糊(稱之為淺景深)來突出主體。但是在拍攝集體照、風景等照片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把背景拍攝得和拍攝對象一樣清晰(稱之為大景深)。
如果你不知道這些,那麼你的照片不僅僅會缺乏藝術性,還可能會非常不恰當,比如集體照的時候只拍清楚了第一排的對象。
●好吧,那我該如何在我的相機上觀察景深效果呢?
雖然你已經調整了光圈,但是透過光線取景器看到的依舊是最大光圈下的效果。
好在大多數的相機都會有景深預覽按鈕。因為在通過光學取景器觀看時,為了能夠顯示明亮的畫面,鏡頭總是將其光圈開至最大,不論你如何調節(jié)光圈,看到總是最大光圈下的景深。為了得到看到實際的景深,相機提供了景深預覽按鈕。按下按鈕,相機就會把光圈收縮到選定的大小,看到場景效果就和拍攝后的場景一樣了。當然,更為方便的方式是通過相機的實時取景功能觀察,在實時取景下,你所實際看到的畫面就是你最終按下快門后所能得到的圖像效果。
最后需要明確一下,光圈、焦距跟拍攝距離是決定景深的3個要素。只要調節(jié)這3樣中的任何一個,景深都會改變。
●你所說的大光圈是指F值大的意思嗎?
不是,F值越大,光圈反而就越小。光圈是用來控制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是鏡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參數。它的大小決定著通過鏡頭進入感光元件的光線的多少。表達光圈大小我們是用F值,其中,F=鏡頭的焦距/鏡頭的有效口徑的直徑。一般說來,大光圈指的是數值比較小的光圈,比如f/2.8、f/1.4等,小光圈的數值比較大,比如f/6、f/22等。
一般說來光圈越大(F值越小)景深就越淺,當然,這個是有前提的,就是焦距與拍攝距離都不改變。
●這麼說來小光圈可以帶來較大的景深效果?
是的,但是光圈顯然是不能隨意小下去的。光圈大小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權衡快門與ISO,當你的光圈太小的時候,快門速度會進一步降低,提高畫面因為抖動而虛掉的概率,很多需要高速快門拍攝的題材也無法拍攝了。而提高ISO會增加畫面的噪點,影響畫質,所以在運用小光圈的時候你需要做很多的權衡——是否需要高速快門?ISO是否足夠?要知道,大景深也可以通過使用短焦距或者是改變拍攝距離實現,小光圈并非唯一的方法。
最后提一下,有可能的話,把最小的光圈控制在f/6以內。避免使用f/22或者f/32等極限的小光圈,因為鏡頭的光學特性,使用極端的小光圈會帶來衍射現象,極大的降低鏡頭的成像素質。
●相機的類型、畫幅大小對景深會有影響嗎?
這其實是非常有爭議的一個話題,很多人無法理解景深居然會跟相機畫幅有影響。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全畫幅景深效果比APS-C畫幅淺”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實則不然。從嚴謹的學術角度來說,這句話只能算是不完全正確(因為它沒有闡明前提),但是其實所要表達的內容還是沒有錯誤的。
我們不妨這樣設想一下:全畫幅的相機與APS-C畫幅的相機在同樣的光圈下拍攝同樣構圖的畫面往往需要更長的焦距(同樣焦距下,APS-C畫幅相機拍攝的場景要比全畫幅相機拍攝出來的大)。所以如果場景、距離、光圈一樣,全畫幅的焦段要比APS-C畫幅的長,景深自然要淺。這也是“全畫幅比APS-C畫幅相機的景深淺”這句話的正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