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華 王子冰
一頂帳篷、兩口鍋、六個兵,這便是位于額爾齊斯河岸叢林深處的41號執(zhí)勤哨所。
名為41號,是由于哨所位于中哈邊境41號界碑附近。其實,駐守過哨所的官兵還給它起了一個更貼切的名字——“蚊子窩”。
“蚊子窩”是阿勒泰軍分區(qū)北灣邊防連所設置的夏季執(zhí)勤哨所?!拔孟x窩”每年5月至8月,蚊蟲肆虐,“小咬”橫行。據專家統(tǒng)計,蚊蟲最密集時達到每立方米1700多只,也就說伸手一抓就是幾十只蚊蟲。每年蚊蟲最多的時候,額爾齊斯河的魚群反而不斷地上涌,引來許多捕魚人員抵邊甚至越界打漁。為防范涉外事件發(fā)生,官兵就在河道的出境口扎下了帳篷,擔負起夏季的沿邊巡邏任務。
“蚊子窩是2009年退伍的上士李漢敏取的名字”,哨所長張東峰對筆者說,“復員那年,他在哨所駐守了一個夏天,不僅給哨所取了這樣一個名字,還留下了一首詩?!表樦鴱垨|峰的手指望去,帳篷前一塊石頭上凌亂地刻著幾行字:“戍邊來到‘蚊子窩,三千蚊子肚里擱。防蚊衣上披黑紗,巡邏路上唱軍歌?!?/p>
“大家都知道被稱為‘蚊蟲王國的北灣邊防連,但不知道‘蚊子窩才是蚊蟲最密集的地方。”張東峰說。哨所周邊多是叢林灌木和沼澤洼地,每到雨季河水上漲,都會形成一個個天然的小水坑,成為蚊蟲滋生的溫床。
其實蚊子多并不可怕,官兵已習慣每天從帳篷里掃出來的,窗紗上刮下來的,加上太陽能滅蚊燈里清理出的滿滿一撮箕蚊尸。為了“鍛煉”身體的免疫力,官兵每天下午有半個小時的“抗蚊訓練”,其中包括“露天扎馬步五分鐘”和“草叢賽詩會”,李漢敏的那首詩便是第一屆賽詩會的“金獎”作品。
在41號哨所生活,真正讓官兵苦惱的是蚊子的毒,不同的蚊子叮在身上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會腫起疙瘩,有的會破皮化膿。更有甚者,被叮處淤青一片,直接致人暈厥。縱然每天進行“抗蚊訓練”,但毒蚊子的襲擊并不是靠“免疫力”就能無視的。
岳增濤是“蚊子窩”的“大廚”,負責5名官兵的日常飲食。因為簡易灶架在帳篷外面,所以每道菜里難免都會掉進些蚊蟲。這讓每次換防時初來此地的官兵覺得惡心。小岳便在精心烹制菜肴之余,給每道菜取一個別出心裁的菜名。西紅柿炒雞蛋成了“一花叢中萬點黑”,“肉末粉條”成了“蚊子上樹”,而讓官兵聞名垂涎三尺的“肉芝麻炒洋芋”竟是一盤素炒土豆絲。新奇多變的菜名,讓官兵的胃口好了很多,不再談蚊難咽了。
“蚊子窩”哨所每年只有4個月的駐守期,但這4個月內不僅要忍受日夜肆虐的蚊蟲,還要抵抗額河漲水時的洪水,防范密林深處的未知危險。與寂寞相伴,與蚊蟲共“舞”,官兵苦并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