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民
國家一級導演、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
前些時候看了一部表現西北風土人情的電影,開篇有一段情節(jié),家族的族長率領家族成員面對祖宗牌位,高聲朗誦祖宗留下的家訓,其中有一句“與利除害”,聽了之后一時不解其意。當看到那幅掛在墻上的家訓在鏡頭中出現后,方才悟出原委。故事發(fā)生在清末民初年間,那家訓自然是用繁體字書寫的,原句寫的是“興利除害”(源出北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的“興利除弊”),演員和導演大概都沒太注意繁體字“興”(興)和“與”(與)的區(qū)別,所以弄混于是讀錯了。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字最初的寫法。
興(興)——“”(小篆),“”(金文)。
與(與)——“”(小篆),“”(小篆)。
這兩個字看上去確實十分相像,都是會意字,都是相同的部首,象征四只手伸向某一種器物。只是因為簡化過后,把相同的部首去掉了,只留下中間不同的部分,才形成了字形上的不同。
先說說“興”。
“興,起也?!保ā墩f文解字》)它是一個會意字,像是四只手共同舉起一只容器或具有象征性的某種器物,所以“起”是興這個字的本意。我們常說的成語“夙興夜寐”,就是很早起很晚睡的意思;還有“百廢俱興”、“興旺發(fā)達”、“興利除弊”和上面提到的“興利除害”等等,都是沿用的這個本意。
“興”字中“起”的本意,還被延伸引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手法“賦比興”中的“興”,就是這種引伸義的典型。比如我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对娊洝吩陂_篇時所采用的主要表現手法就是“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意思是用一種與自己所要表現的內容相仿佛的事物或者狀態(tài),激發(fā)讀者去充分產生聯(lián)想,之后再引出所要表現的內容本身,形成一種能夠產生美感的藝術效果。比如人們熟知的“關關睢鳩,在河之洲”,還有后來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等等,就是用了“興”的手法。
再說說“與”。
“與,賜與也,一勺為與?!保ā墩f文解字》)與的本意就是給予,它在形成文字之初,也是個會意字,像是四只手,眾星捧月般伸向一只勺狀器物。勺即酌,以物與人,表示賜予別人東西。所以 “與”字的本義就是“賜予”、“施予”、“給予”。在漫長的文字使用過程中,又產生出了很多引伸義。比如:表示“和”,如“優(yōu)與劣”、“成與否”、“生與死”;表示“跟”,如“生死與共”;表示“贈”,如“與人方便”;還有表示“參與”“交往”“贊許”等等引伸義,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中國的漢字,在全世界各民族最古老的文化遺產之林中,可稱之為生命力最為旺盛并且至今僅存的一枝獨秀。很多曾經輝煌一時的文化,都逐漸消亡了,只有漢字,從它誕生伊始,歷經幾千年傳承,歷久彌堅,至今仍在使用,并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須臾不可分離。它是一直活著的文化。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德和民族精神,如果沒有漢字的記錄、傳播和傳承,想流傳至今,融入華夏子孫的骨血,是不可想象的??梢哉f,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最堅強的載體。因此,深入學習漢字知識,在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會油然生出對中華民族文化和祖國的熱愛,學好用好漢字,也就天經地義地成為繁衍永久的華夏子孫與生俱來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