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對于關鍵詞句,如何去咀嚼、品味?筆者運用對比咬嚼法結合教學案例,做些說明。
一、 對比咬嚼法之一——刪除對比
[案例] 六上《鞋匠的兒子》一課教學片段
師:(出示句子:1.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tǒng),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2.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記住你的忠告,我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tǒng),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請同學們讀讀這兩組句子,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組句子比第二組多了三個“永遠”。
師:對,第一組句子中連用了三個“永遠”,(點擊課件:變成紅色字)如果我把這三個詞去掉,請大家再讀一讀,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如果去掉這些詞,感覺林肯的話有些平淡,加上三個“永遠”,覺得語氣更誠懇,更感人了。
生:多了三個“永遠”,說明林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自己是鞋匠的兒子,也要像他父親做鞋一樣做好總統(tǒng)。
生:多了三個“永遠”說明林肯態(tài)度堅決,記住的時間長久。
師:對,加上這些詞更表明了林肯的一種態(tài)度:要像做鞋匠的父親那樣,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向參議員證明,平民百姓照樣可以做出偉大的事業(yè)。
兩組語句,運用刪除對比法,先把三個“永遠”去掉,引導學生朗讀對比,從而緊扣三個“永遠”,進行品讀賞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悄然地潛入字里行間的靈魂深處。學生在讀讀議議間水到渠成地“復活”了林肯的形象,這種“咬文嚼字”的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 對比咬嚼法之二——演示對比
[案例] 六上《姥姥的剪紙》一課教學片段
師:(出示句子)“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边@看似平淡的一句話,有一個字卻用得很傳神,你認為是哪一個字?
生:拴。
師:“拴”是什么意思?誰能上臺來做一個“拴”的動作? (生做“拴”的動作)
師:拴東西,一般用什么拴?拴好后別忘了打一個結。(教師演示繩子打結的動作)
師:課文中是用繩子拴嗎?用什么拴住了什么?
生: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
師:剪紙能這樣拴住我嗎?(師演示)作者為什么要說姥姥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
生:姥姥剪紙的水平高,剪出的東西很有趣,其實我是喜歡看姥姥剪紙。
生:我認為是姥姥用剪紙拴住了“我”那顆貪玩的心。
師:對,拴得緊嗎?誰來讀讀?
生:“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p>
師:姥姥的剪紙有神奇的功能,就像是一條無形的繩子牢牢地拴住了我那顆貪玩的心……
這一教學案例,教師引導學生緊緊咬住“拴”字,深入辨析,細細品嚼。先讓學生演示“拴”的動作,再引出剪紙像條無形的繩子“拴”住了貪玩的“我”。通過對比演示法,不僅體現(xiàn)了“我”對剪紙的喜愛,更突出了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以及對我的關心,表達了“我”對姥姥的敬佩、感激之情。通過細細品讀,學生逐步領會到“拴”字表達的形象、傳神,作者用詞的準確、精當。
三、 對比咬嚼法之三——句式對比
四上《珍珠鳥》一文的結尾,因為珍珠鳥在作者的肩膀上睡熟了,所以作者不由自主地流淌出這樣一句愛的呼喚:“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這句話是對全文的總結,更是文章的中心。我們可以運用改變句式的方法進行咀嚼:將這個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進行多種形式朗讀兩種句式,生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反復對比誦讀大作家馮驥才發(fā)自心靈呼喚的名言,從而體會其深刻的含義。通過這種句式的“咀嚼”,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文本內容,更學會了一種遣詞造句的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嚼”出言外之意,“品”出弦外之音。讓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濃郁的語文味,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注:本文為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教育高位均衡發(fā)展態(tài)勢下區(qū)域推進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FFB108165)
(作者單位:宜興市陶城實驗小學)